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患病和痊愈牦牛源大肠杆菌的抗菌药物及其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91株牦牛源大肠杆菌进行氨基糖苷类药物(链霉素和庆大霉素)和磺胺类药物(磺胺甲噁唑和磺胺二甲基嘧啶)敏感性试验,同时采用PCR方法检测氨基糖苷类相关耐药基因aac(6’)-Ib、aac(3’)-IV及磺胺类相关耐药基因sul2、sul3的携带情况。[结果]结果表明:39株患病牦牛源菌株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和磺胺二甲基嘧啶的耐药率分别为30.77%、5.13%、61.54%和87.18%,aac(6’)-Ib、aac(3’)-IV、sul2和sul3的检出率分别为43.59%、25.64%、38.46%和41.03%;52株痊愈牦牛源菌株对链霉素、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和磺胺二甲基嘧啶的耐药率分别为42.30%、21.15%、94.23%和71.15%,aac(6’)-Ib、aac(3’)-IV、sul2和sul3的检出率分别为71.15%、19.23%、69.23%和51.92%。[结论]试验结果表明,痊愈牦牛源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和磺胺类药物耐药率及相关耐药基因检出率均高于患...  相似文献   

2.
为查明辽宁地区猪源大肠埃希菌磺胺类耐药菌株中sul1、sul2及dfrA1 3种基因型的流行及分布情况,科学指导兽医临床合理用药,为猪大肠埃希菌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利用PCR技术对磺胺类耐药菌株进行了3种耐药基因型的检测。通过对耐药基因的检测发现,27株磺胺类耐药菌株中sul2的检出率最高,为74.07%(20/27);其次为sul1、dfrA1,检出率分别为33.33%(9/27)、22.22%(6/27),同时携带sul1、sul2和sul2、dfrA1两种基因型的菌株均占11.11%(3/27),同时携带sul1、sul2及dfrA1 3种基因型的菌株占14.81%(4/27)。表明辽宁地区猪源大肠埃希菌磺胺类耐药菌株中sul2为主要流行的基因型,并且在辽宁不同地区普遍存在,是介导猪源大肠埃希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性的主要基因型,其次为sul1、dfrA1。  相似文献   

3.
《中国兽医学报》2017,(8):1501-1506
对西藏6个不同地、市200株牦牛源大肠杆菌进行了氨基糖苷类、氟苯尼考和磺胺类药物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的PCR检测。结果显示:牦牛源大肠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分别为阿米卡星96%、链霉素94.59%、新霉素19%、庆大霉素23%、卡那霉素19%,耐药基因只检出rmtB基因,检出率为100%;氟苯尼考类药物耐药率为25%,耐药基因flor基因检出率25%;磺胺类药物耐药率为32%,耐药基因sul1基因检出率7%、sul2基因检出率7%、sul3基因检出率17%;且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同时显示,西藏不同地区间牦牛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存在差异,人口密集和流动较大的拉萨、林芝、日喀则市耐药现象较为严重,而阿里、山南和那曲地区相对较轻。以上耐药表型和耐药基因在西藏不同市、地区均有检出,同时存在多重耐药现象。结果表明,西藏牦牛源大肠杆菌存在耐药性,应引起重视,提示西藏地区要合理用药,减轻耐药性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为了摸清四川地区致仔猪腹泻性大肠杆菌多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流行状况及阳性菌株多重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试验采用含多黏菌素E(2μg/mL)的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筛选多黏菌素E耐药性大肠杆菌,并通过PCR方法检测多黏菌素E耐药基因mcr-1及mcr-1阳性菌株的β-内酰胺酶类、磺胺类、四环素、喹诺酮类、氯霉素类等多重耐药基因的共存状况。结果表明:获得的84株多黏菌素E耐药性大肠杆菌中有49株携带mcr-1耐药基因,阳性率为58.33%。49株mcr-1阳性菌株中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sul3检出率为(100%,49/49);氯霉素类耐药基因FLOR检出率为(100%,49/49);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的检出率最高(100%,49/49),其次为tetM(63.27%,31/49);β-内酰胺酶类耐药基因以bla_(TEM)与bla_(CMY)为主,检出率分别为75.51(37/49)和61.22%(30/49);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以qnrS(87.76%,43/49)、acc-ib-cr(61.22%,30/49)、oqxAB(75.51%,37/49)为主,而qnrA、qnrC、qnrD的检出率均为0。说明携带多黏菌素E耐药基因mcr-1的阳性菌株的多重耐药情况非常严重,从而导致耐药基因的广泛存在以及高水平的传播,威胁人类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了解猪源大肠杆菌中Ⅰ型整合子的流行情况,探讨Ⅰ型整合子与大肠杆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19株猪源大肠杆菌对8类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采用PCR法检测猪源大肠杆菌Ⅰ型整合酶基因(int I1)并扩增其可变区,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测序分析整合子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结果 119株大肠杆菌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对四环素、磺胺异恶唑、新诺明全部耐药,所有菌株均呈多重耐药。119株猪源大肠杆菌中有92株含Ⅰ型整合子,检出率77.31%。