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鄱阳湖粮食产区农户休耕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争  杨俊 《广东农业科学》2015,42(22):162-167
土地休耕是一种较为新兴的耕地保护制度,生态休耕是恢复地力、提高粮食产能和抵御自然灾害的有效措施。通过对鄱阳湖粮食产区农户休耕意愿的调查发现,有48.54%的农户愿意休耕,51.46%的农户认为休耕的经济生态补偿应当等于休耕面积总产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对农户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非农业收入比例、耕地质量的主观判断对农户的休耕意愿分别具有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而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劳动力数量等指标则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耕地休耕的研究进展与现实借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休耕作为土地利用的一种方式,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作为土地利用制度已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从休耕制度目标、休耕申请程序与机制、休耕规模和空间布局、休耕影响与效益评价和我国休耕的区域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学术回顾并总结了各国休耕经验和制度特征.结果发现:1这些经验和制度均对我国即将实施的休耕制度提供了逻辑起点和制度借鉴,但我国在申请程序、技术、补偿和监督等方面的研究仍需加强;2目前我国应在积极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国情的耕地休耕制度;尤其是在推行休耕制度过程中需审慎评估实行耕地休耕对粮食安全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结合我国耕地细碎化和小农经济特征设计休耕制度体系,休耕模式的设计需因地制宜、实现区域差异化.  相似文献   

3.
浅谈耕地休耕模式及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敏  黄明镜  赵聪  黄学芳 《农学学报》2020,10(10):46-49
休耕制度是保障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具体实现的有效途径,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笔者详细归纳了美国、欧洲和日本休耕制度的提出背景以及休耕制度实施的具体方式和休耕补偿办法,并且分析了中国在资源匮乏地区、耕地破坏地区、生态薄弱区等区域耕地存在的独特性问题,以及相对应的科学改良措施和当前施行的休耕补贴政策。通过对比国外模式和分析国内现行休耕制度,笔者认为国内当前土地休耕应当大力发展预测模型,科学规划休耕区域,并且加强政府监督,改变当前的休耕补贴方式,刺激更多科研单位和商业公司加入到土地休耕的工作中。  相似文献   

