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提高砖茶品质,有效降低氟含量,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25个不同茶树品种1芽5叶原料的氟含量,这些茶树品种氟含量为181.92~345.06 mg/kg,‘中茶302’是含氟量最低的茶树品种。以1芽5叶‘中茶302’为原料,在参照传统砖生产工艺的基础上,优化出3条砖茶生产工艺,生产低氟砖茶。比较砖茶氟含量、理化指标、内含成分检测及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最优生产工艺为工艺3,即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复炒→复揉→晒→渥堆→蒸→渥堆→炒干→蒸、压砖→砖茶,该工艺所制砖茶氟含量、理化指标符合国家标准(GB/T 9833.4—2013);感官品质优于传统砖茶;水浸出物、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可溶性糖比传统砖茶增加了9.41%、36.39%、26.94%、27.23%、15.29%。通过选用低氟砖茶品种,控制原料嫩度,优化砖茶加工工艺,能实现砖茶的低氟优质。  相似文献   

2.
为探明“散茶发花”技术在不同嫩度茶叶原料上的发花情况及发花对各茶叶原料带来的影响,采用2008年一品茯砖茶原料(A)、2008年金湘益茯砖茶原料(B)、边销茶原料(C)以及2008年金湘益茯砖茶原料“快速醇化”后的成品(D)作为“散茶发花”加工原料,考察发花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发花”特征性微生物--冠突散囊菌数量的变化。结果表明,4种茶叶中的茶多酚、儿茶素、黄酮类、可溶性糖、粗纤维等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多糖的含量有小幅度的增加;在5天的发花期间,冠突散囊菌繁殖增长较快,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随后增长速率逐渐放缓直至发花结束。4种茯茶成品较其对应原料品质均有改善,加工过程中冠突散囊菌参与生化成分复杂的变化为品质的改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桐油为黄色或黄褐色的油状液体,有不快之特臭(桐油臭),比重(SP.gr.)为0.933—0.937,其主要成分为不饱和脂肪酸的甘油脂,而不饱和脂肪酸中 a—桐酸(C_(18)H_(30)O_2)约占80%,a—桐酸为18碳三烯酸其桔构式为:CH_3  相似文献   

4.
以刺梨、牛乳、豆乳、双蛋白(酪蛋白与全大豆蛋白复合物)和茶水为主要原料,开发一种新型复合刺梨双蛋白奶茶饮料.根据奶茶的色泽、气味、滋味和组织状态感官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试验对刺梨双蛋白奶茶饮料进行配方优化.结果表明,刺梨双蛋白奶茶饮料最佳配方为:白砂糖0.8%,刺梨汁3%,双蛋白6%,牛乳25%,豆乳10%,安赛蜜0.06%,茶水56%;以该配方制备的刺梨双蛋白奶茶饮料还原糖含量为0.175%,粗蛋白含量为2.3%,粗脂肪含量为0.58%,菌落总数29 CFU/mL,未检测到致病菌;饮料有刺梨果味,无异味,色泽鲜亮.  相似文献   

5.
以1芽6、7叶新梢为原料制作砖茶,并对初制各个工序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和含氟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初制工序中,含水量、水浸出物、蔡多酚与儿茶素、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氨基酸含量在渥堆的过程略有上升,但是在干燥的过程明显下降,与可溶性糖的变化规律相似。茶黄素(TF)含量逐渐增加,茶红素(TR)与茶褐素(TB)变化不规律性。氟含量在整个初制过程中变化不大,表明初制过程对含氟量影响不大。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所用原料制作砖茶品质优于传统砖茶。  相似文献   

6.
六堡茶的理化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六堡茶散茶和砖茶(2006年产)的主要功能化学成分的含量及其光谱学特性。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光光度法及色差分析等方法,分析六堡茶的理化特性,六堡茶散茶和砖茶的主要化学功能成分分析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9.81±0.073)和(2.37±0.011)mg/g,未检测出茶氨酸;水溶性糖含量分别为:(38.45±1.03)和(47.55±1.19)mg/g;游离蛋白质含量为13.28±0.53)和(11.41±1.71)mg/g;没食子酸含量分别为:(4.24±0.063)和(2.37±0.011)mg/g;咖啡碱含量分别为:(28.30±0.10)和(29.28±0.059)mg/g;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31.09±8.41)和(95.61±0.58)mg/g,儿茶素类单体分别有8和7种检出,并分析了其含量;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335.68±9.22)和(305.22±7.76)mg/g。用L*a*b*表色系分析了六堡茶和普洱茶茶汤的色差。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六堡茶茶汤在205nm和272nm处近有特征吸收峰。得出结论:六堡茶的理化特性呈现典型的黑茶特征。  相似文献   

