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刁玉霖  朱敏 《中国种业》2018,(12):46-50
东北地区易发生低温冷害,筛选耐冷性强的玉米种质资源,选育优良耐冷品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试验以沈阳农业大学特种玉米所提供的30份甜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低温环境条件,对不同甜玉米自交系进行低温胁迫和标准发芽试验,分别测定发芽率、活力指数、苗长、根长、苗干、鲜重、根干、鲜重等指标,并计算各个指标相对值、隶属函数值及综合D值等耐冷性评价指标,对30份自交系的耐冷性进行综合评价。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自交系分为耐冷性强、耐冷性中等、低温敏感3类,其T12和T21是耐冷性强自交系,T10和T27是低温敏感自交系。本试验采用低温处理的方法筛选出一批耐冷性强的自交系,为甜玉米耐冷品种的选育及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了优良多样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出耐冷柱花草种质资源,本研究利用盆栽低温试验和电导法两种方法对24份柱花草种质资源进行抗冷性评价。结果表明,低温胁迫能使柱花草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上升趋势,叶片卷曲指数增加。盆栽低温试验后恢复正常条件种植不同柱花草种质成活率有明显差异。用隶属函数法对盆栽低温试验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量化,对24份柱花草种质进行抗冷性评价。利用电导法通过分析柱花草种质的半致死温度对柱花草资源进行抗冷性评价,所获得的耐冷种质与冷敏感种质与低温盆栽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综合两种方法,筛选出6份耐冷种质(热引18号柱花草,品109柱花草,1979柱花草,马弓形柱花草,粤研1号柱花草,TPRC90075柱花草)和5份冷敏感种质(CIAT46柱花草,Tardio柱花草,CIAT104柱花草,CIAT1262柱花草,CIAT1278柱花草)。本研究为今后柱花草抗冷育种工作提供理论和材料基础。  相似文献   

3.
低温发芽鉴定茄子耐冷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耿广东  程智慧  张素勤 《种子》2006,25(6):43-46
本文通过低温发芽鉴定了不同茄子品系(品种)耐冷性。从中确定了18℃是研究茄子耐冷性的适宜温度,并进一步研究了3个茄子品系的种子(品种)在18℃低温处理下的发芽情况,研究得出:发芽指数和综合隶属含数值能较好地反映茄子耐冷性的大小,最后对茄子幼苗进行了生理测定,并得出细胞膜透性与种子发芽的综合隶属含数值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旨为分析不同西瓜品种在发芽期的耐冷特性、苗期的生长特性、光合作用及生理生化方面的差异,筛选出西瓜耐冷性的综合鉴定指标和鉴定方法,为实际生产上选育耐冷性的西瓜种质资源提供依据。通过对12份西瓜材料进行耐冷性比较,初步筛选出3个耐冷性不同的西瓜材料,对这3个材料进行低温处理。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时间下,各品种的冷害指数有差异。通过测定处理6d和8d时的冷害指数,得出各品种耐低温性强弱,从中选出耐低温性品种红野一号、中等耐低温性品种抗病苏蜜和冷敏感品种橙兰。15℃低温条件下,耐冷性品种红野一号的发芽率、相对发芽率、胚根长及相对胚根长最高。15℃可作为西瓜种子发芽期耐低温性鉴定的适宜温度;种子的始发芽日期、相对发芽率、相对胚根长可作为西瓜芽期耐低温鉴定指标。三叶一心的西瓜幼苗低温处理后,植株的生长量降低,光合速率下降,植株叶片的酶活性增加,MDA含量上升,各指标的变化幅度与低温处理强度及品种自身耐冷性相关。得出植株的株高、叶面积、株鲜质量、根干质量、净光合速率( Pn)、Chl a/b比值、MDA含量的变化幅度可作为西瓜耐低温品种筛选的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5.
