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963~2013年间14个时期的多源遥感影像提取绿洲信息,从退缩与扩张、区域变化差异及景观格局等方面分析了绿洲的时空变化过程。结果表明:绿洲在波动中显著扩张,50a间面积增加82.12%。绿洲扩张发生于绿洲-荒漠交错带以及内部复杂斑块之间,扩张方式以内部填充和渐进性外围延展为主;退缩则主要发生于绿洲-荒漠交错地带。绿洲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绿洲的变化程度不同。绿洲景观斑块呈现分散-扩张-融合的动态变化特征,其形状趋于规则,破碎化程度下降,说明人类活动对绿洲景观的影响程度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2.
利用华北井灌区1168户农户户主的调研数据,运用Mutinomial Logit模型,实证分析了水资源稀缺性感知对农户灌溉适应性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发现:水量稀缺性认知高的农户愿意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或减少灌溉面积,水位下降认知高的农户更倾向于选择节水灌溉技术和调整种植结构,风险认知高的农户偏好加大对现有地下水资源的追逐,灌溉感受强烈的农户调整种植结构行为发生的概率更高,机井使用感受越强烈,农户越倾向于增加地下水开采。建议建立水情信息平台,提高农户稀缺性认知水平;加大水利设施尤其是地下水灌溉机井的维护与建设;鼓励农户集约化经营并创造信贷获取的宽松条件。此外,在引导农户灌溉适应性行为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到农户稀缺性感知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农户作为退耕成果管护投资主体之一,其是否愿意持续管护投资退耕成果及管护的程度关系着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成败。利用陕甘宁554户调研数据,运用Heckman两阶段模型考察家庭禀赋、认知偏好对农户退耕成果管护投资意愿及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户退耕成果管护投资意愿及程度不高,55. 42%的农户愿意管护投资退耕成果,平均管护投资414. 44元/亩/年。农户退耕成果管护投资意愿及程度受到其家庭禀赋、认知偏好的影响。且家庭禀赋、认知偏好对农户退耕成果管护投资意愿及程度的影响存在差异。由此,提出依据农户家庭资本禀赋特点,瞄准潜在退耕成果管护投资农户,分类优化其家庭资源禀赋;通过宣传、教育、示范户效应等针对性地提升农户认知偏好,进而增强农户退耕成果管护投资意愿及程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旱灾发生的频次和强度不断增加,对雨养农业区农户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加剧,采取合理的适应措施减少旱灾造成损失、减轻旱灾风险成为当前研究的重点。在前人灾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旱灾适应性的评价思路,构建了农业旱灾适应性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选择了北方农牧交错带以雨养农业为主的大同县作为典型研究区,在实地考察、统计数据分析和入户访谈等基础上,基于县和乡镇不同评价单元进行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合理有效改善水利设施以及非农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该地区的农业旱灾适应性。最后,基于对大同县的农业旱灾适应性评价和适应策略的实证分析,从环境演变与应对策略之间相互关系的角度,分析总结出农业旱灾适应模式,即传统适应模式、当前适应模式和未来优化适应模式。  相似文献   

5.
绿洲景观生态建设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以新疆绿洲为例 ,详细讨论了绿洲景观内当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危害与成因 ,并针对这些问题 ,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指导 ,对绿洲景观生态规划进行了讨论 ,结果认为 ;对于绿洲景观而言 ,只要从加强排水系统工程建设、实现灌排配套 ;调整优化绿洲农业结构 ;完善和加强绿洲防护林体系建设和绿洲 -荒漠交错带建设 ,即可实现绿洲环境的可持续性 ,进而为绿洲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且末平原绿洲空间规模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是干旱区人类主要活动场所。绿洲规模的多少,直接影响绿洲稳定性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利用实地调查,统计资料和且末绿洲研究靶区的197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的遥感数据进行解译,分类与统计处理,揭示了且末绿洲30多年来的动态变化趋势,并从自然和人为因素探讨绿洲规模动态变化的原因和驱动力。结果表明:整个绿洲历年以来是扩张的趋势;这种绿洲扩张从绿洲空间规模和人口增长方面明显的表现出来。研究靶区,从1970年到1990年绿洲~交错带~荒漠之间的转变比较突出;绿洲面积从2.46%增加到19.54%,交错带面积从22.19%减少到6.15%,水域和沙漠的变化不太大。从1990年到2000年绿洲面积从19.54%减少到7.02%,交错带面积从6.15%增加到12.94%,水域面积缩小,沙漠面积扩大。研究靶区所出现的这种巨变充分的说明,这里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因素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响应程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榆中县532个农户的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模型,对农民选择住宅小区住房类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被调查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规模、家庭年收入、人均宅基地面积和房屋类型这六个因素对农户选择住宅小区住房类型的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农民的受教育程度和农户的家庭年收入与农户选择住宅小区住房类型的意愿成正相关,即农民受教育程度越高、农户家庭收入越高,农户选择住宅小区的意愿就越强;农民的年龄、家庭规模、人均宅基地面积和房屋类型与农户选择住宅小区住房类型的意愿成负相关,即农民年龄越大、家庭成员越多、人均宅基地面积越大、现有房屋楼层越高,农户选择住宅小区的意愿就越弱。