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吴建梅  孙金森  陈林祥  马英洁  徐桂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2):11341-11342,11379
[目的]分析1961~2010年山东诸城市气候变化特征。[方法]选用诸城市1961~2010年的气温与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分析其年、季变化特征。[结果]诸城市近50年平均气温以0.383℃/10a的速度上升,各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增温幅度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近50年平均降水量以18.7 mm/10a的速度下降,春季、冬季略呈上升趋势,夏季、秋季呈下降趋势,且夏季下降最为明显,以20.9 mm/10a递减。近50年气温异常低温仅出现1年,异常高温出现了7年,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近50年未出现降水异常偏少年份,降水异常偏多年份为6年,年总降水量呈下降趋势,说明降水量时空分布极为不均。[结论]该研究为提高气温和降水预报准确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托里县1957~2012年56a降水资料的分析,研究了托里县近56a气候的干湿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托里县近56a降水呈略微增多趋势,年降水倾斜率为2.458mm/10a,低于北疆年降水量6.7mm/10a[1],其中夏季、冬季增湿趋势明显,降水倾斜率分别达到2.326mm/10a,2.092mm/10a,降水具有明显季节分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嫩江流域降水及季节性降水变化特征。[方法]选取该流域内10个气象站,基于1969—2010年逐日降水数据,计算年降水量及冬夏季降水量,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分析流域降水变化趋势,采用Theil-Sen estimator来计算趋势幅度,并利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法确定流域降水量发生突变的关键节点,综合分析嫩江流域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近42年来嫩江流域年降水量以4.7 mm/10 a的幅度不显著下降,夏季降水量下降幅度(10.1 mm/10 a)高于年降水量,冬季降水量则表现为显著上升趋势,变化幅度为1.3 mm/10 a。嫩江流域年降水量为373.1~507.8 mm,夏季降水量为231.7~309.4 mm,冬季降水量为3.6~11.4 mm,中上游的降水量高于下游,10个站点年降水量主要以下降趋势为主,夏季降水量均表现为下降趋势,除乾安站降水量不显著下降外,其他站点冬季降水量均表现为上升趋势。夏季降水变化与年降水表现为较高的相似性,两者的Mann-Kendall突变检验结果也在形态上非常相近,均出现3个阶段的趋势变化,且波峰相近;在2...  相似文献   

4.
为充分利用降水资源,采用东北地区16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月的降水量地面观测资料,并对该地区近50年夏季降水量的气候特征和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大部分区域夏季降水量在300~400mm,总体呈现东南部多、西北部少的空间分布特征。辽宁东部和吉林南部存在明显的降水高值区,夏季降水量达到600mm以上。近50年东北地区夏季降水量整体呈现减少趋势,在辽东半岛与长白山南部、吉林西北部以及黑龙江中部降水量明显减少,部分区域的减少趋势超过~(-1)5 mm·(10a)~(-1)。吉林南部与辽宁东北部的夏季降水增加明显,变化趋势达到10~15mm·(10a)~(-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山西省年降水量的分区趋势特征,为当地农业生产及气候预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山西省内18个国家基本、基准气象站1981—2020年降水月值数据为基础,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对年降水场进行分区分析。【结果】山西省年均降水量为386~700 mm,分布很不均匀,从东南部及东部偏北地区向西向北呈逐渐减少趋势。山西省年降水场可分为3个区,Ⅰ区位于山西省南部(南区),年均降水量为523 mm,最为丰富;Ⅱ区位于山西省北部(北区),年降水量降水最少,为433 mm;Ⅲ区位于山西省中部(中区),是Ⅰ区和Ⅱ区的过渡地带,年均降水量为517 mm。南区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趋势率为2.472 mm/10a,最近一次突变出现在2016年;北区年降水量呈显著增加趋势,趋势率为19.658 mm/10a,突变发生在2011年,且在2018年后降水量增加趋势更加明显;中区年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显著,趋势率为11.295 mm/10a,最近的突变发生于2019年。3个区域年降水量均存在多尺度周期变化特征,其中南区主周期为28年、22年、8年和13年;北区主周期为28年、18年和6年;中区主周期为28年和6年。【结论】山西省年降水量地区分布很不均衡,受地形影响较明显,各区降水发展趋势不一致,均具备多尺度周期特征,且各区第一主周期均为28年。  相似文献   