扩增出7类大小不同的基因盒插入区片段,范围为1008bp~3149bp。7类Ⅰ型整合子在119株猪源大肠杆菌中存在13种流行组合。78.15%大肠杆菌菌株的Ⅰ型整合子携带2种或2种以上的基因盒,其中以携带编码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aadA1、aadA2、aadA5、aadA22、aadB)最多,其次为编码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dfrA1、dfrA12、dfrA17、dfrA27),此外还携带编码利福平、林可霉素和氯霉素的基因lnuF、cmlA6、aar-3、orf。结论Ⅰ型整合子普遍存在于大肠杆菌中,且呈流行上升趋势;Ⅰ型整合子参与耐药及多重耐药,但单株细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盒与其耐药表型无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了了解唐山和秦皇岛地区肉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携带情况,试验采用K-B纸片法和PCR法分别检测了22株肉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结果表明:22株菌对β-内酰胺类、磺胺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喹诺酮类药物耐药严重,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相对敏感。分离菌株至少耐6种抗生素,其中对14种和12种抗生素的耐药菌株数最多。耐药基因TEM、sulⅡ、tetA、tetB、floR、cmlA、acc(3)-Ⅱ、SHV、sulⅠ、aph (3)-Ⅱ的检出率分别为100%、100%、86. 4%、81. 8%、81. 8%、68. 2%、63. 6%、45. 5%、36. 4%、36. 4%,未检测到qnrB、OXA基因。22株肉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携带耐药基因与GenBank中登录参考株基因序列的同源性为98%~99%。说明该地区肉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严重,呈现多重耐药,携带耐药基因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7,(5):134-141
为了解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的情况,选取江苏、安徽等地分离的53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采用药敏纸片法对9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并对四环素类tet(A)、tet(B)、tet(C)、tet(W)、tet(M)、tet(O)、tet(K)、tet(L)耐药基因,喹诺酮类GryA、ParC耐药基因,磺胺类sulⅠ、sulⅡ、sulⅢ耐药基因,β-内酰胺类SHV、CTX-M、ompCA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aac(3)-Ⅰ、aac(3)-Ⅱ、aac(6')-Ⅰb、aac(6')-Ⅱ、ant(3″)-Ⅰ、armA、rmtA、rmtB、rmtC、rmtD、npmA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53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对磺胺异噁唑、环丙沙星、氨苄西林、多西环素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8.68%(47/53)、71.71%(38/53)、86.79%(46/53)、75.47%(40/53)。其中50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表现为多重耐药,耐4、5、6种药物的现象最为普遍,且不同地区菌株存在差异。tet(A)是四环素耐药基因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耐药基因(52.83%,28/53),喹诺酮类耐药基因主要由gryA(94.33%,50/53)、parC(94.33%,50/53)基因编码,耐磺胺类药物sulⅠ、sulⅡ、sulⅢ基因均有检出,分别为96.23%(52/53)、98.11%(48/53)、86.79%(46/53),耐β-内酰胺类药物中仅检出ompC A基因(30.19%,16/53),在检测的11种耐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中,最为流行为aac(3)-Ⅱ、aac(6')-Ⅰb、ant(3″)-Ⅰ基因,分别为92.59%(49/53)、98.11%(52/53)、100%(53/53)。耐药基因与相关耐药菌株检出率基本呈正相关。试验结果表明:53株禽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高,耐药谱广,耐药基因流行现象十分普遍。本试验结果能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与临床用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贵州省猪源大肠杆菌对磺胺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耐药基因的流行情况,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66株从贵州省6个地区规模化养猪场分离保种的猪源大肠杆菌对5种磺胺类抗菌药物敏感性,并用PCR方法对磺胺类耐药的sul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贵州省猪源大肠杆菌对磺胺二甲嘧啶耐药率为93. 94%,其次是磺胺甲噁唑和磺胺噻唑耐药率分别为86. 36%、89. 39%,磺胺间甲氧嘧啶和磺胺嘧啶耐药率分别为84. 85%、80. 30%。66株大肠杆菌sul基因的检出率为100%,其中sul3为100%(66/66),sul1为89. 4%(59/66),sul2为77. 3%(51/66),同时携带sul1、sul2及sul3三种基因型的大肠杆菌占74. 2%(49/66)。结论:贵州省6个地区规模化养猪场大肠杆菌对磺胺类药物耐药形式严峻,磺胺类sul3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  相似文献   

9.
