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7 毫秒
1.
【目的】开展松乳菇的分离鉴定及松乳菇与马尾松的共培养研究,以期通过与马尾松共培养实现松乳菇的规模栽培。【方法】试材松乳菇子实体采自湖北恩施天然马尾松次生林,使用组织分离法获得松乳菇菌株,采用rDNAITS分子鉴定分离菌株的种属,利用One-way ANOVA分析松乳菇接种对马尾松菌根侵染率、苗木生长及氮(N)、磷(P)、钾(K)含量的影响,并利用Duncan法分析马尾松菌根侵染率与松乳菇子实体生长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rDNAITS分子鉴定3株真菌均为松乳菇,其在松木屑、棉籽壳等基质上能实现菌丝体的良好生长,属于兼性腐生菌根真菌。松乳菇与马尾松共培养结果显示,3株松乳菇均与马尾松形成外生菌根,在共培养11个月后,马尾松的菌根侵染率均在95%以上,外源接种松乳菇显著增加马尾松的干重、株高、地径、主根长和侧根数(P<0.05,下同),与CK相比,接种处理马尾松干重增加5.41%~19.25%,株高增加11.15%~20.59%,主根长增加12.58%~28.90%,侧根数增加34.88%~46.42%,地径增加幅度最大,比CK增加52.63%~68.42%;外源接种松乳菇显著提高马尾松根系和叶片的N和P含量,有利于马尾松苗木的培育。L-1无论对马尾松苗木的菌根侵染率、生长及N、P养分吸收影响效果均优于L-3和L-2处理。在共培养13个月后,获得24个松乳菇子实体,平均出菇数为2.67个/m2,产量为80.67 g/m2,其平均出菇数、总鲜重与马尾松菌根侵染率之间不显著相关(P>0.05)。【结论】 rDNA ITS方法可准确鉴定野生松乳菇,外源接种松乳菇能促进马尾松苗木的生长及对N、P等元素的利用,菌根侵染率的提高有利于松乳菇子实体形成,湖北省恩施市境内的松乳菇资源可作为驯化栽培松乳菇的潜在优良菌株。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碳、氮源对红汁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为红汁乳菇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红汁乳菇LH-1菌株为供试材料,以菌落直径、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为测定指标,研究了13种碳源、22种氮源对红汁乳菇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红汁乳菇具有较广的碳源及氮源谱,在13种碳源中,以果糖为碳源时,红汁乳菇菌落长势最好,其菌落直径、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分别为48.31mm、8.37mm/d和41.87;在22种氮源中,以酵母膏为氮源时红汁乳菇菌落长势最好,其菌落直径、菌丝生长速率和菌丝生长指数分别为50.82mm、7.84mm/d和39.18;红汁乳菇对氨基酸及铵盐类物质利用较差。【结论】红汁乳菇菌丝生长的最佳碳源、氮源分别为果糖和酵母膏。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贵州两种松乳菇近缘乳菇,为贵州省乳菇近源种鉴定提供方法。【方法】以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下生长的两种与松乳菇近似的乳菇为研究对象,使用形态学和rDNA ITS区段核苷酸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鉴定。【结果】两种乳菇分别属于鲜艳乳菇Lactarius vividus和红汁乳菇L. hatsudake,两种乳菇在形态学和分子序列上存在一定差异;与松乳菇的同源性分别达95%和93%,在形态特征以及生物、生态学特性上具有极高相似性。【结论】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上对贵州鲜艳乳菇、红汁乳菇等进行鉴定,为外生菌根类珍稀食用菌驯化以及保育促产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从中高海拔天然林采集外生茵根真菌,经鉴定、组织分离、菌株纯化、扩大培养等制成菌剂,接种到青杆(Picea.wilsoniiMast)幼苗上,筛选出红汁乳菇(Lactarushatsudake)、微甜乳菇(L.subdulcis)、黄丝盖伞([nocy—befastigiata)等5个优良菌株。人工接种菌根真菌能有效促进林木菌根的形成,且促生长效应显著,能有效提高苗木干物质积累和对磷元素的吸收,尤其能提高苗木抗逆性,提高成苗率和造林成活率,并在林木成活后长期发挥茵根的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菌根菌与益生菌组合对桉树苗木生长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桉树人工林的生产力和造林成活率,以提高树林土壤肥力、涵养水源与维持资源多样性及生态功能。