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卢鑫 《当代畜牧》2015,(2):80-81
通过对养猪场污水中部分化学指标的检测分析,判断养猪场污水排放是否达标,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依据。采集养猪场污水排放点及生活污水排放点共计5个样点的水样,测定水样中化学耗氧量(COD)、氨氮含量、p H值和氯化物含量(TDI)。测定数据与国家污水排放标准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养猪场污水中化学耗氧量(COD)平均为52.0425mg/L>40mg/L(GB),严重超标;氨氮含量平均为5.6525mg/L>2mg/L(GB),严重超标;p H值与氯化物含量(TDI)(p H<8.5,氯化物≤250mg/L)均能达标。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添加辅料及微生物菌剂对牛粪高温好氧堆肥的影响,试验对不同处理牛粪的温度、p H值、GI值、含水率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菌剂后牛粪堆肥效果无明显差异,不添加可降低生产成本;若为提高堆肥效果而添加菌剂,可同时添加秸秆等辅料适当提高碳氮比有利于堆肥,且能解决畜牧业固体废弃物因焚烧和任意堆放污染环境的问题。各处理堆肥产物经实验室测定,其碳氮比(C/N)、含水率、氮、磷、钾总有效养分、有机质等指标均符合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和有机肥标准。  相似文献   

3.
应用常规的化学分析技术,测定了广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2个规模化猪场不同污水处理阶段的污染物含量,并与国家排放标准进行比较,研究每个处理环节污染指数的变化,从而为畜牧养殖业节能减排采取针对性的整改措施提供参考。污染物指标包括:悬浮物(SS)、氨氮(NH3-N)、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和化学耗氧量(CODcr)。结果表明,2个规模化猪场排出的污水经过一定的污水处理工艺后,猪场1排放的污水不达标,猪场2排放的污水达标;植物塘对污水有明显的净化作用;沉淀调节池和二沉池环节都能有效降低悬浮物(SS)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为了提高兔粪资源化利用效率,减少堆肥时间,提高有机肥生产效率和质量,为规模化兔场的兔粪处理提供技术储备,以兔粪、菌渣为原料进行高温堆肥。设置3个试验组和1个对照组,分别使用3种菌剂进行处理,研究了不同菌剂对兔粪菌渣高温堆肥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指标变化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堆体温度均达到正常发酵温度,且堆体温度高于50℃的天数大于14天。能够有效地杀死致病菌、蛔虫卵和杂草种子,达到了兔粪无害化处理的目的。堆肥结束后,有机质含量均高于45%,满足有机肥标准中对有机质的要求。但是C/N过高,腐熟程度不高,且总养分含量低于我国有机肥标准,需进行二次堆肥提高腐熟度,增加物料中总养分的质量分数。兔粪与菌渣混合堆肥,能降低物料中Cu、Zn的含量,且辅料添加量越大,Cu、Zn含量降低幅度越大。添加菌剂均能提高堆体高温期温度,延长高温期持续时间,提高堆肥质量,但不能缩短堆肥时间,所以在兔粪堆肥中添加菌剂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5.
沼液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元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内对厌氧发酵后沼液营养元素及重金属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沼液营养元素含量丰富,可作为优质有机肥用于农业种植。沼液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污染物最高允许排放浓度的一级标准,沼液对环境的污染在安全可控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规模化猪场污水的处理效果,本试验以乐平市金园牧业有限责任公司猪场为试验对象,分别在猪场污水处理的不同阶段(固液分离池、沼气池和氧化池)的出水口处采集污水样,测定在不同处理阶段污水中污染物和金属元素的含量,与国家规定排放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处理效果,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显示:污水经过固液分离、厌氧发酵、曝氧氧化等处理后,污染物中的SS、TP和BOD5达到了排放标准,但NH^+3-N和COD含量超标;金属元素中Cu、Mn、Zn和Cr^6+达到了排放标准,但Cd含量超标。以上结果可知,该猪场当前的污水处理体系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行,但仍有部分指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需从营养源头减量化排放、污水处理工艺设计减量化排放和沼液的后续处理等方面进行改进和优化。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应用常规的化学分析技术,测定了3个规模化猪场(A、B、C)污水处理不同阶段的污染物的含量,研究不同污水处理工艺中污染物的降解率,并与国家排放标准进行比较,为进一步优化规模化猪场污水的科学处理提供理论依据。污染物指标包括:pH、悬浮物(SS)、氨氮(NH3-N)、总磷(TP)和化学耗氧量(CODcr)。结果显示,3个规模化猪场排出的污水经过一定的污水处理工艺,其pH值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范围之内(pH 6~9);各猪场对SS、NH3-N、TP和CODcr降解有一定的差异,猪场A上述污染物的降解率分别为46.35%、24.00%、11.08%和54.76%,均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猪场B各污染物指标的降解率分别为96.97%、6.55%、96.85%和94.58%,除SS达到排放标准外,其余污染物都超标严重;猪场C的各污染指标降解率分别达到97.54%、30.8%、94.74%和96.55%,SS和CODcr达到排放标准,而NH3-N和TP超标严重。结果表明,不同规模化猪场采用不同的污水处理工艺,对污水的处理效果有所不同。猪场C污染物的降解效果优于其他2个猪场,但总体来说,3个猪场污水处理效果都不甚理想,污水处理工艺有待进一步优化改进。  相似文献   

8.