从北京地区肉鸭养殖场的发病鸭样本中分离鉴定出30株大肠杆菌,并进行药敏试验和四环素耐药基因Tet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的PCR检测,初步探究肉鸭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情况。通过药敏试验,发现鸭源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类、四环素类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均表现出耐药性,甚至出现多重耐药。同时对其耐药基因进行PCR检测发现,5种四环素耐药基因Tet的检出率为96. 7%。其中Tet(B)阳性率最高,为63. 3%,Tet(A)、Tet(C)、Tet(M)的阳性率分别为60. 0%、30. 0%、13. 3%,未检出Tet(K)。2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cc的检出率为50. 0%,其中aac(3)-Ⅱc的阳性率为26. 7%,aac(6’)-Ⅰb的阳性率为36. 7%。本研究获得了北京地区鸭源大肠杆菌耐药性以及携带耐药基因的相关数据,为指导养殖户的临床用药及耐药性监测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
牛肉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检测及相关耐药基因分布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为了解牛肉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并检测其相关耐药基因分布,本研究选取了117株牛肉源大肠杆菌,经药敏纸片法对11种抗菌药物进行了药敏检测,并根据耐药表型利用普通和(或)多重PCR技术对耐四环素菌中tet(A)、tet(B)和tet(C)基因,耐氨苄西林菌中blaTEM1、blaPSE1和blaOXA1基因,耐链霉素菌中strA-strB、aadA1基因,耐磺胺类药菌中sul1、sul2和sul3基因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显示,117株大肠杆菌对四环素、氨苄西林、链霉素和磺胺异恶唑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89%、42%、38%和22%。tet(A)基因是所有四环素耐药基因中最为流行的一种基因(55%);在检测的3个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中,最流行的为blaTEM1基因(73%);链霉素的耐药性主要由strA-strB基因(38%)编码;sul2基因在耐磺胺异恶唑菌中的检出率最高(77%)。结果表明本次分离的牛肉源大肠杆菌耐药非常严重,进一步肯定了肉牛业生产中抗菌药的使用对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提示食品动物养殖应严格控制饲料中抗菌药的滥用。  相似文献   

11.
查明辽宁地区整合子在猪源大肠埃希菌中的分布及整合子携带耐药基因盒的种类,可为该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利用整合酶基因PCR扩增法检测整合子,并对整合子可变区进行扩增测序。结果表明,71.43%(40/56)的菌株为Ⅰ类整合子阳性,1.79%(1/56)的菌株同时为Ⅰ类和Ⅱ类整合子阳性,未检测到Ⅲ类整合子;87.8%(36/41)的菌株表现为Ⅰ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阳性,扩增产物大小在116bp~2 307bp之间,100%(1/1)菌株表现为Ⅱ类整合子可变区扩增阳性,大小为2 106bp;整合子可变区含有编码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的基因(aadA1、aadA2、aadA5、aadA22、aadB、aacA4和sat2),编码对磺胺类抗生素耐药的基因(dfrA1、dfrA12、dfrA17),编码对氯霉素抗生素耐药的基因(cmlA1、cmlA6)。因此,整合子在大肠埃希菌中广泛存在,辽宁地区大肠埃希菌中整合子主要携带编码对氨基糖苷类、磺胺类和氯霉素耐药基因盒。  相似文献   

12.
