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9):27-29
为提高不同叶位烟叶可用性,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研究烤烟不同叶位与单叶重、等级结构、等级质量相关性。结果表明,打顶后留叶数20片,烤后下部叶(1~7叶位)、中部叶(8~13叶位)单叶重随叶位的升高而增加,下部叶平均单叶重6.57 g,中部叶平均单叶重11.55 g,上部叶平均单叶重10.56 g;随着叶位的升高,烟叶等级质量逐渐提升,产值、均价以中部叶最高,上部叶次之,下部叶最低。下等烟比例以下部叶最高,第1、2叶位(脚叶)所占比例最大,上部叶次之,主要产生叶位为第19、20叶位(顶叶),中部叶最低。中等烟比例以下部叶第5、6叶位最高,上部第18叶位次之,中部中等烟主要产生于第8、9、10、11共4个叶位,以第9叶位为最高。中部叶上等烟比例最高,上部叶次之,下部叶最低;第7叶位(下部)、第8~13叶位(中部)、第14~17叶位(上部)可产生上等烟,占全株留叶数的55%。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江西烟叶工业可用性,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适用下部烟叶摘除法对江西烤烟不同叶位烟叶叶面积、单叶重及烤后烟叶等级结构、经济性状、感官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打顶后1 d摘除下部叶,第10叶位(中部叶)和第16叶位(上部叶)烟叶的叶面积、单叶重及烤后烟叶的产量、产值和上等烟比例均高于其他摘叶时间。同一摘叶时间下,摘除5片下部叶时烟株叶片单叶重、上等烟比例均高于摘除2片叶处理,上部叶比例增加1.8%~3.2%。随着摘除下部叶时间推迟,上部叶比例降低,而中部叶和下部叶比例增加。打顶后1 d摘除2片下部叶时,C3F和B2F等级烟叶的评吸质量最好。综合烤烟生长及产质量性状,打顶后1 d摘除2片下部叶适宜作为生产中优化烟叶结构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会东烟区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田间合理留叶方式,优化烟株等级结构,进行了烤烟留叶方式对经济性状、等级结构及品质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以打顶15 d后去除最上部2片叶及最下部2片叶处理的综合经济性状最好,产量虽显著低于CK,但均价、单叶重量显著高于CK,均价较CK高26.2%,单叶重量较CK重7.1%,产值与CK无显著差异,但较CK每667 m2高199.23元;弃烤或打顶后15 d,去除最上部2片及最下部2片、最上部3片及最下部1片叶处理的上等烟比例及上中等烟比例等级结构较好;中、上部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性及感官质量综合评价仍以打顶后15 d去除最上部2片及最下部2片、最上部3片及最下部1片叶的2个处理表现最好。综合可见,会东烟区烤烟品种红花大金元合理留叶方式为在常规打顶留叶20片叶基础上,15 d后去除最上部2片叶及最下部2片叶或最上部3片叶及最下部1片叶,在保证烟农经济效益的同时,能显著提升烟叶等级结构及品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江西烟区摘除下部烟叶的时间和打叶数量对烤烟不同叶位烟叶养分含量和碳氮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打叶时间下,摘除5片叶处理的中部叶和上部叶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低于摘除2片叶的处理,氮、烟碱含量高于摘除2片叶处理。打顶后第1天摘掉下部叶的处理,下部和上部烟叶的氮含量最高,但打叶时间对中部叶氮含量影响较小。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摘除下部2片叶处理的烤后烟叶化学成分较协调,烟叶质量较好,而打顶后第1天摘除下部叶有利于协调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提升烟叶质量。综合中、上部烟叶的化学成分分析,打顶后第1天摘除下部2片烟叶的生产模式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最优。  相似文献   

