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间作对红壤旱地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红壤旱地棉花适宜的耕作方式,增加棉花产量、改善品质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以棉花单作为对照,分别比较了棉花与大豆、玉米和甘薯间作对棉花株高、果枝数等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纤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较单作可提高棉花第一果枝高度和第一果枝节位;促进棉花株高、果枝数、真叶数的增加;可增加棉花成铃数,特别是提高伏桃比例从而提高棉花产量;可降低马克隆值和提高断裂比强度从而改善棉花纤维品质。综合分析认为,棉花间作甘薯的优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以谷子、花生单作为对照,设置谷子花生2:2和4:4两种间作模式,研究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不同种植模式对谷子花生干物质积累、作物群体覆盖、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地花生谷子间作下,谷子干物质积累量在抽穗期、灌浆期和收获期均显著高于单作,且灌浆期和收获期2:2间作模式显著高于4:4间作模式;而间作下花生干物质量各生育期均低于单作°各生育期间作谷子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高于单作,且两种间作模式差异不显著;而间作花生花针期、结荚期和饱果期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均低于单作,收获期则高于花生单作,且2:2间作高于4:4间作模式°两种间作模式下花生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其净面积产量均低于单作;而2:2间作模式谷子产量显著高于4:4间作模式,且两种间作模式下谷子净面积产量均显著高于谷子单作°谷子花生2: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大于4:4间作模式,且均大于1.0°可见,间作谷子在干物质积累、作物群体覆盖、产量等方面均优于单作,而谷子花生2:2模式又优于4:4模式’因此,在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推广谷子花生2:2间作种植模式利于提高作物群体覆盖、土地生产力,从而促进作物高效共生、盐碱地改良利用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淮海棉区,实行棉花大豆间作,可增加植物蛋白质来源;大豆的固氮作用及枯枝落叶还可培肥地力。为探索棉花大豆间作的可行性,1986年对适宜棉田间作的大豆品种、间作物的产量、品质和生育特点等作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芝麻花生等带宽间作不同行比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于2018年进行了芝麻花生间作试验。以芝麻单作(CK1)、花生单作(CK2)为对照,设芝麻花生2∶2(M1)和芝麻花生4∶4(M2)两种等带宽间作模式,研究不同等带宽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收获指数、产量、土地当量比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间作降低了芝麻、花生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两种间作模式下,M2模式下芝麻、花生干物质积累量较M1模式显著增加15.0%和15.1%,在作物收获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时,M2较M1处理显著增加芝麻、花生产量16.1%和8.0%。M2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为1.15,产投比为4.75,均显著高于CK1、CK2和M1处理,间作优势明显。说明芝麻花生4∶4等带宽间作模式能够通过提高作物干物质积累和分配获得较高产量,同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山东德州对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和棉花单作种植模式的比较,研究其对棉花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探索了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与单作棉花相比,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对棉花的株高、果枝数、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纤维品质均没有显著影响。由此可见,在不与粮棉争地的前提下,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同当地常规植棉(棉花单作)产量及纤维品质相当,又净增加了种植一季辣椒的收益。表明棉花与辣椒间作种植模式在黄河流域棉区是可行的,并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中棉425在长江流域棉区不同的种植密度下,各生育时期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关系,于2020年在赣北地区进行田间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棉花干物质积累量有显著影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棉花群体总干物质累积量也在增加;同一密度不同时期的群体总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时间增加呈上升斜线或波浪式增长;但密度达到适宜的群体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差异又会减小;花铃期干物质积累最快,这期间加强田间管理有利于干物质积累。种植密度改变了棉花群体干物质的分配,过高或过低的种植密度都不利于棉花干物质积累和分配,D4(8.25万株/hm 2)处理表现出较高的生殖器官群体干物质量与分配,有较高的产量潜力,是中棉425在长江流域广泛推广种植的适宜密度。  相似文献   

7.
