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蒙自站探空资料、文山雷达站资料、普洱雷达站资料、NECP 2.5°×2.5°再分析资料、EC 0.75°×0.75°再分析资料、中央气象台高空实况资料,对红河州2019年春季3次冰雹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次冰雹过程均为高空急流,配合南支槽东移引起的强对流天气;3次过程均构成“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条件,且上升运动越强,越有利于降雹;降雹前,红河州地区0℃层高度在4.5 km左右,-20℃层高度则分布在7~8 km;雷达图上,出现小冰雹的雷达回波也会出现回波顶偏移、弱回波区、“假尖顶”等回波特征,2 km以下会出现50 dBZ以上强回波中心,基本速度图上会伴随广阔的大风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自动站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与雷达资料等,对2015年5月6日巩义市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冰雹天气过程属于冷低槽型,由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天气系统共同作用产生;高空前倾的短波槽、地面冷锋的持续东移以及中低层切变线辐合线共同触发了冰雹天气的发生;中高层干、低层湿的条件为冰雹形成提供了水汽条件及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条件;此次冰雹天气是降水回波内的强对流单体造成的,冰雹天气过程中的最强反射率因子回波强度均在50~55 d BZ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况观测资料和Micaps再分析资料对甘肃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天气特征、水汽条件、动力条件、不稳定条件等进行综合分析,并总结了强对流过程中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过程持续时间较长、范围广,出现灾害性天气种类多、危害性强。在大气环流调整过程中,冷空气活动是造成强对流及冰雹灾害的主要动力,高空锋区及高空急流在北纬35°~40°之间,位于甘肃省上空,大气斜压性强。差动温度平流的存在及其强度,对不稳定层结的形成和加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量锋区与冰雹及短时暴雨落区位置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张丹梅  张旭  赵振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587-17589
选取1977~2009年阜新市2个站气象资料和阜新市年鉴等资料,对阜新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冰雹日数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其中,丘陵、风沙地最多,缓丘、低山地次之,平原、洼地最少。冰雹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主要出现在4~11月,5~9月为冰雹多发期,6月最多。降雹时间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大都发生在正午到傍晚这段时间。产生冰雹的高空天气系统有6种,分别为高空冷涡型、高空冷槽型、冷涡后部横槽型、涡前低槽型、高空西北气流型和副高后部切变型。  相似文献   

5.
利用呼伦贝尔市16个台站1970~2009年的冰雹资料,分析了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并总结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的一般天气类型。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冰雹在空间分布为林区冰雹日数最多,牧区和农区日数相差不大;集中发生在4~10月,峰值为6月份;发生时段集中在12:00~16:00;且持续时间为3~5min的冰雹最多;年代际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呈现出冰雹日数为少-多-少-少、并在波动中呈减少趋势的特征;呼伦贝尔市冰雹天气以局地对流为主,系统性对流次之,产生系统性对流天气的影响系统主要分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和高空低槽型,其中冷涡型是产生系统性冰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6.
