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枯草芽孢杆菌BAB-1脂肽类化合物的分离及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AB-1是一株高效防治番茄灰霉病的生防细菌。通过盐酸沉淀、甲醇萃取的方法,从该菌株的发酵上清液中提取出一种脂肽类化合物。该物质能够显著抑制番茄灰霉菌菌丝生长及分生孢子的萌发,孢子萌发抑制率为83.02%。抑菌谱试验表明该物质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该抑菌物质对热稳定,能耐受较广的pH范围,对多种蛋白酶不敏感,在几种常用有机溶剂中保持抑菌活性基本不变。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AB-1产生的脂肽类物质性质稳定,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玉米茎腐病是由一种或多种真菌、细菌单独或共同侵染引起玉米根腐、茎腐、鞘腐以及穗腐等症状的世界性顽疾,部分病原还能产生真菌毒素,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芽孢杆菌(Bacillus spp.)是已知的最具潜力的生防菌之一,且在自然界中分布十分广泛。深入了解生防芽孢杆菌的抗菌活性物质及抑菌机制,对玉米茎腐病的绿色防控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重点阐述对玉米茎腐病具有生防作用的芽孢杆菌种类、防效、防控机制,及相关混合菌剂的应用现状。生防芽孢杆菌菌体悬液、发酵液和无菌发酵液对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其中,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TA-1的发酵液防效最佳,且对玉米具有促生长作用;蜡样芽胞杆菌B25菌体悬液浸种后显著降低了鲜玉米粒中伏马菌素的含量;贝莱斯芽孢杆菌BV23对玉米多种病原均有抑制作用;在室内及大田中解淀粉芽孢杆菌B9601-Y2发酵液均较菌体悬液和无菌发酵液的抑制效果好。多数芽孢杆菌产生的脂肽类抗菌物质能破坏细胞膜和细胞壁的完整性,导致禾谷镰孢菌和拟轮枝镰孢菌菌丝畸形、顶端囊泡化,细胞膜通透性增强,细胞质渗漏,从而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产生以及孢子萌发;此外,脂肽类活性物质还能使病原菌DNA二...  相似文献   

3.
从保藏的芽孢杆菌中筛选到产蛋白酶且抑制肠道细菌的美丽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formosus FJAT-10011,研究该菌株发酵上清液的蛋白酶酶学性质以及抑菌性质。结果表明,上清液中蛋白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40℃,最适pH为6.0。此外,在pH5.0~9.0、低于40℃的范围内酶稳定性较高。发酵上清液中拮抗大肠杆菌的抑菌物质具有高的热稳定性,80℃处理30min后抑菌活性仅降低20%。在pH6.0~8.0的范围内抑菌物质稳定性相对较高,且对蛋白酶K、胃蛋白酶及胰蛋白酶不敏感。除肠道细菌外,FJAT-10011还能显著抑制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其效果相当于1mg·mL-1的潮霉素。  相似文献   

4.
为获得对文心兰(Oncidium hybridum)炭疽病具有生物防治潜力的菌株,前期从健康文心兰“博大1号”叶片中分离得到1株内生菌株WB75,通过平板对峙法和发酵液抑菌性判定该菌具有防治炭疽病的生防潜力。平板对峙结果表明,菌株WB75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率为58.79%。菌株WB75的发酵原液和高温处理后的发酵液对胶孢炭疽菌的抑制率分别为77.69%和41.26%,由此推测WB75抑菌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较差。菌株WB75对8种(热带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tropicicola、鹰嘴豆枯萎镰刀菌Fusarium delphinoides、腐皮镰孢菌Fusarium solani、隔孢假壳科真菌Paraconiothyrium thysanolaenae、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画眉草弯孢菌Curvularia eragrostidis、芒果球座菌Guignardia mangiferae、巨座壳科真菌Muyocopron alcornii) 文心兰致病菌(12株)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38.42%~91.53%。通过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gyrA和gyrB多基因序列比对,鉴定菌株WB75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这株解淀粉芽孢杆菌是对文心兰病害具有拮抗作用的潜在生防菌。  相似文献   

5.