4.
总结国外成功休耕制度实践,归纳国内休耕研究现状,重在休耕必要性提出在休耕意愿影响因素方面研究不足,为休耕政策推广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5.
翟欢 《世界农业》2020,(4):51-59,142
登记机制是美国土地休耕制度的核心。该机制通过设立准入标准、竞价上限、环境效益指数和最大面积上限对休耕进行资格控制、成本控制、效益控制和规模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个人利益之间的平衡。中国目前的休耕工作尚处于试点和探索阶段,急需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较为完善的休耕组织方式和政策体系。该研究总结了美国土地休耕登记机制的优点,并提出中国在土地休耕体系的构建中要综合运用政府和市场双重手段,注重宏观控制和微观控制相结合,借助“政府购买式服务”的制度优势,运用社会力量进行休耕养护等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推行休耕制度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针对目前我国耕地大面积抛荒和掠夺性开发等耕地无序利用并存的现象,分析我国实施休耕制度必要性、难点及实施途径,从而在宏观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通过经济分析、文献总结、实证研究等得出耕地的无序利用是农民个体理性选择的结果,休耕有利于实现国家和农民利益的最优化。文章针对我国目前实施休耕制度可能遇到的难点,设计了3种休耕实施模式供参考:季节性休耕、"流转+休耕"及休耕计划。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水土流失、土壤变薄、肥力下降、地下漏斗等一系列问题,使得耕地资源遭受到严重破坏,威胁着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从客观上迫切要求我国实行耕地休耕。考虑到发达国家悠久的休耕历史、相对完备的休耕体系以及较好的休耕效果,对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耕地休耕制度的基本情况与各自的特色进行阐述,并将休耕的背景、制度执行方式和效果进行综合对比,进而总结国外耕地休耕的经验,为我国耕地休耕制度的建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轮作休耕是实施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介绍轮作休耕技术概念以及粮食安全理念的变化,分析了轮作休耕的时代性、地域性、功能性等特征,提出了根据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土地生产能力,掌握好“藏多少粮于地、藏多少粮于技”的平衡点以及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建议,并对耕地轮作休耕技术未来发展与应用情况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
高德武 《吉林农业》2014,(18):31-32
本调查报告通过对采用三种耕作方式的农田进行多因素对比调查,掌握了高光效与宽窄行在玉米生产中的优势、增产原理与存在的不足,并制定解决的措施,提出推广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休耕制度实施的体制性障碍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工作的推进,体制性障碍已成为影响休耕制度连续性和稳定性的重要阻力。现行休耕制度试点问题主要集中在休耕政策与农业补贴政策目标矛盾,降低了休耕制度的吸引力;产权界定与休耕预期收益模糊,抑制了休耕主体的积极性;休耕市场化补偿机制欠缺,阻碍了休耕地的维护和改善动力;休耕监督与技术管理制度不完善,影响了休耕地的持续利用等。从休耕计划制定、休耕保障与技术相结合对休耕制度试点进行再思考,提出包括构建耕地保护计划与休耕计划的转换机制;推进多元化休耕保障渠道,稳定休耕农户预期;构建休耕推广路径,健全监督与养护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1.
休耕制度的目的是促进耕地休养生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黑龙江省农委要求稻田休耕期间深耕深松,种植苜蓿、油菜等肥田养地作物(非粮食作物),提升耕地质量。现将水稻休耕田油菜栽培技术介绍如下,供生产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实施耕地轮作休耕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对我国农业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介绍了宝应县射阳湖镇林上村典型种植大户徐正清采用的"休耕+南粳46"一季种植模式,通过与传统两季种植模式进行效益差异比较分析,取得了投入少、效益高、生态友好的效果,为我县探索优质稻米生产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3.
土地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要素,目前密集农业保障了粮食产量,在短期内可满足人们的要求,但却导致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直接影响到国家以及人民的粮食问题。基于这一现状,为推进生态修复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提出轮作休耕制度。本文梳理了休耕政策的演替、学者们对休耕模式的研究进展以及休耕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机制,提出休耕研究的下一步展望,探讨休耕未来的研究重点,以期为休耕走向精准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国内耕地休耕试点主要做法、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休耕是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布局,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绿色转型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基于对地下水漏斗区(河北)、重金属污染区(湖南)、西南石漠化区(贵州、云南)、西北生态严重退化区(甘肃)等4大典型试点区域的调研,从休耕参与主体、实施技术路径、休耕补偿机制等方面比较归纳了具有区域特色的休耕治理方法。同时,研究发现各休耕试点区域实践中普遍存在经营主体参与不足、参与主体与补偿对象错位、补偿方式单一及缺乏有效监管等问题。为保障休耕试点的有序推进,进一步实现休耕试点的常态化制度化,建议提升农户休耕参与意识,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规模优势共同参与;拓宽以政府财政补贴、市场调节融资和社会资本注入的多渠道资金筹措方式,联合当地农村银行和第三方基金组织建立休耕专项基金;从补偿标准制定和比例分配出发制定差别化动态补偿机制;最后应加强各休耕利益相关者的监管,借助卫星遥感技术等监测手段,建立休耕审批、责任可追溯和效果评估的一体化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5.
轮作休耕是实施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介绍轮作休耕技术概念以及粮食安全理念的变化,分析了轮作休耕的时代性、地域性、功能性等特征,提出了根据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土地生产能力,掌握好"藏多少粮于地、藏多少粮于技"的平衡点以及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等建议,并对耕地轮作休耕技术未来发展与应用情况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在连续三年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地块上进行莴笋“2+X”有机肥当量试验研究,结合化肥零增长行动,探索了降低肥料施用量的有效做法。  相似文献   

17.
姚福杰  于辉  李新萍  高跃  徐莉芬 《吉林农业》2011,(2):98+79-98,79
笔者在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经过多年实践,摸索出在半山区玉米增产、节本、增效的栽培技术一玉米休耕耕作栽培技术,并在实践中推广该技术,在永吉县和磐石市累计推广3000余公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8.
开展耕地轮作休耕是中央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深入分析了近年来江苏省耕地轮作休耕实施成效,并结合本地耕作制度和农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探讨耕地轮作休耕未来发展趋势,为探索符合江苏省情的耕地轮作休耕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9.
实施耕地轮作休耕这一制度既可以产出高质量农产品,保障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又能让耕地休养生息,增加肥力,可持续发展。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耕地轮作休耕势在必行。指出我国农民采用轮作休耕的必要性,提出当前耕地轮作休耕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促进我国耕地轮作休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