7.
为了了解fad基因在胡麻蒴果发育过程中对不饱和脂肪酸的调控,对高、中、低三个不同亚麻酸(C18:3)含量的胡麻品种(’CDC Gold’,‘内亚7号’,’Linola’)进行了不同时期的品质测定,以及脂肪酸去饱和酶2a基因(fad2a)、脂肪酸去饱和酶2b基因(fad2b)、脂肪酸去饱和酶2c基因(fad2c)、脂肪酸去饱和酶3a基因(fad3a)、脂肪酸去饱和酶3b基因(fad3b)的qRT-PCR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蒴果成熟,可溶性糖含量呈降低趋势,粗脂肪与粗蛋白不断积累,且差异显著(p<0.05)。fad2a基因、fad3a基因以及fad3b基因在各个时期中的表达符合正态分布。以0 d的蒴果为对照,在胡麻种子形成过程中,‘内亚7号’的三个基因在5 d和15 d的表达量迅速增加,到30 d时急剧减少,15 d的fad2a基因表达量为5.23倍,fad3a基因表达量是fad2a基因表达量的14.52倍,fad3b基因的表达量是fad2a基因表达量的16.14倍,表明这三个基因参与不饱和脂肪酸积累过程。在低亚麻酸含量品种‘Linola’30 d中,fad3a基因是fad2a基因表达量的52.71倍,fad3b呈下调趋势;在高亚麻酸含量品种‘CDCGold’30d中,fad3a基因与fad2a基因的表达量均呈下调趋势,fad3b的表达量为3.92倍;在中等亚麻酸含量品种‘内亚7号’中,fad2a基因表达量降低了0.31倍,fad3a基因是fad3b基因表达量的1.87倍。fad2b基因、fad2c基因熔解曲线不稳定,峰值低,可以在后续试验中继续探索。  相似文献   

8.
在每份各为2公斤的花生和玉米中,接种可产生黄曲霉毒素的寄生曲霉(Aspergillu s Parasiticus NRRL 3145)孢子,在28—30℃的环境温度和100%的相对湿度条件下,储藏90天,检测黄曲霉毒素的产生情况。本文以实例探讨了利用α—氯乙基磷酸(2—chloroctllylphonic a cid)水溶液处理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IF:6.735)在线发表了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李建洪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Fabrication of a 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hybrid to improve the targeting of a pesticide"。该文报道了一种p H响应性释放农药剂型,在农药可控释放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农药控释剂型可根据有害生物的  相似文献   

10.
对康砖茶主要工序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氨基酸、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呈下降趋势,氟含量呈上升趋势;但是在渥堆工序中氨基酸含量略有升高,氛含量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1.
华南型黄瓜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筛选组合(Ma7×W15)维生素C(Vc)含量的遗传机制。以相对低维生素C含量的自交系Ma7(p1)和相对高维生素C含量的自交系W15(p2)为亲本,构建6个世代群体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华南型黄瓜中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维生素C含量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在分离世代中主基因遗传率在B1、B2、和F2群体中分别为47.47%,36.34%,52.59%;多基因的遗传率分别为18.47%,0,21.63%;环境方差占表型方差的范围为25.78%~63.66%,环境对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有较大的影响,说明在黄瓜维生素C含量的遗传体系中,微效多基因具有重要作用,这一性状适于高代选择。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施用生物炭对梨园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作用以及对黄冠梨果实品质的持续影响,在河北省晋州市黄冠梨试验基地进行连续4 a的定位试验,以不施用生物炭处理为对照(CK),设置生物炭0.45(B1),0.90(B2),1.35(B3),1.80 kg/m2(B4)4个处理,研究不同用量生物炭对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电导率以及pH值的影响,并探究对黄冠梨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影响(如可溶性总糖、可滴定酸、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单果质量),为河北省黄冠梨园的高效施肥提供依据。连续4 a施用生物炭使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土壤表层(0~20 cm)的有机质含量、速效磷、速效钾及pH值有所上升,且生物炭对表层(0~20 cm)的影响大于20~40 cm土层。在B3处理时对土壤养分的改良效果最佳。对黄冠梨果实品质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呈上升趋势,可滴定酸呈下降趋势,B2、B3处理对黄冠梨品质的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生物炭用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梨果品质的影响,以0.90~1.35 kg/m2为适宜施用量,考虑生物炭的经济成本,本试验条件下推荐用量为0.90 ...  相似文献   

13.
以泾渭茯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茯砖茶加工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及差异性。结果表明:茯砖茶经过加工后,主要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茶多酚含量下降了17.33%,儿茶素总量下降了35.08%,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含量分别为0.14%、3.89%、5.57%,其中茶褐素含量在整个过程中呈上升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呈下降趋势,减少了22.46%;咖啡碱、水溶性糖和水浸出物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各主要成分在发花过程前后呈现动态变化,说明在适当的温湿度条件下,湿热作用及大量冠突散囊菌等微生物的参与导致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形成了茯砖茶新的色香味品质。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炭和枯草芽孢杆菌对Cd污染土壤中大花萱草生长和土壤修复的影响。研究设置了四个处理组:(1)对照组(CK),不添加任何改良剂;(2)生物炭组(B),土壤添加3%生物炭;(3)枯草芽孢杆菌组(BS),土壤添加4×109CFU/kg土壤的枯草芽孢杆菌悬液;(4)生物炭+枯草芽孢杆菌组(B+BS),土壤同时添加3%生物炭和4×109CFU/kg土壤的枯草芽孢杆菌悬液。分别测定了各组大花萱草的农艺性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生理指标、土壤p H、大花萱草中Cd含量以及土壤中有效态Cd含量。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B组和BS组,B+BS组的大花萱草株高、叶面积、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显著增加(P<0.05)。与B组和BS组比较,B+BS组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显著增加(P<0.05)。相较于B组和BS组,B+BS组的大花萱草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显著增加,而细胞膜透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B组和BS组比较,B+BS组的土壤p H值显著增加(P<0.05)。与B组和BS组比较,B+BS组...  相似文献   