《畜牧与兽医》2017,(1):31-33
通过对污水进行固液分离—厌氧发酵—好氧曝气(接入好氧菌)—自然沉淀(絮凝沉淀)处理,检测不同处理阶段污水的生化指标。结果表明:经过接菌处理后的污水各个生化指标均有下降,经过絮凝沉淀后,检测的污水指标达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本课题组筛选的发酵菌剂对牛粪发酵过程及抗盐碱菌剂活性的影响,采用槽式好氧堆肥方法,通过设置牛粪+辅料(T1)、牛粪+辅料+发酵菌剂Ⅰ+功能菌剂(T2)、牛粪+辅料+发酵菌剂Ⅱ+功能菌剂(T3)三个处理,以发酵温度、发芽指数等为无害化评价指标,研究发酵过程中有机碳、腐植酸、氮磷钾等的变化规律及抗盐碱菌剂存活率。结果表明:(1)接种发酵菌剂Ⅰ和发酵菌剂Ⅱ达到50℃的时间比不接种菌剂提前4 d, 50℃以上高温维持时间延长6 d,高温持续期为21 d,最高温度提高12.63℃~13.6℃;(2)发酵22 d时接种发酵菌剂处理的发芽指数均高于85%;(3)接种发酵菌剂处理的总腐植酸含量高于不接种菌剂处理;(4)从保存有机碳、腐植酸、氮磷钾养分含量方面考虑,发酵时间最长为27d;(5)T2和T3处理的抗盐碱菌剂的有效活菌数在48 d达到0.4×108/g以上,符合NY884-2012生物有机肥中的标准。综上所述,两种发酵菌剂均能提高牛粪发酵速度,有利于堆肥腐熟及无害化。发酵菌剂未影响抗盐碱菌剂的繁殖生长,发酵产物适合作为生产生物有机肥的原料。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探索了猪粪尿零外排和生物有机肥加工配套技术,试验结果显示:该场猪粪尿经处理后,生物有机肥的有机质含量高达75%,超出中国标准(45%)30个百分点、超出欧美国家有机肥产品标准(35%)40个百分点;水分含量和pH值均达到中国和国际标准要求;生物有机肥料中镉、铅、铬、汞等有毒有害元素含量均低于国内外有机肥允许含量标准。本研究改变了传统舍内发酵床养猪,解决了发酵床上养猪皮肤长期湿润、疾病交叉感染严重的共性技术难题,舍外设置异位发酵床可全部吸收猪场尿水和污水,解决了猪场尿水和污水零排放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二甲基砜是一种天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含硫有机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预防疾病、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被广泛用于保健功能和医疗用途,对于维持人和动物机体的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动物的健康养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二甲基砜的理化性质、吸收与代谢以及生物学功能与相关机制,以期为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探讨母猪日粮中添加低聚壳聚糖对哺乳仔猪生长、血液生化指标、抗氧化能力及免疫功能的影响。选用24头胎次、体重和预产期相近的健康大白猪母猪,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母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Ⅰ、Ⅱ组饲喂分别添加50和100g/t低聚壳聚糖的基础日粮,试验从母猪妊娠第85天开始至分娩后第21天时结束。结果显示:(1)Ⅱ组哺乳仔猪腹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Ⅰ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Ⅰ、Ⅱ组仔猪21日龄体重显著提高(P<0.05)。(2)Ⅰ组仔猪血浆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甘油三酯(TG)浓度,Ⅱ组α-淀粉酶(α-AMY)、LDH活性和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Ⅱ组哺乳仔猪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皮质醇、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干扰素-γ(IFN-γ)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Ⅰ组(P<0.05),而丙二醛(MDA)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低聚壳聚糖组母猪初乳中免疫球蛋白G(IgG)、IgA和IgM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Ⅰ组仔猪血清IgG和IgA含量、Ⅱ组仔猪血清IgA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母猪日粮中添加一定量的低聚壳聚糖能够提高哺乳仔猪的抗氧化能力、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降低腹泻率,从而提高哺乳仔猪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3.
