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是茶的故乡,五千年前有茶的记载。世界认识中国是从茶叶、瓷器、丝绸这三种商品开始的,中国是茶的母国毫无疑问。中国的茶传到亚洲,再传到世界,现在全世界有五十多个国家种茶,一百五十多个国家饮茶,茶已成为老百姓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历史上茶事和茶文化有几个高峰,在唐朝的时候,陆羽写了《茶经》,这是茶文化发展的里程碑。茶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这是中国对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1200多年前,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茶之源”、“茶之具”、“茶之造”……以此为中国茶文化打下了坚实而完整的基础。“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从此,大江南北、五湖四海的茶人为继承和发扬中华茶文化奋斗了千百年。  相似文献   

3.
从商品流通的理念结合商品科技、文化的实际,茶与当代嗜好品、饮品具有共同性、可比性和互代性。我们要以创新的观点,并从实际出发,看待茶与烟、酒作为人类的三大嗜好品,茶与咖啡、碳酸饮料作为三大无酒精的饮料互动关系,充分发挥茶的和谐、健康优势,谋求“茶为国饮”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向琦 《上海茶叶》2005,(1):14-14
在布朗族的著述中,普洱茶缘起于“诸葛遗种”的传说。相传诸葛亮南征,走到了今天滇南澜沧江下游一带,留下六件遗器作纪念,六大茶山便因此而得名。六大茶山种植和加工普洱茶的历史,距今已逾两千年。而普洱茶的兴盛,则是清代作为贡茶的传奇。清人阮福著《普洱茶记》,称其时“普茶名遍天下,味最俨,京师尤重之”,成为王室看重之物,从此奠定了普洱茶“名重于天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夫茶已被公认为最讲究的一种泡茶饮茶方式,潮汕工夫茶在当代更被一些文化人士称为“中国茶道的代表”。潮汕工夫茶是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品茶不仅要将茶喝进肚里,还要品味茶韵,体味意境,欣赏外在的技能和艺术,感受内涵之哲理与精神。别看小小的一杯茶,却是“小茶壶大乾坤”,  相似文献   

6.
《上海茶叶》2006,(1):48-48
由江苏省溧阳市茶业商会主办的《溧阳茶业》报,到2005年10月已创刊一周年。展现出溧阳茶文化、茶科技、茶市场、茶经济的特点与优势,受到读者喜爱和名人、专家好评。  相似文献   

7.
东海 《上海茶叶》2005,(2):20-20
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是最早生产和输出茶叶的国家。茶叶首先由荷兰人在1610年输入欧洲,最早运去的是绿茶,后来是武夷茶。茶叶除由海路运至西欧外,还由商队陆运至东欧。1637年后,饮茶之风逐渐盛行欧陆。1657年后,茶叶已成为商业市场主要物品,从最初在药房出售为主,进入到杂货店经销。1662年,嗜好饮茶的葡萄牙公主出嫁与英皇查利斯二世以后,英国妇女界盛行饮荼。  相似文献   

8.
位于今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山乡和勐腊县易武乡(含原曼腊乡)、象明乡境内的古六大条山已有170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云南茶史上最著名的优质普洱茶产地。  相似文献   

9.
马力 《上海茶叶》2007,(4):19-22
唐代诗人卢仝写过一首著名的茶诗《饮茶歌》,因其语言朴素,形象动人,脍灸人口,雅俗共赏,故而传颂不止,给人以常读常新的感觉。他以诗歌的形式、客观的内容、科学的态度一分为二地阐述了饮茶的作用。他的探索成果,  相似文献   

10.
溧阳有茶园面积10万亩,大小茶场150多家,位居全省第二。溧阳茶得天地之灵气,香飘海内外;溧阳茶文化承传统之脉络,底蕴深厚。然而,浩瀚的茶海,众多的茶人却没一个展示茶乡风采的舞台,没一方展示茶人形象的阵地,于是,几位茶人异想天开,一心想开一家属于自己的“茶吧”,《溧阳茶报》便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1.
茶艺,一般认为是种茶、制茶、品茶的方法与程式。三者构成了茶之为艺的内容。我想茶艺是否就是在制作上最大限度得保留茶原叶的天然精华,其后的冲泡又能让茶与水、温度、时间恰到好处的配合,无过之,亦无不及。一言以蔽之:泡好一杯茶。物虽一技之用,然则能慧而通则达,专而精则妙,通其理、尽其性,发挥极致,则为艺也。  相似文献   