为了明确枯草芽孢杆菌T4-4、S-30和S-11菌株的抑菌作用,以草莓根腐病菌C16-4为靶标,采用平板对峙培养法、孢子萌发法、产孢量统计法和光学与电子显微镜观察等方法,进行了抑菌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T4-4、S-30和S-11的菌株和代谢产物都能够抑制草莓根腐病菌C16-4的生长,并且在代谢产物中含有脂肽类物质;这些脂肽类物质具有很好的抑菌活性,抑菌带宽度可以达到9.5、8.5、7.0mm;3株枯草芽孢杆菌的代谢产物能抑制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产孢抑制率分别为79.2%、50%和33.3%;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有推迟和抑制的作用,在处理24h内的任意时段孢子萌发率均低于对照;通过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菌丝的变化,发现枯草芽孢杆菌代谢产物能致使菌丝细胞壁表面粗糙,出现细胞膨大、扭曲等畸形现象。  相似文献   

6.
芽孢杆菌的抑菌活性与其产脂肽类抗生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明确55株芽孢杆菌(Bacillus spp.)菌株对3个植物病原真菌(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niveum)抑菌活性及与其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种类的定性定量关系。【方法】采用平板对峙培养分别测定55株芽孢杆菌活体菌及其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对3个真菌的抑菌活性;根据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基因序列srfA、ituA和fenA对55株芽孢杆菌进行PCR扩增;采用质谱及液相色谱分析55株芽孢杆菌脂肽类抗生素的种类、数量。【结果】55株芽孢杆菌菌株及其脂肽类抗生素粗提物对3个病原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16.5%菌株脂肽类粗提物的抑菌活性比活体菌的强,55.8%菌株粗提物的抑菌活性比活体菌的弱,27.7%菌株粗提物的抑菌活性基本没有变化。55株芽孢杆菌基因组PCR扩增结果表明,89.1%菌株含有srfA,87.3%菌株含有ituA,只有56.4%菌株中含有fenA。55株芽孢杆菌粗提物质谱检测结果表明,53株菌株检测到surfactins,48株检测到iturins,只有菌株Bs916(Bacillus subtilis 916)检测到fengycins,粗提物中没有检测到3种抗生素的菌株其抑菌活性较弱或者没有。同时发现,在检测到iturins的48株菌株中,48株均检测到bacillomycin D,2株检测到bacillomycin L,12株检测到bacillomycin F、iturin A或mycosubtilin。对55株芽孢杆菌粗提物的液相色谱检测结果表明,53株菌株检测到surfactins;51株检测到iturins;只有菌株Bs-916检测到fengycins;有2株菌株未检测到上述3种抗生素。根据iturins的色谱峰出峰时间及峰型分为4大类,命名为1、2、3和4型,4种类型的iturins对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强度顺序为1型>2型>3型>4型。在3株菌株JCC-1、JCC-9和JCC-18中检测到2个未知的脂肽类化合物(命名为Unknowns:Unknown1、2)的质谱峰。【结论】芽孢杆菌脂肽类抗生素是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主要成分,并具有多样性;iturins结构的变化及其分泌量与抑制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有一定的相关性。芽孢杆菌还产生一些未知的脂肽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抑制作用的菌株,为防控小麦赤霉病及其毒素污染提供菌株资源。【方法】以小麦根际土壤为材料,通过平板对峙法筛选抑制禾谷镰刀菌生长的菌株;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系统发育分析对拮抗菌进行种类鉴定;通过PCR扩增抗菌脂肽基因、发酵条件试验、抑菌物质的抑菌特性分析探究拮抗菌的拮抗特性;通过接种小麦穗和小麦籽粒试验验证拮抗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脱氧雪腐镰刀菌稀醇(Deoxynivalenol,DON)的抑制作用。【结果】从小麦根际土壤中分离出5株对禾谷镰刀菌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其中菌株XW-10的拮抗效果最好,经鉴定该菌株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具有合成伊枯草菌素、表面活性素和丰原素等抗菌脂肽的基因。菌株XW-10生长的最适条件为CM培养基中培养10~48 h,抑菌物质主要存在于发酵上清液中,使禾谷镰刀菌的菌丝生长受到明显抑制,使孢子萌发率下降,也使菌丝形态畸变;发酵无菌上清液在低于90℃下可保持高抗菌活性,中性pH时抑菌效果最好。菌株XW-10发酵无菌上清液中的有效成分为粗蛋白,但对木瓜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蛋白酶K的作用不敏感。应用试验表明菌株XW-10发酵无菌上清液可促进小麦幼苗生长、通过抑制禾谷镰刀菌的生长降低小麦基质中DON毒素的含量和小麦穗赤霉病的发生率。【结论】筛选获得的菌株XW-10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有作为小麦赤霉病生防菌的潜质。  相似文献   

8.
