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桑树轮纹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2年6~8月,通过对桑树轮纹病病原菌分离、田间致病性测定、病原菌形态观察,将该病原菌鉴定为桑膝节霉,并对此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配方、温度、酸碱度、碳源、氮源、光照对桑树轮纹病病原菌菌丝的生长有一定影响,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是理查培养基,最适温度是25℃,最适pH值是7.0,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性差异,菌丝的致死温度和时间分别为85℃和10 min。对该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为云南首次报道,对桑树轮纹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对橡胶树新发现病害病原菌Colletotrichum laticiphilum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并开展室内筛选防治药剂,旨在为该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单因子变量试验,研究病原菌最适生长条件。菌丝最适生长培养基为土豆琼脂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6℃,最适合生长pH值为6,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1℃、10 min。该病原菌能利用多种碳源和氮源,碳源以可溶性淀粉的利用率最高,牛肉浸膏为最适氮源,在24 h光照条件下更有利于菌丝生长。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室内毒力,结果表明:4种杀菌剂对病原菌的毒力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咪鲜胺和丙环唑的毒力最强,EC_(50)分别为0.1286 mg/L、0.5208 mg/L。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乌腺金丝桃Hypericum attenuatum叶斑病发生规律进行病原菌Alternaria sp.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适宜病原菌菌丝生长的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氮源为硝酸钾;适宜孢子萌发的碳源为麦芽糖,氮源为硝酸钙;菌丝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20~25℃;p H7中性以及光照条件下更利于孢子萌发及菌丝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ApMat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其病原菌种类;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特性,并进行杀菌剂的筛选。[结果 ]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呈现灰褐色,边缘灰白色,后期有橘红色孢子堆出现,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无色、为独立的单胞,测量其孢子大小为(9.8~18.6)μm×(4.2~6.0)μm;用两种方法对优势菌株ZT-1进行致病性检验,均能引起香樟叶片发病;代表菌株ZT-1和ZT-5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支,支持率达100%;菌落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0,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甘氨酸,最适的光照条件是全黑暗;在化学和生物杀菌剂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的室内毒力较强,对C. gloeospor...  相似文献   

5.
采用平板培养法和液体培养法研究桉树轮斑病原菌(Pilidiella eucalyptorum)的生物学特性,为桉树轮斑病的监测及防治技术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该菌菌丝在10~35℃及pH 2~12的环境里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6 h/18 h紫外光光暗交替与12 h日光灯光暗交替有利于菌丝生长;乳糖和蔗糖是菌丝生长最佳碳源;蛋白胨和酵母粉是菌丝生长最佳氮源;分生孢子在20~30℃均可萌发,以28℃萌发率最高;在饱和湿度且有水滴条件下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病原菌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8和50℃。  相似文献   

6.
冯涛  李慧丽 《防护林科技》2012,(5):41-45,49
研究白鳞伞对不同碳源、氮源的利用,及其在不同碳氮比、pH梯度、温度梯度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和菌丝的致死温度。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佳碳氮比为50∶1,在添加VB1的完全培养基中生长较快,最佳pH值为6.5,最适培养温度为20℃,致死温度为50℃,10 min。  相似文献   

7.
油茶叶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油茶叶枯病已从油茶的次要病害上升为主要病害.为给此病害的防治提供依据,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分析,分离纯化了油茶叶枯病原菌,并对影响其生长的温度、酸碱度、光照和培养基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病原菌在5~31℃之间均能生长,其中27℃的温度为菌丝生长的最适宜温度;病原菌在pH值为4~9之间均可以生长,当pH值为6时菌丝生长最快;光照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大;以蔗糖为碳源的培养基最适合该病菌的生长,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其生长最慢.  相似文献   