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农地经营规模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农地经营规模对不同形式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为东北地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及农地流转配套政策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通过构建农民农业收入的C-D生产函数模型,剖析农地经营规模对东北地区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均农地经营规模对农业纯收入和劳均农业纯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地均农业纯收入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劳动力数量对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农业纯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地均农业纯收入和劳均农业纯收入影响不显著;地均农业生产支出对农业纯收入、地均农业纯收入及劳均农业纯收入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地域(辽宁省)和年份变量对农业纯收入、地均农业纯收入及劳均农业纯收入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农地经营规模扩大有效增加了农村居民家庭农业纯收入和劳均农业纯收入,然而未能有效提高地均农业纯收入.未来东北地区农地制度改革及相关政策调整,应重点解决如何提高农地利用的地均收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农户生活满意度的研究分析,不仅能衡量农户的实际幸福程度,也间接的测度了农户实际生活的生态环境状况。论文基于甘肃省沙化土地治理区与非治理区农户的调查数据,在对治理区与非治理区农户生活满意度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农户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治理区农户生活满意度高于非治理区农户生活满意度;在影响因素方面,农户特征中的年龄、健康状况、家庭土地规模和家庭总收入,社会文化资本中的农业类电视节目,环境特征中的沙尘暴次数、绿洲面积变化情况,认知程度中的环境演化趋势等因素对农户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是具有敏感地退化趋势的生态交错带 ,它受绿洲生态系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双重影响。本文在分析了绿洲—荒漠生态脆弱带的性质、特点等以后 ,按照其毗邻绿洲的不同 ,探讨性地将它分为三类 :( 1 )河岸林绿洲—荒漠脆弱带 ;( 2 )冲洪积扇绿洲—荒漠脆弱带 ;( 3 )湖沼和湖滨三角洲绿洲—荒漠脆弱带。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脆弱性 ,加上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 ,该区出现了以土地荒漠化为主的多种生态环境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 ,作者提出了若干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甘肃省民勤绿洲调研数据,运用无序多元Log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信息获取渠道、学习能力对农户灌溉技术选择偏好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具有多样性,且不同信息渠道对不同类型技术选择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社会网络对简单技术采用的边际影响较大,而政府推广对复杂技术采用的边际影响较大;学习能力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具有促进作用。建议拓宽农户基于政府推广和社会网络的信息获取渠道,并针对不同类型节水灌溉技术,结合技术复杂程度和农户学习能力,制定最优的推广方案。  相似文献   

12.
对于干旱缺水的华北地区,推动节水灌溉被认为是可以有效减少农业用水的措施,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加大了对该地区农业节水技术的投资力度。但由于缺乏对采用农业节水技术影响因素的深入了解,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节水技术的大面积推广。本文基于河北省张北县的实际调研数据,从地块特征、农户自身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采用多项Logit和决策树两种模型对比研究了干旱区农户选择灌溉方式的影响因素;同时构建了一般线性模型,分析了农户采用现代社区型节水技术程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政府扶持是农户选择现代社区型节水技术的关键因素,其次是地块面积和家庭水浇地经营规模,但这三个因素对采用该技术程度的影响并不显著。此外,农户的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土壤类型对灌溉方式选择及其采用程度都具有重要影响,但农户所感知的水资源供求状况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气象灾害频发使我国粮食生产的不确定性增加,符合农户需求的引导政策可有效提高其应对气象灾害变化适应性行为能力.[方法]基于江西省种粮大户调查数据,使用聚类分析和多元Logistic模型探究农户应对气象灾害变化适应性行为引导政策需求优先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农户最需求的引导政策依次为气象灾害保险补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气象灾害农业信贷服务、气象灾害信息管理、气象灾害应对技术培训、生产技术培训.[结论]农户的年龄、家庭收入水平、参加技能培训情况、土壤肥力、是否购买农业保险、家中是否有农业机械等因素不同方向、不同程度影响其对引导政策的需求.据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户的财政扶持力度、完善农业信贷服务体系并灵活调整引导政策结构,以提高农户应对气象灾害变化能力.  相似文献   

14.