黄伟  宋博  张丽娟  王博  王玮 《新疆农业科学》2021,58(7):1355-1364
【目的】研究拮抗细菌JK19的分类学地位,检测其抑菌活性,分析其可能的活性成分。为脂肽提取和生防制剂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鉴定菌株;采用平板对峙法检测菌株对8种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采用PCR扩增方法检测基因组中的脂肽类抗生素合成及促生作用相关的基因。【结果】鉴定JK19为芽孢杆菌,JK19与贝莱斯芽孢杆菌、暹罗芽孢杆菌、解淀粉芽孢杆菌同源关系比较近。菌株JK19对多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效果分别为香梨黑斑病 66.67%、核桃腐烂病100%、马铃薯早疫病73.33%、西瓜枯萎病 60.71%、水稻恶苗病67.86%、棉花枯萎病 76.92%、西瓜蔓枯病100%。PCR反应检测JK19基因组中有参与脂肽类抗生素合成相关的基因 ituA、ituD、bamC、fenB、fenD、srfAB;参与生长素IAA合成的基因ysnE;促生作用相关的基因yndJ【结论】拮抗细菌JK19为芽孢杆菌属细菌,对番茄青枯病病原菌等多种植物病原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基因组中含有脂肽类和促生作用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9.
宁波地区草莓炭疽病的病原鉴定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炭疽病是我地夏季草莓育苗中普遍遇到的一大难题。本文从宁波3个主要草莓生产基地的80份植株样品中,分离得到草莓炭疽菌(Colletotrichum.fragariae)菌株5个,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Penz.))菌株8个。并研究了温度、光照和pH对胶孢炭疽菌的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影响,发现其菌丝生长的适宜条件是25℃、暗光和pH值7.0;产孢的适宜条件是30%、暗光和pH值9.0;孢子萌发的适宜条件是25℃、暗光和pH值9.0。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菌株gfj-4对植物病原菌的拮抗作用及其在植物病害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对菌株gfj-4进行鉴定,以玉米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为指示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不同稀释倍数发酵上清液、不同培养时间、接种量和pH值对抑菌活性的影响,以及从发酵上清液中提取的脂肽类物质的抑菌活性;采用牛津杯法测定了脂肽类物质对其他16种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效果。初步鉴定菌株gfj-4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菌株gfj-4的发酵上清液对玉米纹枯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稀释倍数从8倍增大到25倍时,其对病菌的抑制率为31.1%~92.4%,发酵上清液对玉米纹枯病菌的EC50为53.1 μL·mL-1;培养时间96 h,发酵上清液12倍稀释液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率最高,为82.0%;接种量为0.5%(V/V)时,对病菌的抑制率最高,为83.2%;pH为7时抑菌率达最高(82.6%)。脂肽类物质稀释60~180倍,对玉米纹枯病菌的抑制率为43.8%~92.0%,脂肽类物质对玉米纹枯病菌的EC50为5.90 μL·mL-1;与对照相比较,经脂肽类物质处理的玉米纹枯病菌菌丝生长量减少,生长稀疏,而且气生菌丝也受到明显抑制。脂肽类物质对其他16种植物病原菌也具有较高的抑菌活性,抑菌带宽为16.7~31.0 mm,对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的抑制效应最强,对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的抑制活性最弱。  相似文献   

11.