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法,选用22种常用抗菌药物,对98株动物源沙门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对磺胺类、四环素类药物及萘啶酸普遍耐药,对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率较低,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高度敏感;菌株多重耐药率为67.35%(66/98).采用PCR方法检测菌株Ⅰ类整合子的流行情况,并分析其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结果98株沙门菌中Ⅰ类整合子的检出率为50.0%(49/98),并且均携带耐药基因盒,基因盒以dfrA17-aadA5的组合形式最为常见;Ⅰ类整合子阳性菌株的多重耐药率为95.92%(47/49),阴性菌株的多重耐药率为38.78%(19/49).上述结果表明Ⅰ类整合子普遍存在于兽医临床耐药沙门菌中,其流行与菌株多重耐药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与I型整合子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猪源大肠杆菌中I型整合子的流行情况,探讨I型整合子与大肠杆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19株猪源大肠杆菌对8类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采用PCR法检测猪源大肠杆菌I型整合酶基因(int11)并扩增其可变区,对PCR产物进行酶切分析,测序分析整合子可变区携带的耐药基因盒。结果119株大肠杆菌耐药现象十分严重,对四环素、磺胺异恶唑、新诺明全部耐药,所有菌株均呈多重耐药。119株猪源大肠杆菌中有92株含I型整合子,检出率77.31%。扩增出7类大小不同的基因盒插入区片段,范围为1008bp-3149bp。7类I型整合子在119株猪源大肠杆菌中存在13种流行组合。78.15%大肠杆菌菌株的I型整合子携带2种或2种以上的基因盒,其中以携带编码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aadA1、aadA2、aadA5、aadA22、aadB)最多,其次为编码磺胺类药物耐药基因(dfrA1、dfrA12、dfrA17、dfrA27),此外还携带编码利福平、林可霉素和氯霉素的基因1nuF、cm1A6、aar-3、off.结论I型整合子普遍存在于大肠杆菌中,且呈流行上升趋势;I型整合子参与耐药及多重耐药,但单株细菌携带的耐药基因盒与其耐药表型无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调查不同动物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本试验对65株源于畜禽的大肠杆菌进行18种常见抗菌药的药敏试验,用PCR法检测3种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aac(3)-II、arm(A)和aac(6′)-Ib。结果显示:65株大肠杆菌中对氨基糖苷类药物链霉素耐药率最高(75.38%),其次为复方新诺明(69.23%),耐药率最低的是头孢哌酮舒巴坦(0%);耐药基因aac(3)-II、arm(A)和aac(6′)-Ib的检出率分别为29.23%、1.54%和9.23%;有51株分离菌株存在多重耐药,占总株数的78.46%。结果表明,动物源大肠杆菌对多种抗菌药具有耐药性,在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中以携带aac(3)-II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为调查动物源性致病性大肠杆菌氨基糖苷修饰酶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耐药基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表型的相关性,对40株源于畜禽的大肠杆菌常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用PCR法检测耐药基因aac(3)-Ⅱ、arm A、aac(6')-Ⅰb。结果表明:40株大肠杆菌在所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中对卡那霉素的耐药率最高,达57.5%(23/40),其次是链霉素与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45.0%(18/40)和40.0%(16/40);耐药基因aac(3)-Ⅱ的检出率为17.5%(7/40),其中有6株的耐药表型都为对庆大霉素耐药,arm A的检出率为0,aac(6')-Ⅰb的检出率为2.5%(1/40)。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秦皇岛昌黎县狐和貉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的情况,以昌黎县分离的15株狐和貉源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试验菌株,采用药敏纸片法对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并对四环素类耐药基因tetA、tetB、tetC、tetD,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strA-strB、aadA1,磺胺类耐药基因sul1、sul2、sul3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15株大肠埃希菌分离菌株对土霉素、多西环素、头孢拉定、新霉素、青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二甲氧嘧啶的耐药率均为100%;对阿莫西林、庆大霉素、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大观霉素、链霉素、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93.33%、53.33%、33.33%、73.33%、86.66%、86.66%、86.66%、66.67%和66.67%。9种耐药基因tetA、tetB、tetC、tetD、strA-strB、aadA1、sul1、sul2、sul3的检出率分别为0、46.67%、26.67%、13.33%、40%、100%、53.33%、46.67%和53.33%,其中四环素类耐药基因以tetB的检出率最高,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aadA1的检出率最高,磺胺类耐药基因的检出率相差不大。说明15株狐和貉源大肠埃希菌耐药谱广,耐药性高,耐药基因流行普遍。