5.
摘除下部鲜烟叶对江西烤烟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江西烟区摘除下部烟叶的时间和打叶数量对烤烟不同叶位烟叶养分含量和碳氮代谢产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打叶时间下,摘除5片叶处理的中部叶和上部叶总糖、还原糖、淀粉含量低于摘除2片叶的处理,氮、烟碱含量高于摘除2片叶处理。打顶后第1天摘掉下部叶的处理,下部和上部烟叶的氮含量最高,但打叶时间对中部叶氮含量影响较小。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分析表明:摘除下部2片叶处理的烤后烟叶化学成分较协调,烟叶质量较好,而打顶后第1天摘除下部叶有利于协调烤后烟叶化学成分,提升烟叶质量。综合中、上部烟叶的化学成分分析,打顶后第1天摘除下部2片烟叶的生产模式烤后烟叶化学成分协调性最优。  相似文献   

6.
 为了找出烤烟叶位间的变化规律,缩小部位之间的质量差异,合理利用烟叶资源,对丽江4县1区37个取样点的831份烤烟烟叶样品的单叶重、外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丽江烤烟烟叶单叶重稍偏高。叶位1最轻为7.99g,叶位16最重为13.54g。(2) 从各叶位的分级结果来看,中部叶从第5叶位开始出现,直至叶位15仍产生中部叶,叶位9~11全部为中部叶组。说明叶位5~8是下部叶到中部叶的过渡;叶位12~15叶位是中部到上部的过渡。(3)叶位5开始出现上等烟,叶位7~12中上等烟比例变动不大,大都在80%左右,叶位13~18中上等烟比例逐渐减少,叶位19开始,未出现上等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烤烟上部8片烟叶质量差异产生的生理机理,为指导上部叶采收调制以及工业企业在特定叶位挑选优质原料提供参考。【方法】以烤烟品种云烟87为材料,研究成熟期烤烟上部8片叶每位叶的光合特性和烤后烟叶单叶质量,并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光合特性相近的叶位进行分组,比较单叶质量与光合特性的叶位效应。【结果】随着叶位的降低,烤烟叶片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明显下降,其中倒3~8位叶净光合速率较倒1叶显著降低了9.79%~27.68%,但各叶位胞间CO_2浓度差异不明显。对各叶位光合特性的聚类分析表明,上部8片叶可分为倒1~2叶、倒3~5叶、倒6~7叶和倒8叶4个叶组,其单叶质量分别为8.68~8.79,9.86~10.05,10.32~10.43和10.80 g,组内差异不显著,不同组间差异显著,其叶位效应与光合特性的叶位效应相似。【结论】云烟87上部8片叶光合特性和单叶质量叶位效应相似,光合特性是烟叶质量差异形成的主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打顶期和采收期对烤烟叶片烟碱含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打顶期的推迟,烤烟株高及节距有提高的趋势,上部倒数13叶位的叶长及叶宽显著或极显著下降,烤后上部叶单叶重呈下降趋势,气候斑点病发生有减少的趋势,赤星病发生有增加的趋势;打顶期与采收期对烟叶化学成分含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打顶期比采收期的影响更大;推迟打顶期可以明显提高下部叶的烟碱含量,极显著提高下部叶的总氮含量,显著降低上部叶的烟碱含量;在20%3叶位的叶长及叶宽显著或极显著下降,烤后上部叶单叶重呈下降趋势,气候斑点病发生有减少的趋势,赤星病发生有增加的趋势;打顶期与采收期对烟叶化学成分含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打顶期比采收期的影响更大;推迟打顶期可以明显提高下部叶的烟碱含量,极显著提高下部叶的总氮含量,显著降低上部叶的烟碱含量;在20%30%中心花开放时打顶并在打顶当天采收下部130%中心花开放时打顶并在打顶当天采收下部13叶位叶片有利于提高中下部烟叶的烟碱含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田间摘除脚叶和顶叶对烤烟不同叶位单叶重及烟叶产质量的影响,以期为制订田间鲜烟叶处理措施、优化烟叶结构及提升烟叶质量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云烟97为参试品种,设3种打叶模式处理,处理1(T1,CK):团棵期(移栽后约40 d)打掉底部奶脚叶,现蕾期烟株第一朵中心花开时(移栽后约60 d)打顶,将花枝连同其上多余叶片一同打去,留叶数18片;处理2(T2):在T1基础上,打顶时多打掉最下面的2片叶,留叶数16片;处理3(T3):在T2基础上,打顶后20 d再打掉最上部的2片叶,留叶数14片.对各处理不同叶位叶片挂牌标记,按生产标准采收烘烤,逐片分级、称重,计算单叶重、产量、产值、均价及等级结构等指标.[结果]随着烟株留叶数的减少,平均单叶鲜、干重均逐渐增加,表现为T1T2(2734.5 kg/ha)>T3(2583.0 kg/ha);T2的上中等烟比例和产值最高,分别为90.18%和61493.1元/ha,与T1差异不显著(P>0.05),两者均显著高于T3.[结论]打顶时多摘除2片脚叶可适度增加单叶重,提高烟叶上中等烟比例、均价,产量损失较轻,产值较高;但打顶后20 d再多摘除2片顶叶会导致中、上部叶位单叶重偏重,质量等级下降,对产量、产值造成较大损失.田间进行打叶操作时,建议采用打顶时多打掉2片脚叶的方法,根据烟株长势和营养状况谨慎选择是否在后期再打除2片顶叶.  相似文献   