为了确定浙江新昌茶叶炭疽病的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法对其进行病原菌分离和病害特征描述,通过对病原菌形态结构特征的观察、致病性的试验和rDNA ITS序列的测定比较,对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针对该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了药剂敏感性测定。病原鉴定结果表明,引起浙江省新昌县的茶叶炭疽病的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n gloeosporioides);15种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250 g·L-1吡唑醚菌酯乳油、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45%咪鲜胺微乳剂、250 g·L-1丙环唑乳油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茶叶炭疽病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效果(EC50<1 mg·L-1);325 g·L-1苯甲·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430 g·L-1戊唑醇悬浮剂、38%唑醚·啶酰菌水分散颗粒剂和10%己唑醇悬浮剂的抑制效果次之(1 mg·L-150<10 mg·L-1);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 g·L-1咯菌腈悬浮种衣剂和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的抑制效果相对较差(EC50>10 mg·L-1);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50%啶酰菌胺水分散颗粒剂对茶叶炭疽病菌丝生长基本无效。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草莓枯萎病拮抗菌JM-3的分类地位,并评价其防治效果,本研究通过生理生化分析、16S rDNA、gyrA和gyrB基因序列比对进行菌种鉴定,同时采用抑菌活性测定、盆栽和田间防效试验评价其生防效果。结果表明,生防菌JM-3属于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对草莓枯萎病菌的平板对峙抑制率为57.42%。盆栽试验发现,处理后90天,拮抗菌JM-3固体制剂对草莓枯萎病病情指数的防效为83.02%,高于菌液和多菌灵处理,表明固体制剂的持效性较高。田间试验结果趋势与其基本一致。生防菌JM-3液体和固体制剂处理的果实糖酸比分别为8.88和8.90,显著高于多菌灵处理和对照。可见拮抗菌JM-3对草莓枯萎病具有较高的生防效果,且有助于提升草莓品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草莓属植物12个草莓野生种24份材料、1个栽培种41个品种、种间杂交种6个品种共71份种质资源的炭疽病抗性进行评价,为草莓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 以从草莓上分离得到的果生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为接种病原,采用离体接种法将炭疽菌孢子悬浮液(1×10 6个分生孢子/mL)均匀接种在草莓叶片的叶面、叶柄上。置于28℃条件下保湿培养4 d,然后分别对每个叶片的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叶面病斑数量、叶面最大病斑直径、叶柄最大病斑长度。运用IBM SPSS 15.0软件对不同供试材料的叶面病斑数量、叶面病斑直径、叶柄病斑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根据叶柄病斑长度对每个叶片的病害严重程度进行分级,计算每份材料的病情指数,以接种炭疽菌后叶柄的病情指数为依据对供试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评价。以草莓种类为固定因素,供试材料为随机因素,采用SAS中的一般线性模型程序计算凤梨草莓(41份)、东北草莓(3份)、绿色草莓(4份)、黄毛草莓(3份)、种间杂交种(6份)的病情指数差异(P<0.05)。【结果】 供试材料中没有对炭疽病完全免疫的材料,所有材料在接种果生炭疽菌4 d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病。对不同材料间的对比发现,感染炭疽病后草莓叶柄病斑长度与叶面病斑数量、叶片病斑直径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以接种炭疽菌后的叶柄病斑长度为依据可以对供试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区分,供试材料中高抗17份、抗病20份、中抗21份、中感3份、感病6份、高感4份,炭疽病抗性水平为中抗及以上的材料占全部供试材料的81.7%。凤梨草莓中的‘3公主’‘森加森加拉’‘达赛莱克特’‘全明星’‘香野’‘威斯塔尔’和‘京藏香’,种间杂交种中的‘桃薰’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为高抗。在草莓野生种中全部东北草莓、绿色草莓、东方草莓供试材料对炭疽病的抗性水平为高抗,东北草莓和绿色草莓的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凤梨草莓。【结论】 对草莓属种质资源71份材料的炭疽病抗性进行了评价,从栽培草莓中筛选出‘3公主’‘森加森加拉’‘达赛莱克特’‘全明星’‘香野’‘威斯塔尔’‘京藏香’7个高抗品种。东北草莓和绿色草莓中存在高抗炭疽病的资源,其对炭疽病的整体抗性水平显著高于凤梨草莓,在种间杂交育种过程中可以作为炭疽病抗原来源。  相似文献   

14.
