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现代化农业》2021,(1):44-45
正1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由产毒真菌产生的一种次级代谢产物,因易引起猪的呕吐,又称为呕吐毒素,其主要产毒真菌为禾谷镰刀菌和黄色镰刀菌等,主要污染小麦、大麦、燕麦、玉米等谷物。世界范围内谷物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污染多发易发、相当广泛,主要原因是谷物在田间经常受到其产毒真菌禾谷镰刀菌(导致小麦赤霉病和玉米穗腐病的主要真菌之一)等真菌侵染,  相似文献   

2.
从采自吉林省、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55份小麦样品中分离获得84株镰刀菌单孢菌株,用特异性引物对镰刀菌种和B型毒素化学型进行鉴定,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毒素污染情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亚洲镰刀菌(Fusarum asiaticum)和禾谷镰刀菌(F. graminearum)是北方春小麦的优势致病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是北方春麦区的优势毒素化学型,且以产生15-乙酰基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为主; 6种B型镰刀菌生物毒素在北方春小麦中均未检出,表明北方春小麦整体质量安全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3.
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种群组成及其致病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禾谷镰孢菌群(Fusarium graminearum complex)引起的赤霉病是中国小麦生产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为明确目前中国冬小麦主产区小麦赤霉病菌的组成,对2008年和2009年从9省采集和分离的291株小麦赤霉病菌株,用PCR-RFLP的方法进行了镰孢菌种群鉴定。结果显示,其中245株为F.asiaticum,46株为F.gra-minearum,说明中国目前冬小麦主产区的小麦赤霉病菌主要致病菌仍为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其中长江中下游地区以F.asiaticum菌株为主,黄淮流域及以北地区以F.graminearum菌株为主。利用PCR的方法检测了这些菌株产单端孢霉烯族毒素化学型。在291株菌株中,255株为DON化学型(I),36株为NIV化学型(II)。在255株DON化学型菌株中,207株为3-AcDON化学型(IA),48株为15-AcDON化学型(IB)。在F.graminearum菌株中只发现15-AcDON化学型。在F.asiaticum菌株中,存在3种化学型,以3-AcDON化学型菌株为主,占84.5%,其次为NIV化学型菌株,占14.7%,15-AcDON化学型菌株只占1.1%。在小麦扬花期,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其中257株菌株进行了致病力测定,供试菌株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菌株群体之间的致病力无显著差异,DON化学型菌株群体的致病力明显高于NIV化学型菌株,产3-AcDON化学型与产15-Ac-DON化学型菌株群体对小麦的致病力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由禾谷镰刀菌复合种引起的赤霉病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小麦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受病原菌侵染的籽粒还会产生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为主的毒素,进一步威胁人畜健康.抗赤霉病品种选育与应用是解决小麦赤霉病及毒素危害的有效途径,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抗赤霉病育种研究,70年代成立全...  相似文献   

5.
作者通过小麦幼胚愈伤组织对赤霉粗毒素的敏感性测定,期望以赤霉毒素作选择压力,进而对筛选抗赤霉病突变体作初步探索。 赤霉粗毒素提取:以麦粒为培养基,产毒能力较强的禾谷镰刀菌F_(10)为接种菌株,25℃下培养30天。用甲醇-乙酸乙酯法抽提获得粗毒素,以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作标准,经薄层层析及紫外扫描定量测定后备用。  相似文献   

6.
<正> 小麦赤霉病(wheat headblight)是一种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多在小麦穗期多雨,气候潮湿时流行发生。病原物的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Gibberella zeae(Schw.)Petch,子囊菌亚门赤霉病,无性态为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半知菌亚门镰孢属,主要引起小麦扬花后的穗腐。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染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醇等多种对人、畜有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小麦抗赤霉病体细胞的筛选效果,对禾谷镰刀菌武昌菌株的产毒、毒素提取、纯化、毒素组分及毒素初定量进行了研究。麦粒培养基培养25天后可检测到两个主要毒性组分(A和B)。其特征吸收峰值分别为270和275nm,Rf值分别为0.45和0.55左右。SPM培养基培养只能检测到组分A。A组分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结构特征基本相同。经高压灭菌的毒素可渗入到培养基中作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剂。毒素对愈  相似文献   

