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魏勇  龚亮  何琪 《茶叶通讯》2010,37(1):20-22
田间药效试验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啶虫脒、吡虫啉和阿维菌素3种药剂混合使用防治茶假眼小绿叶蝉3d后防治效果在85%以上.明显高于其单用防治效果,施药后7d其防治效果仍均在80%以上。高效氯氟氰菊酯与阿维菌素混合使用也可显著提高其防治效果,但持效期较短,药后7d其防治效果均在60%以下。  相似文献   

2.
两种不同溶解度农药残留在茶汤中的浸出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茶汤中两种不同溶解度农药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浸泡时间、温度、次数、茶叶形状和茶叶中残留量对两种农药浸出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恒定水温100℃时,浸泡不同时间,15 min时,整叶茶和碎茶中噻虫嗪浸出率达最大值分别为81.2%和88.6%;25 min时碎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达到最大为5.5%,此时整叶茶中为0.41%。不同水温下冲泡15 min时,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茶汤中的浸出率均随着浸泡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100℃时,整叶茶和碎茶中噻虫嗪的浸出率达到最大,分别为83.9%和89.1%;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也达到最大,分别为0.55%和4.1%。恒定水温100℃,冲泡15 min 3次,整叶茶实际样品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随浸泡次数增加而逐次减小,总浸出率最大分别为93.25%和1.94%。茶汤中噻虫嗪总浸出浓度与它在成茶中的残留量呈线性关系 Y=0.9267X-0.0336,R2=0.9954;高效氯氟氰菊酯总浸出浓度与它在成茶中的残留量呈二次函数关系 Y=0.0026X2-0.0023X+0.0096,R2=0.9765。在此基础上对茶叶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饮茶摄入两种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茶汤中两种不同溶解度农药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研究了浸泡时间、温度、次数、茶叶形状和茶叶中残留量对两种农药浸出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恒定水温100℃时,浸泡不同时间,15 min时,整叶茶和碎茶中噻虫嗪浸出率达最大值分别为81.2%和88.6%;25 min时碎茶中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达到最大为5.5%,此时整叶茶中为0.41%。不同水温下冲泡15 min时,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茶汤中的浸出率均随着浸泡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当水温100℃时,整叶茶和碎茶中噻虫嗪的浸出率达到最大,分别为83.9%和89.1%;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也达到最大,分别为0.55%和4.1%。恒定水温100℃,冲泡15 min 3次,整叶茶实际样品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浸出率随浸泡次数增加而逐次减小,总浸出率最大分别为93.25%和1.94%。茶汤中噻虫嗪总浸出浓度与它在成茶中的残留量呈线性关系Y=0.9267X-0.0336,R2=0.9954;高效氯氟氰菊酯总浸出浓度与它在成茶中的残留量呈二次函数关系Y=0.0026X2-0.0023X+0.0096,R2=0.9765。在此基础上对茶叶中噻虫嗪和高效氯氟氰菊酯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饮茶摄入两种农药残留对人体健康影响的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及其代谢物噻虫胺在小麦生产上的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测定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及UPLC-MS/MS测定噻虫嗪和噻虫胺的残留分析方法,并对高效氯氟氰菊酯和噻虫嗪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不同样品中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77.0%~105.6%,相对标准偏差为0.6%~11.1%;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 mg·kg-1,最小检出量分别为0.002 5、0.000 1、0.012 ng。高效氯氟氰菊酯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8.0~12.4 d和16.5~19.3 d;噻虫嗪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2.5 d和3.7~5.3 d;2014年和2015年,在哈尔滨、新乡和银川市三地以240 g·hm-2 和 360 g·hm-2 施药量分别施药2~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14 d时,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和噻虫胺在小麦籽粒中的最高残留量均小于0.05 mg·kg-1,低于我国国家标准(GB2763-2016)。  相似文献   

5.
为有效防治棉花4代棉铃虫,采用5%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阿维菌素乳油、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种药剂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5%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15、30g·hm-2用药1次7d后防效达77.23%、80.35%,显著优于其他药剂处理。建议生产上使用5%阿维菌素·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防治4代棉铃虫,中等偏重发生年份,应掌握在棉花棉铃虫卵孵高峰期用药,其推荐使用剂量为15~30g·hm-2。  相似文献   

6.
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防治小麦蚜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防治小麦蚜虫的使用剂量以300 m l/hm2(ai·7·5 g/hm2)为宜。掌握在小麦灌浆初期,蚜虫发生始盛期用药防治。采用常规喷雾,每公顷用药量对水600 kg,做到喷雾均匀周到,确保防治效果。1试验目的为验证2·5%高效氯氟氰菊酯EC对小麦蚜虫的防治效果,确定最佳使  相似文献   