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近年来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的耐药性,本研究室于2018年~2019年对江苏北部及周边地区228份水禽组织病料样品(鸭头、鸭肝样品;鹅头、鹅肝样品)进行了细菌分离培养和APEC的PCR鉴定。对分离到的APEC菌株采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同时对其碳青霉烯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磺胺类、粘菌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7大类共计16种耐药基因进行了PCR检测。结果显示,在分离到的细菌中,共鉴定出50株APEC菌株。药敏试验结果显示,APEC分离菌株对四环素、氨苄西林、氟苯尼考耐药性较强,耐药菌株分别占100%、96%、86%;对头孢噻肟、恩诺沙星、链霉素、氧氟沙星中等耐药,耐药菌株分别占76%、70%、58%、36%;对美罗培南、呋喃妥因、丁胺卡那霉素的耐药性较低,耐药菌株仅分别占4%、4%、6%。其中多重耐药性较严重,耐4、5、6、7种抗生素的现象较普遍。在对其β-内酰胺类的耐药基因检测中,CTX-M、TEM、SHV的检出率分别为60%、58%、20%;氨基糖苷类:ant(3')-I a、aac(3')-I b的检出率分别为0,50%(25/50);磺胺类sul I的检出率为82%(41/50);粘菌素类mcr-1的检出率为6%(3/50);喹诺酮类:qnrB、parC的检出率分别为68%(34/50)、98%(49/50);四环素类:tetA、tetB的检出率分别为66%(33/50)、10%(5/50)。值得注意的是,从50株APEC分离菌中,鉴定出3株携带粘菌素类耐药基因mcr-1和2株携带碳青霉烯类耐药基因NDM的APEC,进一步经改良Hoge试验检测该2株菌均产碳青霉烯酶。表明这两株菌均耐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也进一步表明分离的APEC耐药情况的严重性。本研究为养禽场相关疫病的用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调查犬源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药物4种耐药基因的携带情况,探讨氨基糖苷类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的相关性,本试验选用氨基糖苷类代表药物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大观霉素和妥布霉素进行药敏试验,参照相关文献用已建立的检测氨基糖苷类4种主要耐药基因的PCR方法对分离鉴定的156株犬源大肠杆菌进行分子检测。随机选取4种耐药基因阳性进行克隆测序并对药敏试验结果和耐药基因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犬源大肠杆菌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大观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55.8%、32.7%、25.0%和20.5%;所检大肠杆菌4种耐药基因aacC2、aphA3、aadA和aacC4的检出率依次为55.8%、26.3%、23.1%和9.0%。两株携带4种耐药基因,8株携带了3种耐药基因,携带两种或两种以上耐药基因菌株数占总菌株的40.4%(63/156)。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犬源大肠杆菌扩增产物与GenBank中的相应序列同源性较高。犬源大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以aacC2为主,耐药率与耐药基因的符合率基本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我省羔羊腹泻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并检测其相关耐药基因的分布,本研究从患腹泻的不同羔羊中分离到14株大肠杆菌,经过分离培养鉴定后,对六大类抗菌药物的耐药基因进行PCR扩增鉴定分析。结果显示,14株大肠杆菌对喹诺酮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基因携带率较高,分别为100.00%和71.43%,GyrA/GyrB/ParC喹诺酮类耐药基因是抗生素耐药基因中最为流行的基因型,β-内酰胺类耐药基因型TEM/SHV(71.43%)的检出率较高,四环素类耐药基因型TetC(71.43%)、TetA(57.14%)的检出率较高,氯霉素类耐药基因型Cat(57.14%)检出率较高,磺胺类耐药基因型Sul1/Sul2/Sul3(42.86%)中等检出率;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型aphA3/aadA/aacC2(28.57%)和aacC4(0.00)的检出率较低。结果表明,本次分离的羔羊腹泻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非常严重,同时存在多重耐药现象,提示养殖场应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辽宁地区规模奶牛场乳房炎源大肠杆菌携带的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为奶牛养殖业提供更好的乳房炎防制方案,本研究采用PCR检测方法对辽宁地区多个规模奶牛场临床奶牛乳房炎奶样中分离的66株大肠杆菌进行了4种毒力基因和4种耐药基因的检测分析。结果发现,66株大肠杆菌中仅有1株未检出相关目的基因,其余65株中最少检出2种目的基因,最多检出7种目的基因。其中,毒力基因stx2e、eaeA、K99和astA的检出率分别为56.1%、47.0%、34.8%和31.8%,双重毒力基因的检出率达到43.9%,以eaeA/stx2e基因型的检出率最高;耐药基因sul3、sul1、cmlA及aacA4的检出率分别为87.9%、83.3%、40.9%和28.8%,双重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为36.4%,以sul1/sul3基因型检出率最高;三重耐药基因的检出率为37.9%,以cmlA/sul1/sul3检出率最高。本研究结果证实,辽宁地区奶牛乳房炎源大肠杆菌携带磺胺类耐药基因和氯霉素类耐药基因的比率较高,与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有较直接的关系,该结果对于辽宁地区奶牛乳房炎的防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更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