不同群体条件下奶花芸豆的生长及产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奶花芸豆4种不同群体条件下,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单位面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密度增大,单位叶面积叶绿素含量降低;叶面积指数增大,但密度过大则叶面积指数高值期持续时间较短;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在一定密度范围内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密度过大,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密度与施肥对春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育37为试材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大豆株高、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叶面积指数呈现上升的趋势,干物质积累呈现下降的趋势;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株高、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都呈现上升的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大豆产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大豆产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在密度为19×104株/hm2、施肥量为200 kg/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对"六五"至"十二五"期间国家棉花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纤维品质进行了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棉花品种的综合纤维品质总体趋势是稳步改良,逐年提升。黄河流域棉区品种的纤维长度和断裂比强度呈优化发展趋势;长江流域棉区品种纤维长度、断裂比强度和纺纱均匀性指数呈优化发展趋势;西北内陆棉区品种纤维品质总体表现有上升趋势,但近5年来纤维品质表现略有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NP配比对专用高蛋白大豆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NP配比对南农88-31大豆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最有利于南农88-31大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提高的NP配比是N150kg/hm2与P2O575kg/hm2;NP配比可以调节大豆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但这种调节效应主要归功于氮肥的作用,随施N量增加,大豆叶面积和干物质积累增加;NP配比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的调节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赣早5号在长江流域棉区适宜的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赣早5号空间成铃分布以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6个种植密度处理(分别为15000株/hm2、37500株/hm2、60000株/hm2、82500株/hm2、105000株/hm2、127500株/hm2),定期测定棉花各器官干物质质量、籽棉产量等农艺性状。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棉花的株型结构由松散型逐渐变为紧凑型;单株干物质质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具有显著性差异;籽棉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其中种植密度在82500株/hm2产量最高,达到3707.01 kg/hm2,且其株型具有较大的成铃空间,单株成铃数也较高。综上所述,赣早5号的种植密度在82500株/hm2时拥有更好的株型结构,单株成铃率高,产量亦高。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适宜江汉平原植棉区监利县旱地作物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开展了春玉米与短季棉套种模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春玉米与短季棉套种模式达到了玉米和棉花双丰收的高产效果,经济收益为33000元/hm^2左右,明显高于玉米和棉花的单作收益,是旱地作物结构调整的较好模式。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试验,分析玉米间作马铃薯体系中两种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活体植株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两种作物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玉米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马铃薯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玉米干物重的化感效应强于玉米地上部水浸提液。马铃薯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生育期内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茎、叶干物重有先弱后强的促进作用,对根干物重有先强后弱的促进作用。玉米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灌浆期前的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茎、叶和根干物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灌浆期后的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无显著影响,玉米茎和根干物重有抑制作用。马铃薯地上部水浸提液处理的玉米穗干重显著高于玉米水浸提液和水处理,在灌浆期分别高出其90.21%和144.60%,到成熟期分别高出110.98%和151.90%,表明在玉米间作马铃薯体系中,马铃薯地上部对玉米经济产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马铃薯||大豆、玉米||大豆以及单作条件下马铃薯、玉米、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效益.结果表明:间作模式对马铃薯和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影响不明显,大豆有效分枝数较单作分别降低了68.3%和32.1%;2种间作模式的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LER=1.56和1.30),间作优势明显;间作模式下公顷纯收益较大豆单作分别增加了13...  相似文献   

15.
在3年生枣树田间作棉花条件下,研究棉花距枣树的不同种植行的生长发育情况,为枣树成林前与棉花间作的种植模式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3年生枣树与棉花间作且棉花边行距枣树0.9m以上条件下,不同种植行的生育期差异不大;棉花中间行较边行表现出生长优势,产量较边行高,但铃重、衣分和纤维品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6.
在目前安徽沿江地区不能实现棉花机采的情况下,提出了“植株高度既适于机采也适于人工采收,含絮力适中(不易落花便于集中采收),生育期适中(播种到采收为180天左右),纤维品质及产量性状较优(纤维长度30.0 mm以上,断裂比强度30.0 cN/tex以上,马克隆值5.0以下,籽棉产量3750 kg/hm 2以上,衣分在40%左右)”的油(或麦)后直播棉模式的人工采收品种选用策略。旨在促进安徽沿江地区棉花生产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淀粉型甘薯对光照强度的响应,采用人工遮阴的方法,研究不同遮阴程度[0(CK),30%,70%]对甘薯地上部性状、产量、淀粉含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遮阴程度的加重,甘薯叶片变大,节间距加大,叶柄和茎蔓伸长,茎粗变细,产量和淀粉产出率减少;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叶绿素a/b值降低,SOD活性减小,POD活性、CAT活性、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增加;与自然光照相比,轻度遮阴(遮阴30%)对淀粉型甘薯桂经薯2号生长发育影响较小,而重度遮阴(遮阴70%)造成弱光胁迫,地上部徒长,组织抗性降低,物质积累不足,影响了甘薯的产量和品质形成。因此,在间套种种植模式中,采用合理的田间配置才能实现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适合赣北植棉区油棉双直播一年两熟模式下并有利于棉花与油菜生产轻简高效的油菜适宜播种期。于2019~2020年在赣北地区设6个不同油菜播种期处理,测定各处理油菜生长发育指标、单株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经济性状,探究一定范围内推迟播期对油菜生长发育、干物质积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T 1处理(10月17日播种)油菜籽产量最高,达到2701.95 kg/hm 2,较T 6处理(11月21日播种)显著增产225.56%,油菜干物质积累量与单株产量T 1处理较T 5和T 6处理显著增加,但单株角果数与千粒重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在对油菜生长发育与产量不产生显著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并考虑棉花收获与油菜播种环节的轻简高效,赣北植棉区油棉双直播模式油菜适宜播期推迟至10月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