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人凝血酶原复合物(PCC)为人血浆中微量蛋白组分,其浓缩制剂由凝血因子Ⅱ、Ⅶ、Ⅸ、Ⅹ组成,在临床上具有治疗乙型血友病等疾病的确切疗效。本文综述了近来PCC及FIX浓缩制剂分离纯化工艺的研究进展,结合蛋白新型分离纯化技术的发展,讨论了该产品制备新工艺的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2.
刘荣  栾淑莹    妍等 《安徽农业科学》2014,(23):7869-7872,7921
[目的]优化樟子松松塔多酚纯化工艺,提高松多酚利用率。[方法]以吸附解析率为衡量指标,确定纯化樟子松松塔多酚的最佳树脂;以多酚回收率和纯度为衡量指标,单因素试验研究纯化过程中各因素对纯化效果的影响,并且利用响应面优化樟子松松塔多酚的纯化工艺。[结果]樟子松松塔多酚的初步纯化最适条件为上样液浓度0.2 mg/ml,上样液体积2.10 ml,样液pH 7,径高比1∶25.8,洗脱乙醇浓度57.75%。在此工艺参数下,樟子松松塔多酚的回收率可达68.78%。[结论]经D4020大孔树脂纯化,樟子松松塔多酚纯度由21.6%升至59.4%,说明D4020大孔树脂适宜用于初步纯化樟子松松塔多酚。  相似文献   

3.
《安徽农业科学》2020,(4):168-174
[目的]建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牛蒡叶中绿原酸的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提取液种类、浓度、pH、提取温度、料液比以及提取时间等参数对绿原酸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以大孔吸附树脂对牛蒡叶中绿原酸的分离效率为评价指标,通过静态和动态吸附/解吸附试验优化分离纯化工艺。[结果]pH=1的蒸馏水为提取溶剂,料液比1∶20(g∶mL)、提取温度80℃、回流1 h时对牛蒡叶中绿原酸的提取效果最佳,平均提取率为1.82%;考察了6种大孔吸附树脂对牛蒡叶绿原酸的分离纯化性能,以吸附/解吸附性能为评价指标,确定了LX-218为最佳大孔吸附树脂。LX-218型MAR分离纯化牛蒡叶绿原酸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样量为30 BV(树脂床体积),上样浓度为0.7倍提取原液浓度(相当于原生药),上样液pH=3,以4 BV/h流速吸附,5 BV pH=5的60%乙醇以5 BV/h的流速解吸附。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牛蒡叶绿原酸得率为84.41%,纯度为55.26%。[结论]LX-21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牛蒡叶绿原酸有较好的吸附容量和解吸附率,优化的生产工艺条件适用于牛蒡叶绿原酸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理开发利用苦荞麦生物资源,延伸苦荞产业链,提高其经济效益;探索适合苦荞叶黄酮工业化生产的工艺方法。[方法]以盛花期的苦荞叶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法提取总黄酮,并通过大孔树脂吸附法进行纯化,对提取、纯化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总黄酮最佳提取工艺为:以60%的乙醇为提取剂,提取温度为72℃,料液比为1∶32g·mL~(-1),超声波处理时间为31min,超声波功率为101 W,此工艺条件下苦荞叶总黄酮得率为10.2523%;AB-8树脂对苦荞叶总黄酮纯化效果最好,最佳纯化工艺为:上样液pH为5,浓度为1.50g·L~(-1),流速为1.00mL·min~(-1),上样量为33mL·g~(-1)树脂,洗脱液为75%乙醇,洗脱液pH为5,流速为1.50mL·min~(-1),洗脱液用量为10mL·g~(-1)树脂,测得苦荞叶黄酮的回收率为77.01%,黄酮纯度为90.6%,是纯化前的3.02倍。[结论]苦荞叶中总黄酮的含量高,且易纯化;该提取、纯化工艺可满足工业化生产高效益、低成本、简单易操作的需求,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占剑峰  刘小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197-9198,9268
[目的]研究鲢鱼肉盐溶蛋白热诱导凝胶的保水性,为鱼糜类产品的生产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鲢鱼肉为试材,通过不同提取条件以及复合磷酸盐的添加量,比较盐溶蛋白热诱导凝胶保水性的变化。[结果]NaCl溶液的浓度、溶液的pH值、提取时间对保水性有明显的影响,最佳提取条件为NaCl浓度0.5 mol/L、pH值6.0、提取时间24 h;复合磷酸盐的含量对保水性有明显影响,最佳使用量分别为磷酸氢二钠0.40 g/kg,磷酸三钠1.67 g/kg,六偏磷酸钠0.33 g/kg。[结论]鱼糜类产品的保水性取决于提取液的浓度、pH值、提取时间以及复合磷酸盐的用量及种类。  相似文献   

6.
[目的]优化党参皂苷的提取工艺,并对皂苷进行纯化。[方法]用正交试验优化党参皂苷的提取工艺,通过考察大孔树脂类型、洗脱液pH值对党参皂苷纯度的影响,优化皂苷的纯化方法。[结果]党参皂苷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提取时间为36 h,提取温度为45℃,料液比为16∶;D101大孔吸附树脂为党参皂苷吸附的最佳树脂,洗脱液pH值为9左右时,得到的皂苷浓度最高。[结论]该试验得到了较高纯度的党参皂苷,为获得高纯度党参皂苷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7.
