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苗头的小麦新品种皖宿8802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皖宿8802是安徽省宿县地区农科所利用博74—22与豫麦2号杂交选育而成,在黄淮南片麦区是一个有希望的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1992~1994年度连续两年参加全国黄淮南片小麦区试,表现优异。1994年4月经安徽省审定,并直接推荐参加了1994~1995年度河南省小麦高肥组生产示范。现根据1992~1994年黄淮南片小麦区试结果,探  相似文献   

2.
《农家致富》2004,(18):26-27
扬麦11号小麦系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和南京农业大学杂交选育而成,属春性、中早熟小麦品种。200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江苏淮南麦区尤其是白粉病高发区种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2019—2023年国审小麦品种的全生育期、株高、品质以及单产的变化趋势,分析了其在各麦区的分布情况以及与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1)各麦区小麦的全生育期在2023年较前几年均有所缩短,5年间各麦区的全生育期分布趋势几乎一致,全生育期由短到长排序为东北、西北春麦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黄淮南片麦区、黄淮北片麦区、黄淮冬麦旱播组和北部冬麦区。(2)各麦区小麦株高年份间变化幅度较小,各麦区间差异较为明显。麦区间株高由高到低排序为东北、西北春麦区、长江上游麦区、长江中下游麦区、北部冬麦区、黄淮南片麦区和黄淮北片麦区、黄淮冬麦旱播组,在相同麦区,株高越高,单产越低。(3)国审小麦优质品种的数量逐年增加,数量分别为6、17、27、39和48个,中强筋小麦品种逐年增加,强筋和弱筋小麦品种有减少趋势,5年间审定弱筋小麦12个,中强筋麦89个,强筋麦37个。  相似文献   

4.
扬辐麦2号系采用扬麦158与突变品系1-9012杂交,再经辐射诱变选育而成的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扬辐麦2号品质符合国家弱筋小麦标准,表现高产稳产,抗逆性强,千粒重高,后期熟相好,适于长江中下游的淮南麦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扬麦 11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与南京农大细胞遗传所合作 ,采用滚动回交与分子标记辅助抗性鉴定相结合育成的小麦新品种 ,该品种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 ,属优质蒸煮类小麦品种 ,适宜长江中下游麦区种植利用。  相似文献   

6.
江苏淮南麦区是中国红粒小麦的主产区,可分为软红麦与硬红麦2种类型.为了促进江苏省小麦遗传改良和品种选育工作,带动该地区小麦产业的发展,以区域试验资料为基础分析了不同时期江苏红粒小麦育成品种的性状变化.自1981年以来,江苏省通过省或国家审定的红粒小麦品种有53个,随育种进程小麦品种的产量水平呈上升趋势,产量构成要素中千粒重增加最多,软红麦的品质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硬红麦的质量达不到国家强筋麦指标;赤霉病抗性改良较明显,白粉病改良有较好进展.育种技术中,常规育种仍然是品种选育的主体,常规育种中形成了滚动回交、协调选择等一系列育种理论,细胞工程及分子技术已经在江苏省小麦育种中得到应用.30年来的品种培育对小麦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黄淮南片麦区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数据参考,通过对2003-2013年黄淮南片麦区的国审小麦品种的产量3因素、容重及其亲本来源进行搜集分析,结论如下: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小麦品种主要特征是成穗数约630万/hm2,穗粒数约35粒,千粒重45 g,容重约800 g/L;适当减少穗粒数,可以提高成穗数、千粒重和容重,对产量和品质潜力的进一步挖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2003-2013年在黄淮南片麦区国审小麦亲本中,周麦9号、新麦9号、豫麦18、周麦13和周麦16被用作亲本次数5~8次,可以被认为是骨干亲本。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近期淮南小麦品种更换进程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小麦品种的不断更新是提高小麦单产和总产的主要途径。江苏省淮南麦区近期品种演变呈现明显阶段性,不仅品种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明显提高,主体品种作用越来越明显,品种更新速度明显加快,并且开始向产量、品质、抗性综合协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2008~2012年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审定的32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这些小麦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较高,而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等加工品质数值偏低.因此,今后黄淮南片小麦品质育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选育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上,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强筋小麦,不断提高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等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0.
我省优质专用小麦生产表现及其栽培技术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概述了安徽省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选育现状,报道了目前主产麦区推广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产量,品质表现,着重分析了各地气候、土壤、耕作制度及肥、水等栽培条件对优质品种在品质形成中的影响,提出了如何生产优质商品麦的栽培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2008-2012年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审定的32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黄淮南片小麦品种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数值较高,而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数值偏低。因此,在今后黄淮南片小麦品质育种方面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选育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上,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强筋小麦,不断提高稳定时间等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12.
镇麦1号的选育、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沈锡五,陈爱大,曹冰魂,朱传统(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句容212400)镇麦1号(原名镇8709)由江苏丘陵地区镇江农科所选育而成。该品种在1990、1991两年度江苏省淮南片小麦区域试验和1992年度江苏省淮南片小...  相似文献   

