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以窄叶与阔叶2种生态型三叶青为材料进行人工栽培,连续3年考察主蔓长度、分枝数、茎叶鲜重、T/R(地上部鲜重/块根总重)比值、单株块根数、单株块根总重(鲜重)等6个农艺性状,并比较不同生长年限以及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结果表明,2种生态型三叶青以三年生产量为最高,不同组织均累积了较高含量总黄酮,适宜全草入药与采收。窄叶三叶青有效成分高于阔叶三叶青,但产量远低于阔叶三叶青。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立体栽培对三叶青植株生长的影响。[方法]针对三叶青大田平作栽培生长后期茎蔓匍匐在地、重叠郁蔽严重,导致位于下层的茎叶提前衰败死亡而严重影响生长的问题,借鉴立体农业的栽培技术原理,设计立体、平作等栽培模式试验,研究采用立体栽培技术对三叶青的生长效应。[结果]采用立体限根栽培技术能有效改善三叶青田间通风、透气、透光条件,显著提高植株抗病性,降低根腐病发病率,减少死苗率,提高三叶青地下块根产量和品质。[结论]立体限根栽培对降低三叶青病害、提高植株生长、提高单株产量具有很好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三叶青限根栽培,研究三叶青地上藤蔓及地下块根生长发育对不同根域空间处理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限根容器空间的增加,三叶青茎长、节间距都呈比例增加;而地下块根单株质量、优质块根率随限根容器空间的增大初期增加,但空间增加到一定比例后就停止增长,而地下块根个数随限根容器空间的增大增加;各处理及对照间的茎蔓节数、分枝数、块根黄酮及多糖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适当限根空间能保证三叶青植株足够的生长量,提高三叶青产量及优质块根率,可为三叶青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该试验研究了杉木种子园不同坡位套种三叶青,以及三叶青不同栽植方式的块根产量,结果表明,下坡的平均单株块根产量和单位面积块根产量均最高,中坡表现也比较好,上坡最低。相对于上坡,下坡的平均单株块根产量提高145.0%,单位面积块根产量提高203.7%,保存率增加15%。相对于裸根栽植,营养网袋栽植的三叶青平均单株块根产量提高59.3%,单位面积块根产量提高103.8%,保存率增加18%。  相似文献   

5.
对3种不同栽培生境条件下三叶青的农艺性状、微量元素及总黄酮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阔叶林-三叶青原生境相比,毛竹林下和垄式栽培的三叶青叶柄长度增加了0.7~0.9 cm,块根纵径增加269.2%和192.3%,单个块根重量分别增加了73.3%和60.0%,差异达显著水平。三叶青总黄酮含量介于7.36~8.26 g·kg~(-1),铁、锰、锌、铜含量分别介于323.1~346.6,36.3~38.1,23.0~25.1,3.8~4.1 mg·kg~(-1),不同生境间无显著差异。综上,人工栽培条件下加速了三叶青的生长,且总黄酮及微量元素含量与野生生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地膜覆盖对木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及淀粉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索木薯节本增效栽培技术。[方法]分别采用地膜覆盖与不覆膜(对照)2种方式种植木薯,研究地膜覆盖对木薯茎叶生长、产量构成因素及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地膜覆盖可促进木薯前中期茎叶生长,增加木薯生物量;地膜和覆盖后,木薯的块根长度、块根直径、单株块根数、单株块根重和小区鲜块根产量分别较对照增加了17.79%、14.61%、14.28%、76.14%和76.09%;地膜覆盖后木薯的淀粉含量较对照降低2%,但相同面积木薯的淀粉产量较对照增加65.35%。[结论]地膜覆盖是木薯节本增效栽培的有效措施,其增产效应主要是通过促进木薯前中期茎叶生长、提高块根直径和单株块根重、增加块根充实度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8种不同干燥处理方法和2种储存方式对三叶青块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冷冻干燥处理的三叶青块根中总黄酮含量最高,传统的干燥方式晒干和阴干次之,烘干最低;在3种不同冷冻干燥方法中,以-50 ℃真空冷冻干燥(后续系统设置加温至55 ℃)方法较佳,其总黄酮含量为8.13%;干燥方法相同、温度不超过80 ℃时,干燥处理时间越短,三叶青块根总黄酮含量越高;与未储存过的冷冻干燥三叶青块根总黄酮含量相比,在-20 ℃储存1 a后其总黄酮含量变化不显著,而常温储存1 a后其含量显著降低(2.1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吡脲对葛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葛根高产优质栽培和药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广西主栽品种桂葛1号为材料,在块根膨大中期分别喷施1、5、25和50 mg/L的氯吡脲溶液,以清水为对照(CK),喷施后30和60 d测定叶片叶绿素含量,喷施后6个月测定块根的生长指标、品质指标和主要药效成分含量,评价不同氯吡脲浓度对葛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各氯吡脲处理均可提高葛根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促进块根根长和根粗的生长,提高干物质含量;但对块根单株鲜重、淀粉和可溶性糖及药用成分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1 mg/L浓度处理的葛根块根根粗、平均单株鲜重、干物质含量、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均显著高于CK(P<0.05,下同);5mg/L浓度处理的葛根总黄酮和葛根素含量最高,显著高于CK,块根根粗、干重、可溶性糖和纤维素含量也相对较高;25~50 mg/L浓度处理除块根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CK外,其他品质和药效成分指标大多低于CK或与CK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块根膨大期叶面喷施氯吡脲对桂葛1号的生长、产量、品质及药效成分等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以喷施1~5 mg/L氯吡脲对提高葛根产量和品质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研究不同采收期、加工方式和干燥温度对近野生铁皮石斛林下3 a生三叶青的品质指标(浸出物、多糖、灰分、黄酮)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采收期及加工方式对三叶青块根的品质均有一定影响。