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黄淮海区域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实施措施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晶 《农学学报》2016,6(8):1-3
针对黄淮海区域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为整体提高该地区粮食生产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实现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提出了通过晚播小麦10~15天,为玉米机收让出籽粒脱水时间,同时提出配套使用适宜机收籽粒的早熟、脱水快玉米新品种及栽培管理措施。通过制定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开展全方位协作攻关,进行小麦、玉米双机收品种筛选和培育,改进籽粒收获配套机械,开发配套烘干籽粒设备,并通过政府的农业扶持项目帮助产业升级,促进该地区粮食生产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晚霜冻害对小麦生产造成的损失,对由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主持的黄淮海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模式小麦试验参试品种的抗寒性及产量的影响进行研究,以期为小麦玉米双机收小麦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晚霜冻害对不同种性小麦产量影响亦不相同,弱春性品种减产范围在31.5%~34.3%,半冬性品种减产范围在39.1%~49.5%。为此,重视和加强种质资源的原始创新,改进育种方法和手段,加快培育筛选适用于小麦玉米双机收籽粒的优质专用晚播早熟抵抗不同自然灾害新品种选育已成为种业的重要选育目标。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华研系列籽粒机收玉米在关中平原夏播玉米区的生态适应性及与前茬油菜或小麦轮作、实现双料籽粒机收的可能性,安排了华研种业组配的部分组合在陕西西安进行品比试验,并从技术上对油菜-玉米机械化轮作、小麦-玉米机械化轮作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华研组合SX6和GD39产量超越对照品种华美1号;华研玉米具有较强的脱水性,且抗倒抗病性较强;预计粒收玉米将首先与粒收油菜轮作,实现突破。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玉米机械化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玉米生产。自然状况、栽培措施、品种及农机具均是影响玉米机械化收获的主要因素。不宜机收的玉米品种采用机械化收穗,费时费力,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因此,选育耐密、高产、多抗、适宜机械化收获籽粒的品种对黄淮海夏玉米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试验探讨烟台市小麦适宜播种期、玉米适宜收获期,总结小麦晚播精播、玉米晚收"双晚"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高产丰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玉米是我国重要粮食作物。黄淮海地区是我国夏玉米集中产区,是全球唯一的一年两作夏玉米区,选育籽粒机收玉米品种、配套与之相适应的增产关键技术、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是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的有效措施。本文作者通过近两年的研究和实践,对籽粒机收玉米品种豫单9953配套增产关键技术进行了概括总结,旨在为黄淮海籽粒机收玉米品种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玉米籽粒机收是实现全程机械化的重要一环,其发展进程受到了玉米品种的制约。本文通过品种抗倒性、生育期和收获时籽粒含水量三个方面阐述玉米品种与籽粒机收之间的关系,并提出适宜玉米籽粒机收的玉米品种的五个特点。  相似文献   

8.
鲁中地区属于黄淮海夏播玉米区,主要种植模式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目前玉米收获以机械收穗为主,在空地或路边晾晒后再脱粒,玉米籽粒直收是本地区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最后一个环节。为筛选适合籽粒直收的玉米品种,确定合适的收获日期,在2019年夏播9个玉米品种、2020年夏播8个玉米品种,开展籽粒直收试验。通过分析灌浆程度、籽粒含水量、收获后籽粒破碎率、产量等指标,发现在本地区以种植中熟品种为主改为种植早熟品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从目前的9月20日左右收获改为10月10日左右收获,可在产量提高的同时实现籽粒直收。  相似文献   