田广元  胡伟  杨旭 《安徽农业科学》2012,(21):10984-10986,11049
[目的]分析2011年8月21日18:30~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方法]利用NCEP 6 h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FY-2卫星云图资料,对2011年8月21日18:30~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场、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和卫星云图进行再分析,探讨此次冰雹的天气成因及冰雹云的云图特征,总结如何从实况天气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防雹天气预警分析。[结果]此次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过程,高空500 hPa冷涡是背景天气系统,低空850 hPa暖舌和地面风切变是形成强对流冰雹云的必要条件;分析尽早时次的天气图,可以从天气系统的机理方面分析天气的发生原因,并能尽早地发出天气预警;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分析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可以更进一步地分析并精确地预测冰雹发生的概率、时间以及范围;而红外卫星云图对于对流旺盛的冰雹云的监测更准确,特征更明显,可以更直观地预测冰雹天气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类似的冰雹天气提供防雹预警经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1年8月21日18:30~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方法]利用NCEP6 h再分析资料、Micaps资料、FY-2卫星云图资料,对2011年8月21日18:30 ~19:30期间发生的冰雹天气的天气形势场、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和卫星云图进行再分析,探讨此次冰雹的天气成因及冰雹云的云图特征,总结如何从实况天气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防雹天气预警分析.[结果]此次冰雹天气的发生发展过程,高空500 hPa冷涡是背景天气系统,低空850 hPa暖舌和地面风切变是形成强对流冰雹云的必要条件;分析尽早时次的天气图,可以从天气系统的机理方面分析天气的发生原因,并能尽早地发出天气预警;利用数值预报产品分析冰雹特征气象要素场,可以更进一步地分析并精确地预测冰雹发生的概率、时间以及范围;而红外卫星云图对于对流旺盛的冰雹云的监测更准确,特征更明显,可以更直观地预测冰雹天气的发生.[结论]该研究为今后类似的冰雹天气提供防雹预警经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NCEP再分析资料(分辨率1°×1°)、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MICAPS预报场以及多普勒雷达资料的运用,从动力、不稳定能量条件、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9年6月固原市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以雷雨大风和冰雹为主,降雹类型主要为冷槽型。对流回波强度基本维持在55 d Bz以上,有明显的弓形回波出现,对流单体移速较快,整体条件有利于冰雹大风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通过MICAPS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营口多普勒雷达资料对葫芦岛市6月3日南部的局地暴雨和4日北部的冰雹天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6月3日局地暴雨天气发生在高空槽的前部、低空急流建立的过程中,在风速垂直切变较强地区出现了冰雹,6月4日冰雹天气出现在高空槽和低空切变后部更强冷空气侵入的过程中,是一个对流单体造成的;6月3日高空辐散、低空辐合的配置,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将底层辐合的水汽输送到高空,产生局地暴雨,而6月4日天气尺度的上升运动很弱,不利于降水的发生;6月3日受高空槽前上升运动的触发,对流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短时强降水和冰雹天气,6月4日不稳定能量受底层冷锋的触发,产生冰雹天气。  相似文献   

10.
利用铜仁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实况观测资料以及NCEP(1°×1°)资料等,分析了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2015年5月8日的一次冰雹大风过程。结果表明,2015年5月8日石阡县冰雹大风天气是发生在高空低槽、低层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和地面辐合线的环流背景下,下湿上干的形势和中等强度的垂直风切变为强对流天气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雷达回波反射率因子显示为明显的弓形回波,且回波强度超过55 d BZ,强回波区伸展高度达-20℃层以上,冰雹、大风天气产生在回波最强的弓形顶部;同时具有有界弱回波区、旁瓣回波、悬垂回波、回波墙、深厚的强中气旋和逆风区等冰雹天气典型雷达回波特征。降雹过程有垂直积分液态含水量的骤增骤降现象。  相似文献   

11.
利用遵义CINRAD/CD多普勒雷达资料并结合其他资料分析了2008年7月10日发生在黔北地区的冰雹大风、短时强降水天气。结果表明,该系统是低涡切变带有冷空气南压过境影响所致;回波单体初期发展沿切变线排列,并在发展剧烈的回波所在处产生冰雹天气;降雹前出现最强回波60~65dbz,降雹时低仰角回波强度跃增到55~60dbz,回波高度11~15km,VIL值〉35kg/m2;回波分布有涡旋带状特征,当涡旋中心移向原有回波时,回波剧烈增强,产生持久深厚的辐合中气旋,地面出现冰雹大风;仁怀北部乡镇降雹和短时强降水可能与此区域左倒U型地形有关;湄潭永兴和鱼泉、仁怀学孔和喜头的回波是超级单体回波,其余各地降雹回波为多单体强回波。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天水常规观测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产生雹暴天气的背景条件和气象要素上入手,分析2015年5月30日天水地区发生的一次区域性冰雹过程的雷达反射率因子及其产品的特征和环境场的特点。结果表明,此次降雹过程是在西北气流控制下,小股冷空气补充南下,冷锋过境产生的;冷锋、露点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雷达反射率因子有明显的钩状回波;强回波有明显的回波悬垂结构;较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层的垂直风切变是产生强回波的前兆,有利于冰雹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魏慧娟  方向明  贾文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453-19456
从天气背景入手,运用常规观测资料、四要素站、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讨论了2010年6月18日出现在驻马店市驿城区的冰雹天气的大气不稳定层结、水汽条件和上升运动等特点,并结合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对冰雹云的回波特征做了分析。结果发现,这次降雹过程高空形势表现为冷涡型,冰雹落区主要在地面辐合线两侧;大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在K指数、SI指数、CAPE值、θse和风随高度的变化等方面均表现明显,0及-20℃层高度也有利于冰雹的产生,强的垂直上升运动和深厚的湿度大值区也为冰雹的产生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冰雹回波面积小但强度大,伴有V型缺口和强辐合区,强回波下方由上升气流造成的弱回波区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14.