10.
翠碧一号上部叶带茎砍烤对烟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翠碧一号上部充分成熟烟叶为试验材料,设置带茎一段砍烤、带茎两段砍烤2个处理,常规采烤作为对照,研究上部叶带茎砍烤对烤后烟叶外观质量、经济性状、化学成分、感官品吸质量的影响,以提高上部叶质量和可用性.结果表明,翠碧一号上部叶带茎砍烤可以明显改善烤后烟叶质量,从外观质量、单叶重、等级结构、均价、中上等烟比例、化学成分协调性和感官质量等综合分析可知,带茎一段砍烤和两段砍烤可以明显改善烟叶的外观质量,使化学成分叶更加协调,感官品吸更为舒适.但带茎砍烤成本有所增加,导致带茎砍烤的整体经济效益并不高.  相似文献   

11.
设置K326上部烟叶6片叶一次性采收后按叶位(从上往下)分置烘烤(设3片叶置于同一烤箱、2片叶置于同一烤箱和6片叶置于同一烤箱(对照)),分析烤后烟叶的单叶质量、含梗率、外观质量及等级结构,并对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协调性与感官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上部叶按叶位两两分置3个烤箱烘烤,上部叶5和上部叶6单叶质量比同一烤箱烘烤分别提高了9.4%和11.2%,上部叶1至上部叶6的含梗率分别降低5.2%、3.3%、2.5%、6.9%、8.7%和13.1%;②分置烘烤深(金)黄、成熟、疏松、油分多、色度浓强的烟叶在总烟叶数中所占比例均显著高于置于同一烤箱烘烤;③分置烘烤能显著提高上等烟所占比例,在上部叶1至上部叶3中,分置3个烤箱烘烤,B1F烟叶提高了8.54个百分点,B2F烟叶提高了48.4%;在上部叶4至上部叶6中,分置3个烤箱烘烤,B1F和B2F烟叶分别提高了195.6%和10.5%;④按叶位分置烘烤,烟叶还原糖含量、两糖比值及糖碱比值比同一烤箱烘烤均显著提高(P<0.05);⑤按叶位分置烘烤烟叶的香气量、柔和细腻度、刺激性、余味、杂气等的得分及感官质量评吸总分都高于放置于同一烤箱烘烤的。  相似文献   

12.
会理烟区烤烟不同叶位物理性状与化学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会理不同叶位烤烟烟叶的外观质量分级、烟叶主要物理特性和主要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1~6叶位烟叶分级结果和理化检测结果差异不明显,第16~21叶位的差异也较小,且其烟叶总体品质较差,可用性稍低;而第7~15叶位的烟叶物理特性和化学品质差异较小,归属中部叶,由于其处于最有利的生长条件,烤后不仅多形成橘色烟且总体质量最佳.第5~7叶位为下部叶到中部叶的过渡叶位;第13~16叶位为中部叶到上部叶的过渡叶位,通过调节技术措施可以提高中部叶的比例.  相似文献   

