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夹层Stanford A型细化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资料齐全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表现,所有病例均经CT检查证实。结果 16患者中除1例超声心动图受肺气干扰无法观察升主动脉外,其余15例超声心动图均诊断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其中A1C型3例,A1S型2例,A2C型3例,A2S型2例,A3C型5例。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细化分型简便、快捷,对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内,主动脉壁部分撕裂形成夹层,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形成主动脉壁层分离。主动脉夹层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而凶险,发病24h内病死率为40%,是主动脉病变中首要的致死病种[1]。我科于2004年9月收治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积极抢救护理,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为患者赢得了手术机会和时间。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男,49岁,因胸部撕裂样疼痛伴胸闷、呼吸困难2h,于2004年9月10日急诊入院。意识清楚,痛苦面容,T36.4℃,P60次/min,R17次/min,Bp150/110mmHg,SaO293%,查体:主动脉瓣区可…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对急性主动脉夹层的认识,减少误诊和改善预后。方法对确诊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胸痛为常见首发表现,高血压是导致急性主动脉夹层发生的常见原因。胸痛、超声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快速诊断和定位。如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因主要为高血压病,如及时诊断和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破口进入主动脉壁内,主动脉壁部分撕裂形成夹层,并沿主动脉纵轴扩展,形成主动脉壁层分离。主动脉夹层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而凶险,发病24h内病死率为40%,是主动脉病变中首要的致死病种。我科于2004年9月收治1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积极抢救护理,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为患者赢得了手术机会和时间。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是血液渗入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着主动脉壁延伸剥离的严重心血管急症[1],起病急,病情危重,多数病例可在起病后数小时及数天死亡.据统计,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两天内死亡率为50%,1周内死亡率为70%[2].我科从1999年1月至2005年1月共收治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12例,现就急救与监护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集束化护理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前控制病情及并发症发生的效果。方法 将2017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47例急性主动脉夹层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实验组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术前病情控制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入院后30 min焦虑和疼痛缓解率、心率血压控制达标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对照组手术前主动脉夹层发生破裂4例,其发生率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结论 集束化护理能有效缓解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焦虑和疼痛,控制心率血压,稳定病情,减少手术前主动脉夹层破裂的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2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系统分析。结果:15例病情平稳后出院,急诊手术4例,死亡3例。结论:AD发病急,病情凶险,易误诊为心肌梗死、心绞痛、急腹症等,早期快速诊断,正确及时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对22例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系统分析。结果:15例病情平稳后出院。急诊手术4例。死亡3例。结论:AD发病急,病情凶险,易误诊为心肌梗死、心绞痛、急腹症等。早期快速诊断。正确及时治疗。可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应用夹层技术充填楔状缺损的疗效。方法 380个患牙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应用夹层技术充填128颗患牙,设为A组;对照组分别用玻璃离子水门汀充填126颗患牙、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126颗患牙,各设为B、C组,全部患者1a后随访,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A、B、C3组的成功率分别为93.0%、84.9%和82.5%,A组的成功率明显高于B、C组(均P<0.05),B、C两组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失败的患牙中,充填物缺损率为3.1%,明显低于B组的13.5%(P<0.01);充填物脱落发生率为2.3%,低于C组的7.1%,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层技术充填楔状缺损疗效优于玻璃离子水门汀和光固化复合树脂,夹层技术可增加充填体的固位,阻断复合树脂对牙髓的刺激且更具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急救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 (AD)指主动脉腔内的血液通过内膜的破口进入主动脉壁中层而形成的血肿 ,起病急 ,病死率高 ,如不及时抢救治疗 ,将严重危及生命 ,特别是疾病的早期处理 ,是挽救病人生命的关键。现将我科接诊的 11例AD患者在首诊时抢救、观察、护理情况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从 2 0 0 0年 7月~ 2 0 0 2年 7月共接诊抢救 11例AD患者 ,其中男 8例 ,女 3例 ,年龄 4 7~ 79岁 ,平均 6 9岁。 11例患者中有 2例在外院已经确诊为AD ,其他 9例均在本院经CT、MRI确诊为AD。有 8例经积极抢救、认真观察和细心护理 ,病情稳定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与核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DSA)对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7例AD患者行MSCT检查,并与MRA、DSA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17例AD患者用MSCT、MRA、DSA都能作出诊断(按DeBakey分型,Ⅰ型有4例,Ⅱ型有1例,Ⅲ型有12例),但只有MSCT能明确显示夹层的范围和分支的受累情况,以及剥离内膜瓣、裂口及主动脉的周围情况。而MRA对裂口的检出率只有21.74%,DSA可达87.0%。结论:MSCT对AD的分型以及破裂口的定位诊断更具准确性,对动脉分支显示更清晰。  相似文献   

12.
