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壤氮矿化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氮循环研究的热点之一,其直接影响养分可利用性,进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城市化进程的发展是城市森林土壤氮矿化的潜在影响因素之一。本文选取上海"中心城区-近郊-远郊"城乡梯度上3种典型林分类型(樟木林、水杉和池杉林、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有效氮含量及组成、净氮矿化速率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城乡梯度以及树种组成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初始NO~-_3-N在矿质氮中占比为66%~72%,相较NH~+_4-N在土壤无机氮中占比更高;城乡梯度上土壤NH~+_4-N、NO~-_3-N、矿质氮含量都存在显著差异,但主要表现在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即中心城区郊区,近郊与远郊之间差异不显著;树种组成对土壤氮矿化特征的影响并不显著;土壤理化性质对土壤氮矿化特征有综合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城市综合公园布局均衡性地定量评估的准确性,以合肥市中心城区为例,提出一种基于改进多出行模式的两步移动搜索法,利用高德地图的路径规划模型,结合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洛伦兹曲线以及基尼系数等方法,在手机信令数据的基础上对不同时间阈值下的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及供需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中心城区综合公园布局的合理性。结果显示:合肥市中心城区综合公园的可达性空间差异显著,可达性较高区域通常分布在新城区以及综合公园周边地区,并且随着时间阈值的提高,可达性水平的空间分布呈现均衡态势;合肥市中心城区在15 min与30 min时间阈值下均只有近5%的居住网格处于供需匹配状态;近7%的居住网格处于供需显著不匹配状态,主要集中于老城区西部以及滨湖区北部区域,居住区密度与综合公园数量是影响供需匹配的重要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利用手机信令数据与高德路径规划数据作为数据源对传统可达性的计算方法以及两步移动搜索模型进行改进,建立微观尺度下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评价框架,能够精确地评估城市综合公园的可达性;通过优化城市交通的通达程度以提高居民综合公园游憩出行的阈值,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综合公园整体的空间分布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POI数据西安市商业集聚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是城市商业活动的重要体现,研究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有利于了解该地区商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以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基于商业兴趣点(POI)数据和西安市路网数据,运用核密度分析法、最近邻指数法、 Getis-Ord Gi*指数法,分析西安市中心城区商业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安市中心城区呈现出"一轴多核"的商业分布模式,"一轴"指的是西安城市南北中轴线长安路,"多核"包括高新区商圈、小寨商圈、龙首原商圈以及解放路商圈;以路网为单元,对西安中心城区进行网格划分,识别商业街区冷热点分布,其中商业热点分布区域与商业密度中心分布总体一致,呈现出"中心高—外围低"的商业分布模式;各商业类型发展态势不均衡,餐饮类、生活服务类、休闲娱乐类分布范围较广,住宿类、购物类、金融类以及商务类分布范围较为集中.  相似文献   