6.
姚付龙  李海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50-5553,5592
[目的]分析西天山北坡地区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方法]根据西天山北坡地区3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及5年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50年来的气候变化。[结果]西天山北坡地区气温呈现明显增暖趋势,近50年的年均温以0.3℃/10a的速率显著升高,但各季节温度上升率不同,秋季〉冬季〉春季〉夏季。西天山北坡地区50年来的年降水量总体呈相对增多趋势,从年降水量来看,平均以16.9 mm/10a的速率明显增加;从季节降水量来看,除秋季外,其他3个季节在近50年表现出显著的增加趋势,增幅为3.2~11.2 mm/10a,夏季增幅最大,秋季经历了80年代的降水小高峰后,近20年降水量略有下降。[结论]西天山北坡地区气候呈现暖湿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近47年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永晴  李凤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902-9904
[目的]研究近47年环青海湖地区气候变化特征。[方法]利用1961~2007年环湖地区5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降水和日照等气候要素资料,分析各气象要素的年、季、年代变化。[结果]近47年来,环湖地区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年平均气温以≥0.30℃/10 a的倾向率上升,年平均最低气温比年平均最高气温上升显著;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3.67 mm/10 a,春、秋季降水量的减少趋势明显,而夏、冬季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年日照时数也呈减少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1.79 h/10 a,夏季日照时数的减少趋势最明显,冬季次之,春、秋季节增加不明显。[结论]该研究为环湖地区气象灾害的有效防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1967—2016年东乡县降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1967—2016年甘肃省东乡县国家气象站的逐月降水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东乡县降水的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东乡县降水量变化呈减少趋势,以6.8 mm/10年的速度减少。春季、秋季、冬季降水量变化呈增加趋势,但不明显。减少主要表现在夏季,以9.4 mm/10年的速度减少;一年中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秋季次之,冬季最少。  相似文献   

9.
韩素卿  贾士靖 《安徽农业科学》2012,(30):14861-14863
[目的]分析太行山前平原区常规种植作物生育期的降水资源变化趋势。[方法]利用位于太行山前区石家庄气象站近51年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得出了9类常规种植作物生育期平均降水资源量,并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河北省典型农区太行山前平原区9大常规作物生育期的降水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从不同作物生育期降水量来看,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最少,夏玉米次之,棉花、油料、蔬菜、果树、薯类、水稻、豆类生育期降水比较多;不同降水保证率水平下变化也有差异,小麦和玉米变化较大,水稻变化不大,棉花、油料、蔬菜、果树、豆类变化程度相当,薯类最大。从不同作物生育期降水量变化趋势来看,冬小麦生育期降水资源增加趋势显著,以0.62 mm/a的速度增加,其他作物生育期降水资源有减少的趋势,其中夏玉米和豆类以2.11 mm/a速度减少的趋势显著,棉花、油料、蔬菜、果树、薯类、水稻生育期降水资源减少趋势不显著。[结论]该研究为农业灌溉水量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也为区域农业节水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近57年来本溪地区干湿程度的演变情况。[方法]采用1953~2009年本溪地区的年、季、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了温度、降水和干湿指标的年代际变化。[结果]本溪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0.29℃/10 a;而降水量呈明显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29.01 mm/10a。干湿指数呈波动性减少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33.61 mm/10a,这与20世纪80年代后温度升高、降水减少是密切相关的。[结论]本溪地区呈暖干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河西地区近58年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翔宇  周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59-5561,5607
[目的]分析河西地区近58年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依据河西地区1951~2008年月降水资料,运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及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河西地区近58年来降水的变化规律。[结果]河西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30.4 mm,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59.08%,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2.57%。河西地区降水年代际变化不剧烈,各年代平均降水量为120.8~139.0mm。河西地区1951~2008年降水系列存在5、10、21和32年左右的周期。未来,河西地区年、春、夏及冬季降水将呈小幅增加趋势,其中,疏勒河流域年降水增幅较大(5.231~0.062 mm/10a);黑河流域南部和东南部比西北部增幅相对较大;石羊河流域年降水增幅最小,为3.280~0.098 mm/10a。[结论]该研究可为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陕北黄土地貌的环境演变。[方法]选取陕北榆林区1952-2009年的年、月气温和降水量等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回归、M-K检验法对全球气候变化下陕北黄土地貌的环境演变进行研究。[结果]1952-2009年榆林区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以0.287℃/10a的速度上升,1994年为气温的突变年份;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平均以8.262 mm/10a的速率减少,且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波动性很大,70、80和90年代波动较平稳,21世纪以来有明显变干趋势。陕北气候正在变暖干,极端旱涝事件尤其是干旱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对脆弱生态环境的危害更加严重,气候的"暖干化"使陕北的环境条件更加恶劣,温度升高,干旱程度加重;降水量的减少使风沙活动更加剧烈,沙尘暴的频率增加,土地进一步沙化,黄土沟壑区水土流失严重,可能使陕北土地退化。[结论]该研究为该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朝阳地区近56年降水趋势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张国林  梁群  隋景跃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379-15380
[目的]分析朝阳地区降水量变化趋势,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气候依据。[方法]假定降水量为连续因子,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一元线性回归拟合。[结果]朝阳地区近56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年降水总量减少50mm,生长季减少60mm,春季增加10~15mm,降水量减少的主要时段在7~9月份,2000年以后减少最显著。[结论]朝阳地区春季降水量的增加可缓解春播期的旱情。7~9月是植物需水关键期,这段时间降水量的减少对植物生长和成熟不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气候变化对左权核桃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左权县1961~2010年气温、降水量、日照气象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左权核桃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近50年左权县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暖尤其明显;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秋季减少最为显著;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各气象因子发生变化最显著时段均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气候变暖,左权核桃种植适宜区域范围扩大,且引发核桃萌芽至开花物候期提前,遭遇低温冻害的几率和强度增加;降水量减少,大大增加了核桃遭受春旱、夏旱的可能性,对核桃正常生长和产量的稳定不利;日照时数减少,光照强度下降,影响核桃的品质和产量。[结论]该研究可为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最大程度地减轻气候条件对左权核桃生长发育不利的影响提供决策和服务依据。  相似文献   