Ⅲ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腹部内脏动脉很常见,其损伤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单纯依靠临床表现和单一的影像学检查诊断困难,多种检查手段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率;不同形式受损的VA在EVE术后的转归不同,对于某些受损类型的VA能否行EVE手术以及EVE术后修复VA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也有争议,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对ⅢB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内脏动脉的诊治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常发生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中层囊性坏死的病人,当主动脉壁发生中层坏死或退行性病变、内膜破裂时,血液在主动脉压力的作用下,在中层内形成血肿并主要向远端延伸形成夹层动脉瘤。该病起病缓慢,但当其病程演变成急性时,进展迅速而险恶,并且临床表现可以多样化,缺乏特异性,如与其他疾病合并存在较难甄别。因此,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比较高。1病例患者,男,49岁。因上腹不适,胸部疼痛收住某院心血管内科。既往有慢性胃炎、胆囊炎病史,否认肝炎、溃疡病史。查体:体温37.2℃,心率72次/min,血压150/90mmHg,心肺无异常,腹平软,无压痛,给予心电图、胸片检查。心电图全导联查示:可疑ST-T改变(侧壁)。胸片报告为:心、肺、膈未见异常。医生初步诊断:心肌缺血?胸痛待查。为明确诊断,医生建议CT扫描及MRI检查,病人拒绝。下午4时许,病人诉右下腹部疼痛明显,并出现典型的压痛、反跳痛,诊断为急性阑尾炎。转入外科,行阑尾切除术,病理组织学检查,急性蜂窝织炎性阑尾炎。术后d3,病人仍感上腹部不适和胸部疼痛,要求回家休息,回家后约3h,家属发现病人胸痛加剧,脸色不好,立即拨打“120”送往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家属对其...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易误诊。为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水平,特将我院1978~ 1992年6月收治误诊的10例作一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8例,女2例;年龄18~72岁,平均54.5岁;有高血压病史者7例;误诊时间最短1  相似文献   

15.
病例:女,20岁.因胸痛,心慌3月并剧烈疼痛2天就诊.既往身体健康.查体:神志清醒,自动体位,血压110/70mmHg,心率80次/min,心界向左下扩大.剑突下有压痛,双肾区轻叩痛.心电图示:左心腔轻度扩大.X线胸片示:夹层动脉瘤Ⅰ型.MRI报告意见: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累及头臂干动脉;动脉导管未闭;左心轻度扩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经胸+食道超声,发现主动脉宽58mm,主动脉腔内可见剥离的主动脉内膜光带,一直延续至降主动脉最低处,与二尖瓣环水平接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颈动脉夹层(CAD)抗凝与抗血小板治疗的效果.方法 48例CAD患者分为抗凝组和抗血小板组,每组24例.抗凝组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服用3~6个月华法林,抗血小板组采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治疗3~6个月.两组患者均以任何原因的卒中复发、出血性事件或者死亡作为观察终点事件,随访时间为1a.结果 抗凝组有22例(91.7%)未出现终点事件,2例出现卒中复发,其中1例接受支架植入术治疗.抗血小板组有15例(62.5%)未发生终点事件,3例出现卒中复发,5例出血以及1例死亡.抗凝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抗血小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779,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显著优于入院时(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无缺血性及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 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CAD均有效,且抗凝治疗的效果优于抗血小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表土替代材料不同夹层位置对风沙土水分入渗和蒸发过程的影响,以风沙土和由风沙土、红黏土、煤矸石、玉米秸秆和腐植酸5种材料重构的表土替代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土柱试验,设置3种不同夹层位置(T1、T2、T3,分别距离土表5、10、15 cm),以传统均质土壤剖面为对照(CK),研究了不同夹层位置对入渗率、湿润锋运移、累积入渗量、累积蒸发量及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CK、T1、T2、T3处理的平均入渗率分别为3.714、0.238、0.182、0.271 mm·min-1,入渗率随着夹层深度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当湿润锋在土柱中完成运移时,CK、T1、T2、T3处理的入渗时间分别为56、860、1 190、810 min,即随着夹层深度的增加,入渗时间呈先延长后缩短的趋势。与CK相比,T1、T2、T3处理的累积蒸发量分别减少13.57%、9.83%、9.52%,即累积蒸发量随夹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水分蒸发损失主要来自夹层上部和下部风沙土,夹层部分含水率变化幅度较小。Kostiakov入渗模型和Rose蒸发模型拟合的R2均在0.91以上,说明两种模型适合描述含表土替代材料夹层土壤水分入渗及蒸发过程。研究表明,在风沙土中10 cm深度处夹15 cm厚度的表土替代材料层,是西部露天矿区排土场土壤剖面重构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8.
介绍大白菜夹层烂的症状特点、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从而为大白菜夹层烂的及早预防提供参考,以指导菜农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油田进入开发后期,储层内部夹层对油水运动具有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剩余油的分布。需要对储层进行精细解剖,确定夹层类型、成因以及分布,为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析及预测打下坚实地质基础。着重对河流相储层中曲流河点坝内夹层、辫状河心滩坝落淤层夹层进行描述,阐述其形成机理、识别方法及剩余油挖潜措施,以期为油田开发后期储层精细表征以及剩余油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综合岩心、电性及相关地质统计分析资料,对塔河油田三叠系下油组强底水油藏夹层的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及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划分识别了泥质、钙质和物性三类夹层。夹层成因和分布特征主要受沉积、成岩作用控制,夹层平面分布形式呈连片分布、孤立透镜状分布及不规则冲刷充填沉积。夹层的性质、发育规模及发育位置决定了剩余油的富集程度,并就夹层控制剩余油的挖潜方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