4.
三江平原城乡聚落的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江平原城乡聚落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景观生态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城乡聚落的空间分布、规模分布和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①三江平原城乡聚落整体分布稀疏,东南部和西部地区聚落分布相对较集中,东北部以及农垦区交错分布的区域聚落分布密度较低。聚落整体趋近于集聚分布,但集聚程度相对较低;②城乡聚落的规模分布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但空间自相关程度不高。聚落规模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特征,空间关联类型以正相关("高-高")类型为主;③城乡聚落斑块面积百分比较低,景观要素类型以耕地为主,城乡发展较缓慢。聚落斑块个数呈现出明显的分异特征,多数城乡聚落平均规模较小,离散程度较高,斑块形状较规则,破碎度较低。垦区城乡聚落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分布特征使得垦区难以发挥集聚功能,因此要统筹集中化发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5.
黄双双  张世熔  毛竹  李凌  李婷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332-2333,2335
在ArcGIS9.0平台上运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洪雅县城乡交错带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的变异函数最优拟合模型分别为球状、指数、高斯和指数模型.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条带状或小团块状分布,由柳街低值中心向北逐渐增加,在高岩村和李家湾达到最高;全磷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带状,北高南低,高值中心在红星村-新村-柳街条带以北,低值中心在阳坪农场;全钾的空间分布与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分布相反,呈条带状或小团块状分布,以柳街为高值中心向北递减.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的块金值与基台值之比分别为38.12%、46.97%、87.5%和0,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有中等的空间自相关,全磷空间自相关性弱,而全钾具有恒定的空间自相关性.成土母质、土地利用方式、地形地貌条件和气候等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基于landsat8 oli数据的合肥市热岛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岛效应是一种城市化进程中所产生的特有环境问题,是一个地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为了揭示快速城市化地区热岛的时空变化特点,利用2014年的Landsat8 oli遥感数据,通过遥感算法反演合肥市地表温度,并对合肥市热岛分布及成因加以分析,同时分析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与热岛分布的关系,以及城市下垫面对热岛效应的影响,并对城市热场进行生态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四季均存在热岛现象,热岛强度表现为夏季最强,最高温度达57.86℃,秋季次之,春季、冬季较弱。春、夏、秋3个季节热岛多集中在主城区,冬季热岛多分布在乡镇及裸土区,城区热岛强度较弱。热岛效应多集中在不透水面和裸土区,城市冷岛多出现在水体位置。城市热岛分布与归一化植被指数呈负相关关系,与归一化建筑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改进半径法可以较好区分城市建成区,建成区与郊区温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北京郊区经济社会正处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的新阶段,郊区城市化除了郊区自身工业化进程的推动之外,更主要的是由中心城区的功能转移和产业扩散带动的.郊区城市化的主要趋势表现在:郊区城市化进程加快;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合流;郊区城市化以不同类型、在不同层次展开,并且与郊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相结合,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向城乡一体的方向推进.郊区农民城市化转移的主要矛盾,一边是离乡离土的脐带割不断,另一边是进城的高门槛跨不过去,而且农民在城市化转移中的财产依托、组织依托及社会转型的制度供给不足.  相似文献   

8.
合肥市建设扩张与生态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20年来合肥市城市建设迅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稳定性产生一定影响。以景观指数为基础解析1995—2016年合肥市景观格局,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反映建设用地与耕地景观时空演变特征的景观梯度及其动态度,研究城市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20年来合肥市城市化进程致使建设用地面积增加85.68%,超过18.41%耕地流失,景观破碎化程度增加,形状复杂化,城市扩张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增加。近20年间城区以旧城区为中心持续向四周扩展,2005年之前主要往西南方向扩展,对其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2005年之后南部、北部扩展幅度较大,南、北部郊区的快速建设影响着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010年之后外围城镇扩展速度增加,致使城区外围生态环境稳定性下降。城市扩张致使生态环境的胁迫作用持续增加,在城市化进程中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城市建设与生态平衡的关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9.
基于兴趣点数据(Point of Interest, POI)与城市分区相关理论,以重庆市核心城区为研究对象,在对POI进行筛选与分类的基础上,构建"空间—影响力"二元权重计算模型以量化POI属性,在精细化网格尺度下对功能混合度进行计算,并结合街道分区识别各街区主体功能.结果表明:中心城区整体功能混合程度较高,功能分区识别以多中心为显著特征,城市组团发展模式较成熟;不同类型POI所属功能区空间分布差异化明显,商服、居住、公服等功能以组团分布、圈层围合为整体特征,工业功能主要以中心城区边缘化分布为主,交通、绿地功能分别以主要站场和大型公园为主;基于POI的功能区识别效果显著,小尺度网格的功能混合度对山地城市的土地利用描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江西省102个县(区)为基本研究单元,围绕要素配置、公共服务、收入均衡3个方面构建城乡融合指标评价体系,采用调查问卷获取指标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研究江西省各县(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特征。从评价的总体水平来看:江西省各县(区)整体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呈现出北高南低的格局;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高-高区和低-低区在空间上集聚明显,显著高-高区主要集中在南昌市中心城区附近,显著低-低区主要分布在赣州市、吉安市和九江市。从评价结果的效果来看:构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和准确地反映江西省城乡融合发展综合水平及存在的主要短板和优势,相关结果可以为城乡融合发展突破短板、难点和瓶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基于河西走廊五个地级市城乡社会经济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并结合德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线性加权法计算城乡关联度、城乡协调度和城乡融合度,对河西走廊各地市的城乡关系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1-2012年河西走廊五市城乡关联度水平整体不断提高,关联度值平均提高0.266,但各城市之间存在差异,其中武威市从0.174提高到0.406,关联度最低,嘉峪关市从0.495提高到0.793,关联度最高。城乡协调度呈不同程度递增的趋势,武威市协调度最低,2012年仅为0.287,嘉峪关市由0.486增长到0.629,协调度最高,城乡关系趋于良性互助。城乡融合度普遍较低,但均呈增长趋势。总体而言,嘉峪关市城乡关联度、城乡协调度以及城乡融合度水平最高,之后依次为金昌、酒泉、张掖、武威。河西走廊各市城乡关系以2004-2012年期间嘉峪关市的"强中型"为最优,以2001年武威市的"双弱型"为最弱。  相似文献   