15.
袁立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546-5549
[目的]分析自贡市近50年来降水变化特征。[方法]利用自贡市1961~2010年3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累计距平法等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年来自贡市年、季、月降水总量与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自贡市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28.0 mm/10a。年雨日明显减少,且雨日的减少比降水量的减少明显得多,其变化倾向率为-5.6 d/10a,雨日的减少主要表现为小雨日数的减少。夏、秋、冬季降水量均呈负趋势,且四季的雨日都呈负趋势,其中,秋季的雨量和雨日减少最明显也最多。逐月降水量呈单峰型分布,逐月降水日数呈双峰型分布。自贡各地年内出现的各级雨日数几乎一致,且不同强度雨日随量级的增加而减少。年降水量和雨日数的同步减少是自贡市近50年来降水变化的一个明显特征。[结论]总的来说,自贡市自然降水资源正趋于减少,秋干明显。  相似文献   

16.
安徽省夏季降水变化及其对旱涝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安徽省夏季降水变化对旱涝灾害的影响。[方法]通过对降水时间序列线性趋势分析、距平计算和小波变换来研究降水变化规律;采用旱涝Z指数计算气候旱涝指数。[结果]结果表明:夏季降水强度增强趋势明显,极端降水事件增多,以淮北显著;夏季淮北准2年和准8年周期振荡较明显,沿江江南准16年周期较明显;全省平均入梅日期6月16日,出梅为7月10日,梅雨量年际变幅大。[结论]安徽省极端降水事件有增加的趋势,气候旱涝灾害频繁现象从20世纪90年代起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程晓辉  刘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422-423,428
[目的]分析近40年来邢台地区日照时数变化趋势。[方法]选取邢台、沙河、内丘1971~2010年的逐年及季总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折线图、趋势图以及气候变率分析年、季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结果]1971~2010年邢台、沙河、内丘的年日照时数均呈现出系统减少的趋势,3站平均以77.7 h/10 a的速率减少,以邢台减少最为显著,内丘次之;3站的春、夏、秋、冬季的总日照时数均呈现出系统减少的趋势,以邢台减少最为显著,3站平均分别以10.7、18.7、21.6、26.6 h/10 a的速率迅速减少;无论年还是四季总日照时数均以邢台最为显著,体现出城市的浑浊岛效应特征;就3站的40年平均而言,冬、春、夏、秋季的季总日照时数为485.5、691.4、631.7、551.1 h,说明春季的日照最为充足,其次为夏季,冬季的气层稳定,日照时数最少。影响日照时数减少的原因主要是城镇化发展及污染物排放的加剧。[结论]该研究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利用宁夏中宁县1954~2010年的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对该地区的气温、降水的变化特征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57年来中宁县的年、各季平均气温呈整体逐渐上升趋势,年均温倾向率为0.29℃/10a,冬季最大,为0.47℃/10a,平均最高气温倾向率为0.32℃/10a,平均最低气温倾向率为0.34℃/10a;年、春、夏、秋降水量均呈减少的态势,其倾向率分别为-9.34、-3.02、-6.15、-1.32 mm/10a,冬季降水量呈微弱增加趋势,其倾向率为0.11 mm/10a。气候总的趋势是变暖、变干、向高温干旱化方向发展。由于气候的变化,气象灾害发生频率增大。同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