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湘杂棉8号不同密度下性状及产量品质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密度下湘杂拂8号农艺性状、产量构成和纤维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果枝数、果节数、单株成铃数、成铃率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12000株,hm^2处理的籽棉、皮棉产量,成铃数/hm^2最低。30000株/hm^2产量最高,39000株/hm^2次之,适宜密度为301300—39000株/hm^2;各处理间棉圩维平均长度、比强度、伸长率差异不显著,21000株/hm^2处理的整齐度最高,为85.19%。12000株/hm^2处理整齐度最低,为84.38%。  相似文献   

2.
从株式图分析抗虫棉的蕾铃脱落及成铃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郝良光 《江西棉花》2007,29(1):16-19
本文以同一品种2003、2006年两度棉花株式图表调查资料为素材,从纵向、横向和圆锥体顺序分析比较抗虫棉的蕾铃脱落及成铃分布,结果表明中、下部脱落率较高,外围铃脱落远远高于内围铃;下、中、上部成铃率依次为37.6%、33.9%、28.6%,下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上部;内围铃成铃率达82.7%,是外围铃的4.7倍多.从圆锥体顺序看,第1圆锥体成铃率为100%,第2、3、4圆锥体成铃率达60%多,第5、6圆锥体成铃率亦达50%以上,第7、8圆锥体成铃率较低,仅为20%以上.  相似文献   

3.
不同栽培密度对棉花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高肥水的栽培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栽培密度下单株铃数、单铃重、表分及皮棉产量的变化,并进行关联度分析,并确定各因素与密度之间的关联序。蛄果表明.在12000-57000株/hm^2的栽培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铃数逐渐减少.而单铃重、表分的变化很小,皮棉产量有下降的趋势,在12000株/hm^2栽培密度下皮棉产量最低。在21000株/hm^2的栽培密度下单株铃数最多、单铃重最大、皮棉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构成、成铃和棉铃性状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为了研究种植密度对棉花产量构成、成铃和棉铃性状分布的影响,探索使棉花群体在最佳结铃期和最佳结铃部位成铃的栽培技术措施,2008年和2009年在安阳进行了棉花密度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低密度处理的单铃重和单株铃数较高,高密度的单位面积铃数较多,而密度适中时单位面积产量最高。下部和中部内围单位面积成铃数较多,成铃中以伏桃和秋桃为主;单株伏桃和秋桃在低密度时较大,而群体成铃数在各个时期均以高密度较高。下部和中部内围的单铃重在整个棉株空间中处于中等水平,低密度时最高。下部和中部内围成铃率较高,低密度处理最高。铃长、铃直径和铃体积在棉株的中部和内围最大;棉铃直径对铃体积的影响高于铃长,而棉铃体积对铃重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通过1875kg/公顷(125公斤/亩)以上的超高产棉株成铃分布研究表明,超高产棉株成铃数多,成铃率高,在纵向上上部成铃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相比,下同),在横向上周围三个果节成铃高且差异小,圆锥体成铃分布表现为高成铃圆锥体数目增多,各圆锥体成铃鼓明显提高。这说明了超高产成铃规律的核心是前期早发结铃早,中期稳长成铃多,后期不早衰增结上部桃,达到了“三桃”齐结。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二次回归组合设计的最优混合设计(311设计),在湖南特殊的环境条件与栽培技术体系下探讨了栽培因子对棉株不同座果点蕾花铃的影响.即伏前桃在总铃数中所占的比例随播期推迟而减少,随密度增大而略有增加,施氮量过多或过少均减少伏前桃的比例:秋桃的比例随播期推迟而增加,随密度增大反而降低,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伏桃在总铃敷中的比例最高,各个处理平均达到62%左右。根据三桃的总数与比例得出处理3为较好的栽培模式,即播期为4月9日,密度为19755株/hm^2,施氮量为337.5kg/hm^22。  相似文献   

7.
以优质高产品种鲁棉1131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密度处理,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其农艺性状、成铃时空分布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鲁棉1131成铃均以中下部1~10果枝和第1~2果节为主,第1~2果节成铃数占总成铃比例随着密度的增加而提高,第5果节以上的成铃比例则表现出相反的趋势。随密度增加,伏前桃占总铃数的比例逐渐增大,但伏桃成铃数占总铃数的比例则以中密度处理较多。随密度增加而铃重和衣分略有降低,纤维品质无明显变化。综合分析表明,鲁棉1131在山东植棉区的最适宜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群体冠层结构较好,皮棉产量最高,僵瓣率较低,纤维品质均衡性好。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于2018年在湖南长沙进行,以湖南农业大学选育的JX0010为供试材料,在短季直播栽培模式下设置了五个种植密度,分别是A1为30000株/hm^2,A2为60000株/hm^2,A3为90000株/hm^2,A4为120000株/hm^2,A5为150000株/hm^2。通过对棉花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考察,探讨短季直播栽培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棉花总铃数、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断裂比强度的影响大,其中总铃数表现为随密度增加先增加后减少,A4处理拥有最高的群体成铃数量,为117.2万个/hm^2;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A5>A1>A4>A3>A2,且在A2~A5之间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纤维长度而变长,以A5处理最长,为28.10mm;纤维的断裂比强度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A3处理的值最低,A1处理有着最高的棉纤维断裂比强度,为28.4cN/tex。对衣分和纤维整齐度的影响不显著,对铃重、马克隆值的影响没有趋势性,对棉纤维伸长率无影响。本试验中,密度为120000株/hm^2时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最高,分别为5983.79kg/hm^2、2217.64kg/hm^2,可作为棉花短季直播栽培的参考密度。  相似文献   