基于大孔吸附树脂富集法的肿节风粗黄酮纯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适用于肿节风(Sarcandra glabra)粗黄酮类物质纯化的大孔吸附树脂。[方法]比较12种大孔吸附树脂对肿节风总黄酮的静态吸附率和解吸率,用不同梯度浓度的乙醇洗脱HPD-600大孔吸附树脂,并计算总黄酮回收率和纯度。[结果]HPD-600大孔吸附树脂的回收率为86.56%,纯度可达68.7%。[结论]HPD-600树脂综合性能良好,适用于肿节风粗黄酮类物质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制备过程中工艺优化对人凝血因子Ⅷ制备的影响。[方法]以人冰冻血浆经过融解,0~4℃离心,收集的冷沉淀为原始材料,通过调整不同倍数的溶解液、选择不同的抗凝剂、调节不同的酸沉pH,观察蛋白液的稳定性,检测蛋白液中蛋白质含量及凝血因子Ⅷ的活性。结果:加入冷沉淀重量5倍的溶解液,用4 IU/ml肝素钠抗凝,调节酸沉的pH在6.2~6.4范围内,蛋白液的稳定性最佳,人凝血因子Ⅷ的活性最高。[结论]通过优化人凝血因子Ⅷ提取过程的参数,可以显著提高人凝血因子Ⅷ的稳定性,降低杂蛋白浓度,保护Ⅷ因子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分离纯化金银花绿原酸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远景  徐晓伟  余芳芳  高海成  张平  方桐辉  胡晓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052-13053,13057
[目的]研究从金银花中提取、纯化绿原酸的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筛选最佳提取条件和纯化条件。[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60℃,提取溶剂为60%乙醇(V/V),pH值为4,提取时间为1.5h,料液比为1∶25。在此条件下,提取的绿原酸得率为4.52%。最佳纯化工艺条件为:洗脱液浓度20%,洗脱液体积为5BV,洗脱液pH值为8,洗脱液流速为5ml/min。在此条件下,纯化的绿原酸产品纯度为58.3%。[结论]该试验得到了绿原酸最佳提取条件和纯化条件,为绿原酸的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理论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桂花总黄酮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桂花总黄酮的工艺条件。[方法]以贵州产桂花为原料,以桂花总黄酮吸附量及回收率等为考察指标,选用AB-8型大孔吸附树脂对桂花总黄酮进行分离纯化,分别采用静态试验和动态试验等考察AB-8型大孔树脂对桂花总黄酮的分离纯化最佳工艺条件及效果。[结果]pH值、洗脱剂、温度、上柱液浓度、径高比、流速、总黄酮与树脂质量比等工艺条件对桂花总黄酮的吸附洗脱量和回收率等影响很大。AB-8型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桂花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为上柱液pH值4~5;洗脱剂为浓度70%乙醇,料液比为1∶4(g/ml),上柱总黄酮质量与树脂质量比为1∶9.4,上柱液总黄酮浓度为17.86 mg/ml,流速为2~3ml/min;冲洗杂质用水体积2~3 BV,流速为3~4 ml/min;径高比为1.5∶21.6;温度升高,吸附量下降但洗脱率加大。[结论]优选出了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桂花总黄酮工艺条件,为桂花总黄酮的工业化生产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周斌  王桂玉  赵志萍  李光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3,(27):11109-11109,11116
[目的]研究水体pH对化学混凝除COD的影响。[方法]以新配制的COD标准溶液为研究对象,选取PAC、PAFC、PA胯和PFS4种絮凝剂,考察pH对化学混凝除COD的影响。[结果]PAC、PAFC、PA砖的最佳絮凝pH为6i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28.8%、28.8%和27.3%;PFS的最佳絮凝pH为9,COD去除率达到40.7%。[结论]该研究可为水体COD的化学混凝去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混合模式吸附色谱分离纯化贻贝粘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强度琼脂糖基质混合模式吸附介质分离纯化贻贝粘蛋白的方法并探讨分离机理。[方法]考察在不同酸碱度、不同离子强度下,贻贝粘蛋白在凝胶上的静态吸附、动态吸附及解吸附过程。[结果]氯化钠浓度从0增加到0.5mol/L,介质和蛋白之间平衡吸附量变化在6%以内;而酸碱度对吸附的影响较大,当酸碱度跨越蛋白等电点时,单位酸碱度(pH)最大吸附量变化百分比达23%。[结论]介质的复合配基与贻贝粘蛋白间表现了离子交换、疏水作用、氢键吸附的混合吸附作用,采用酸碱度高于等电点的洗脱液洗脱贻贝粘蛋白,得到纯度为90%的贻贝粘蛋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有机-无机复合膨润土吸附-催化处理金橙II染料。[方法]利用羟基铁和表面活性剂同时改性膨润土,制得有机-无机复合膨润土。以阴离子染料金橙II为染料废水的代表,研究了时间、pH等因素对有机-无机复合膨润土吸附和催化过程的影响。[结果]有机-无机复合膨润土吸附剂对金橙II染料的吸附效果明显,最大吸附量为76.1 mg/g。吸附剂的吸附效果受吸附时间影响较为明显。当吸附时间在140 min左右时,去除率最高,可达96.22%。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效果也受到废水自身pH的影响。