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毛囊经历周期性生长期,受其基部的真皮乳头细胞调节。本研究用显微切割和二步酶消化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家兔触须,分离、培养毛乳头细胞,并通过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和蛋白免疫印迹对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发现,分离的原代毛乳头细胞呈现向四周放射性贴壁生长,且以长梭形纤维样多极向排列;低代数的毛乳头细胞有明显的凝集性现象,随着代数的增加,凝集性现象越来越不显著,至第10代凝集现象消失,第15代左右细胞停止增殖;经检测,分离的毛乳头细胞有很高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能够表达毛乳头细胞标志性蛋白α-SMA和VIM,表明所分离细胞为家兔的毛乳头细胞,为后期开展毛囊发育的生物学研究提供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花生四稀酸(AA)对绒山羊毛乳头细胞(DPCs)增殖的影响,探讨AA对DPCs中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表达的影响机制。通过体外培养DPCs给予不同浓度的AA作用不同的时间,采用CCK8法检测DPCs存活率,利用免疫荧光染色与实时定量PCR检测VDR的表达水平变化。通过体外培养DPCs和VDR基因缺陷型DPCs给予AA处理,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毛囊相关基因(IGF1、Noggin、b-catenin和Lef1)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表明:AA(10~(-7) mol/L)可显著促进DPCs的增殖(P0.05),显著提高VDR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提高IGF1和Lef1基因的mRNA表达(P0.05);VDR基因缺陷型DPCs中添加AA时,IGF1基因的mRNA表达没有显著变化。研究结果表明,AA促进DPCs细胞的增殖和毛囊中VDR、IGF1和Lef1基因的表达,且AA对于毛囊中IGF-1表达的促进作用受到VDR基因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分离山羊毛乳头细胞,并探索其中TGF-β/smad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为体外开展山羊毛囊发育的相关机制研究提供良好模型。采用中性蛋白酶与胶原酶两步消化法对山羊背部皮肤做处理,在体视显微镜下分离毛乳头细胞并进行纯化。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验证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和波形蛋白(vimentin,VIM)在体外培养的毛乳头细胞中的表达,并检测TGF-β/smad通路中相关基因在山羊毛乳头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分离后进行贴壁培养的毛乳头细胞生长较慢,在分离15 d后具有成熟形态,可进行传代培养。细胞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α-SMA和VIM在体外培养的毛乳头细胞中均表达,TGF-β/smad通路中smad4、smad5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mad2、smad6、smad7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这些与毛囊发育相关的关键基因均呈现高表达,表明毛乳头细胞可能通过TGF-β/smad通路的调控从而影响毛囊的发育。本研究成功分离出山羊毛乳头细胞,为体外研究山羊毛囊发育机制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和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讨miRNA-218-5p对兔毛乳头细胞毛囊发育相关基因的影响,为研究家兔毛囊发育中的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用酶消化法分离兔毛乳头细胞,用MSCM培养基培养毛乳头细胞。将培养的毛乳头细胞分为4组,分别转染miR-218-5p mimics、miR-218-5p mimics NC、miR-218-5p inhibitor、miR-218-5pinhibitorNC。培养48h后,收集细胞。使用RNA提取试剂盒提取各组RNA,使用RT-qPCR检测各组miR-218-5p的mRNA表达水平和毛囊生长发育相关基因表达水平。使用CCK-8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结果发现,在兔DPCs(Dermal Papilla Cells)中过表达miR-218-5p能够显著上调毛囊生长发育相关基因如CCND1、CTNNB1、LEF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TGF-β1、BMP4的mRNA表达水平;敲减miR-218-5p能够显著下调毛囊生长发育相关基因如CCND1、CTNNB1、LEF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上调TGF-β1、BMP4的mRNA表达水平。过表达miR-218-5p后,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通过建立和完善绵羊子宫内膜上皮原代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为研究绵羊母体和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体外着床模型。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观察其生长情况,并比较不同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组织块培养1~2 d后,组织周围迁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长满60 mm培养皿需9~12 d;经差时消化法纯化后,F1代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表明所获细胞可用于后续试验;F2代细胞在不同浓度EGF(0、12.5、25、50、75、100 ng/mL)下培养144、168 h,经检测在144 h,12.5、25和100 ng/mL浓度下D_(450 nm)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0 ng/mL浓度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168 h,12.5 ng/mL浓度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在12.5 ng/mL EGF作用下效果最佳;F3代细胞在0、12.5 ng/mL浓度下培养不同时间(24、48、72、96、120、144、168、192、216 h),经检测D_(450 nm)值在144 h差异显著(P0.05),168 h后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在培养液中添加12.5 ng/mL EGF可以更加高效、快速得到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新西兰白兔毛囊体外培养模型,探究其最适的培养环境,本实验选用2月龄新西兰白兔,采集触须毛囊,分离组织和脂肪,保留完整毛囊。将完整无损的毛囊放入24孔板,每孔1根,加入William’s E、DMEM、MEM3种不同培养基,每组6个重复,每2d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毛囊毛干的生长,并利用HE和PCNA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毛囊的形态和增殖能力。结果显示:3种培养基中毛囊毛干在体外培养4d后生长减缓,在2 d与4 d时的生长速度均大于6 d(P<0.05)。其中,William’s E组生长速度高于MEM组(P<0.05),且William’s E组生长最快。4 d时,HE染色发现William’s E组毛囊结构完整,毛乳头清晰,而此时DMEM和MEM组毛乳头已经消失。进一步用PCNA免疫荧光染色,发现Williams’E组PCNA在毛乳头阳性表达,DMEM和MEM组毛囊表达仅表达在外根鞘。因此,William’sE培养基最适宜新西兰白兔触须毛囊生长,毛乳头增殖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7.