厚朴酚与和厚朴酚是中药厚朴中2种主要多酚类活性物质,具有抗氧化、抗菌消炎等多种生物学活性,是现代畜禽养殖业中新型抗逆保健添加剂开发的有效选择之一。本文主要围绕厚朴中厚朴酚与和厚朴酚的生物学特性、代谢、功能及初步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为其饲用化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德氏乳杆菌和低聚木糖对环江香猪生长性能和血浆生化参数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9.5 kg左右的环江香猪96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4头(公母各占1/2)。对照组猪只饲喂基础饲粮,试验1组、试验2组猪只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5%德氏乳杆菌、0.05%德氏乳杆菌+0.02%低聚木糖的试验饲粮。预试期3 d,正试期84 d。试验期间,每日记录采食量,分别于试验第1、28、56和84天称取空腹体重,计算各阶段平均日采食量(ADFI)、平均日增重(ADG)和料重比(F/G);分别于试验第28、56和84天采集血液样品,检测血浆生化参数。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29~56天试验1组、试验2组的ADG显著升高(P<0.05),试验第57~84天试验1组F/G显著降低(P<0.05),试验第1~84天试验1组和试验2组F/G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第28天,试验1组血浆甘油三酯(TG)和总蛋白(TP)浓度以及试验2组血浆TP、白蛋白(ALB)和TG浓度与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升高(P<0.05);试验第56天,试验1组血浆氨(NH3)浓度和淀粉酶(AMS)活性以及试验2组血浆AMS活性显著升高(P<0.05);试验第84天,试验1组血浆葡萄糖(GLU)和TG浓度以及AMS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试验2组血浆TP浓度显著升高(P<0.05)且血浆谷草转氨酶(AST)和LDH活性显著降低(P<0.05)。另外,试验第56天,试验2组血浆TP、ALB、尿素氮(UN)、GLU、TG、胆固醇(CHO)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以及肝脂酶(HL)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同时血浆AST和LDH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0.05)。上述结果提示,饲粮中单独添加德氏乳杆菌或同时添加德氏乳杆菌和低聚木糖可提高环江香猪的ADG、降低F/G,这可能与德氏乳杆菌和低聚木糖影响了机体氮代谢和糖脂代谢相关生化参数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旨在探明褐黄血蜱卵内蛋白组分,揭示蜱胚胎发育中的关键营养物质,为筛选可干扰胚胎发育的抗原分子奠定基础。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新鲜褐黄血蜱的卵蛋白成分进行分析,基于该蜱的唾液腺转录组翻译文库、中肠转录组翻译文库和Uniprot数据库对各蛋白成分进行鉴定。结果显示:从褐黄血蜱卵黄蛋白提取液中检出特异性肽段221条,由此鉴定蛋白53种,其中高可信蛋白12种,能够确定的功能蛋白有肌动蛋白(actin)和卵黄蛋白原Ⅱ(vitellogenin 2,Vg-2),且Vg-2与卵黄蛋白(vitellins, Vn)一级结构相同。蜱卵原生质所含蛋白较少;Vg-2是蜱卵内存在的唯一一种卵黄蛋白原。  相似文献   

16.
枯草芽孢杆菌(BS)是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饲用益生菌之一。BS具有维护家禽肠道健康、增强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缓解热应激、改善畜舍环境、提升肉蛋品质和提高生产性能的功能,还具有替代抗生素的巨大潜力。本文就BS的主要生理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在家禽生产中应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德氏乳杆菌在维持畜禽肠道健康、促生长和改善肉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肠道微生态、机体免疫、抗氧化及脂代谢等方面综述了德氏乳杆菌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及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8.
XUE Junjing;LI Siyuan;FANG Rejun(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128,China;Hunan Co-Innovation Center of Animal Production Safety,Changsha 410128,China)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夏季饲养密度对生长猪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免疫、抗氧化和应激指标的影响。选用日龄相近、健康的长×大二元杂交生长猪216头,平均体重为(24.64±0.13)kg,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6个重复,单栏饲养。Ⅰ组每栏6头(1.52 m^2/头),Ⅱ组每栏8头(1.14 m^2/头),Ⅲ组每栏10头(0.91 m^2/头),Ⅳ组每栏12头(0.76 m^2/头)。试验期28 d。结果表明:1)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生长猪的平均日采食量(ADFI)和平均日增重(ADG)呈线性降低(P<0.05),料重比(F/G)呈线性升高(P<0.05)。Ⅰ组、Ⅱ组的ADFI、ADG和F/G均无显著差异(P>0.05)。2)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生长猪的血清球蛋白(GLB)、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浓度呈线性降低(P<0.05),血清葡萄糖(GLU)、低密度脂蛋白(LDL)浓度均呈线性升高(P<0.05)。Ⅰ组、Ⅱ组的血清T3、T4、GLB、GLU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Ⅱ组相比,Ⅳ组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生长猪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呈线性升高(P<0.05)。Ⅰ组、Ⅱ组的血清IgA、IgG、IL-1β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4)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生长猪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浓度呈线性变化(P<0.05),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二次曲线变化(P<0.05)。Ⅰ组、Ⅱ组的血清CAT、SOD活性,T-AOC,MDA浓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5)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大,Ⅳ组的血清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较Ⅱ组、Ⅲ组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皮质醇(COR)浓度有升高趋势(0.05≤P<0.10)。由此可见,Ⅰ组、Ⅱ组生长猪的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免疫、应激及抗氧化指标大部分无显著差异,且考虑到经济效益,Ⅱ组(1.14 m^2/头)更适合夏季生长猪的生长,此时生长速率快,饲料转化率高,机体炎症应激水平低。  相似文献   

20.
肉鸡的视觉器官发达,可分辨出不同的光色。光色可以通过影响肉鸡下丘脑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肉鸡的生长发育与行为活动等。文中就不同光色对肉鸡生长性能,免疫性能和行为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