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小麦蔬菜或大豆等一年两作的传统种植模式相比,小麦青贮玉米一年两作更容易增产增收。收集了14个青贮玉米品种进行套种和复播2种不同种植模式试验。初步筛选出适宜在山西中部与小麦套种的青贮玉米品种有豫青贮23和金岭青贮10;适宜在小麦收割后复播青贮玉米品种有豫青贮23和金岭青贮67;套种模式比复播模式更易获得高产。该研究为山西中部小麦青贮玉米植模式提供理论基础,为农民种植多样性和增产增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随着玉米秸秆还田的大面积推广,小麦播种后,土壤暄松、根土空隙较大,不利于小麦安全越冬。本次试验通过对小麦播后镇压调灌抗逆技术进行研究,探明镇压与不镇压对小麦抗性、产量的影响,为大面积应用于农业生产提供依据。2011~2012年我市播后镇压调灌抗逆技术研究试验安排在诸城市贾悦镇后徐宋村,试验地块水利配套、土地平整,地  相似文献   

3.
麦套玉米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旱作条件下麦套玉米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千粒重与小麦密度、小麦施氮量、玉米密度及玉米播期呈显著的四元二次回归关系。单因子对小麦千粒重的作用,依小麦密度、玉米密度、小麦施氮量及玉米播期的次序递减,两因子交互作用对小麦千粒重的影响依玉米密度和玉米播期、小麦施氮量和玉米播期、小麦施氮量和玉米密度次序递减。同时分析了各因子及因子间对小麦千粒重的作用规律,讨论了麦套玉米复合群体中各种竞争与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4.
针对黄淮海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轮作区,生产上小麦早播晚收、玉米晚播早收和缺乏适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不利于黄淮海区实现玉米机收籽粒的问题。全国农技中心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于2016年开始在河南开展了小麦玉米双机收模式试验,以筛选适宜的小麦玉米品种、确定合理的小麦玉米茬口、优化集成配套技术,为黄淮海区实现大面积玉米机收籽粒和小麦玉米轮作全程机械化提供依据。试验表明,通过培育选用早熟、籽粒脱水快、站秆能力强、抗逆、高产的玉米品种和早熟、耐晚播、高产、优质的小麦品种,配套小麦晚播早收、玉米早播晚收的"双早双晚技术",能够在黄淮海区实现大面积玉米机收籽粒和小麦玉米轮作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5.
“两晚”增产技术,是指在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域内,通过适当推迟玉米收获期和小麦播种期,使小麦、玉米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节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该技术简便易行,不增加生产成本,通过延长玉米收获期、相应调整小麦播期、播量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并达到小麦节水的目的。2007年9月3日河北省农业厅在石家庄召开了《全省推广粮食增产技术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低平原区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当前粮食作物的主要耕作模式是一年两熟制的小麦-玉米轮作制,耗水量较高。在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农业节水是重要的手段之一。为解决粮食作物高产与节水这一矛盾,笔者研究2种粮食作物玉米-谷子种植模式,通过调整播期对其生育期进行掌控,并对试验数据进行汇总,与传统模式的耗水量、产量、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为节水高效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晋东南夏玉米分期播种及适播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大田试验探讨了播期对玉米的影响,为专业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玉米播期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选择好玉米的适宜播种期,确保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8.
针对烟台市及周边地区小麦玉米套种栽培技术模式以及相关平衡增产技术进行介绍,主要对小麦宽幅精播套种玉米和改良小麦窄背等行套种玉米两种栽培技术模式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对其他相同气候地区的粮食生产和试验示范推广有所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9.
随着气候逐渐变暖、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小麦播期应适当推迟,同时玉米收获期推迟也能增加产量,提高品质。为进一步摸清玉米晚收对产量的影响。为玉米、小麦两晚技术推广提供依据,进行了玉米收获期试验。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准确掌握郑单958玉米在本地的最佳播期,确定小麦、玉米最佳接茬时间,为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均衡增产提供科学依据,特安排本次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介绍如下。1试验设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冀中南地区小麦-玉米周年种植节水生产新途径。[方法]试验设玉米灌浆后期不浇水,在小麦播前10、20 d浇水3个处理,不浇水处理为对照,研究"一水两用"技术对玉米产量及小麦播前耕层墒情及0~200 cm土层储水效果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小麦播前10、20 d浇水对玉米穗粒数影响不大,但能明显提高千粒重和产量,增产率分别达5.9%和8.4%;耕层含水量分别平均增加11.0%、6.4%;0~200 cm土壤储水量分别增加771.0、663.5 m~3/hm~2。小麦播前20 d浇水对夏玉米增产效果较好,而小麦播前10 d浇水对提高土壤墒情及增加0~200 cm土壤储水量效果较好,从节约水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采用小麦播前10 d浇水技术意义更大。[结论]该研究可为夏玉米灌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本报讯新型肥料配新型机械助力农业提高生产效率,这是石家庄双联复合肥有限责任公司今年推出的施肥新模式。它采用玉米灭茬旋耕深松全层施肥精播机配施双联玉米配方肥,能解决玉米生产中多个问题,在实现省时省工的同时,获得玉米最高产。2012年,石家庄双联复合肥有限责任公司对这种模式进行了初步试验。今年,该公司分别在河北省赵县前大章乡固德村、宁晋  相似文献   