对1976-2004年29a海晏县冰雹气象资料从天气时间变化特征、地理分布特征、气候特征以及出现冰雹的天气系统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海晏县冰雹天气主要集中在6-9月份;影响地区为金滩乡、银滩乡、哈勒乡、甘子河乡及青海湖乡的部分地区;造成海晏县冰雹的天气系统为高原低涡型、西北气流型、西风短波槽型,其中西北气流型为最多,占总次数的40%。并对海晏地区冰雹的短时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一些预报因子,为此在今后的预报和防雹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谋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利用冰雹的调查资料 ,统计分析了雅安地区冰雹发生的时间变化规律 ,地理分布及区域性特点 ,以及降雹与气温、风速、降水量的相关性 ,为进一步做好冰雹天气的预报服务和人工消雹防雹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农钢  詹莹玉  苏彦  梅宁光  周云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9):14400-14402,14439
利用NCEP 1°×1°逐6 h再分析资料、常规天气资料、中尺度自动站等资料,采用多种资料综合分析强台风"纳沙",探讨台风后期南折登陆越南时桂西南局部降水偏少以及"纳沙"残留云系和冷空气共同作用产生暴雨的原因。结果表明,孟加拉湾低压东北移,使中南半岛高压加强,"纳沙"西侧北风加强,导致其偏离原来的路径向偏西南方向移动,对桂西南影响不如预计的大;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和来自南海中部偏南气流的水汽输送在海南岛附近汇合北上,使北部湾和广西中部雨量增大;台风东西两侧V分量大小及V分量最大风速轴的走向对台风路径南(北)折有很好的相关性,当V分量最大风速轴左右对称时,台风移向沿原来的方向稳定少变,而当V分量最大风速轴发生偏转时,台风路径可能出现南(北)折,南(北)折的角度大致与V分量最大风速轴与横轴的夹角相当。  相似文献   

17.
胡顺起  韩永清  朱义青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76-10980,11047
[目的]研究夏初85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方法]利用NCEP/NCAR 2.5°×2.5°的分析资料,采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位势高度场、纬向风场、降水率、垂直速度场等与副高指数相关联的环流和降水异常进行了分析,探讨夏初850 hPa西太平洋副高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的影响。[结果]夏初西太平洋850 hPa副热带高压的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有重要影响。夏初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小、脊点偏东、偏北时,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无阻塞型控制,高纬冷空气路径偏北,梅雨锋区低压扰动减弱,东亚夏季风环流加强,江淮流域冷空气偏弱,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少;夏初西太平洋副高面积偏大、脊点偏西、偏南时,500 hPa高度场上鄂霍次克海地区为阻塞高压控制,梅雨锋区低压扰动加强,东亚夏季风环流减弱,江淮流域冷空气偏强,使得江淮流域降水偏多。[结论]该研究为江淮流域的降水异常提供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区域气候模式RIEMS对中国气候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区域环境集成系统模式(RIEMS)对我国进行2005年4月1日~2006年10月1日18个月的积分试验,重点考察区域气候模式对我国区域气候平均状况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RIEMS模式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温度的空间分布及时间变化;同时模式模拟的季和平均大气温度与NCEP之间偏差大约1~2 ℃ ,模式还能够较好地模拟出辐射、感热、潜热、位势高度、风场等气象要素场的空间分布以及时间演变,并且越到高空模拟效果越好.(2)对温度、辐射、感热、潜热、位势高度、风场等气象要素场模拟的时间演变接近NCEP的演变,但对于不同季节,不同变量模拟的结果有所差异,一般来说,秋季的效果最好,夏、冬季效果稍差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