15.
为评价不同遗传背景群体与养殖模式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优化养殖组合并引导消费,实验选择2个鲈鱼苗种群体为材料,搭配2种模式,设定4个组,经8个月养殖后,按国标法检测各组样本肌肉营养成分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C组肌肉含水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B组ΣTAA、ΣEAA、ƩNEAA、ΣHEAA、ΣDAA、ΣEAA/ΣNEAA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B、C、D组各样本ΣEAA/ΣTAA值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ΣEAA/ΣTAA值显著高于A组(P<0.05);各组之间的ΣDAA/ΣTAA值无显著差异(P>0.05)。A组样本共获得16种脂肪酸含量数据,B和C组分别获得13种脂肪酸含量数据,D组获得12种脂肪酸含量数据;B组SFA、MUFA、EPA+DHA、PUFA、UPA、FA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P<0.05),只有UFA/SFA这一指标显著低于C和D组(P<0.05),但与A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所测得4种常量元素中K含量最高,且B组的含量(4239.33 mg/kg)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Na含量次之,且B组的含量(306.87 mg/kg)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综上,池塘工程化循环水槽养殖的YL3产品有一定的蛋白质积累优势;传统池塘养殖TL的产品有一定的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优势,并具有较高的钾钠比。  相似文献   

16.
"发花"是形成茯砖茶色、香、味的特征工序。本文综述了茯砖茶发花过程中菌群结构的变化,多酚类及其氧化产物、氨基酸类、芳香物质、生物碱、色素等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的变化及转化方向及与其品质密切相关的酶类活性的变化,为控制茯砖茶"发花"过程和提高成茶品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发花"阶段,优势菌冠突状散囊菌大量繁殖,部分酵母菌及曲霉在特定时期数量较多,多酚类总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下降,特征香气成分含量上升,生物碱含量变化较小,多酚氧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等活性上升。  相似文献   

17.
赤霉病毒素(DON)去毒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天然污染赤霉病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的小麦,用清水淘洗浮选后再经过加工制粉,可以使毒素含量为2.3mg/kg的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量减少75%,使毒素含量为1.2mg/kg的降低60%;6%的过氧化氢(加1%NaOH)去毒效果较明显,DON的含量可降低59%;用1%的亚硫酸氢钠处理的小麦,可去除毒素约30%;20%水分的小麦在100%氨气(加10%Na_2CO_3)中放置18小时,在10%氯气中暴露0.5小时,均可使毒素含量降低30%。  相似文献   

18.
基于形态学与ITS序列对冠突散囊菌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多样性的问题,以来自中国3个省份的5种茯砖茶为样品,从中分离出优势微生物金花菌4、16、B1、B3、B7,依托形态学与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发现,这5株菌株均属冠突散囊菌,并且存在着遗传多样性,其中16号菌株的电镜观察结果与其他4株菌株差异明显,且菌株子囊孢子的“赤道”周围存在较多小孔;在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中4、B1、B3、B7聚类为一组,16号聚类成另一组,说明冠突散囊菌可能存在亚种,这与形态学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9.
为使云南古茶树种质资源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本研究以分布在澜沧江流域部分茶区(保山市,德宏州和临沧市)的49份古茶树新梢为研究材料,利用常规方法和HPLC方法测定供试样主要生化成分含量的基础上,并通过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供试茶样的主要生化成分含量进行生化成分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变异系数(c.v.)和多样性指数(H’)可知49份古茶树新梢内含成分变异程度大且多样性丰富。聚类分析表明,供试的49份古茶树资源可聚类为A、B两大类群,两大类群的咖啡碱和酯型儿茶素(EGCG)的含量基本一致,其余生化成分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采自保山市的供试样具有高氨基酸含量的特性,德宏州供试样有高咖啡碱含量的特性,大部分供试样的茶多酚含量均达到了高茶多酚含量水平,含量均>30%。本研究对构建云南古茶树资源生化成分数据库,开展茶树良种改良和品种选育具有重要意义,为古茶树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紫薯普洱奶茶的配方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紫薯粉添加量对紫薯普洱奶茶品质影响最大,其次是方糖添加量,牛奶添加量对紫薯普洱奶茶品质的影响最小。制作紫薯普洱奶茶的主要原料及最优配比为普洱茶添加量5g,纯净水添加量150mL,紫薯粉添加量10g,牛奶添加量100mL,方糖添加量10g,即普洱茶∶纯净水∶紫薯粉∶牛奶∶方糖=1∶30∶2∶20∶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