水稻整个生长时期都可能有低温冷害的发生。低温冷害是水稻获得稳产、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鉴定耐冷资源、开展耐冷性育种是减少水稻冷害损失最有效的途径。为了找到优良的水稻耐冷资源,并分析水稻不同发育时期耐冷性之间的关系,以及耐冷性与籼粳性的关系,本研究以来自11个国家、多样性丰富的34份水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发芽期、芽期、苗期和开花期进行耐冷性鉴定,并应用对籼粳性有专一鉴别性的分子标记对测试品种的籼粳性进行量化,考察水稻籼粳性分化与不同生长发育期耐冷性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发芽期有3个品种的低温相对发芽率在85.0%以上,芽期有4个品种冷处理后的存活率超过90.0%,苗期有3个品种冷处理后的存活率超过75.0%,穗期有4个品种耐冷指数高于0.55,没有品种在4个时期均有强的耐冷性。对这些材料4个时期耐冷性的相关分析显示,芽期和苗期的耐冷性呈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为0.28;其它生长时期的耐冷性相互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在测试品种中,籼粳性专一的分子标记所决定的籼性度与芽期和苗期的耐冷性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揭示了水稻不同生长发育时期有不同的耐冷遗传基础,并为水稻耐冷种质的筛选以及耐冷性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直播早籼稻品种芽期耐冷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低温胁迫是水稻生产面临的重要非生物胁迫之一,鉴定水稻种质资源芽期耐冷性,筛选耐冷品种对水稻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以江西地区主推的33份早籼杂交稻品种和8份常规稻为试验材料,设置12个芽期低温胁迫处理,以死苗率为指标探讨了早籼稻芽期耐冷性的适宜鉴定方法。同时在8℃低温处理10d,恢复生长后调查其成苗率、苗高、根长、根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运用主成分分析、模糊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来探讨直播早稻芽期的耐冷性评价方法及筛选耐冷品种。结果表明,8℃低温处理10d,直播早籼稻品种死苗率的方差和变异幅度大,能较好地鉴别品种间耐冷性差异,是直播早籼稻芽期耐冷性鉴定的最合理方式;杂交稻品种的耐冷性强于常规稻;低温胁迫后成苗率、苗高、根长、根数、地上部生物量、根系生物量和根冠比基本低于25℃对照处理;利用主成分分析将7个单项指标转化为3个独立的综合指标(CI1、CI2、CI3),主成分分析表明,根系生物量和地上部生物量最能代表直播早籼稻对低温胁迫后的响应情况,可作为芽期耐冷性鉴定的评价指标。通过聚类分析,将41份早籼稻品种划分为3类,筛选出陵两优7108、两优287、锦两优816等9份强耐冷品种,株两优1号、潭两优83、株两优22等15份中度耐冷品种,温229、中早33、五丰优157等17份冷敏感品种。这些品种可以进一步为耐冷育种和生产服务。  相似文献   

7.
早春低温主要发生在萌发期和幼苗期2个阶段,是限制我国东北地区花生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性因素。在农业生产上,耐冷品种的选育是解决低温冷害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本研究以68个东北地区主栽的花生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在室内萌发期、幼苗期及田间对其耐冷性进行了评价。在萌发期,通过对10℃、8℃、6℃和4℃处理7 d后各花生品种的种子活力进行综合隶属函数分析和标准正态分布检测发现,6℃处理7d适合作为大批量花生种质耐冷性鉴定的条件。在幼苗期,经6℃处理7 d后,以株高、叶面积、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地上部干重、地下部干重和耐冷等级作为评价指标,对各花生品种的耐冷性进行鉴定。相关性分析表明,叶面积、地上部鲜重和耐冷等级与花生的耐冷性关系最为密切,可以作为花生苗期耐冷性鉴定的主要评价指标。在田间自然条件下,采用提前播期和分期播种的方式,以相对出苗率、相对出苗能力及产量构成因素为评价指标对室内筛选结果进行验证,基于多重表型分析方法,最终鉴定出适合东北地区种植的在萌发期和幼苗期均耐冷的花生品种农花5号,以及冷敏感型花生品种阜花18号。本研究为我国高寒地区的花生种植提供了品种参考,为花生耐冷机制研究提供了优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8.