9.
棉花不同密度对铃重和衣分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湘杂棉8号为品种,通过6种不同密度处理试验,研究棉花不同时期不同密度对铃重、铃壳重和衣分的影响。试验表明:棉花单铃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以21000株,hm^2单铃重最高,在同一密度处理中。棉花单铃重:中期〉前期〉后期;棉花的铃壳重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同一密度下,铃壳重都有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而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密度处理,各表分差异不显著,在各个处理的不同生长时期。表分率先逐渐增加后降低。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泛棒3号不同密度条件下绝对免整枝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叶枝数、叶枝铃敖逐渐减少,叶枝铃占总铃数的比随着密度增加逐渐减少;籽棉和皮棉总产以处理6(36000株,hm^2)产量最高,其次是处理5(33000椿,hm^2)。  相似文献   

11.
为积极推进棉花减氮增效,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和保护农田环境。以鲁棉1131、鲁棉37、鲁棉319、聊棉19为试验材料,设置氮磷钾配比肥施用量为0、225、300和375 kg/hm 2共4个处理,研究施肥用量对棉花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株高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降低;单株结铃数随着施肥量的减少而减少,而单铃重相反;同一品种衣分各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各品种随着施肥量的减少籽棉产量先升高后降低,各个品种均在施肥量225 kg/hm 2下达到最大值;霜前花率和籽棉收益也在施肥量225 kg/hm 2下达到最大值;净收益最高的是不施肥处理。综合认为,在鲁西南地区高肥力蒜套棉地块无需对棉花进行追肥,可为鲁西南地区蒜套棉减肥增效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2.
以鲁棉532为供试棉花品种,研究4个种植密度(7.5万株/hm2、8.25万株/hm2、9万株/hm2、9.75万株/hm2)对直播短季棉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生育期延长,第一果枝节位和株高逐渐增高,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减少,铃重越轻;种植密度9万株/hm2时棉花的铃重、衣分、籽棉和皮棉产量最高,其次是8.25万株/hm2。鲁西南棉区蒜后直播短季棉早中熟棉花品种的种植密度在8.25万株/hm2与9万株/hm2之间为宜。旨在为鲁西南植棉区提高棉花机械化生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植棉的经济效益和棉农的植棉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以中棉所79为材料探讨了高垄、覆膜、喷洒盐碱地土壤改良剂三项栽培措施对盐碱地棉花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三项措施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其中以喷洒盐碱地土壤改良剂和三项措施结合应用两处理的籽棉产量显著高于对照(正常直播覆膜)。进一步分析表明,三项措施对盐碱地均可改善棉花纤维品质、提高棉花前期株高、增加真叶数量、促进棉花早发,从而提高后期现蕾和成铃强度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棉铃空间分布传统分析展示不直观问题,运用SAS/Graph模块,可视化地展示棉铃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中部果枝第一节位是成铃的关键区域,其次为中部果枝的第二节位;棉铃空间分布试验的3种密度均表现为中部果枝成铃率较高,下部果枝和上部果枝随密度增加成铃率降低,且随着密度增大成铃集中区域的主茎节位数下移.因此,为提高...  相似文献   

15.
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替代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金农棉1号F1代杂交种为材料,研究了棉花漂浮育苗移栽棉和免耕直播棉不同播期和不同密度下对棉花的产量构成因素、成铃分布情况及各种成本、产值及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株成铃方面,只有处理1和处理6高于对照:各处理的单铃重都大于ck.其中以处理1的最重.迭到了6.59g.比ck大;各处理之间表分差异不显著;而在皮棉产量和籽棉产量、产值以及利润上.处理3最大。其次是处理4。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密度下湘杂棉8号干物质积累及动态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湘杂棉8号在不同密度下干物质积累动态均遵循Logistic曲线规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减少.而单位面积总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种植密度为39ooo株/hm2干物质积累多.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17.
氮肥和氮磷钾配比对科棉1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t转基因抗虫棉科棉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氮肥和氮磷钾配比对皮棉产量和纤维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氮量375kg/hm^2.氮磷钾配比1:0.4:0.8能够有效增加单株成铃数.提高铃重.提高皮棉产量.获得的皮棉产量最高.这到1650.43kg/hm^2。随着氮磷钾配比的提高.当提高到1:0.8:1.6时。皮棉产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施氮量375kg/hm^2.氮磷钾配比1:0.8:1.6能够有效地促进纤维品质的改善.主要表现为:马克隆值有所优化.更加接近A级.成熟度和长度整齐度均有所提高。断裂比强度显著增加.短绒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适宜长江流域棉区棉田间作栽培的模式,以增加棉花产量、改善纤维品质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比较了棉花间作大豆、棉花间作玉米和棉花间作甘薯三种模式的经济效益、棉花产量、纤维品质、干物质积累及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较单作棉花可增加纯收入,棉花产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及单位面积成铃数均增加;马克隆值变优和断裂比强度提高;在棉花盛蕾期棉花叶面积指数三种模式均比对照提高,在棉花盛铃期及以后的棉花叶面积指数因模式不同而有差别。棉花间作甘薯和棉花间作大豆模式的籽棉产量较高、经济效益好,纤维品质较优,其生产优势较为明显,适宜在长江流域棉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