《畜牧与兽医》2016,(5):97-100
旨在筛选较理想的水貂毛囊体外培养条件,建立水貂毛囊体外培养模型,从而为研究水貂毛囊生物学特性和生长调控机制奠定基础。在无菌条件下分离水貂初级毛囊,分别置于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Williams E血清+10%血清、DMEM无血清和DMEM血清+10%血清4种不同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观察毛囊最终长度及形态学变化,选出水貂毛囊体外培养的最适培养基;再将最适培养基中的毛囊置于6个不同的培养温度下进行培养,即29℃、31℃、33℃、35℃、37℃和39℃,选出最适温度。结果发现体外培养的水貂毛囊在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中毛囊的最终生长长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0.05),水貂毛囊生长速度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显著减慢(P0.05);在31℃培养的毛囊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且毛囊形态较好。研究结果表明,水貂毛囊体外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Williams E无血清培养基,适宜培养温度为31℃。  相似文献   

8.
<正>影响长毛兔产毛的因素很多,其中营养是主要的因素。营养对产毛的影响,从胚胎时期就已开始,因为兔毛纤维是在兔的皮肤里由毛囊发育形成的,而毛囊是在兔体内胎儿时期由皮肤的生长层细胞强烈增殖而成。最初在表皮的生长层出现刺激点或称毛囊原始体。流向原始体的血液逐渐加强,使原始体有了丰富的营养而进行分裂增殖,形成结节。然后结节和皮乳头一起下伸到皮肤深处形成长管,管内为生长层细胞,管底变成毛球,毛球底部凹槽里形成毛乳头。依靠从毛乳头中吸收的养分,使毛球中的细胞不断增殖,毛纤维不断生长,向上挤出穿过皮肤  相似文献   

9.
毛囊发育与周期性生长的调控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囊是皮肤的重要附属结构,也是控制哺乳动物被毛生长的重要器官。哺乳动物出生后,毛囊具有终生呈周期性生长的特性,毛囊干细胞、毛乳头细胞、毛母质细胞及脂肪细胞等参与了毛囊周期性生长,Wnt、BMP、Notch等信号通路与毛囊生长发育密切相关。本文从哺乳动物毛囊的结构、周期性生长特征以及参与毛囊周期性生长调控的相关信号通路等进行了详细阐述,为深入了解哺乳动物毛囊的周期性生长调控机制,以及为今后指导绒山羊、绵羊、长毛兔等毛用动物和獭兔、水貂、狐狸、貉等皮用动物选育和提高生产性能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探讨陕北白绒山羊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培养和VEGF对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增殖、分化及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角蛋白10(K10)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5(FGF5)mRNA表达量的影响。采集绒山羊体侧部皮肤,并利用消化等方法分离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置于37℃、5%CO_2、饱和湿度条件下培养;选用第5代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添加不同质量浓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分别处理24、48h,噻唑兰比色法(MTT)检测细胞活力,EdU核酸标记技术检测细胞增殖;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CNA、K 10、FGF5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1)成功培养出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CK17和CK15细胞免疫组化呈阳性。2)VEGF可以促进绒山羊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增殖。相同浓度VEGF处理48h组的细胞活力极显著高于处理24h组(P0.01);在48h处理组中,100ng·mL~(-1)组的细胞活力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ng·mL~(-1)组、10ng·mL~(-1)组(P0.01),并显著高于50ng·mL~(-1)组(P0.05),50ng·mL~(-1)组的细胞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ng·mL~(-1)组和50ng·mL~(-1)组增殖细胞比例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1ng·mL~(-1)组、10ng·mL~(-1)组(P0.01),100ng·mL~(-1)组显著高于50ng·mL~(-1)组(P0.05)。3)PCNA、K10、FGF5mRNA在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中均有表达。在VEGF处理48h时,PCNA mRNA的表达量100ng·mL~(-1)组最高,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显著高于10ng·mL~(-1)组(P0.05);K10mRNA的表达量对照组最高,极显著高于10ng·mL~(-1)组与100ng·mL~(-1)组(P0.01);FGF5mRNA的表达量对照组最高,极显著高于100ng·mL~(-1)组(P0.01)。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培养了陕北白绒山羊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VEGF能够促进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的增殖,抑制细胞的分化;VEGF可能通过抑制次级毛囊外根鞘细胞中FGF5基因的表达而促进毛囊生长。  相似文献   

11.