12.
海葆 《上海茶叶》2006,(4):30-31
从茶文化文化学(以下简称谓茶文化学)而言,中国专家、学者的研究应该更胜于世界各国。缘于中国是世界茶的祖国,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曾对世界各国的文化、生活产生过深远影响。而影响最大的亚太地区诸国,日本的茶道文化、韩国的茶礼文化等,都是在中国茶文化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因此,中国人得天独厚,有义务和责任,撰写出世界上第一部中国茶文化文化学。  相似文献   

13.
茶在悠久的品饮历史中,被爱茶者、喝茶者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有了特有的茶文化。茶不仅是单纯解渴的饮料,也不仅仅是具有祛病保健功效的康体之饮,还是能给爱茶之人、饮茶之人带来精神上的陶冶和享受的舒心之饮。古人言简意赅地概括了茶的作用和情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有两腋习习清风生。  相似文献   

14.
化用典故出新意 唐代诗人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简称《七碗茶歌》)、和高僧从谂禅师的“吃茶去”典故,分别代表了中国茶诗与茶禅的高峰,至令无人超越。  相似文献   

15.
由长兴县人民政府和上海市茶叶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贡茶之最——长兴顾渚紫笋名茶品茗推介会”,4月13日下午在新元大酒店三楼隆重举行。这是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紫笋茶,展露新颜后第一次在上海亮相。出席推介会的有上海荼界各著名茶馆、茶楼、名店、名企业的老总及上海、浙江的荼人、各新闻媒体的记者等二百余人。  相似文献   

16.
林坤彬 《植物医生》2005,18(4):32-33
白芽奇兰茶系平和县农业局和崎岭乡政府科技工作者从茶树地方品种中单株选育而成的无性系乌龙茶省级优良新品种.该品种已成为平和县西部山区农业生产、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也是平和县农业3大绿色食品之一.发展无公害白芽奇兰茶生产在平和县已有好几年的历史,如今已成为白芽奇兰茶生产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小茶友上台来,手拿快板唱茶歌。茶的故乡在中国,热爱故乡热爱茶。今天不说别的事,单把茶事来讲讲。 茶叶起源在中国,最早产于大西南。中国茶圣是陆羽,《荼经》一书四方传。唐朝宋朝团饼茶,制成团饼墙上挂。唐朝品饮用煮茶,宋代改为点茶法。散茶开始于明代,品茶改用壶来泡。  相似文献   

18.
沪上的“普洱茶热”经过近几年的缓慢升温,到今年春上突然一下“高热”起来,各种新闻媒体根据市民需求而专题采访、报道之多且不说,单浏览一下几家茶叶大市场和新冒出来的茶铺或普洱茶专卖店,就会发现,用“铺天盖地”的字眼来形容恐不为过。据我所知,现在沪上存储、收藏“普洱”饼的大户早已不是一二家,而是有相当的一批:一位经营此茶的朋友囤积的数量已超10吨;一位从不“显山露水”的茶客悄悄告我说“家里囤积‘普’茶价值超百万元”;还有住浦东新区的一位“大老板”,据说收藏有近千万元的普洱茶……  相似文献   

19.
海葆 《上海茶叶》2005,(2):41-42
茶艺是中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茶的冲泡技艺和品茗艺术相结合的艺术。邬梦兆《茶人雅韵》茶诗一百首有《茶艺》词(调寄《忆江南》)云:“茶艺美,百炼夺天工。技巧沏成香满座,艺高品就韵无穷。乐趣在茗中。”形象生动的描写了茶艺的情趣,技巧百炼,艺高夺天工的品茗乐趣。茶艺之美,美在“技巧”、“艺高”、“百炼”才能“夺天工”;美在“香满座”、品之“韵无穷”,乐趣尽在佳茗中!  相似文献   

20.
吕春 《上海茶叶》2009,(3):36-38
茶发源于中国古代,称得上是中国的国粹。由于茶叶特殊的保健作用,茶逐渐被世界其他国家所接受,成为当今世界最为普通的一种保健饮料。由于各国的风俗民情、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外国人在饮用“中国茶”的习俗上也是多彩多姿、风格迥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