【方法】把马勃菌根真菌与解磷菌、解钾菌、固氮菌组合接种到桉树组培幼苗上,育苗3个月后,检查苗木菌根感染率,按完全随机试验设计的方法抽样测定苗木的苗高、地径、生物量。【结果】供试的11个益生菌组合接种育苗3个月后,桉树幼苗的菌根感染率在70%~90%;在接种3个月之后,苗木高比对照增加22.95%~64.40%,地径比空白对照增加23.53%~61.18%,生物量(干重)比对照增加7.72%~98.15%;各组处理的苗木苗高、地径、生物量与空白对照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结论】益生菌组合对桉树苗木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效果,Z-3、Z-5、Z-8、Z-4、Z-2、Z-11等6个菌株组合在促进桉树生长方面效果尤为明显,可作为对桉树生长效应有良好影响的优良菌株组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检测细菌对块菌菌根苗的菌根数量、株高和地径的影响,寻找块菌可能的NHBs.[方法]设置5个菌根组合Zinndi-cumxCmollissima,T indicumxQ.franchetii,T.aestivumxCmo,T.issima,ZaestivumxQ.franchetii和T.melanosporumxC.tmol-lissima为供试菌根组合.选择6株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溶杆菌(Lysobacter capsici)、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m)、瓜两面神菌(Janibacter melonis)、氧化烃微杆菌(Microbacterium hydrocarbonoxydans)和球形节杆菌(Anhrobacter globiformis)作为供试细菌.在块菌接种的过程中在菌剂中分别加入供试细菌和抗生素,在幼苗形成菌根后对菌根苗的菌根进行计数,并且测量株高和地径.[结果]苏云金牙孢杆菌可以极显著地促进TixQf菌根苗的菌根数量和地径,球形节杆菌极显著地促进TmxCm菌根苗的菌根数量.这两种细菌可以应用于实验大棚接种.[结论]同一细菌对于不同的菌根组合形成的菌根数量、菌根苗株高和地径具有真菌特异性.它会促进某些菌根组合的菌根数量、菌根苗株高和地径形成,但会抑制另外一些菌根组合的菌根数量、菌根苗株高和地径.同时,块菌子囊果内土著细菌对于所有供试菌根组合形成的菌根数量都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对于菌根苗株高和地径的影响在不同组合中不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 fungi,AMF)异形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rregularis,Ri)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根外菌丝对重金属铅的吸收及转运能力,为明确AMF根外菌丝的铅转运能力提供依据。【方法】以菌根植物蒺藜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寄主)和非菌根植物油菜(Brassica napus)为试验材料,采用三室培养系统(菌根室-施铅室-非菌根室)进行研究,其中菌根室种植蒺藜苜蓿并进行AMF处理,包括接种Ri、Fm和未接种对照(CK)3个处理;施铅室(中间隔室)设置0和800 mg/kg 2个铅处理;非菌根室种植油菜,试验共设CK、Ri、Fm、Pb、Ri×Pb、Fm×Pb 6个处理,研究铅胁迫下2种AMF根外菌丝对植物生长及铅离子富集的影响。【结果】(1)与CK处理比,Ri和Fm处理蒺藜苜蓿总生物量分别提高了43.55%和256.98%,铅胁迫对Ri和Fm处理蒺藜苜蓿的生物量无显著影响。(2)0 mg/kg 铅胁迫下,2种AMF均能够与蒺藜苜蓿形成良好共生关系,Fm和Ri处理菌根侵染率达到90%以上。Fm和Fm×Pb处理侵染根段丛枝丰度分别是Ri和Ri×Pb处理的8.75和2.51倍。(3)与Ri处理比,Ri×Pb处理菌根室培养基质中菌丝密度显著提高231.57%,施铅室培养基质中菌丝密度显著降低49.56%;与Fm处理比,Fm×Pb处理菌根室培养基质中菌丝密度提高314.09%,施铅室培养基质中菌丝密度降低21.09%。(4)Ri×Pb、Fm×Pb处理蒺藜苜蓿地上部铅含量分别是CK处理的3.60和8.45倍,根系铅含量分别是CK处理的7.45和217.87倍;Fm×Pb处理油菜根系铅含量是CK处理的62.15倍。【结论】AMF根外菌丝能够直接吸收并转运铅至寄主植物根部,并可能借由“外排”效应将铅运输至非菌根植物根系,且Fm促进植物生长及根外菌丝吸收转运铅的能力显著高于Ri。