13.
吴峰  韩硕 《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00+210
对两用移动式烟车挂凉后烘烤与常规直接炉内挂杆2种装烟模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移动式烟车装烟方式的装烟量明显增多,可增加9.6%13.3%的挂烟量,其中下部叶增加比例最高,烤后单杆烟重也略有增加;炉外装烟可改善烟叶均匀度,使烤后烟经济指标提高,有利于形成更好的烟叶品质;装烟劳动强度降低,节时省工,千克烟叶省工效率达35%13.3%的挂烟量,其中下部叶增加比例最高,烤后单杆烟重也略有增加;炉外装烟可改善烟叶均匀度,使烤后烟经济指标提高,有利于形成更好的烟叶品质;装烟劳动强度降低,节时省工,千克烟叶省工效率达35%37%,且利于中、上部烟叶烤后烟叶回潮;千克烟叶烘烤节煤效率达6.9%37%,且利于中、上部烟叶烤后烟叶回潮;千克烟叶烘烤节煤效率达6.9%9.5%,下部叶节煤省电效果最佳,更好地体现出提质增效、减工降本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去叶数量和去叶时间对烤烟等级结构、经济效益和烟叶品质的影响,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设置去叶数量和去叶时间2个因素,对烤后烟叶的正/副组烟叶重量比、等级结构、化学指标及感官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打顶前7 d去除3~4片下部叶,其副组烟比例比打顶当天、打顶后7 d处理的显著降低,且烟叶产量、产值显著增加,同时烟叶感官质量也得到提升。打顶当天去除4片下部叶处理,中部叶覆盖的叶位范围最广(第6~17叶位),烤后烟中部叶比例最高(44.05%),等级结构最合理。打顶后7 d去除4片下部叶处理的上部叶比例最高(38.94%),中部叶比例最低(28.70%),等级结构最差。综合分析,打顶前7 d去除3片下部叶处理的中部叶比例高(40.02%),副组烟比例低(20.45%),各部位烟叶感官品质较好,产量、产值最高,是最合理的去叶方式。  相似文献   

15.
定色前期稳温时间对不同成熟度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密集烤房烟叶烘烤采收成熟度和定色前期稳温时间对烟叶质量的影响,为减少青光杂烟叶比例、提高烟叶质量提供技术支撑。以当地主栽品种K326为材料,在47℃稳温时间设三个处理,对下、中、上部不同采收成熟度烟叶烤后外观质量、化学成分协调性、等级结构及均价进行了研究。采收成熟度和定色前期稳温时间对烟叶质量影响较大。尚熟烟、适熟烟以T2处理(47℃稳温时间:下部叶13 h,中部叶18 h,上部叶20 h)及过熟烟以T1(47℃稳温时间:下部叶8 h,中部叶13 h,上部叶15 h)综合表现较好,能够改善烟叶外观质量和化学成分协调性,提高烤后烟叶均价、中上等烟叶比例和桔黄烟叶比例,减少青杂糟烟叶比例;随着定色前期稳温时间的延长,青光烟叶比例减少,但杂色烟叶、糟片烟叶有所增加。采收成熟度以采收适熟烟叶烤后烟叶质量最好,能够明显提高烟叶均价、中上等烟叶比例,减少青杂糟烟叶比例,中下部烟叶要尽量避免采收过熟烟叶,上部烟叶要尽量避免采青。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提高红花大金元上部叶烘烤质量的采烤方式。[方法]研究对比了上部叶(46片)逐片一次性采收、带茎一次性采收、分2次采收(每次采收23片)3种模式,从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内在化学成分协调性、经济性状及感官评吸质量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上部叶分2次采收模式相比,逐片一次性采收和带茎采收模式,叶片单叶重有所降低,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内在化学成分协调性、经济性状及感官评吸质量都有所提高,尤其是对改善第46叶位烟叶整体质量效果明显。综合评价,上部叶逐片一次性采烤表现最好,其次为带茎采烤,分2次采烤表现较差且存在烘烤难度大、杂色比例高、香气质含量低等问题。[结论]在保山植烟区红花大金元上部叶可采取"逐片一次性采烤"或"带茎一次性采烤"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上部烟叶的等级质量及工业可用性,研究了顶1~7叶位一次采收技术对鲜烟成熟程度和烤后烟叶的外观质量、感官质量、化学成分、经济性状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顶1~7叶一次采收能促进鲜烟田间成熟充分,提高烤后烟叶的成熟度、叶片结构和身份,提高上部烟叶的整体外观质量;使烤后烟叶的化学成分更趋协调,增加烤后烟叶的香气质、香气量和浓度。显著提高烤后烟叶的上等烟比例,尤其是顶1~3叶,提高比例达167%,顶4~7叶,提高比例为13.8%;平均产量略有降低,降低比例为4.3%,平均产值有所提高,提高比例为10.3%。  相似文献   