8.
 用小麦黄化芽鞘生物测定法探测禾谷镰刀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以及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对粗毒素的反应。以纯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作比较,证明了粗毒素具有与纯毒素DON相同的生物活性。对粗毒素在抗赤霉病性鉴定应用的初步探讨中,明确了小麦品种对粗毒素的敏感性与其在田间的抗赤霉病性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如主要病原菌、传播途径和环境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影响等.并阐述了小麦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主要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毒理,我国赤霉病菌分泌DON毒素的差异和分布,小麦品种抗性对DON毒素产生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0.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呕吐毒素,是由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刀菌复合群(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产生的单端孢霉烯族毒素,毒素在小麦籽粒中累积。作为B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DON可以引起呕吐、拒食、腹泻、出血甚至死亡, 对猪的危害尤其严重。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在世界各地高频率流行,尤其在中国长江中下游小麦生产区以及黄淮部分小麦产区、美国中西部小麦主产区,导致小麦中DON毒素严重超标,并引发了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本文对国内外小麦中DON毒素的污染现状、产毒镰刀菌种类及其化学型的分布及其趋势、毒素产生的调控机制以及小麦中DON毒素的防控途径进行了论述,希望有助于镰刀菌毒素污染小麦质量安全的风险评估、监管以及科学处置。  相似文献   

11.
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致病性和毒素化学型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致病性差异和致病机制,本研究对分离自河北省黄骅市和张家口市宣化区部分苜蓿种植地苜蓿根腐病样品的150株镰孢菌(Fusariumspp.)(2015年分离获得72株,2016年分离获得78株),采用平皿法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所分离获得的镰孢菌菌株是否具有产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雪腐镰刀菌烯醇(NIV)毒素的潜力进行了检测,并对获得的粗毒素进行了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分离获得的镰孢菌对萌发的苜蓿种子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强弱存在差别,除三线镰孢(F.tricinctum)和大部分木贼镰孢(F.equiseti)菌株致病性较弱外,大多数镰孢菌菌株表现出较强致病性;在所获得镰孢菌菌株中,菌株KD3(F.oxysporum)、菌株QD3-2(F.oxysporum)、菌株N6-1(F.equiseti)、菌株N9-2(F.acuminatum)、菌株NT1-1(F.acuminatum)和菌株QD10-1(F.acuminatum)共6株镰孢菌具有产NIV毒素潜力,未发现具有产DON毒素潜力的菌株;将NIV毒素化学型菌株QD3-2发酵培养后经有机溶剂萃取获得粗毒素,对其进行的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粗毒素对苜蓿种子的萌发具有较强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为探讨苜蓿镰孢菌根腐病致病机理、有效防治苜蓿根腐病和保障苜蓿安全生产提供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小麦白粉病菌生防菌对不同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测定4株小麦白粉病菌的杀菌广谱性,将其与5株病原菌进行对峙培养。5株病原菌分别为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 sorokinian)、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甜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试验结果表明:菌株C27、PE4对小麦赤霉病菌、小麦根腐病菌、甜瓜枯萎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具有抑制作用。菌株C26对5株病原真菌均没有生防作用,真菌菌株P17-1对小麦根腐病菌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丰富小麦赤霉病病菌拮抗菌资源,寻找替代化学杀菌剂的生物防治方法,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从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圃土壤、小麦根部和周边植物根部分离拮抗细菌,明确其分类地位,并采用灌根和穗部喷施法测定其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本研究共分离获得18株拮抗细菌,筛选出杀菌谱广、对小麦赤霉病病菌抑菌效果较好的拮抗菌D09;其对小麦赤霉病禾谷镰刀菌抑制率达到67.92%。根据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分子鉴定,初步鉴定拮抗菌D09为木糖氧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xylosoxidans)。木糖氧化无色杆菌D09发酵液灌根处理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达到50.93%,与常用杀菌剂氟硅唑穗部喷雾处理无显著性差异。D09发酵液灌根处理的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含量低于苯甲嘧菌酯穗部喷雾处理,与氟硅唑穗部喷雾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玉米赤霉烯酮(ZEN)、雪腐镰刀菌烯醇(NIV) 2种毒素含量与戊唑多菌灵、苯甲嘧菌酯、氟硅唑穗部喷雾处理无显著性差异。综上,木糖氧化无色杆菌D09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具有广谱抗性,对小麦赤霉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DON、ZEN、 NIV 3种毒素具...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小麦赤霉病菌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方法]测定从带病麦穗标本中分离得到的小麦赤霉病菌株对多菌灵、戊唑醇杀菌剂的抗药性,并利用紫外光诱导得到抗性突变菌株,同时测定了抗药突变菌株菌丝的生长量,分析了抗性突变菌株产孢及孢子萌发特性,最后提取并测定了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含量。[结果]安徽、江苏地区的田间已检测到小麦赤霉病菌抗性菌株,紫外光诱导也获得了该病菌抗性菌株;抗性菌株在菌丝生长和产孢量方面与敏感菌株无显著差异,但孢子萌发率远低于敏感菌株;样品中的DON毒素含量随着病情级别和病粒率的增加而增加,根据病粒率来测算DON毒素含量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结论]该研究为小麦赤霉病的抗性治理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15.
赤霉病麦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是污染粮食的主要真菌毒素,也是引起人畜赤霉病麦中毒的主要毒素。对于赤霉病毒麦的去毒处理,人们多次尝试物理和机械的方法但均不理想。本文报道几种化学定量研究方法除去麦粒和麸皮中DON...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小麦赤霉病菌的种群组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2~2004年在四川省的12个地区26个市县采集小麦赤霉病病穗标样经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共获得345个镰刀菌属的菌株。按照Booth分类标准鉴定出7个镰刀菌种。它们是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出现频率为94.5%,燕麦镰刀菌(Fusarium avenaceum)出现频率为2.61%。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出现频率为0.87%。三线镰刀菌(Fusarium tricinctum)出现频率为0.58%。木赋镰刀(Fusarium equiseti)、黄色镰刀菌(Fusarium culmorum)和雪腐镰刀菌(Fusarium nivale)出现频率为0.29%。  相似文献   