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营养物质对红汁乳菇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为红汁乳菇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红汁乳菇菌株SH-3为研究对象,大肠杆菌为指示菌,用摇瓶培养法研究不同碳源、氮源对红汁乳菇发酵液抑菌效果的影响,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安排试验方案,并通过回归分析和响应面分析优化红汁乳菇发酵基质的配方。【结果】在试验范围内,以葡萄糖和麦芽糖为碳源,蛋白胨和酵母膏为氮源时,发酵液的抑菌效果最佳;最佳的液体发酵基质配方为:葡萄糖48.30g/L,麦芽糖45.29g/L,蛋白胨4.69g/L,酵母膏4.12g/L,KH2PO41.0g/L,MgSO40.5g/L,水1 000mL(pH=7.0),抑菌圈理论直径为2.01cm。【结论】发酵基质配方影响发酵液的抑菌效果,红汁乳菇发酵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麦芽糖,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膏,最终确定的最佳基质配方对提高红汁乳菇发酵的经济效益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
外生菌根真菌促进油松人工幼林生长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不同林型下分离获得的外生菌根真菌纯培养菌株中,选择了其中劣味乳菇、赫丝膜菌、褐环乳牛肝菌、毛边滑锈伞4株优良菌处,对油松人工幼林(5年生)进行菌剂混合接种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外生菌根真菌对油松幼林接菌,能够使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接菌后的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放线菌总数比不接菌的有明显的增加,其中真菌增加732.35%。对接菌油松进行菌根调查发现,接菌后的油松菌根侵染率为75%,不接菌的为20%;对连续两年接种菌剂的油松幼林调查发现,与不接菌剂的相比施用菌剂的油松地径、株高显增加。由此认为,外生菌根真菌作为一项生物接种技术对促进油松幼材的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红汁乳菇菌丝液体发酵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表LI8(3^7)研究红汁乳菇液体培养时影响菌丝产量的主要营养因子.从中筛选出对红汁乳菇菌丝生长影响显著的氮源品种;采用L27(3^13)正交实验研究了综合因子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肉膏、KT、转速、培养时间、三角瓶大小这些因素对红汁乳菇菌丝的生长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糊精、蔗糖 甘露醇对红汁乳菇菌丝的生长也具有显著的影响;根据因子平均生物量的水平比较和交互作用方差分析结果,选择糊精含量为2.5%、牛肉膏含量为2%、蔗糖 故露醇为3%、MgSO4为0.01%、KT为1%、烟酸 核黄素为(0.5% 0.1%),在转速为130r/min的情况下.培养25d,红汁乳菇菌丝产量可达449.7mg/100mL.  相似文献   

11.
2013年11月从广州某猪场发生急性败血症死亡的母猪心脏、肺脏、脾脏分离到1株病原菌,经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生化特性及16SrRNA、spaA基因测序,确定为猪红斑丹毒丝菌,命名为GZ株。结果表明,该菌株对阿莫西林、利福平、庆大霉素、头孢类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其他药物广泛耐药,对BALB/c小鼠的致死剂量为1.5×108 cfu/mL。测序结果与NCBI收录的猪红斑丹毒丝菌进行Blast比对分析,16SrRNA基因与不同地区分离自人、蛋鸡、猪、白海雕、野猪、野兔、鼠等动物的同源性为95.9%~99.8%。spaA基因与NCBI收录的分离菌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8.9%~99.9%,氨基酸同源性为99.5%,3处发生突变,其中,第36位缬氨酸突变为亮氨酸,第203位异亮氨酸突变为蛋氨酸,第257位亮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与1998年和2006年日本1a型Fujisawa株的核苷酸同源性最高,为99.8%,因此确定分离的GZ株为1a血清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30株中国兰属植物菌根真菌进行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兰属植物与其菌根真菌的专一性。