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老舍茶馆”的冷与热1988年,北京西珠市口开设了“老舍茶馆”,茶客们在这古色古香的环境中悠然品茶,领略“从来佳茗似佳人”的茶文化韵味。同时可欣赏传统技艺节目,既发思古之幽情,也是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洗礼,这正是“老舍茶馆”独特魅力之处。不到五年功夫,...  相似文献   

2.
舒云 《农业考古》2003,(4):276-277
老舍的代表作——《茶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描写,给人们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也从中吸取了营养。但《茶馆》的产生,却鲜为人知。舒云女士特撰文“老舍与《茶馆》”一文,详细叙述了老舍写《茶馆》的来龙去脉,值得一读。今特摘之。  相似文献   

3.
安明霞 《农业考古》2004,(4):237-238
人们一向认为老舍茶馆就是"品茗听戏"的地方,如今又被注入了新的内涵.今年以来,再到老舍茶馆,就会发现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仍然保持三楼西边大厅的品茗听戏外,东边大厅的大碗茶酒家还增加了茶宴,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二楼开办了老舍茶馆前门四合茶院、大碗茶茶庄.许多人的直觉是,老舍茶馆在逐渐壮大.  相似文献   

4.
新篁的茶馆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碗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三杯酒来。”这是20年代,流传在浙北古镇新篁镇上一些茶馆酒肆的一副对联,这副对联活龙活现地勾画出当地人好饮的习性。新篁人最喜欢饮茶,早晨起床润喉清肺一碗茶;酒后饭余除腻消食一碗茶;疲惫之际解乏提神一碗茶;亲朋好友会晤聊天一碗茶;邻居纠纷消释解嫌一碗茶……于是乎茶摊、茶馆、茶厅皆应运而生。无论闹市街背,还是茅店野村,均三步一茶摊,五步一茶馆。据《嘉禾新志》载: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茶     
有一文艺单位,想在上海开爿艺术茶馆,取名“鲁迅茶馆。”。上海的“鲁迅茶馆可与北京的“老舍茶馆”齐名。一来,鲁迅、老舍都是文艺界著名人士。二来,上海是鲁迅长期生活、战斗过的地方(可说是鲁迅的“第二故乡”),三来鲁迅生前十分爱喝茶。他一边品茗,一边构思佳作,在他的日记中,就有买茶、赠茶及外出饮茶的记载。鲁迅对品茗有一论说:“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种清福,首先就必须  相似文献   

6.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6,(2):148-152,157
小茶馆与大社会一个小茶馆,一个大社会。“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这是老舍先生一次在回答记者问他为何写作《茶馆》时所说的话。的确,通过他的笔触,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小的茶馆,这个小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中浓缩了的大社会的风情世态。老舍先生的《茶馆》是中国话剧舞台上不朽的作品。这部三幕话剧涵盖了清末至民国长达半个世纪中茶馆的变迁,茶馆的王老板一心期望通过跟上所谓的改良步骤来挽救自己的茶馆,但是茶馆的日益凋敝是当时社会动荡的必然结果。老舍先生曾恳切地说:“…  相似文献   

7.
北京又添一新景老舍茶馆是以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命名的一家京味儿十足的茶馆,1988年兴建,位于北京前门西侧蓝色琉璃瓦飞檐的“大碗茶”商业大楼三楼。正门前,有一座老舍先生的半身铜像,“老舍先生”以幽默的目光迎接着前来品茗的宾客。门楣上书有“北京大碗茶”五字的金漆匾额,落着老舍夫人胡絜青题写的“集老舍书印”的边款。走进大厅,使人感到一派既古朴典雅,又清新蓬勃的气氛.厅内宫灯高照,名人书画琳琅满目。中央池座里摆着数十张乌漆铮亮的仿古梨木八仙桌,上首是一座小巧玲珑,故宫漱芳斋风格的小戏台,下首棱花木门,虚掩着几间雅座,左边明亮的高台上是一溜可以眺望天安门的廊座,右边柜台前悬挂着老式茶叶店  相似文献   

8.
邢湘臣 《农业考古》2003,(2):132-132
老舍的女儿舒云女士撰写了“老舍与《茶馆》”回忆录 ,读来思绪万千。今择之 ,共“品”味。老舍写《茶馆》一剧 ,有他的前因后果。老舍是当代著名的剧作家 ,但是他对自己的剧本 ,从不作高的评价 ,他只有一个优点 ,就是“勤快”。此话不假 ,正是老舍夫人胡青在整理老舍手稿时 ,发现仅一部《春华秋实》 ,老舍写了五十多万字 ,化了七、八个月时间 ,一遍一遍的改 ,一共改了十遍 ,说明他写作的谨慎、郑重 ,所以他写出的作品 ,份量很重 ,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治学“勤快”的哲理。老舍写《茶馆》剧本 ,那就在“三反五反”后 ,老舍刚…  相似文献   