7.
羧酸酯酶(Carboxylesterase,Car 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s)是蜜蜂体内重要的生化标记酶。本研究探讨了高效氯氟氰菊酯lambda-cyhalothrin和阿维菌素abamectin亚致死剂量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中肠Car E和谷GSTs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亚致死浓度LC5饲喂中华蜜蜂,明显诱导Car E活性增强;LC5浓度的阿维菌素诱导GSTs活性增强,而LC10~LC40的浓度抑制GSTs活性;高效氯氟氰菊酯LC5~LC40浓度对GSTs作用不明显;用LC10浓度的阿维菌素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处理中华蜜蜂72 h,Car E活性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而对GSTs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苏芸金杆菌制剂防治茶毛虫茶尺蠖田间药效试验报告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茶毛虫、茶尺蠖是我省茶树上的两种主要害虫,常年依靠有机磷、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进行防治。由于化学农药对环境和茶叶品质的污染,推广生物制剂和无公害生产措施,逐步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是当务之急。为此我们受省农药检定站委托,应用苏芸金杆菌制剂对这种害虫进行了田...  相似文献   

9.
氯氟氰菊酯防治棉铃虫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择2.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有效成分用量分别为7.5 ml/hm2、15 ml/hm2、22.5 ml/hm2的3组不同剂量防治棉田棉铃虫,验证其防治效果和其最佳使用剂量.结果表明有效成分的使用剂量在15~22.5 ml/hm2时防效最好,药后3~7 d平均防效达到85%以上.  相似文献   

10.
文献摘要     
《中国茶叶》2006,28(5):43-45
专利名称:多效植物源农药及其生产方法,专利名称:一种海藻稀土铈肥的制备方法,专利名称:高浓度全水溶氮磷钾多元肥,专利名称:自动采茶机,专利名称:高效氯氟氰菊酯作物杀虫复配剂,专利名称:降农药残留促作物生长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专利名称:茶园假眼小绿叶蝉成若虫和黑刺粉虱成虫诱捕方法。[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茶尺蠖(Ectropis oblique Wehrli)又名拱拱虫,是茶树的主要食叶类害虫之一,以取食茶树嫩叶为主,发生严重时可将成片茶园食尽,严重影响茶树的树势和茶叶的产量。几十年来,主要靠化学农药防治,出现世代重叠现象用辛硫磷防治效果较好,但用的次数多了,产生抗药性,对防治茶尺蠖带来了难度。本课题使用茶核·苏云金进行试验,以茶尺蠖出现世代重叠现象时的常用药剂辛硫磷作为参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苦参素防治茶尺蠖茶小绿叶蝉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小绿叶蝉是我省普遍发生的茶树主要害虫,茶尺蠖近年来在个别茶区也严重为害,茶园防治常用氯氰菊酯、杀灭菊酯等触杀性强的菊酯类化学农药。中垦牌苦参素植物保护剂,纯天然植物提取物,不含任何化学物质。为了探讨其对茶小绿叶蝉及茶尺蠖的防治效果,为茶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进行了以下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中垦牌苦参素植物保护剂:北京中农欣绿业植物保护剂有限公司2001年产品;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宜兴市宜州化学制品有限公司,2001年产品;20%杀灭菊酸乳油:江苏省激素研究所实验一厂2…  相似文献   

13.
更正     
《中国茶叶》2020,(3):49-49
本刊2020年第1期P6左栏第18行“到2019年,GB/T 8321已规定了顺式氰戊菊酯、联苯菊酯、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等50种农药在茶叶上的使用准则。”应为“到2019年,GB/T 8321已规定了顺式氰戊菊酯、联苯菊酯、氯氰菊酯、氯氟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等20余种农药在茶叶上的使用准则。”特此更正。  相似文献   

14.
对0.3%苦参碱水剂、5%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苏云金杆菌等生物杀虫剂防治烟青虫效果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3种生物杀虫剂防治烟青虫都有较好效果,施用后烤后烟叶外观质量好,产量、产值、均价都优于清水对照,且0.3%苦参碱水剂优于化学农药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种生物农药都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的室内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高毒农药替代药剂,采用点滴法测定了7类32种药剂对不同水稻生态区二化螟种群的室内毒力。基于这些毒力数据,推荐对二化螟毒力较高的7种新型农药(氟虫腈、阿维菌素、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虫酰肼、呋喃虫酰肼、氟铃脲和氟啶脲)和一些中低毒性的有机磷品种(如辛硫磷、喹硫磷、毒死蜱和哒嗪硫磷)作为大田药效试验的候选替代药剂。评估了田间二化螟对10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发现7种对鱼高毒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高效氟氯氰菊酯、λ 高效氯氟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和S 氰戊菊酯)对二化螟的毒力高于大多数有机磷类农药。虽然我国禁止上述菊酯类杀虫剂在水稻上使用,但是浙江瑞安田间种群(RA05)已对高效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λ 高效氯氟氰菊酯等产生高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166.7、51.9、41.3和36.8倍)。对鱼低毒的3种菊酯类农药(乙氰菊酯、醚菊酯和氟硅菊酯)对抗性二化螟(RA05)的毒力高于三唑磷。因此,可考虑将这些对鱼低毒的菊酯类农药作为防治水稻二化螟的高毒农药的替代药剂和抗性治理的轮换品种。  相似文献   

