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光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033-18035
以闽东木拱廊桥遗存的典型村落——尤溪村为例,探讨了其自然环境中可感知的地形地貌、地质与土壤、气候、植被,以及村落的人文历史背景,借鉴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闽东木拱廊桥与村落环境之间的相互呼应关系进行研究,进而解析了作为闽东传统建筑遗存的木拱廊桥与闽东传统村落人居生活、村落历史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村落选址、溪流走向方面分析了尤溪村自然环境的可意象性,并以文明桥、里仁桥、张坑桥作为古老的木拱廊桥的代表,分析了人文环境的可意象性。研究认为:闽东木拱廊桥建筑是对古村落自然环境的强化;木拱廊桥已成为闽东村落的可识别性意象,表现出浓郁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当前我国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空间的整合、保护,村落文化价值的挖掘、利用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叙事理论为乡村聚落景观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在传统乡村聚落景观空间解析的基础上,利用叙事手法,将传统村落空间、公共活动空间和叙事景观空间进行空间耦合,通过叙事思路与叙事主题的营造、叙事情节与叙事单元的编排、叙事空间序列的连接与贯通等手段构建乡村聚落景观设计策略,为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常德市传统村落的现状分析与常德文化内涵的解读,对其传统村落景观的传承与更新策略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常德市有一定的传统村落资源,其传统村落景观的文化内涵包括桃花源文化、善德文化、农耕文化、水文化和楚文化等;常德市传统村落景观的传承与更新策略包括针对性活态传承、增强传统村落活力、保护传统生活方式及满足现实生活需求。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阂浙木拱廊桥研究逐渐被人们所重视。阖浙22处木拱廊桥共同“中遗”使木拱廊桥的开发和保护迎来一个新的契机。闽浙木拱廊桥可以基于遗产旅游视角开发成为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生态休闲旅游产品、乡村旅游产品、红色旅游产品、节庆旅游产品等5类旅游产品。在廊桥遗产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应注意廊桥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注重旅游景观和产品体验性开发,形成良好的保护与开发机制,协调好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加强遗产文化教育和宣传,促进区域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5.
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记忆与乡愁,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故事,研究村落空间叙事性是为了更好地记忆。以河南郏县张店村为例,挖掘其场所空间的主要叙事要素,分析其事件与空间的关联路径,借助空间句法理论和深度地图软件Depthmap对叙事空间进行定量分析,并对传统村落保护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正>传统村落,作为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是“民间文化生态的博物馆”“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近年来,江苏省如皋市高度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保留原乡肌理,推行“古村落+”模式,以保护传承为首要、农耕文化为底色、  相似文献   

7.
自十六届五中全会确立美丽乡村建设目标以来,我国对村落规划建设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加之城镇居民回归自然传统村落的愿望日益强烈,传统村落的开发与保护逐渐成为热点问题.新型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打造具有自然和谐、舒适闲散、文化传承等特点的村落植物景观.在未来的传统村落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将植物群落为纽带,力求延续村落乡土地域价值,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该文从植物景观的作用与价值方面,对苏州传统村落建设提出适合当地环境、充分体现特色并尊重历史文化的植物种类和景观配置模式,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植物景观营造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现实要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研究的日渐深入,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在社会各界均得到了大力重视,相关文献研究成果也更加丰富。为了更好地推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以及文化传承,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实证研究法,以玉树地区实际情况为例,研究玉树地区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情况。玉树虽然在传统村落保护以及文化传承上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针对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共享生态农村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做好旅游业的适度开发以及发展、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修改维护、强化古民居建筑空间保护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传统村落地方性构建可破解“千村一面”“建设性破坏”“特色缺失”等问题,是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途径。在厘清传统村落概念内涵及其景观、生产、文化和生态功能的基础上,以地方性构建理论为路径对槐荫村开展规划研究。通过分析资源条件与发展现状,立足发展需求,围绕文化景观、产业以及生态地方性等策略对槐荫村的休闲旅游开展规划研究,以期实现乡村风貌和农旅产业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0.
张鸽娟  杨豪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80-4684,4784
以明代移民村落城固县韩家巷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传统建筑环境文化特征以及传统文化活动的发生场所,分析了村落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对村落文化的影响,着重从村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建筑造型、村落景观方面解析了村落传统建筑环境的文化特征;在分析村落传统文化发生场所方面,介绍了宗族祭祀及社火活动场所、传统祭祀活动场所、城固曲子传唱场所的布局与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古村落整体空间、村落建筑、村落景观及其文化特征的保护更新建设的文化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11.
徽州传统村落身负历史盛名,文化遗存丰富。当前徽州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其文化资源的内容开发、传播路径、技术水平、保护模式等均较传统和粗放;徽州传统村落是文化资源数据宝库,对比大数据时代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徽州传统村落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有大数据意识,应注重传统村落大数据的内容构建,以大数据思维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传承,积极探讨和推动传统村落大数据的社会服务与互动,以大数据技术推进传统村落文化资源产品的转型与创新,推动大数据时代传统村落文化新业态发展。  相似文献   