8.
杨叶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叶枯病Alternaria alternate(Fr.)Keissler是一种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杨树叶部病害。该菌的生长发育温度在5~35℃,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最适生长温度在20~30℃之间,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2℃,菌丝的致死温度为55℃。在pH3~10之间的培养基上均可生长,以pH值6~8为最佳。有无光照处理对菌丝生长差异明显,以黑暗与日光灯交替处理病原菌生长较快。在PDA培养基黑暗条件下培养该菌生长良好,其次是胡萝卜汁培养基,但在琼脂加水培养基上产孢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对橡胶树叶斑病嘴突凸脐蠕孢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 6~8,致死温度为53℃10 min;不同的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影响较小;菌丝可利用多种碳源、氮源,其中碳源以蔗糖、木糖、麦芽糖、乳糖、淀粉生长最好,氮源以胰蛋白胨为优,表明嘴凸脐蠕孢菌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引起油茶炭疽病的胶孢炭疽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病菌在10~35℃的温度范围内均能生长以及分生孢子正常萌发,其中30℃最适宜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在pH3.0~11.0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和分生孢子均可萌发,pH6.0最利于菌丝生长,pH5.0~7.0最适宜分生孢子萌发。连续光照有利于菌丝的生长,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萌发。可溶性淀粉和尿素利于菌丝生长;乳糖和麦芽糖与谷氨酸的不利于菌丝生长。甘露醇和甘氨酸有利于产孢,半乳糖和硝酸钾不利于产孢;菌丝和分生孢子的最低致死温度为55℃,10 min。  相似文献   

11.
木霉菌株T95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木霉菌株T95在PDA培养基、麦芽糖培养基、查彼培养基、苹果树皮煎汁和基本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中在PDA、查彼和基本培养基上,菌丝生长较快,产孢量也较多。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是15~35℃,产孢的温度范围是10~37℃,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菌丝生长和产孢的pH值范围是2~11,最适pH值为4。在基本培养基上,葡萄糖为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木糖为产孢的最佳碳源;蛋白胨和牛肉浸膏是菌丝生长的最佳氮源,天门冬素是产孢的最佳氮源;维生素B1和B2对产孢作用较大。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佳微量元素是Mg。分生孢子萌发需要一定的营养,PDA膜好于2%琼脂膜。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是15~35℃,最适温度为25℃;pH值范围是2~11,pH值为3~5时萌发率较高;接种后8h开始萌发,时间集中在16~24h内。在25℃时,孢子萌发的最适相对湿度为70~80%,最低相对湿度为50%。  相似文献   

12.
南洋楹溃疡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碳氮源、温度、pH及光照条件对南洋楹溃疡病病原菌可可毛色二孢Lasiodiplodia theobromae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的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碳源、氮源分别是葡萄糖和蛋白胨,菌丝最适生长温度为25℃,最适pH为5~7,在12∶12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3.
桂花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桂花叶枯病病原菌进行形态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桂花叶枯病的病原菌为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Fr.)Wiltshire],该菌在PDBA培养基上菌丝生长量最大,在OLA上产孢量最大.碳源以糊精最适于菌丝生长,肌醇最适于产孢.氮源以蛋白胨最适于菌丝生长与产孢,而铵盐会抑制病原菌生长及产孢.缺Mg不利于菌丝生长,缺K不利于产孢,添加一定量Zn、Ve可促进菌丝生长,添加Cu、Vb2可促进产孢.pH 5-10适于菌丝生长而pH 6-11适于产孢,最适pH值分别为pH6和pH7,该菌生长适温为2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27℃,15℃和30℃适合产孢,30℃时产孢量最大,黑暗有利于菌丝生长及产孢.桂花叶汁、蔗糖、葡萄糖、牛肉浸膏促进孢子萌发效果最好,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3℃-30℃,最适为27℃,适宜湿度为98%和100%,最适为98%,适宜pH值为pH3-7,最适为pH6,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5℃ 10 min.  相似文献   