13.
扬麦14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抗性强、品质好,属优质中筋蒸煮类小麦品种,适宜在长江中下游淮南及沿淮地区种植,其推广前景十分看好.  相似文献   

14.
郑农16号是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1992年以郑农7号为母本,小偃6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集优质、高产、抗病、广适性为一体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产量三要素协调,品质达强筋小麦国家标准,综合抗病性好,适宜在黄淮南片麦区中晚茬地种植,2003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5.
本文根据西藏和国内主要麦区代表小麦品种异地分期播种试验收获样品化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初步明确种植环境条件、品种遗传特性和栽培技术共同作用影响西藏小麦品质形成,提出了建立西藏优质小麦生产基地,近期生产上改进栽培技术、科研上加快优质品种选育以期最终实现西藏小麦优质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正> 豫麦18原名矮早781,系偃师县二里头村科研站用郑州761与偃师4号杂交选育而成,经1988—1990年河南省小麦区试和黄淮南片小麦春水组区试,1990年秋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据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对1989~1990年度黄淮南片水地小麦区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综合评价:该品种主效应大、丰产性好,适宜高水肥地种植。现就该品种在黄淮南片和省区试亩产400公斤以上的产量结果,将亩穗数(x_1)、穗粒数(x_2)、干粒重(x_3)与产量(y)  相似文献   

17.
谈2008年黄淮南片麦区的小麦品种利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了当前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利用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对2008年小麦品种合理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小麦品质现状及品质改良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测定了 1999~ 2 0 0 0年度江苏省大面积推广、新育成和引进的 37个小麦品种 (系 )的理化性质和面团流变学特性。结果显示 :①品种间品质性状的差异较大 ,其中变异较大的是面团稳定时间和形成时间 ,其次是软化度、评价值、沉降值和湿面筋含量 ,蛋白质含量、面团吸水率、出粉率和容重变异较小。②品质性状的平均值为 :容重 782 2± 14 7g/L ,出粉率 6 7 4 %± 3 0 % ,蛋白质含量 13 0 %± 1 5 % ,湿面筋含量 31 6 %± 6 0 % ,沉降值 35 3± 6 8ml,面团吸水率 6 0 9%± 4 3% ,形成时间 3 1± 2 0min ,稳定时间 5 0± 3 4min ,软化度 91 4± 36 3B U ,评价值 4 7 3± 11 4。③淮北麦区的小麦品质性状优于淮南麦区 ,其中淮北麦区新育成的“徐州 5 4 1”、引进的“烟 95 9”和“烟辐 188”达到优质强筋小麦品质标准 ,淮南麦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宁麦 9号”达到优质弱筋小麦品质标准。还对今后江苏省小麦品质改良的主攻方向、优质专用小麦区域化种植和产业化开发等问题作了针对性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黄淮南片麦区育成小麦品种的品质状况,汇总和分析了该区域2011-2016年国审的47个品种的8个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容重、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的平均值为800 g·L-1、14.46%和31.3%,达到了强筋小麦标准;沉降值、吸水率、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的平均值为33.1 mL、56.2%、5.9 min、315 E.U.和67 cm,达到了中筋小麦标准。品种间差异较小的性状为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吸水率,品种间差异较大的性状为沉降值、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因此, 黄淮南片在今后的品质育种中应加强对沉降值、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和拉伸面积等性状的选择,以提高育成品种的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20.
采用静态稳定性、平均动态稳定性、最优动态稳定性方法对2013~2014年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参试品种的产量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冬水A组中新麦31、德宏福麦8号、郑麦379,冬水B组中洛麦29、徐麦0054和春水组中的中原18品种静态稳定性、平均动态稳定性和最优动态稳定性都较好,且产量高,占参试品种的13.6%;存麦8号等17个品种产量较高,稳定性一般,占参试品种的38.6%;高产但不稳产的品种,占参试品种的15.9%;其余品种不稳产或低产,占参试品种的31.9%。因此,推荐新麦31号等6个品种作为黄淮麦区的主导小麦新品种。该研究可为小麦新品种选育,特别是为其今后的市场推广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