18.
云南红大产区不同质地典型土壤对烟叶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质地典型土壤(砂土、砂壤土、胶泥土),在相同气候条件下对烟叶生长发育、烤后烟叶物理性状、化学成分、色素含量、感官质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砂壤土的烟株生长发育较好,适时成熟落黄,烤后烟叶质量较好,物理性状适中,化学成分协调,色素降解充分,感官质量较好;砂土地的烟株前期生长较旺,中后期生长代谢缓慢,营养过度消耗,烤后烟叶叶片大小、单叶重、叶质重较小,含氮化合物含量较低,糖类较高,色素含量较低,上部叶感官质量较好,中部叶欠佳;胶泥土地的叶片大小、单叶重、叶质重较大,大分子物质含量较高,含氮化合物含量较高,糖类较低,色素残留量较高,中部叶感官质量较好,上部叶欠佳。砂壤土有利于优质烟叶质量的形成。因此,通过采取合理措施改良砂土、胶泥土,使其趋于砂壤土的物理特性,更有利于生产优质烟叶。  相似文献   

19.
为贺州烟区及类似地区优质特色烟叶生产提供参考,选择贺州市富川县和钟山县的85个植烟土壤和255个烟叶样品,研究土壤理化性状与烟叶成分及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垄高与中部单叶重和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容重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孔隙度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pH与上部和下部单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铵态氮与下部单叶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磷与叶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上部单叶重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效钙与上部和下部单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叶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效镁与上部单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Ca/Mg与叶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且与上部和下部单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K+Ca)/Mg与叶片数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硫与叶片数呈显著负相关且与产量和上部单叶重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K/Mg与中部叶和下部叶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a/Mg与上部叶和中部叶的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且与上部叶、中部叶和下部叶的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Ca+K)/Mg与上部叶的钙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与上部叶、中部叶和下部叶的镁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养分比例失调,70%左右烟株较难吸收镁,80%左右的烟叶为镁缺乏。  相似文献   

20.
不同打顶和采收期对烟叶烟碱含量等性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打顶期和采收期对烤烟叶片烟碱含量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打顶期的推迟,烤烟株高及节距有提高的趋势,上部倒数1~3叶位的叶长及叶宽显著或极显著下降,烤后上部叶单叶重呈下降趋势,气候斑点病发生有减少的趋势,赤星病发生有增加的趋势;打顶期与采收期对烟叶化学成分含量有极显著的影响,其中打顶期比采收期的影响更大;推迟打顶期可以明显提高下部叶的烟碱含量,极显著提高下部叶的总氮含量,显著降低上部叶的烟碱含量;在20%~30%中心花开放时打顶并在打顶当天采收下部1~3叶位叶片有利于提高中下部烟叶的烟碱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