9.
《河北农业科技》2022,(1):71-73
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实现玉米籽粒田间机械直接收获,是提高我国玉米竞争力,促进玉米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环节。但是目前在豫西地区,夏玉米籽粒直收的占比面积还是很低,除了机械、配套设施以外,品种亦是主要因素。为了鉴定出适宜豫西地区的机械粒收玉米新品种,以国家玉米体系黄淮海区2020年易机收玉米品种展示与鉴定的9个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田间性状、生育期、抗倒性、籽粒含水率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登海111、丰德存玉10号、 MC812和郑单309等4个品种产量高,籽粒含水率和籽粒破碎率低,机收综合表现良好,适合在当地作为机械粒收夏玉米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玉米机收是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适宜机收的玉米品种是实现玉米机收的前提和基础。为促进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中南部玉米实现粒收和构建节本增效栽培模式,本研究以松嫩平原中南部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不同基因型品种的出苗质量、植株和籽粒宜机收特性。结果表明:京农科728与和育187的粒收产量、机收籽粒破损率、籽粒含水量等机械化粒收相关性状最为合理,更利于直接进行机械化籽粒收获。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征集选取30个玉米新品种,在河南北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区全程机械化生产管理条件下,比较各参试品种的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从中筛选出高产、优质、抗倒、适宜机械直接收获籽粒的玉米新品种。试验结果表明:没有完全符合机收籽粒审定标准的品种。但在参试品种中,迪卡667、MC812两个品种在经济产量上比对照郑单958分别增产3.6﹪、0.9﹪;收获时籽粒含水量分别为27.1﹪、28.7﹪,均低于对照郑单958含水量(31.7﹪);籽粒破损率低;生育期比对照郑单958早熟5天;茎秆坚韧,无倒伏倒折,耐密植。在综合考虑经济产量、农艺性状、适应机械直接收获籽粒要求的基础上得出,迪卡667、MC812两个品种表现出接近或基本适合机械直接收获籽粒的要求,建议在没有培育出完全适合机收籽粒的品种前,可以将迪卡667、MC812两个品种作为机收籽粒品种在一定范围内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2.
依托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黄淮海区域各综合试验站,围绕玉米生产“一机两改”的发展战略,在高密度条件下进行试验,筛选和鉴定出高产、耐密、抗倒、抗病、生育期适宜和适应机械化生产的品种,以适应当前玉米密植与机械化快速发展的需求,为黄淮海夏玉米区的品种更替与区域化合理布局提供重要参考【1】。  相似文献   

13.
目前,夏玉米全程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收获期籽粒含水率较高限制了全程机械化的发展,加速生育后期籽粒脱水速率可以实现玉米籽粒机收。本试验通过选用早熟和晚熟2种类型玉米品种,在生育后期喷施脱水剂来研究对玉米产量及籽粒脱水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脱水剂对玉米产量影响不大,但能提高后期植株养分向籽粒中的转移,提高玉米收获指数。喷施脱水剂能显著提高后期籽粒的脱水速率,缩短了其灌浆到成熟的时间,减少了灌浆之后对有效积温的需求,而且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效果更明显。因此夏玉米收获后期喷施脱水剂有利于实现玉米的籽粒机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玉米籽粒机收质量的关键因素,解决收获期籽粒含水率偏高的问题,总结与分析了国内外玉米籽粒脱水相关研究,笔者提出未来玉米籽粒机收推广过程中,选用适宜籽粒机械化直收优良品种,不断改进种植模式、优化养分和水分施用方式,研发高效促脱水化学调控产品等关键栽培技术途径,是推动中国玉米籽粒机收的重要途径。笔者结合玉米生产实际,提出了加快籽粒机收推广的建议:加快早熟、籽粒脱水快、适宜机收品种的选育;明确各生态区域影响籽粒脱水动态的因素和机制;综合运用粒收品种选育、品种熟期配置、延迟收获期、栽培技术配套。同时,应加强农艺措施相配套的轻简化农机装备的有效研制,农艺农机有机融合,推动玉米籽粒机收技术应用,提升玉米产业整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探讨和分析不同播期条件下高产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和高效利用特征,确定不同高产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系统分析早播(10月3日)、适播(10月12日)和晚播(10月30日)3个水平对不同品种高产小麦主要生育期植株含氮率、氮素积累量、花前和花后植株营养器官氮素积累和分配、氮素再分配等特征及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影响生育期小麦植株的含氮率、氮的吸收和积累.小麦地上部营养器官氮积累量、氮再分配量、转运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花前高于花后.晚播条件下籽粒氮素的积累量主要依赖于花前氮吸收;适播和早播条件下花后吸收的氮素对籽粒氮素的积累占有较大比例.高产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氮素吸收强度和相对累积速率不同,花前氮素积累量、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以及转运率、花后氮素同化量以及花后吸收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等在不同小麦品种间差异显著.早播和适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小麦均获得比晚播较高的籽粒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籽粒吸氮量适播条件下较高,随播期的延迟籽粒吸氮量显著降低,相反,氮素利用效率晚播条件下最高.综合考虑,在农业生产中,3个高产小麦品种均适宜早播和适播;在晚播条件下应优先选择‘周麦22’.  相似文献   