三叶青地下块根在1—4月均可采收,且采收后的浸出物含量差异不显著;而1月、2月、4月采收的三叶青黄酮含量较高,3月、4月采收的多糖含量较高。3月采收的黄酮含量最低,而此时多糖含量最高;2月采收的多糖含量最低,而此时黄酮含量最高,说明2—3月三叶青块根的多糖和黄酮内部物质间发生了转换,药农可根据成分需要择期采收。真空冷冻干燥是保留品质含量最多的处理,但操作复杂,加工成本较高;对加工成本压力较大的企业推荐自然阴干,而对总黄酮含量要求较高时,推荐微波干燥。不同干燥温度制三叶青茶时,可推荐选择50、55、60、65℃干燥。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盐胁迫对银柴胡药材产量和活性成分相对含量及积累量的影响,以明确盐胁迫对银柴胡药材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效应,为银柴胡的规范化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盆栽控盐试验栽培柴胡一年生幼苗,土壤盐含量设置为2、3、4 g/kg 3个水平;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银柴胡药材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的相对含量,并结合产量计算其积累量。[结果]随着土壤中NaCl含量的增加,银柴胡药材产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药材中总黄酮和总皂苷相对含量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其积累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盐胁迫显著提高银柴胡药材产量、总黄酮和总皂苷的含量,当土壤盐含量为3 g/kg时,银柴胡药材总黄酮和总皂苷积累量均较高,有利于银柴胡药材的优质高产栽培。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怀玉山三叶青黄酮醇合酶基因进行克隆和表达分析,为进一步揭示怀玉山三叶青黄酮醇合酶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怀玉山三叶青黄酮醇合酶基因的核心片段通过其转录组数据库进行筛选,怀玉山三叶青黄酮醇合酶基因利用逆转录PCR进行克隆,序列分析采用生物信息学进行分析,器官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进行比较。【结果】怀玉山三叶青黄酮醇合酶基因cDNA总长度为987 bp,G+C含量为47.92%。怀玉山三叶青黄酮醇合酶由329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37578.03 Da,理论等电点5.39,为亲水性蛋白;其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的比例分别占27.66%、21.88%和50.46%。怀玉山三叶青黄酮醇合酶主要存在内质网中,在进化上与山甜菜(Nekemias grossedentata)、河岸葡萄(Vitis riparia)和葡萄(Vitis vinifera)的亲缘关系较近,尤其是与山甜菜(N.grossedentata)黄酮醇合酶在进化上具有最高的亲缘关系。qRT-PCR分析结果表明,怀玉山三叶青黄酮醇合酶基因的表达在2个栽培种中存在器官特异性表达,怀玉2号在根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怀玉1号在茎中的相对表达量最高。【结论】怀玉山三叶青黄酮醇合酶具有典型黄酮醇合酶的结构特征,氨基酸序列及核酸序列与同源物种相似度高,在进化上高度保守,且怀玉山三叶青黄酮醇合酶基因的表达存在组织器官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为揭示不同种源地三叶青(Tetrastigma hemsleyanum Diels & Gilg)茎、叶显微结构多样性,及其与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的相关性,以49个三叶青种质资源(简称“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各资源茎、叶的16个比例性状进行比较,采用相关性分析对茎叶比例性状及其与种源地位置和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关系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茎维系数(NSB/LSL)、茎韧纤比(SPF/LSL)、茎维宽比(SXW/LSS)和茎木比(TSL/LSS)等,以及叶部的柄翅高比(PWL/PH)、柄翅宽比(DPW/PW)、柄皮层比(PCT/PH)和气孔密度(SD)等性状资源间变异系数较大,可作为资源间鉴别的解剖学依据。各资源比例性状与种源地地理位置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种源地的南移,茎维管组织越来越发达,叶柄两翅逐渐变得不明显,皮层发达;随着种源地由东向西推移,叶气孔密度逐渐降低,叶柄两翅逐渐靠近,髓部变得发达。组织化学定位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三叶青地上部分黄酮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茎部薄壁组织中,地上部分总黄酮含量与茎长宽比(LSL/LSS)、茎皮层比(SCT/LSL)、茎韧纤比(SPF/LSL)和茎木比(TSL/LSS)存在极显著相关性,这些茎性状可作为高黄酮三叶青品种的形态学筛选依据。  相似文献   

13.