13.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是南阳盆地粮食生产的主要模式,在不断变化气候条件下探索适宜品种和播/收期的优化组配,对挖掘南阳市小麦、玉米周年高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置多年、多点播期试验,研究确定了南阳盆地小麦、玉米能获得较高产量的茬口衔接适宜时间区间。结果表明,在南阳地区,半冬性小麦品种获得较高产量的适宜播期为10月10~25日,弱春性小麦品种获得较高产量的适宜播期为10月15~30日。小麦获得较高产量的收获日期为6月1日前后2~3 d。夏玉米直播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播种越早越好,应用夏播生育期100 d的早熟品种、于6月10日前玉米种子下地完全可以正常成熟,9月下旬收获可实现玉米较高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4.
龙口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用两年的时间对麦收后夏直播大豆进行了研究。试验用鲁豆11品种,每667平方米产量达到300千克以上。经试验,小麦一大豆直播方式代替小麦-玉米套种模式,效益增加明显,每667平方米增收400元以上。关键技术为抢茬早播、单粒播种、控制密度、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15.
<正>临夏县地处温带半湿润区和高寒湿润区的过渡带,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年降水量640.5毫米,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5.3%,是个典型的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县,主要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油菜、蔬菜、中药材等作物,其中冬小麦常年播种面积达13万亩总,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25.5%,是全县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因此,开展冬小麦宽幅精准匀播技术增产效果的试验研究,对探索小麦宽幅精准匀播技术的增产效果和增产机理,规范技术指导,全面提升我县小麦生产水平具  相似文献   

16.
正为充分挖掘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的增产潜力,根据省农技总站的安排,2015年9月-2016年6月,新蔡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联合砖店镇农业服务中心组织实施了"新蔡县小麦宽幅精播试验研究"项目。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基本情况试验地点安排在新蔡县砖店镇大宋庄村委,试验、示范面积113亩;该试验田地势平整,肥力中上等,排灌方便,前茬种植玉米。播种前机械深耕整地,用辛硫磷颗粒剂进行土壤处理,  相似文献   

17.
小麦、夏玉米一体化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是通过对小麦和夏玉米品种与密度试验、小麦播期与密度试验、夏玉米熟期比较试验,筛选出小麦高产、夏玉米生育期适中的品种,并通过肥水试验结合病虫草害相关试验,进行系统集成,研究出大穗型小麦与生育期较长夏玉米品种的搭配、多穗型小麦与生育期较短夏玉米品种的搭配、零农耗和短农耗接茬、肥水调控及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实现小麦、夏玉米"优质、高产、高效、节水"技术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正河北省耕作制度以小麦+玉米一年两作为主要形式,但光热资源属于一季有余、两季紧张的状态。近年,由于大气温室效应的影响,小麦冬前积温高、苗情旺,管理变得被动。为此,2007年秋河北省提出了"小麦适当晚播、玉米适当晚收"的"两晚"管理措施,以延长玉米生育期和提高千粒重,进而达到玉米增产的目的。推广玉米适当晚收增产技术简便易行,不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只通过延长玉米收获期就可以大幅度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9.
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产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针对陕西省关中灌区的生态条件和限制小麦、玉米产量高产的障碍因素,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农艺措施进行统筹调控,从品种搭配、播期调整、群体构建、水肥运筹等方面,总结形成了以“两旱”(小麦早种、玉米早收)为“两晚”(小菱适期晚播、玉米适期晚收)为主体的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播期和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两熟制的基础上,探索出玉米的最佳播期播量,并保障玉米高产的同时尽早为小麦生产腾茬,减少其与小麦争夺冬前有效积温和热资源,更好地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试验以本地主推品种聊玉23和郑单958为研究对象,研究播期和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早播都易获得高产,聊玉23在6月18日播种,密度为4 500株/亩时产量值最高,如确实需要晚播,要适当加大种植密度,密度为5 000株/亩时产量值较高。郑单958在6月18日播种密度为4 000株/亩时产量最高,晚播也必须加大种植密度,在密度为5 500株/亩时产量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