胶孢炭疽菌引起的油茶炭疽病是油茶的主要病害之一,试验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及活体测定,分别筛选出防治油茶炭疽病的高效杀菌剂和植物抗病激活剂。采用菌丝抑制法测定杀菌剂及植物抗病激活剂对胶孢炭疽菌的毒力;采用离体叶片法,通过病斑减小率评价植物抗病激活剂对油茶炭疽病的诱抗效果。供试7种杀菌剂中以咪鲜胺抑菌活性最强,EC50为0.129 mg/L;嘧菌酯抑菌活性最低,EC50为52.110 mg/L;植物抗病激活剂对菌丝生长无直接抑制作用,但在2年生的油茶苗上喷施后,对病斑在叶片上的扩展均有一定抑制作用,以水杨酸100 mg/L剂量处理的叶片诱导抗病性最佳,诱抗效果为50.13%,芸苔素内酯、茉莉酸甲酯,井岗霉素,苯并噻二唑处理组的最大诱导防病效果依次为36.82%、26.93%、19.67%、17.73%。该试验结果为杀菌剂和植物抗病激活剂的复配制剂提供参考依据,为油茶炭疽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大豆豆荚炭疽病有效杀菌剂的筛选与防治适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筛选有效防治大豆豆荚炭疽病的杀菌剂,并对最佳防治时期进行研究。试验比较了8种杀菌剂对大豆豆荚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防治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以甲基托布津为首选,其次为施佳乐和好力克等。通过比较大豆始花期、盛花期和鼓粒期的防治效果,防效最好的是在始花期;在始花期、盛花期或鼓粒期的任何两个时期连防2次的防治效果显著好于只防1次的。在始花期与盛花期连续施药2次,防效超过95%。室内接种防治试验表明:当RH低于90%时,接种鼓粒期的豆荚喷与不喷甲基托布津都不发病;当RH为100%时,接种后24 h内喷甲基托布津,防效与对照不接菌无显著性差异,接种后48 h喷甲基托布津,防效显著低于对照不接菌。  相似文献   

16.
对患病乌鳢(Channa argus)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为乌鳢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从江西南昌某养殖场发病的乌鳢肝、肾、脾和溃烂肌肉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JX15,对JX15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测定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并对JX15株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试验。理化特性测定和16S rRNA与gyrB[DNA促旋酶(gyrase)B亚基]基因序列分析表明,JX15株被鉴定为摩氏摩根菌。病理学和致病性试验显示,病鱼肝、肾、脾及溃烂皮肤肌肉等组织器官具有典型病理变化,人工感染的乌鳢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且从发病乌鳢体内分离到与菌株JX15一致的菌株,可以断定菌株JX15是本次乌鳢发病的病原菌,其LD50为3.4×105 cfu·g-1。JX15株对氟苯尼考、诺氟沙星及头孢噻肟等7种药物高度敏感,对呋喃唑酮、氯霉素、卡那霉素及链霉素4种药物中度敏感;对环丙沙星、苯唑西林及青霉素等11种药物耐药。本研究证明了江西南昌某养殖场的乌鳢溃烂病是由摩氏摩根菌感染所引起的,可选用氟苯尼考、头孢噻肟、新霉素、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6种药物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7.
