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王细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623-9624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生态用地规划已成为一个新的焦点。许多城市在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中,不仅重视各类用地的生态功能的保护和利用,而且很重视纯生态用地在土地利用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利用GIS技术对靖江市生态用地状况进行分析,并应用到新一轮的生态用地规划中。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农村土地利用的现状,探讨在农村土地利用的规划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农村土地利用现状的影响;阐述了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及构建新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模式过程中,我国特有的土地利用规划模式—指标控制模式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中的应用,并根据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微观性及我国现阶段农村土地利用的工作重点,提出了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新模式,力求在村级土地规划监督和规划参与两个方面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模式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采用社会调查方法、会议方法、统计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探索了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公众参与模式。构建了基于公众参与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的组织模式和方案编制程序。结果表明,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引入公众参与可以提高其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缺乏公众参与是目前土地利用规划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在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现状的基础上,对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议。研究表明: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参与过程,但总体上说尚处于起步阶段,问题较多。公众参与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提高公众参与的认识、明确层次差异等以建立和完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5.
李沙  赵凯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5):2039-2040
在明确了参与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公众概念的基础上,根据公众对规划的关心程度和影响力的大小,对参与的公众进行分析并将其分成4类,选定了公众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的位置。通过分析,形成了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和阶段定位的系统方法。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外研究尚属于探索阶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太成熟。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土地利用规划环境评价综述,以期为各地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过程中,如何综合考虑环境建设和环境保护问题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统筹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以鹤壁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例,在评价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效果和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土地用途分区弹性管制、规划指标刚性和弹性控制互补的动态开放规划修编模式,对土地用途分区弹性管制方法与机制、规划指标刚性和弹性控制互补机制、动态规划方案等进行了研究与设计,指出了实施该规划模式应注意的问题,并将该规划思路应用于实践之中,以指导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提高村级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程度,在明确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内涵及其必要性的基础上,采用系统论方法将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公众参与系统分为三个子系统,即实体系统、制度系统和意识系统,并探讨了三个子系统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而基于上述三个子系统对如何完善村级土地利用规划的公众参与系统、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结果表明,中国已开展村级土地利用规划试点的地区,实体系统日臻完善,只有实现制度系统和意识系统的进步,才能促使公众参与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向更高层次跨越。  相似文献   

9.
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分析了3S技术在提供土地利用规划所需准确现状数据、集成多源信息、建设规划信息系统、管理规划成果和监测规划方案执行情况中的作用,探讨了3S技术支持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数据模型和统计数据空间化对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改进。提出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首先开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并在该系统支持下编制统一标准、统一模式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工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关于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进行理论探讨,分析了当前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内容形式、过程、职责权益、法律保障、组织形式和转变高校角色等6个方面,就如何完善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对我国土地征用及其管理现状的反思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征用是我国现行经济管理体制下,为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将集体农用土地强制转变为国有土地,并对失地农民进行适当经济补偿和安置的行为.由于我国土地征用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低价征用土地的现象,使土地征用带有一定的损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财产权益的嫌疑,甚至出现了对现行的征地制度的完全否定.本文针对目前政府管理部门和学术研究中关于征地的种种迷思,对于建立高效、公平和合理的土地征用制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有效的节地措施,采用统计评价法和案例分析法,建立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自然效果评价的方法体系,并选取四川省金堂县竹篙镇和凤凰村为示范区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竹篙镇总体规划和建设用地利用现状、凤凰村建设用地利用现状的节地效果综合评价分值分别为87.29%、61.84%和44.45%,依次为优、较好和较差。分析单项评价结果,影响竹篙镇节地效果的主要因素有综合建筑容积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议规划期内要防止过度开发住宅商品房,进行建设用地内涵挖潜,优化用地结构;影响凤凰村的主要因素有户均宅基地面积、综合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和多个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指标;建议缩减人均用地面积和改善人居环境。二地均需加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3.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经济效应与政府行为探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组织创新,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集聚效应、竞合效应、环保效应、品牌效应等集群优势,对于发展区域经济、改善农村环境和资源、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知识溢出的外部性因素、高成本投入及土地细碎化经营等市场失灵现象的存在,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政府在集群规划、制度供给、公共服务、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决策和创新,助推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随着土地托管这种新兴的土地运转模式在我国的逐渐发展,土地全托管方式受到了高度重视。在分析辽宁省农机合作社的土地全托管增收的实体案例的基础上,文章总结了土地全托管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具有提高产量、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环境等优点,也存在着资金、人才、环境、市场风险和种植选择等制约因素,进而提出了政策扶持、农业保险、技能培训等方面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贵州山区生态化土地整治规划与设计,笔者应用景观生态建设理论与方法,对榕江县锡利贡米种植基地进行生态化规划及工程设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属小流域土地整治类型,地形地貌复杂,整体连通性差,景观类型多样,应通过构建生态源-生态斑块-生态廊道模式进行景观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复垦、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生态化工程设计,实现研究区农田景观功能的优化与提升。贵州山区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应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尊重乡土景观,提高公众参与度,才能实现区域土地整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鲁华宇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2):105-106,133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首先是抓好农业这一基础工作,新的经济社会形势,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现代农业,逐渐实现农业现代化。简述了河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紧迫性,提出了河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方式与遵循原则,并介绍了河北省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来,一切在计划经济的原则下,片面强调了土地作为资源——生产资料的一方面,而忽略了经济特性的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强调土地的自然和经济的双重性。本文用动态的观点,从土地利用的各个方面论述了土地在利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主要特性,较为全面地继承和发展了土地利用特性的认识观,提出了:土地地理位置的固定性与相对位置的可变性的相对统一、土地利用的永续性与土地利用的可退化性的相对统一、土地物质投入产出报酬的递减性与科技投入产出报酬的递增性的相对统一以及土地利用适应市场价格变动的缓慢性等六个土地利用的基本特性。我们认为,这一观点将对我国土地利用管理理论和制度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市场化和城镇化的逐步加快,国内城乡要素市场的活跃度逐年上升,全国各地稳步推进“三权分置”。为进一步研究北京地区土地市场体系发展情况,以京郊为例探究推进城镇化的同时,在不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前提下妥善完成“三权分置”,确保农户获得预期土地经营性收入。通过对过往文献和近10年土地流转数据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研究城乡要素市场的二元性,天然导致了城乡市场发育程度的不一致,在京郊同样表现出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低、权益分配机制不合理、整体规划不科学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需要对市场体系推进中的土地流转进行全程化的引导与支持,作为“隐形的手”对流转双方权益进行保障,这对各级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对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19.
土地质量评价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质量评价是全面衡量土地质量水平,表征土地质量差异的有效途径。综述了近年来土地质量评价指标、评价单元的选取及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指出未来土地质量评价应加强非农用地评价的研究,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及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为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  相似文献   

20.
从规划的本质入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目标的特性进行了剖析,并对规划目标确定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治目标是制定规划目标的指导方针,市场力是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最有效的引导力。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的制定应以政治目标为前提,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为中心,以解决人地矛盾和协调土地与经济发展关系为重点,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利用特点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