在不同pH条件下,去除率均能达到85.00%以上。当pH在4左右时,得到最大去除率97.57%。此外,有机-无机复合膨润土在有H2O2存在下,可以催化降解所吸附的污染物,有机物降解率达到87.13%,避免了二次污染,并可重复使用膨润土。当pH在4左右时,降解效果达到最佳,但降解时间较长。[结论]该研究为染料废水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乌头总碱的纯化工艺及中乌头碱的纯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选出乌头总碱的最佳提取工艺,并分离纯化中乌头碱,为新药研制奠定基础。[方法]以总生物碱提取率为指标考察提取工艺。通过硅胶柱层析和结晶纯化获得纯度在95%以上的中乌头碱。[结果]附子中乌头总碱的最佳提取条件为:以3倍药材量的95%乙醇溶液为溶剂,浸提3次,第1次5 d,第2次3 d,第3次1 d。调提取液pH值为3.0~4.0后静置12 h,回收乙醇并浓缩至一定体积,确定D-101的最佳吸附率、洗脱率分别为87.5%和95.3%。纯化时,D-101大孔吸附树脂的上样浓度为6 g/L,pH值为4.5,室温为18℃,以蒸馏水除杂,流速为1 ml/min的95%乙醇洗脱,浓缩洗脱液,完全蒸干,测得其附子总生物碱的平均含量高于48%。[结论]D-101大孔吸附树脂可用于工业化乌头总碱的提取,以及后续各种生物碱的纯化。  相似文献   

15.
毛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4):7308-7308,7338
[目的]研究大孔树脂纯化分离麦冬多糖的优化工艺条件。[方法]比较了不同pH值、流速对麦冬多糖的纯化效果。[结果]确定大孔树脂纯化麦冬多糖的层析条件为:上柱溶液pH值为8,洗脱溶液pH值为8,流速为1.0ml/min,在此条件下麦冬多糖纯度可达到81.0%,回收率71.2%。[结论]该优化工艺条件可以作为麦冬多糖的纯化方式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6.
袁红梅  伊文涛  闫春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533-13535,13604
[目的]研究壳聚糖/活性炭复合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染料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方法]将粉末活性炭(PAC)与交联壳聚糖(C-CTS)复配,制成一种复合吸附剂用于吸附染料亚甲基蓝,并进行了吸附过程的动力学和等温线研究。[结果]制备复合吸附剂的最佳条件:壳聚糖/活性炭的复配比为1∶3,交联剂戊二醛(50%)的加入量是5 ml/g(壳聚糖),温度是70℃,交联时间是2 h;壳聚糖/活性炭复合吸附剂对亚甲基蓝的最佳吸附条件为:吸附温度为50℃,吸附剂的投入量为0.5 g/100 ml(20 mg/L亚甲基蓝溶液),吸附时间为2 h。此时,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可达97%以上,以NaOH对吸附剂再生的效果良好。对该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该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模型。[结论]该研究可为含亚甲基蓝染料废水的处理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赵文秀  董顺福  董宏博  张嫚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2):10357-10358
[目的]探讨采用四元络合物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的微量锰含量的效果与特点。[方法]通过铬天青S(CAS)、1,10-邻菲罗啉(Phen)、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MAB)与锰形成四元络合物,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茶叶中锰的含量。[结果]Mn—CAS—phen-CTMAB四元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18nm;锰含量在0~1.2μg/ml的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84,摩尔吸光系数为ε618=7.4×10^4L/(mol·cm),方法的检出限为0.062μg/ml;回收率为98.1%~103.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0%~2.6%。[结论]该测定法加大了缓冲溶液的用量,保证了测定体系的pH值,确定最佳显色时间为35min,消除干扰离子影响的最佳掩蔽剂为5%KF2.0ml+饱和硫脲1.0ml。该方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是一种测定茶叶消化液中微量锰的准确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类芽孢杆菌胆固醇氧化酶(COD)的固定化,为COD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不同浓度的聚乙烯醇、硼酸为主要材料制备固定化酶,并通过试验确定制备固定化酶的最适浓度、最佳反应温度、最适pH、热稳定性、酸稳定性、米氏常数及操作稳定性。【结果】选用12%聚乙烯醇、5%硼酸制备的固定化酶形状好、强度适中、易操作、固定化率高,其最适反应温度60℃,最适反应pH7.0,热、酸稳定性比游离酶好,且稳定范围较游离酶宽,表观米氏常数Km(2.55×10^-5mol/L)相对游离酶变小,重复使用5次后酶活力仍能保持在67.8%以上,半衰期为8.91次。【结论】聚乙烯醇制备的同定化COD稳定性好,与底物亲和力较强,可重复回收利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