16.
探讨和分析不同播期条件下高产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品种的氮素吸收利用、转运和高效利用特征,确定不同高产小麦品种的适宜播期。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系统分析早播(10月3日)、适播(10月12日)和晚播(10月30日)3个水平对不同品种高产小麦主要生育期植株含氮率、氮素积累量、花前和花后植株营养器官氮素积累和分配、氮素再分配等特征及产量、品质和氮素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影响生育期小麦植株的含氮率、氮的吸收和积累。小麦地上部营养器官氮积累量、氮再分配量、转运氮素对籽粒氮的贡献率花前高于花后。晚播条件下籽粒氮素的积累量主要依赖于花前氮吸收;适播和早播条件下花后吸收的氮素对籽粒氮素的积累占有较大比例。高产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在不同生育期的氮素吸收强度和相对累积速率不同,花前氮素积累量、花前吸收氮素向籽粒的再分配以及转运率、花后氮素同化量以及花后吸收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等在不同小麦品种间差异显著。早播和适播条件下,不同品种小麦均获得比晚播较高的籽粒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籽粒吸氮量适播条件下较高,随播期的延迟籽粒吸氮量显著降低,相反,氮素利用效率晚播条件下最高。综合考虑,在农业生产中,3个高产小麦品种均适宜早播和适播;在晚播条件下应优先选择‘周麦22’。  相似文献   

17.
<正>棉花—小麦间作套种突出小麦早熟、棉花早收"双早"技术。10月下旬晚播小麦预留棉行,下年4月下旬晚春套种中早熟棉花品种。1品种选择小麦品种选择边行优势强、优质、高产、抗病的基础上且适合晚播、早熟品种,一般选用邯6172、邯农1号等抗旱节水品种;棉花选择高产潜力大、抗逆性强中后期长势强的中早熟杂交种或中早熟常规种如:邯686、超早1、2号短季棉花等品种。2田间模式棉麦套种,145厘米为一条带,采用"5—2式"的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豫麦18号晚播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豫麦18号(原矮早781)1990年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目前,已成为我省小麦第六次更新换代的当家品种之一,在高水肥地大面积种植。由于该品种秆矮抗倒,耐病高产,适应性强,籽粒灌浆快,还具有晚播早熟的优点,所以在稻茬、棉茬等晚播麦区也迅速推广。  相似文献   

19.
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生产调查分析和试验研究,针对陕西省关中灌区的生态条件和限制小麦、玉米产量高产的障碍因素,对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农艺措施进行统筹调控,从品种搭配、播期调整、群体构建、水肥运筹等方面,总结形成了以“两旱”(小麦早种、玉米早收)为“两晚”(小菱适期晚播、玉米适期晚收)为主体的关中灌区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0.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轮作是南阳盆地粮食生产的主要模式,在不断变化气候条件下探索适宜品种和播/收期的优化组配,对挖掘南阳市小麦、玉米周年高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设置多年、多点播期试验,研究确定了南阳盆地小麦、玉米能获得较高产量的茬口衔接适宜时间区间。结果表明,在南阳地区,半冬性小麦品种获得较高产量的适宜播期为10月10~25日,弱春性小麦品种获得较高产量的适宜播期为10月15~30日。小麦获得较高产量的收获日期为6月1日前后2~3 d。夏玉米直播在前茬作物收获后播种越早越好,应用夏播生育期100 d的早熟品种、于6月10日前玉米种子下地完全可以正常成熟,9月下旬收获可实现玉米较高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