12.
国外城乡一体化理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观国外对城乡一体化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归纳2类:一是以马列主义者从战略高度出发,科学预测未来社会的发展状况和规律;二是其他西方学者通过对城乡一体化操作层面的探讨所形成的"城乡融合"、"以城带乡"和"以乡促城"3种不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该文认为各地区应结合各自新型工业化进程发展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基于泰尔指数的计算方法,对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我国城乡收 入差距现状以及趋势变化,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为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状况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城乡生态经济交错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阐明了城乡生我错区农业可持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了交错区农业可持发展面临的2,提出了农业可持发展目标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强调发展休闲农 业的重要性。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发展农村新产业生态新模式,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创业,有利于改 善农村人居环境。乡村拥有自然生态景观,兼具生活、生产、工艺、文化等多功能结合的发展地,与城 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  相似文献   

16.
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方兴未艾,其强大的集聚功能吸引 大量的农村生产要素流入城镇,农村出现不同程度的空心化现象。农村空心化有效促进了城镇 化的发展,但其带来的农业人口流失、农业产业萎缩等也给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一 系列困局与挑战,继而影响城乡关系的良性互动发展。面对空心化带来的城镇化发展瓶颈,应 该转变城镇发展理念,提高城镇发展的综合和进行城乡治理制度创新,并以此为纽带,在夯实农 村现实发展能力、克服农村空心化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与提高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动力,最终实 现城乡的良性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7.
黄赟  吕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44-12946
从成都市的自然地理气候与社会经济情况出发,分析了成都的统筹城乡背景趋势,提出将成都建设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战略。该研究分析了在当前时期提出将成都建设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基本条件,认为这一战略决策已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为使成都满足"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6个具体特征定位,提出了将成都打造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近期、中期、长期目标,将战略重点放在产业发展、富民惠民、对外开放、制度创新上,建议淡化成都固有的一、二、三圈层的经济地理格局,而形成市场建设、政策配置、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共建共享同质化的完整城市系统,谋求全民福利和多元合作,建成居住环境佳、投资环境优、文化氛围好、功能级别高、综合竞争力强的"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成都。  相似文献   

18.
乡村未来社区是对村民新的美好生活需要,即"未来—全面—可持续"相耦合的生产生活模式的前瞻性探究,既有利于拓展乡村振兴的新形式,也有利于推动共同富裕的实现。就其生成逻辑来说,乡村未来社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社区建设的指引下、在推进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乡村未来发展走向的独特设计。从乡村未来社区的推进路径看,应着力在突出党建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生态特色和科技赋能等几个方面用力。进而优化组织保障、推进和睦共治、绿色美丽和智慧共享等。  相似文献   

19.
基于统筹城乡试验区重庆市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市农村新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继承和发展.从重庆市新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继承和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结果,新社区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新的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顺义区通过科学规划、创新思路,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引领为方针,统筹城乡一体化,促进产业、人口、土地、环境协调发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经验,具有借鉴意义。本文研究了顺义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做法,提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产业先行,科学制定发展规划,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民生改善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