亚精胺对小麦幼苗耐冷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古红梅  刘怀攀 《种子》2003,(4):26-28
文中对亚精胺(spermidine,Spd)在耐冷性不同的小麦品种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耐冷品种周麦16号在冷胁迫处理时,其叶片中的Spd含量明显大于不耐冷的温麦6号。用Spd合成的抑制剂MGBG处理周麦16号,则导致Spd含量下降和耐冷性降低,外源Spd又可逆转MGBG对周麦16号在冷胁迫下的伤害。外源Spd可以明显提高温麦6号的叶片内Spd含量,并相应提高其耐冷性。以上结果表明,冷胁迫下,Spd可以提高小麦幼苗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9.
黄瓜耐冷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胁迫是影响黄瓜正常生长的主要障碍因子之一,其耐冷性强弱直接影响黄瓜产量。关于黄瓜耐冷性的鉴定及耐冷机制已有较多研究,鲜有耐冷基因的报道。为挖掘黄瓜耐冷基因,提高其耐冷性,本研究根据拟南芥及其他作物中已报道的耐冷基因并结合相关转录组信息,筛选出12个耐冷相关基因。并利用5份不同耐冷级别的黄瓜材料,对12个耐冷相关基因进行表达分析,进一步确定5个差异表达基因,明确5个基因在低温胁迫中的表达模式,为下一步对其进行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低温冷害是影响棉花生长的主要逆境因子,如何建立简捷、有效的棉花耐冷性鉴定及筛选体系是棉花耐冷研究的关键问题。在本研究中,阐述了如何用O-J-I-P参数来评价棉花幼苗的耐冷性。选用北疆棉区22个主栽棉花品种,对盆栽幼苗经过连续4d的4℃低温处理,进行了相应的冷害指数鉴定,并基于O-J-I-P参数Fv/Fm和PI所建立的冷害因子指数1及冷害因子指数2对各个棉花幼苗做了耐冷鉴定和分级评价。结果发现,冷害因子指数1和冷害因子指数2的鉴定、评价结果与冷害指数鉴定结果相近。中棉所36、新陆早25、297-5幼苗具有较强的耐冷性,而新陆早10号、新陆早12号及炮台1号的耐冷性较弱。叶绿素荧光动力学O-J-I-P可以快速、有效地鉴定棉花幼苗的耐冷性,这对棉花的耐冷性鉴定和培育耐冷型的棉花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开展不同品种百合叶绿素荧光参数对自然高温的响应研究,并对反映叶绿素荧光特性的重要指标展开分析,建立适宜百合品种高温响应评价的方法,筛选对自然高温响应敏感与不敏感的百合品种。以66份观赏百合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在上海地区自然高温下分析比较Fv/Fm值,并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结合有序样本最优分割聚类法分析自然高温下不同品种的FoFmFv/FoFv/FmPIABSDIo/CSoφEo等指标,比较不同品种百合对自然高温逆境响应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66份百合种质资源的Fv/Fm值在自然高温逆境下均受影响,采用隶属函数和有序样本最优分割聚类法将66份种质资源分为5个等级,‘Souvenir’、‘Merlet’、‘Conca D'Or’、‘Sunny Martinique’、‘Methone’等25个品种为一级,对高温逆境不敏感,适应性强;‘Zambesi’、‘Triumphator’、‘Nashville’、‘Brindisi’、‘Tresor’等19个品种为五级,对高温逆境较敏感,适应性差。本研究筛选鉴定出高温敏感与不敏感百合品种,为进一步开展耐热相关机理研究和耐热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选择最适宜于甘肃省文县碧口茶区幼龄‘黄金芽’的光温管理方式,以2年生‘黄金芽’茶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单一棚膜(T1)、单一遮阳网(T2)、棚膜+遮阳网(T3)3种不同的光温管理方式对‘黄金芽’夏梢生长和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以无棚膜无遮阳网(CK)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遮荫提高了‘黄金芽’叶片的初始荧光(F0);遮荫显著提高了‘黄金芽’叶片最大荧光产量(Fm);遮荫显著提高了13:00和15:00‘黄金芽’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T3显著提高了13:00和15:00的‘黄金芽’叶片的光下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遮荫显著降低了11:00、13:00和15:00时‘黄金芽’叶片的光化学猝灭系数(qP);T2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在15:00时显著低于CK;T1和CK对‘黄金芽’造成13:00和15:00时的光抑制,但未破坏PSⅡ反应中心。