12.
常青村是我国第二批入选的传统村落,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如随意拆毁和改造传统建筑、摒弃传统文化和传统习俗,失去了传统村落本来的韵味。本文以常青村传统村落为研究案例,提出了针对性强、综合度高、科学专业的保护与利用策略,具体包括历史建筑、鸠坑古茶、传统文化的保护策略,以及茶产业、旅游产业的利用策略,最终获得符合常青村保护与利用的发展策略。在保护与利用之间寻求一种平衡,以达到传承传统文化、传统习俗,保存传统资源与人文记忆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景观,是乡村文化在空间中的物理表征。本文通过田野调查法和GIS空间分析法,探析对河南省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理,研究其景观表达,从而识别和提取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营造的评价因素。研究表明:河南省的传统村落地域空间分布不均衡,豫南地区在河南省传统村落所占数目较多,在整体空间结构上,河南省传统村落呈“多点网状布局”的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豫南大别山区传统村落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传统村落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分布趋势;村落内的重要文化景观以宗祠居多,其次是戏楼,清灰色由此成为村落景观的知名文化符号,村落环境因素中突出环境因素主要为古井、古树、池塘、河道。豫南大别山区整体村落建筑保存良好,地域特征明显,具有较高的研究和保护价值。  相似文献   

14.
常雨鑫  鄢波  刘佳 《农业与技术》2023,(12):125-131
少数民族村落作为本土村落景观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是具有物质与精神双重属性的民族性景观。在地性景观是村落景观的具象体现,体现当地文化特色与习俗,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和传承性,直接影响村落景观的改变。根据检索到的文献进行深刻剖析,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结果表明:村落景观研究方向现今聚焦于地域性和文化景观;傈僳族村落景观研究对景观特征意向的提取、文化景观、地域性景观、村落景观规划等研究较浅;国内外对于在地性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在地建筑方面,对景观在地性和村落在地景观规划的研究不多;景观在地性与村落在地景观的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大理市的城镇化加速和乡村旅游发展,洱海湖滨传统村落正在经历巨大变迁。采用空间句法,对大理市国家级传统村落龙下登村由“农业村”向“旅游村”转型过程中的空间形态演变进行了量化运算解析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村落集成度提升显著,村落封闭性被打破,集聚能力增强;乡村旅游发展和洱海生态廊道的修建提高了村落整体的空间可选择性;村落空间发展趋向单核心,空间整体性增强;村落内部空间可理解度较低,游客很难对村落整体空间结构做出认知。依据研究结果,提出转型期洱海湖滨村落景观空间管理应严格控制村落空间规模和建筑高度,进行局部空间文化营造,增设路标和绿植以增强人们对村落的空间感知,保护好传统民居建筑与村落景观标志物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文化发源地,在黄河流域存在着大批量的古传统村落,承载着千百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研究黄河流域传统乡村文化空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弘扬乡村文化遗产。以国家级传统村落河南省沁阳市九渡村为例,通过对其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分析其文化要素与村落空间的关联路径,结合句法理论对九渡村文化空间进行定量分析,为后期村庄保护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从秦皇岛市沿海村落景观现状入手,分析其现状产生原因及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从自然与人文资源2大类中确定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体系,得出目前其沿海村落景观现状为良好。在此基础上,提出沿海村落景观的保护与提升要挖掘滨海优势,强调景观生态性,从旅游发展角度出发空间完善村落格局,打造景观细节,传承更新传统建筑特色,并注重植物规划,构建乡土植物群落,加强旅游与风景结合,强化文化景观建设,用景观建设推动沿海村落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村落景观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就整体而言在中国土地上具有较多富有民族风情的传统村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着一定的文化气息以及相关的自然生态景观。对于其村落来讲传统村落将实际中的生活物质以及相关的精神文化等展现出来。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应对传统村落进行有效的保护,还应建立健全村落景观保护制度等,这样才能更好保护其村落尽管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朱洋 《乡村科技》2023,(9):136-139
作为包含文化遗产、社会关系和物理环境等因素的文化生态实体,传统村落的整体性保护实质上就是保护其独特的文化资源和与其环境相适应的文化生态体系。但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是一个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根据不同地域的具体情况,不断在整体性保护理念、方法和机制上进行创新。基于文化生态理论,分析并阐述当前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面临的理念落后、资金投入不足、文化传承受阻、整体性保护机制欠缺等困境,并提出针对性对策建议,以期为传统村落整体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传统村落研究进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我国传统村落研究历史发展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分析了我国传统村落研究进展,认为我国学术界对传统村落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为从有形建筑向无形文化方向发展,从物质遗产保护向文化传承转变,从旅游开发向可持续发展保护理念转变。探讨了我国传统村落研究发展方向,强调要加强理论研究,丰富研究方法,加强对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传统村落的调查研究,拓展传统村落保护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