贾珍珍  巩杰  张影 《干旱区研究》2016,33(6):1294-1302
以疏勒河中下游为例,以1977、1986、1993、2002、2011年的Landsat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和相关统计方法,分析荒漠化和绿洲化相互作用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区域绿洲快速扩张,增加了937.85 km2,2002—2011年扩张速度最大,增速有所降低;荒漠面积变化幅度较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总的来说,1977—1986年以荒漠扩张为主,1986—2011年以绿洲扩张为主。2绿洲的变化趋势指数持续增加,绿洲-荒漠生态系统向着非平衡态势发展。3绿洲-荒漠双向转移趋于剧烈,其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疏勒河沿岸和绿洲-荒漠过渡带;绿洲扩张主要由于戈壁和盐碱地的开发和改造,荒漠扩张则主要是由于草地、耕地及水域的减少。农业人口的快速增长、移民政策是绿洲化和荒漠化演变过程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农牧业区10个嘎查(村)、102户农牧民家庭开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分析了乌审旗农牧民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适应措施,限制其采取适应措施的主要因素,以及影响农牧民气候变化适应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①农牧民主要通过打井灌溉、贷款和寻求农牧业以外其他工作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②限制农牧民采取适应措施的因素主要是资金匮乏、技术缺乏或落后、水资源短缺;③ Logistic回归模型表明,养殖业收入、草场面积和性别是影响乌审旗牧民气候变化适应意愿的主要因素,种植业收入、家庭年纯收入、年龄和性别是该旗农民进行气候变化适应的主要影响因素。乌审旗未来气候变化适应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更多地关注低收入人群。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气候环境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河西走廊荒漠-绿洲交错区敦煌、金塔及民勤3站1960-2007年气温、降水、蒸发量等观测资料,利用距平时间序列和多阶自回归序列分析方法,探讨荒漠-绿洲交错区的年际气候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1960-2007年荒漠-绿洲交错区年均气温分为两个主时段,即1967-1986年为一低温时段,1987年开始转为一个相对较长的偏暖时段。目前,年均气温正处在历史的波峰状态,年均蒸发量显著增加。利用荒漠-绿洲交错区1980-2007年灌溉面积、地下水开采状况等资料,分析其历史演变特征,说明了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与环境的不相适应,大量扩耕、超采地下水是导致荒漠-绿洲交错区气候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中基于河南省1817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检验风险偏好、培训参与对农户新技术采纳的影响。结果表明:多数农户对新技术采纳持风险厌恶态度;风险偏好对新技术采纳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参与培训有助于缓解风险厌恶对农户新技术采纳的抑制作用。可见,基于农业高质量发展对新技术的需求,重点要健全农业保险,多方位发展农业培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激励不同风险偏好的农户均能积极采纳新技术。  相似文献   

18.
基于西藏农牧区458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从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藏族农牧民养老选择情况及家庭养老选择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64.6%的农牧民选择了家庭养老方式,35.4%的农牧民选择了社会或自我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是农牧民选择意愿最高的养老方式.农牧民家庭养老选择意愿受文化程度、个人年纯收入、家庭人口数、儿子人均年纯收入、现在养老方式、“养儿防老”观念和“新农保”了解程度等7个变量影响显著;而年龄、女儿人均年纯收入、需要照顾方面及是否参加商业保险等4个变量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新疆两种不同类型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素干沉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地区活性氮含量急剧增加,这将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系统安全问题。2013年9月至2014年10月利用中流量大气颗粒物采样器和被动采样器,对新疆城市郊区和荒漠-绿洲交错带两种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素干沉降开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城郊和荒漠-绿洲交错带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活性氮NH3、NO2、颗粒态p NH+4、p NO-3、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4.25、14.41、5.50、2.1、332.4μg·m-3和7.87、7.15、7.01、2.31、125.1μg·m-3。大气氮素干沉降总量为26.05 kg N·hm-2·a-1和19.54 kg N·hm-2·a-1。其中气体NH3-N、NO2-N和颗粒态NH+4-N、NO-3-N的年总通量分别为12.46、3.15、2.88、7.56 kg N·hm-2·a-1和4.42、2.23、9.80、3.10kg N·hm-2·a-1,分别占干沉降总量的48%、12%、9%、11%和23%、11%、50%、16%。研究表明,城郊农田生态系统以NH3-N沉降为主,荒漠-绿洲交错带农田生态系统以颗粒态NH+4-N沉降为主。城郊农田生态系统大气氮素干沉降总量是荒漠-绿洲交错带农田生态系统的1.33倍,大气氮组分中NH3-N、NO2-N的沉降量远高于荒漠-绿洲农田,可见,人为活动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综述——现状与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气候变化领域,随着对气候变化本身不断的关注,适应性研究不断涌现.因此,理清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的脉络、把握国际适应性研究的发展趋势和动向,对未来气候变化脆弱性的削减、针对性地提高人类适应和应对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依据国际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的主要文献,分析了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概念及其应用,适应性与适应能力、响应能力和恢复力之间的相互关系;综述了气候变化适应性的情景模型测算、适应性选择、不同尺度适应能力、主动适应策略研究的4个集中领域;总结了气候变化适应性社区尺度、自下而上手段、适应性过程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