山羊毛囊干细胞分离、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4U/mLDispase酶消化和机械切割法分离毛囊隆突部,经胰酶(0.5mg/mL胰酶+0.2mg/mLEDTA)消化从山羊耳部皮肤分离得到毛囊干细胞,用自制无血清培养基培养,并用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探讨毛囊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所分离细胞具备毛囊干细胞特征:体积较小、表面光滑、立体感强,呈现未分化细胞特征;K19、integrin-β1以及p63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第3、5、7代干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25.6%&#177;2.6%、31.8%&#177;1.9%和27.0%&#177;3.9%,极显著高于对照组角质细胞克隆形成率(P〈0.01)。采用配制的无血清条件培养液可使山羊毛囊干细胞体外维持未分化状态并传代至19代。  相似文献   

12.
作者探讨了体外培养的绵羊卵丘/颗粒细胞在不同生长状态、不同传代次数的细胞周期特征。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显示:第3代和第13代细胞生长至50%~60%汇合、70%~80%汇合和完全汇合时处于G0/G1期细胞的比例分别为76.6%±1.7%、83.4%±1.65%、84.53%±2.27%和66.8%±1.84%、72.8%±2.09%、76%±3.41%。低代细胞处于G0/G1期的比例显著高于高代细胞(P<0.05),高汇合度的细胞处于G0/G1期的比例显著高于低汇合度的细胞(P<0.05)。这表明核移植时选用低代高汇合度的培养细胞为宜。  相似文献   

13.
采用0.2%中性蛋白酶Ⅱ和0.25%胰酶∶0.02%EDTA(1∶1)"两步酶"消化法从羊驼背部皮肤分离得到羊驼毛囊干细胞。用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率及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曲线表明,不同代次毛囊干细胞接种前3d生长缓慢,46d进入倍增期,有无限增殖的趋势,所分离的羊驼毛囊干细胞具备毛囊干细胞特征(体积小、立体感强),呈现未分化特征;CK19、CK15、β1-integrin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第3、5、7、9代克隆形成率分别为(32.7±2.27)%、(47.0±3.46)%、(46.3±3.18)%和(43.3±3.76)%。结果表明,用"两步酶"消化法成功分离获得羊驼毛囊干细胞,无血清角质细胞培养基(K-SFM)可使羊驼毛囊干细胞体外维持未分化状态并传代至12代。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主要是通过比较水牛卵巢颗粒细胞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并对细胞的增殖、核型及凋亡情况进行检测,以了解水牛卵巢颗粒细胞体外生长特性,建立水牛卵巢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体系。结果发现,分离获得的水牛卵巢颗粒细胞存活率约为60%;采用DMEM培养基,颗粒细胞的生长速度和生长状态优于TCM-199和DMEM/F12培养基;细胞培养24 h后开始零星增殖,3~5 d增殖速度达到高峰;第1、3、5、7代颗粒细胞正常核型比率差异不显著,均在85%以上;第1代颗粒细胞的凋亡率与第5代差异显著(P<0.05),与第7代差异极显著(P<0.01)。结果表明,DMEM培养基更适宜用于水牛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水牛颗粒细胞能稳定地进行传代培养,染色体的数目不会发生明显改变,但细胞凋亡率会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而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金毛犬睾丸组织成纤维细胞,试验采用胰蛋白酶消化睾丸组织,对成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及冻存,用RT-PCR法鉴定成纤维细胞特异基因波形蛋白(vimentin),观察比较第2代(P2)及第5代(P5)细胞生长曲线、群体倍增时间、克隆形成率。结果表明:用胰蛋白酶法消化睾丸组织获得的成纤维细胞呈典型的纺锤状,其可以表达特异基因vimentin,P2及P5细胞生长曲线均呈"S"型, P2及P5成纤维细胞群体倍增时间差异不显著(P0.05);P2成纤维细胞的克隆形成率显著高于P5(P0.05)。说明通过胰蛋白酶法消化睾丸组织可高效分离和获得犬睾丸成纤维细胞。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离、纯化、培养猫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本试验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于体外分离和培养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并采用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鉴定;测定第3代(P3)细胞生长曲线和群体倍增时间,比较P3和P6细胞克隆形成率。结果显示:猫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呈典型铺路石状,细胞角蛋白染色呈阳性,符合内膜上皮细胞特征;P3细胞生长曲线呈典型S型;P3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22.73±2.05) h,其克隆形成率极显著高于P6(P<0.01)。结果表明:本试验采用胰蛋白酶消化法+组织块培养法分离获得的猫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体外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探讨从江香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表达。采集3日龄从江香猪背最长肌,采用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肌内前体脂肪细胞,进行原代和传代培养,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诱导培养后,利用油红O染色法对其进行鉴定。