利用RAPD技术对64个三叶青种质资源样本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40对引物中筛选出10对引物进行批量PCR实验。结果表明:64个三叶青样本的观测等位基因数(Na)为1.666 7~2.000 0,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247 9~1.701 3,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167 0~0.398 4,Shannon多样性指数(I)为0.262 8~0.583 0,平均多态位点为7.5,平均多态百分数为93.145%;在遗传相似系数0.720 56处,可以将64个三叶青样本分成11大类;在遗传相似系数0.697 04处,则可将64个三叶青样本分成4大类;聚类分析的结果与种源的地理距离存在不一致性,这可能与种质资源库的地形、气候等自然因素有关。表明所测三叶青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价值,可为合理保护三叶青的基因资源及其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怀玉山三叶青试管苗转录组数据库筛选到怀玉山三叶青烟草病毒增殖蛋白1基因的核心片段,利用反转录PCR(RT-PCR)技术克隆怀玉山三叶青烟草病毒增殖蛋白1基因,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进行序列分析和器官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怀玉山三叶青烟草病毒增殖蛋白1基因cDNA总长度为888 bp,G+C 含量为51.58%;怀玉山三叶青烟草病毒增殖蛋白1由29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33 173.36 u,等电点9.16,为疏水性蛋白;二级结构由α-螺旋(43.73%)、β-片层(21.69%)、无规则卷曲(34.58%) 构成;三级结构为单体;怀玉山三叶青烟草病毒增殖蛋白1主要存在内质网、内质网_质膜、细胞外、细胞质、线粒体和质膜中;怀玉山三叶青烟草病毒增殖蛋白1在进化上与Aegilops tauschii subsp. tauschill(节节麦)、Triticum turgidum subsp. durum(硬粒小麦)、Hordeum vulgare(大麦)的亲缘关系较近,尤其是与Aegilops tauschii subsp. tauschill(节节麦)烟草病毒增殖蛋白1在进化上具有最高的亲缘关系。通过烟草叶片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烟草病毒增殖蛋白1定位于细胞质(可能包括细胞膜)和细胞核膜中。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烟草病毒增殖蛋白1基因在怀玉山三叶青2个栽培种中的表达存在器官特异性,怀玉2号在叶中表达量最高,怀玉1号在茎中表达量最高。怀玉山三叶青烟草病毒增殖蛋白1具有典型烟草病毒增殖蛋白1的结构特征,氨基酸序列及核酸序列与同源物种相似度高,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对进一步揭示该酶生物学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淀粉甘薯品种块根淀粉积累和产量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高淀粉甘薯品种的淀粉积累和产量特征。[方法]以10个甘薯品种为供试材料,扦插后60d内,每20d每小区选取5株分别进行块根淀粉、直链淀粉和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收获期选取10株计算单株薯数和单株鲜重。[结果]收获期,不同甘薯品种间产量和块根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差异明显,产量变幅为6.2×10^3-20.7×10^3kg/hm^2,淀粉含量的变幅为46.0%~73.3%,块根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幅为10.9%~17.2%,可溶性总糖的变幅为11.2%~20.2%。甘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块根淀粉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呈持续增高的趋势,块根可溶性总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结论]可溶性总糖含量、直链淀粉与淀粉积累密切相关,产量和干率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基因型是影响淀粉含量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戴春燕  余海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451-17452
[目的]测定海南臭黄荆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总黄酮含量。[结果]海南臭黄荆不同部位总黄酮含量不同,其中,叶中最高为5.33%,茎中为3.78%,花中为3.4|D%,根中为2.44%。[结论]该方法简单易行,稳定性好,重现性好,适合海南臭黄荆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为海南臭黄荆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不同温度对厚皮甜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鹏飞  邹志荣  杨振超  胡晓辉  任雷  孙心心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298-14299,14301
[目的]研究西北地区日光温室内不同温度条件对冬春茬厚皮甜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一品天下108厚皮甜瓜为试验材料,在日光温室内分别设置自然温度、高于自然温度3~5℃和高于自然温度8~10℃3个处理进行对比研究,测定厚皮甜瓜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株高、茎粗、根冠比及产量。[结果]随着温度的升高,厚皮甜瓜植株的株高、茎粗及产量显著提高,根冠比显著降低。高于自然温度8~10℃处理各项指标最优,小区产量高出自然温度下的对照49.37%。[结论]高于自然温度8~10℃处理有利于甜瓜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不同光照强度对苦荞麦主要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吉牛拉惹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638-6639
[目的]为提高苦荞麦产量及其栽培技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苦荞麦品种7~3为供试材料,从苦荞麦出苗后19 d开始对其进行光照强度为自然光强的100%(CK)、80%、60%、40%遮阴处理,研究不同光照强度对苦荞麦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各生育时期苦荞麦株高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增高。在开花结实期和成熟期苦荞麦植株的二级分枝数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减少。现蕾期、开花结实期和成熟期各处理苦荞麦叶片数随光照强度的减弱而降低。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各处理小花数、空粒数、饱粒数、单株粒重和单株生物产量降低,而空粒率增加。[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光照强度与苦荞麦株高和叶面积成反比,而与茎粗、二级分枝数、小花数、花序数、叶片数、产量成正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