16.
低毒高效新农药防治棉铃虫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征集筛选了市场上9种常用或新推出防效较好的药剂,通过对棉铃虫田间分区试验,明确其在棉铃虫应用上的实际防效及用药成本,得出高渗甲维盐堆乳剂、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阿维菌素·三唑磷乳油、阿维菌素·辛硫磷乳油、硫丹乳油的防效较好.以供广大棉农正确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17.
假眼小绿叶蝉是我国茶园重要害虫之一,为了寻找有效、安全的防治药剂,在浙江遂昌开展了15%茚虫威EC等5种新农药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15%茚虫威EC 50 ml(a.i)/hm2(下同)、24%虫螨腈SC 108ml、22%氯氟氰菊酯.噻虫嗪ZC 66 ml药后1-21 d的防治效果在80%~90%之间,与10%吡虫啉WP 90 g的90%左右相比差异不显著,表明其速效性与持效性均较好;24%氰氟虫腙SC 216 ml药后1-14 d的防效为28.95%~70.62%,极显著低于吡虫啉;25%吡蚜酮WP 150 g均显著低于吡虫啉。5种药剂对茶树及其他生物未见不良影响。生产上可将15%茚虫威EC、22%氯氟氰菊酯.噻虫嗪ZC、24%虫螨腈SC作为该区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轮换药剂,逐渐替代10%吡虫啉WP。  相似文献   

18.
海枣异胸潜甲是一种新入侵并爆发成灾的棕榈科植物害虫,筛选出具有较高毒力水平的化学药剂防治该虫迫在眉睫。本研究采用浸渍法测定了11种杀虫剂对海枣异胸潜甲幼虫的毒力。试验结果表明,较低浓度的阿维菌素(10 mg/L,24 h)、氟虫腈(10 mg/L,24 h)、甲氨基阿维菌素(10 mg/L,72 h)和啶虫脒(10 mg/L,48 h)对海枣异胸潜甲幼虫的触杀致死率达100%,其24 h的LC50分别为0.7、2.28、4.02、5.61 mg/L;较高浓度的高效氯氰菊酯(200 mg/L,48 h)、氯虫苯甲酰胺(400 mg/L,48 h)和氯氟氰菊酯(400 mg/L,72 h)对海枣异胸潜甲幼虫的触杀致死率达100%;敌百虫、多杀菌素、虫酰肼和氟啶脲的触杀致死率相对较低。因此,可选用阿维菌素、啶虫脒、甲氨基阿维菌素和氟虫腈作为当前防治海枣异胸潜甲主要防治药剂。   相似文献   

19.
花生花蓟马室内药剂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对花蓟马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并对毒效较高的3种药剂开展了进一步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有机磷类的三唑磷和乐斯本,拟除虫菊酯类的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以及氨基甲酸酯类的丁硫克百威等药剂对花蓟马的毒效很低,致死率均在37.6%以下。阿维菌素、啶虫脒和吡虫啉对花蓟马的致死作用明显,致死率分别为98.3%、98.7%和66.8%,它们的LC50分别为0.97mg·L^-1、15.4mg·L^-1和42.4mg·L^-1,以阿维菌素的毒力最高,是吡虫啉的43.71倍。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相符合,以阿维菌素的防效最高,达93.3%以上,且持效期较长,施药后12d的防效仍在90%以上,是防治花生花蓟马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20.
天王星是一种新的拟除虫菊酯类杀虫一杀螨剂,又称虫螨灵、FMC54800,其普通名称为联苯菊酯,商品名为Talstar,化学名称为[2-甲基(1,1-联苯)-3-YL]甲基3-(2-氯-3,3.3-三氟-1-丙烯基1)-2,2——三甲环丙烷羧酸酯。本试验就FMC公司提供的天王星药剂对广东大叶种茶区主要茶树害虫的防治效果提出报告,给茶叶生产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为此,我所就该药剂对茶小绿叶蝉、尺蠖类、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