【方法】以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扩增分离自云南6种兰属植物的30株菌根真菌的rD-NA ITS序列,再与GenBank中的菌株rDNA ITS序列进行Blast比对,并采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rDNA ITS序列Blast比对结果显示,分离的30株菌根真菌分别隶属于镰刀菌属、毛壳菌属、柱孢霉属和瘤菌根菌属,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菌根真菌ITS1-5.8S-ITS2序列总长429~563bp,GC含量为41.67%~58.06%,其中ITS1长92~259bp,GC含量为47.66%~58.62%;5.8S长155~158bp,GC含量为40.81%~52.05%;ITS2长146~192bp,GC含量为38.78%~55.56%;聚类分析显示,30株菌根真菌可分为4组,其中,分离自送春、蕙兰、建兰的菌根真菌皆属于镰刀菌属,聚在Ⅰ组上;分离自春剑的菌根真菌除CJ7单独聚在Ⅳ组外,其他均聚在Ⅰ组上;分离自莲瓣兰、春兰的菌根真菌分别聚在Ⅱ和Ⅲ与Ⅰ和Ⅱ2个分支上,分离自莲瓣兰的菌根真菌聚在Ⅱ、Ⅲ2个分支上。【结论】在供试的6种兰属植物中,春剑、春兰、莲瓣兰和蕙兰菌根真菌的遗传多样性较送春、建兰丰富;蕙兰、送春、建兰与菌根真菌的专一性较强,而春剑、春兰、莲瓣兰与菌根真菌的专一性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丛枝菌根真菌(AMF)对实葶葱生长发育、生理活动以及化感作用的影响,为实葶葱驯化利用和AMF种质资源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盆栽试验,将分离自实葶葱栽培田土壤中的AMF(优势属为球囊霉属和无梗囊霉属)孢子接种于人工栽培的实葶葱根际(AM 处理),以未接种AMF的实葶葱为对照(N-AM 处理),测定实葶葱植株生长和生理特征的变化;取实葶葱地上部和地下部,分别制备 0(对照),0.25,0.5和1 mg/mL的水浸提液,以叶用莴苣种子为受体材料,采用卷纸发芽法进行发芽试验,测定叶用莴苣幼苗生长指标,以衡量实葶葱化感作用的变化。【结果】接种AMF后实葶葱生长受到显著促进,植株表型得到调控。出苗后150 d,AM处理的株高、全株鲜质量、地上部鲜质量、地下部鲜质量、根长、根体积、须根数、侧根分支数分别为15.00 cm、0.87 g/株、0.46 g/株、0.42 g/株、21.17 cm、2.24 cm3、8.83个/株、13.92个/株,较N-AM处理分别增加了36.74%,182.87%,251.42%,132.18%,23.83%,116.23%,14.23%,169.25%;菌根生长效应随实葶葱生长而增强,于出苗后120 d达到最高值1.33;AM处理实葶葱的全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干质量分别为127.60,90.20,37.40 mg/株,较N-AM处理分别显著增加了188.04%,290.48%和76.42%,根冠比则显著降低了54.84%。AM处理实葶葱叶片叶绿素a、鳞茎可溶性糖和EPY含量较N-AM处理分别显著提高了130.25%,58.33%和41.18%,叶片叶绿素 b 和可溶性糖含量比N-AM处理略降低但差异不显著。AM处理根系中独脚金内酯素含量在出苗后呈增高-降低-增高的变化趋势,于出苗后 60 d达到最高值(2.86 ng/g),根系活力始终高于N-AM处理,盆栽实葶葱根系AMF侵染率最终为31.55%。当实葶葱地上部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5 mg/mL 、地下部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25 mg/mL时,AM处理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分别比N-AM处理分别提高了112.12%和66.67%;当地上部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25和1 mg/mL、地下部浸提液质量浓度为0.5和1 mg/mL时,AM处理的综合化感效应指数分别比N-AM处理降低了50.94%和4.69%及18.52%和35.19%。不同质量浓度实葶葱水浸提液对叶用莴苣幼苗生长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各处理的综合化感隶属函数值均高于对照(4.06),其中以0.5 mg/mL AM处理地上部水浸提液最高(15.49),0.25 mg/mL N-AM处理地下部水浸提液最低(6.89)。【结论】实葶葱的生长发育与生理活动均受到AMF强烈的正向作用,实葶葱对受体植物的化感作用效果也受到AMF的调节。  相似文献   

14.