甘肃省文县碧口镇‘黄金芽’在三伏天遮荫可以提高其Fv/Fm,同时降低qP;全光照会导致13:00和15:00时‘黄金芽’PSⅡ反应中心失活而出现光抑制,需进行适度遮荫处理。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高效的高山杜鹃植株再生体系,以6种(‘Percy Wiseman’、‘Cunnigham’s White’、‘Halfdem Lem’、‘Madame Masson’、‘Scintillation’、‘XXL’)高山杜鹃组培苗叶片为材料,研究高山杜鹃离体叶片分化的基因型效应和外源激素效应,并通过形态学和组织细胞学研究其再生途径。结果表明,TDZ诱导6种高山杜鹃离体叶片再生的效果好于ZT,0.04~0.08 mg/L TDZ诱导离体叶片的分化率可达100%,叶片平均分化不定芽数为5.67~13个/片。6种高山杜鹃均可作为遗传转化的候选材料,其中‘Scintillation’、‘Halfdem Lem’和‘Cunnigham’s White’的再生能力更强。6种高山杜鹃离体叶片的再生途径主要为器官直接再生,其中‘Percy wiseman’和‘Madame Masson’除器官直接发生途径外,在TDZ诱导下少量叶片存在愈伤组织间接再生途径分化不定芽。试验结果可为研究高山杜鹃离体叶片再生芽机理,提高其植株再生频率和遗传转化效率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筛选适宜陕北榆林地区种植的优质沙棘种质资源,将‘实优一号’、‘深秋红’、中国沙棘、‘北欧一号’、‘无刺大果’5个沙棘品种引种到榆林地区,待生长初期结束,测定不同时期的农艺性状与生理指标,通过综合评价函数法和隶属函数法分别对不同沙棘品种的农艺性状与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引种至榆林地区的沙棘品种存活率以‘深秋红’两年生最高,达99.02%;通过农艺性状分析得出,移栽至榆林地区的5个沙棘品种在株高、冠幅及地径粗生长量上除中国沙棘外均有所增长;通过对比生理指标结果得出,5个沙棘品种各指标均有不同幅度的变化。移栽后除‘无刺大果’以外沙棘的丙二醛含量从初期到末期均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在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变化上,末期的‘无刺大果’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显著高于除中国沙棘外的品种(P<0.05);从过氧化物酶含量变化上可以看出,除‘实优一号’与‘无刺大果’外,其余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含量有所增加;在游离脯氨酸含量变化上,‘实优一号’、‘无刺大果’的游离脯氨酸增长量最大,分别为24.6、23.65 μg/g;在叶绿素含量比较中,‘北欧一号’与中国沙棘的叶绿素含量最高。通过存活率、农艺性状评价及抗旱性评价综合分析得出,两年生‘深秋红’是最适宜引种至陕北榆林地区的优质沙棘树种。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叶面喷施微肥对烟叶成熟的影响,提高烟叶适烤性,以‘翠碧一号’为试验材料,在连续10年纯化肥定位施肥烟田,于烟株打顶后10、20天时喷施不同中微量元素,测定其对烟叶生理代谢的影响。叶面喷施不同中微量元素后,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均有较明显上升,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明显提高,荧光参数中FoFo/Fm显著下降,FmFvFv/FmFv/Fo显著上升;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提升;细胞膜相对透性显著降低;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均能保持较高的活性,而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表明在长期纯施化肥烟田的烤烟生长后期喷施中微量元素有利于提高细胞膜结构稳定性,减轻膜脂过氧化程度,维持光合结构的稳定性,减少叶绿体色素的降解,提高光能转化效率,减缓活性氧伤害。喷施微肥有利于提高烟叶光合作用能力,缓解烟株叶片伤害与衰老,提高上部烟叶的适烤性。  相似文献   

16.