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诱导分化0、24、48、72和144h时脂肪相关基因丙酮酸脱氢酶激4(PDK4)、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0(FGF10)、脂联素(ADIPOQ)、脂肪酸合成酶(FAS)、脂蛋白脂酶(LPL)、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EBPα)、脂肪细胞脂肪酸结合蛋白4(FABP4)、蛋白激酶B(AKT2)的表达,选择诱导0h作为对照组。结果显示,分离的肌内前体脂肪细胞5h开始贴壁,贴壁的细胞呈圆形,胞体透明,经传代后,细胞形态均一,经诱导培养后,油红染色呈红色。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PDK4、ADIPOQ、C/EBPα、FAS、FABP4和AKT2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48h时均呈现较高表达,极显著高于其余各阶段(P0.01);FGF10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24和48h时均较高;LPL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72h时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之后明显下降;PDK4、ADIPOQ和FGF10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144h时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C/EBPα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144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FAS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144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AKT2和LPL基因mRNA表达水平在诱导144h时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本试验成功培养了从江香猪肌内前体脂肪细胞,并检测了不同诱导阶段脂肪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为进一步研究从江香猪脂肪代谢和沉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成年短毛兔为试验对象,通过拔毛构建新的兔毛生长周期,从第4~11周,每周采集一次背部毛样,用直尺测定不同时期粗毛、细毛和两型毛的长度,通过生长曲线模型对兔毛生长情况进行了模拟,并对短毛兔兔毛的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兔第4、5、6周,3种毛型的长度都依周次显著增长(P0.05),而第6~11周,除细毛第7周和第11周、粗毛第6周和第9周毛长差异显著外(P0.05),兔毛长度变化均不显著(P0.05),这说明短毛兔兔毛在第6周后基本停止生长。生长曲线拟合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最为符合短毛兔兔毛生长的实际情况,粗毛、细毛和两型毛的拐点周龄分别为3.69、3.82和4.07周,拐点毛长分别为17.58、13.40和16.21 cm,说明短毛兔兔毛生长速度在第4周左右开始变慢。研究结果可为兔毛生长规律和毛囊发育及凋亡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和完善绵羊子宫内膜上皮原代细胞体外培养技术,为研究绵羊母体和孕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建立体外着床模型。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子宫内膜上皮细胞,观察其生长情况,并比较不同表皮生长因子(EGF)浓度对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效果。结果显示,组织块培养1~2 d后,组织周围迁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长满60 mm培养皿需9~12 d;经差时消化法纯化后,F1代绵羊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纯度可达90%以上,表明所获细胞可用于后续试验;F2代细胞在不同浓度EGF(0、12.5、25、50、75、100 ng/mL)下培养144、168 h,经检测在144 h,12.5、25和100 ng/mL浓度下D450 nm值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0 ng/mL浓度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168 h,12.5 ng/mL浓度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在12.5 ng/mL EGF作用下效果最佳;F3代细胞在0、12.5 ng/mL浓度下培养不同时间(24、48、72、96、120、144、168、192、216 h),经检测D450 nm值在144 h差异显著(P<0.05),168 h后差异极显著(P<0.01)。因此,在培养液中添加12.5 ng/mL EGF可以更加高效、快速得到子宫内膜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旨在建立山羊瘤胃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培养模型。采集42日龄山羊的瘤胃肌肉组织,采用胶原酶消化法进行了山羊瘤胃平滑肌细胞的体外培养。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原代培养和传代培养阶段的细胞形态,采用细胞计数法检测了第5代山羊瘤胃平滑肌细胞的生长曲线及第1~11代细胞生长活性,采用细胞免疫荧光法对细胞进行了鉴定,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平滑肌细胞特异表达的α肌动蛋白(α-actin)在各代次细胞中的表达。结果表明,经0.20%Ⅱ型胶原酶消化获得的原代培养山羊瘤胃平滑肌细胞于培养1 d后开始贴壁生长,2 d开始进入对数期生长,呈典型的"波峰"状生长,5 d进入平台期,第5代细胞生长活性达到最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胞浆内α-actin阳性表达,各代次间细胞α-actin表达稳定,表达量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表明,应用0.20%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可成功获得山羊瘤胃平滑肌细胞,为进一步研究营养物质对山羊瘤胃功能的影响提供了理想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