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高温环境下,二化螟幼虫体内能产生热激蛋白、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抗氧化物质来消除氧化应激反应对其身体的伤害。本研究旨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分别置于38 ℃和26 ℃中2 h的二化螟幼虫进行比较转录组学分析,从转录组水平揭示短时高温胁迫对二化螟幼虫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品的转录组序列比对到参考基因组上的序列占总体的百分比均超过89%,在参考基因组中有唯一比对位置的测序序列占总体的百分比均高于82%,有多个比对位置的序列占总体的百分比均不超过9%。通过差异表达分析得到38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热激蛋白和细胞色素P450这两类与二化螟热胁迫响应相关的基因为上调表达。对上调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发现内质网内蛋白质加工、寿命调节通路-多物种、植物病原体相互作用和抗原处理及呈现这4条通路为显著富集。本研究揭示了二化螟幼虫热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的总体表达特征,同时可为二化螟热胁迫响应的相关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室内测定了鲍曼菌素活性粗浸膏对梨黑斑病、轮纹病、炭疽病及草莓立枯病的毒力,并采用接种法测试了它对梨果实轮纹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鲍曼菌素活性粗浸膏抑制梨黑斑病、轮纹病、炭疽病病菌菌丝生长的EC50值分别为0.022、0.027和0.079mg/L。用鲍曼菌素活性粗浸膏333~666mg/L对感染梨轮纹病的果实接种后的防治效果为84%~94%。  相似文献   

19.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柳叶蜡梅中黄酮类成分芦丁、槲皮素、山奈酚的含量,在单因素考察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对柳叶蜡梅黄酮类成分得率的影响,并采用滤纸片法对优化提取的柳叶蜡梅黄酮成分进行抑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黄酮含量的因素为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90 ℃,料液比1:15,乙醇浓度79.0%,提取时间1.7 h;柳叶蜡梅中黄酮类成分为芦丁0.861 mg·g-1,槲皮素0.504 mg·g-1,山奈酚0.492 mg·g-1,总提取量为1.857 mg·g-1,与预测值的偏差为1.50%。优化提取的总黄酮对多种病原菌有抑制作用,对蜡样芽孢杆菌和大肠埃希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21、11.18 mm。可见,响应面优化柳叶蜡梅总黄酮提取工艺方法可行,提取的总黄酮具较好的抑菌效果,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刺槐凋落叶腐解液对3种常见作物的化感作用,以甜瓜、绿豆和油菜为受体材料,采用培养皿滤纸法,测定不同质量浓度(0、50、150 g·L-1和250 g·L-1)刺槐凋落叶腐解液对3种作物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综合评价其对不同作物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3种浓度刺槐凋落叶腐解液处理对绿豆和油菜种子简明活力指数均具有抑制作用,250 g·L-1腐解液处理下绿豆和油菜种子简明活力指数分别较对照显著降低40.7%和19.8%;不同浓度刺槐凋落叶腐解液对甜瓜种子简明活力指数具有促进作用,250 g·L-1腐解液处理下甜瓜种子简明活力指数较对照显著增加53.4%。与对照相比,刺槐凋落叶腐解液对绿豆和油菜幼苗胚根长、胚轴长和苗鲜重具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对甜瓜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且随着腐解液浓度的升高,其抑制或促进作用逐渐增强。通过分析不同作物种子化感效应指数,得到化感综合效应强弱顺序依次为甜瓜>油菜>绿豆。刺槐凋落叶浸提液对绿豆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对油菜的化感抑制作用和对甜瓜的化感促进作用较弱。因此,在生产区植物配置中,绿豆和油菜应尽量避免与刺槐组合,以免因化感作用使其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