余甘子是中国南方地区的特色经济树种,但目前对国内余甘子产业的总体生产情况还没有系统的统计和研究报道,产业链发展情况也还不清晰。本研究通过实地调研、电话访谈、文献分析和数据统计等多种方法,掌握了国内余甘子主产区的生产、加工情况以及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结果显示,国内余甘子总栽培面积约3.8万hm2,主产区包括云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主栽品种有‘高黎贡山糯’、‘盈玉’、‘甜种’、‘粉甘’、‘蓝丰’、‘玻璃甘’、‘大玉余甘’等,加工企业有上百家,分布在南方各省,加工产品主要有果干、蜜饯、果汁、果茶、余甘子粉、含片等。总体来讲,余甘子产业还存在资源保存和开发利用不够、标准化体系不完善、精深加工不足、科技支撑乏力等问题,建议增加产业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度、重视种质资源的保存与开发利用、加强余甘子产业主体的交流与协作,促进产业链向下延伸。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不同品种蓝靛果果实品质间的差异,确定了不同蓝靛果的开发利用方向,旨在为蓝靛果品种的筛选提供科学依据。对5个品种的蓝靛果品质进行了综合分析和评价:果实大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矿物质元素含量和活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蓝精灵’平均单果重最大,极显著高于‘L32’、‘蓓蕾’和‘L54’,并且‘蓝精灵’的感官综合评价最好;L系3个品种果实较大,但是苦涩味比较重、感官评分最低;但除铁含量之外,其他矿物质元素含量显著高于‘蓝精灵’和‘蓓蕾’;‘蓓蕾’果实指数和果纵径极显著低于其余4个品种,但是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活性物质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余4个品种,并且‘蓓蕾’的风味最好,其感官评分也仅次于‘蓝精灵’。5个蓝靛果品种中,‘蓝精灵’果实大、口感好,最适合鲜食;‘蓓蕾’风味好、矿物质和活性物质含量高,适合鲜食和加工;蓝靛果L品系矿物质含量高,适合用于开发矿物质饮料。  相似文献   

18.
为评估橘小实蝇对桃果的危害风险,以'大久保'、'川中岛'、'中蟠11'、'岱妃'、'中华寿桃'等品种及'莱山蜜'未成熟、近成熟、成熟的果实为材料,探究橘小实蝇在不同品种及3个成熟度果实上的产卵量,测定不同桃果果实生理指标,分析果实品质与橘小实蝇产卵量的相关性;并选取在生产中较为常用的果袋,测定其对橘小实蝇产卵的阻隔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冬美F1’、‘金山511’、‘美粉869’、‘冠粉8号’4个番茄品种为材料对象,探究低温胁迫对不同番茄品种幼苗生长及产量影响,评价不同番茄品种耐寒性差异。试验以20℃/4℃、20℃/6℃、20℃/8℃、20℃/15℃为处理,以日光温室自然环境25℃/18℃为对照,各处理同时进行6天试验,分别在低温胁迫前、胁迫6天及定植10天后进行调查取样,测定番茄的耐寒指数、壮苗指数,记录产量以及畸形果个数。结果表明,过度的低温胁迫(4、6℃)使得番茄出现冷害现象,番茄生长指标有一定程度降低;适当的低温胁迫(8、15℃)能够提高番茄的壮苗指数,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且不同品种番茄存在差异;番茄产量和单果重不受苗期低温胁迫的影响,但较低温度的胁迫会影响花芽分化,从而使畸形果数量增加。4个番茄品种的耐寒性由强到弱表现为‘冬美F1’、‘金山511’、‘美粉869’、‘冠粉8号’。试验结果可为关中地区早春茬番茄品种种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山西花生地方品种芽期耐寒性鉴定及SSR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温寒害是引起花生产量和品质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 培育和种植高产稳产耐寒性强的品种是降低低温寒害的理想途径。然而高耐寒性种质的缺乏和耐寒性鉴定的困难, 是限制耐寒性育种取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本研究对72份山西花生地方品种进行芽期耐寒性鉴定, 以其相对发芽率和相对发芽指数作为耐寒性评价指标, 初步将其分为高耐寒、耐寒、中感、敏感、高感5级。为了解山西花生地方品种耐寒性遗传多样性, 合理、高效利用耐寒型花生资源, 用多态性好的90对SSR引物评价了不同耐寒性花生品种, 结果显示, 参试品种遗传多样性存在较大差异, 在遗传距离为0.4时, 被聚类为三大类群。3份高耐寒品种和7份耐寒品种分别聚类到不同的3个类群中, 说明耐寒性花生遗传多样性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