17.
小麦茎基腐病是一种由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Fg)、假禾谷镰刀菌(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Fpg)等多种病原菌综合侵染引起的、世界性的、严重影响小麦生产的真菌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小麦产区危害呈逐渐加重趋势。为小麦茎基腐病防治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参考,从发病症状、病原菌种类与发病规律、抗病种质资源鉴定与筛选、抗性遗传及防治策略等方面对小麦茎基腐病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利用DONtest-HPLC检测小麦镰刀菌毒素DON含量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2003年长江中下游地区赤霉病大流行后收获的8个不同抗、感赤霉病小麦为材料,探讨DONtest HPLC在低毒素小麦选育中的利用价值,并揭示不同抗性小麦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含量的差异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本方法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平均回收率达78.2%;不同抗性品种DON含量差异明显,3个抗病品种中望水白含量最低,3个中抗类型中扬麦158最低。高产毒素镰刀菌菌株接种鉴定结果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差异。研究结果还表明,2003年江苏4个地区12份样本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DON变幅为0.175~7.239mg·kg-1。自然发病条件下,病粒率与DON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毒素选择的间接指标。  相似文献   

19.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多在小麦穗期多雨、气候潮湿时流行发生。病原物的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子囊菌亚门赤霉属,无性态为禾谷镰孢,半知菌亚门镰孢属,主要引起小麦扬花后的穗腐。小麦发生赤霉病后一般可减产10%~20%,严重时达80%~90%,甚至颗粒无收。染病麦粒中含有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蜀黍赤霉烯醇等多种对人、畜有害的毒素,严重影响小麦的品质和商品性。  相似文献   

20.
3株海洋细菌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a maydis)、玉米斑枯病菌(Septario zeicola)、玉米圆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 carbonum)、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镰刀菌(Fusarium sp.)、雪腐镰刀菌(Fusarium nivale)、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和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等10种植物病原真菌作为指示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滤纸片培养法对不同来源的L1-9、HW1-2和XS1-4等3株海洋细菌的抑菌效果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L1-9菌株对10种植物病原真菌都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尤其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菌株HW1-2和XS1-4对不同的病原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3株海洋细菌菌株的无菌发酵液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其抑菌作用明显低于相应菌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