9.
茶香飘鹏城深圳老舍茶馆从80年代末隆重登场,到90年代初悄然关闭,多少带点悲壮的色彩。其经营者超前的经营意识,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一闪而过。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有点一厢情愿的味道,那时候的环境,还不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种种因素。虽然那时的深圳已改革开放十年,深圳的发展初具规模,但总的来看,人们还处在一个创业期的“躁动”心态,大多数人的经济基础还没稳定,无论人们的消费心理,还是消费能力,都不能形成一个消费群,他们还没有一种闲情和静心呆在悠闲的茶馆谈天说地。尽管老舍茶馆从它的设计格调、经营方式、茶馆规模…  相似文献   

10.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5,(2):110-113
雷锋墙下多沉思,远望老舍茶馆,除了京味十足的彩色雕梁门柱,几十年如一日的“老二分”茶摊,还有那面巍巍壮观的“雷锋墙”。褐色的雷锋铜雕像和“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这里绝不仅仅是个装饰和口号而已,它犹如茶馆的历史一样绵长,作为一种企业文化深深刻进了老舍茶馆每一个员工的血液里。  相似文献   

11.
《茶馆》是我国话剧典范,一经上演,长久不衰。剧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已深入人心,这得力于老舍先生力透纸背的语言功力。本文试从三个方面就《茶馆》的语言艺术进行粗浅分析。  相似文献   

12.
《茶馆》是老舍先生的著名话剧,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这个作品用茶馆的命运来隐喻时代的变迁、文化的兴衰,从茶、茶馆、茶文化入手来传达"葬送旧时代,歌颂新中国"的时代主题,与当时的主流文学样式迥异其趣。  相似文献   

13.
与宽容同行     
扬州平山堂弥勒佛的神像前有一副对联写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副对联让游人感叹不止,然而真正做到却非易事。  相似文献   

14.
茶联集锦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堪称人类文化的瑰宝。其特点是字数相同,对仗均衡,节奏相称,平仄协调。茶联是对联宝库中的一枝鲜花。它运用对联的文学特征,以茶事为题材,按照对联特点拟写而成;、可被广泛应用于茶叶店、茶馆、茶庄、茶楼、茶座、茶艺、茶居、茶亭、茶场、茶人之家等,内容广泛,意味深长,雅俗共赏,既可宣传茶叶功效,又能给人带来联想,增加品茗情趣。现将所集茶联选登部分,以飨读者。陆羽著经蔡襄赞美龙团凤饼雀舌蝉膏新香嫩色淡绿徽黄片片情真滴滴香浓泡龙井茶汲虎跑泉一天无空座四…  相似文献   

15.
进茶馆的人和进茶楼的人川上日在茶馆里清坐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男人,他们或老或少,但一律十分的从容,他们徐徐用茶盖拔开飘浮在廉价“成都三花”或“后山花茶”上的几根茶梗和可有可无的话题,良久良久,才浅浅饮一口清淡的茶水;如果还愿意花费几文闲钱的,面前便会摆...  相似文献   

16.
文化的积淀,艺术的显示,礼仪的弘扬──从茶馆到茶艺馆浙江湖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钱大宇从茶馆到茶艺馆是一种演进,也是一个把茶饮日渐推向生活,再从生活融进文化艺术审美的精神领域的过程,对这个发展轨迹,并对其几个环节特点的探索,则对茶文化的研究以及对当今茶艺馆...  相似文献   

17.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处处彰显着作为一名语言大师该有的写作风范。在这部话剧中主要的出场人物就有十几个,但是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形象特点和性格,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老舍先生通过话剧中的十几个人物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通过浓浓的京味语言,幽默风趣的叙述了三个时代中茶馆的兴衰成败,辛辣的语言,嘲讽着当时社会时代中的丑态。整本书将黑暗的社会与爱国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一边讽刺当时的社会,一边又表达了对于爱国者的同情之心,让读者看完之后笑中带泪,心中却不仅充满悲凉。  相似文献   

18.
沙宣  刘军芳 《农业考古》2004,(4):239-244
“盛世兴茶”——,一声轻叹,一位历经人世变迁,深得茶中况味的老人左手托着盖托,右手拿着盖碗的碗纽,这是他挚爱一生的花茶,看着手中黄色盖碗上的“老舍茶馆’’字样,清亮的茶汤中映出了他那历经风霜的脸,几度风华,几番茶香,久远的记忆在酽酽的茶香弥漫开去……  相似文献   

19.
水乡茶馆小坐上海李天说起江南的水乡小镇,常叫人想到那绿水盈盈的河港水道,古朴细巧的花栏石桥,粉壁黛瓦的水上人家。走过那湿润的石板路,透过这江南常有的细细雨帘,那高挂的一个"茶"字,常让人伫足而视了。每天的清晨,茶馆的灯火便是这小镇的第一点光明,老虎灶...  相似文献   

20.
旧时南北方的茶馆文化,就有说唱艺术在其间。如北方的北京的东华门外、地安门外、天桥等地的茶馆;天津的南市、河北鸟市、东兴市场等地的茶馆,就是这样的茶馆。茶馆业把它归类为"书茶馆",现在归类为文化型茶馆。旧时,此间一年四季都有著名的京津两地说唱艺人在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