14.
人参锈腐病菌产孢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人参锈腐病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Zinss) Scholten的产孢条件,在室内不同培养条件下对人参锈腐病菌产孢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菌分生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为15~ 25℃;厚垣孢子产生的适宜温度为10~20℃,最适为15℃.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的适宜pH值为5~7,最适pH值为6.不同碳源上病菌均能产生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其中葡萄糖和果糖对分生孢子的产生促进最大,但不同的碳源对厚垣孢子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分生孢子在尿素为氮源的培养基上大量产生,在缺氮培养基上不产生;厚垣孢子在不同氮源培养基上均能产生,在酵母膏培养基上产量最大.不同培养基中,在人参根培养基上分生孢子产生所需时间短,产量高;厚垣孢子在PDA和基础培养基上产生所需时间短,产量高.光照条件对分生孢子的产生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厚垣孢子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鉴定,桉树溃疡病的病原为Phoma eucalyptica Sacc.。该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30℃,最适pH为5~7.5。病原菌分生孢子在25℃下24 h内萌发率93%,葡萄糖和蔗糖溶液对孢子的萌发有一定促进作用。病原菌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强,菌丝和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分别为58℃和65℃。病原菌菌丝和孢子通过伤口侵入寄主体内,无伤接种不发病。  相似文献   

16.
花椒叶霉病是陕西省新近出现的一种引起花椒严重落叶的病害,其病原菌鉴定为花椒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zanthoxyli(Cooke)GuoLiu。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花椒叶霉病菌的生长以PPDA培养基最佳,其次是PDA培养基,碳源以甘露糖最佳,氮源以蛋白胨为适宜;最适生长温度为25℃;病菌菌落在pH 5~6条件下生长良好;光照对菌落生长影响不大。室内药剂筛选显示,戊唑醇的抑菌效果最好(EC50为0.0471 mg/L),代森锰锌和甲基托布津次之(EC50依次为3.064,4.414mg/L)。  相似文献   

17.
应用科赫氏法则测定了从兰屿肉桂炭疽病病样中分离的纯培养物的致病性,对其进行鉴定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兰屿肉桂炭疽病的病原菌为Colletotrichum aotearoa B.WeirP.R.Johnst,可侵染8科11种供试寄主植物。培养基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差异显著,菌丝生长最佳培养基为PDA,产孢最佳培养基为PYG和CMA,孢子萌发最佳培养基为CMA。碳氮源对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量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差异明显,菌丝生长最佳碳氮源为蔗糖和蛋白胨,产孢最佳碳氮源为果糖和蛋白胨,孢子萌发最佳碳氮源为肌醇和酵母浸膏。病原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和p H值分别为25℃和7.0。光照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产生,相对湿度高有利于孢子萌发,高于98%时,萌发率达100%。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桑叶褐斑病病原菌在不同种类培养基培养、不同氮源与碳源、不同温度等6种条件下培养6天后,测定菌落直径,观察菌丝颜色和菌落形态,分析了桑褐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室内培养条件下,不同的营养成分、 pH值、温度、光照都对菌丝的生长有影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宜培养基是燕麦片培养基,适宜生长温度范围是20~30℃,最适生长温度为25℃,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影响,最适pH值为9~10,最适碳源为α-乳糖,最适氮源为尿素,菌丝在55℃水浴10 min后则不能生长。  相似文献   

19.
樟树溃疡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樟树溃疡病菌的菌丝生长、分地孢子形成与萌发和子囊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35℃、25-26℃、20-35℃和20-30℃;最适湿度分别为60%以上、98%以上、98%和水滴中;最适pH值分别为7.0-8.0、6.0-8.0、4.0-9.0和5.0-9.0。菌丝生长,培养基以大麦、燕麦和PSA+1‰酵母;碳源以蔗糖、葡萄糖;氮源;氮源以DL-甲硫氨酸、脯氨酸、苯丙氨酸和胱氨酸为最佳。分生孢子形  相似文献   

20.
桦树枯枝病病原菌拟茎点霉Phomopsissp.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表明,该菌在8~30℃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0-30℃;在pH值5.8~8.2间均能生长,偏酸环境最佳;不同光照条件和碳源对生长无显著影响,但光照有利于产孢;在无碳源条件下也能生长,以蔗糖为最佳碳源;菌丝体在生长发育时,以蛋白胨为最佳有机氮源,以硝酸钙为最佳无机氮源;在尿素中几乎不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