利用盆栽巨菌草(Pennisetum sp.)实验,研究了不同土壤镉(Cd)浓度(T0:空白;T1:5 mg·kg~(-1);T2:10 mg·kg~(-1);T3:15 mg·kg~(-1))条件下,接种两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后土壤中Cd的生物有效性、巨菌草生物量、巨菌草Cd积累量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与不施加菌剂(CK)相比,接种AMF显著降低了土壤中Cd的生物可利用性,在5、10、15 mg·kg~(-1)处理下,接种Fm和Ri后可交换态Cd分别降低了18.65%、20.51%、6.53%和12.54%、16.64%、6.66%;在10、15 mg·kg~(-1)处理下,接种Fm和Ri,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增加了20.98%、36.94%和36.54%、43.88%,地下部分生物量增加了14.31%、21.79%和25.78%、12.83%。接种AMF显著提高了巨菌草对Cd的吸收能力,其中在5 mg·kg~(-1)处理下接种Ri,巨菌草的重金属富集系数(BCF)最高,达到0.77,由于植物地上、地下部分Cd的含量均增加,巨菌草的Cd转移系数(TF)并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阐明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元宝枫生长状况及根系形态特性的影响,探讨元宝枫根系形态与其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在元宝枫幼苗生长基质中接种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2种AM真菌,以不接种AM真菌为对照,通过盆栽试验,培养90 d后,测定元宝枫的生长状况、根系活力及根系形态指标,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分析接菌与不接菌处理之间的差异,采用envfit ()函数、冗余度分析和变差分解分析元宝枫生长状况与其他指标间的关系。【结果】①接种2种AM真菌后,元宝枫株高、地径、茎干质量和根系活力较对照显著提高,根冠比下降。根内根孢囊霉对元宝枫的促生作用比摩西斗管囊霉显著。②与对照相比,接种2种AM真菌后,元宝枫根表面积和根体积显著增大,粗根根长占总根长的比例增加,细根根长占总根长的比例显著降低。根内根孢囊霉对元宝枫根系形态的影响比摩西斗管囊霉显著。③元宝枫生长状况与其根系活力和根系形态密切相关。【结论】接种AM真菌有助于增强元宝枫的根系活力,改善其根系形态,促使其汲取更多养分,进而提高其生物量。  相似文献   

16.
壳聚糖酶高产菌的筛选、鉴定与发酵产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壳聚糖酶(EC3.2.1.132)能催化壳聚糖分子中β1,4糖苷键的水解,以获得具有特殊生理活性的壳聚寡糖(聚氨基葡萄糖,聚合度2-10)。该酶在细菌、真菌等多种微生物中存在。采用透明圈法,以壳聚糖为唯一碳源,从11份虾蟹壳堆积的土壤中分离出51株能降解壳聚糖的菌株。经平板初筛、摇瓶发酵复筛以及产酶动力学研究,确定H2为产壳聚酶活力高、发酵时间短的优良菌株。根据其形态及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浅玫瑰色链霉菌,并命名为(Streptomyces roseolus DH)。进一步的基本发酵条件研究显示:该菌株发酵最适温度为30 ℃,发酵液初始pH为7.2,最适碳源为1%胶体壳聚糖,最适氮源为0.5%蛋白胨。此条件下经60 h发酵,发酵液中壳聚糖酶活力可达(6.10±0.12) U/mL。此菌株产酶量高,发酵周期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杀蚊球形芽孢杆菌BS-10高产培养基进行优化,为该菌株的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菌株BS-10菌体生物量、干质量和芽孢数为考察指标,对培养基中添加的碳、氮组成成分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并对优化所得培养基进行发酵罐扩大培养试验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菌株BS-10高产毒力最优培养基(NBFB)配方为胰蛋白胨3g/L,牛肉膏1g/L,鱼粉6g/L,麸皮4g/L;采用NBFB培养基,可将BS-10培养周期缩短至18h,芽孢数达4.12×109 CFU/mg,对致倦库蚊幼虫的毒力较基础培养基增大了100倍。【结论】菌株BS-10在NBFB培养基扩大培养中,不仅获得了高产量,而且缩短了发酵周期,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对不同程度盐分和重金属胁迫下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 Pall.生长的影响,为重金属污染盐渍化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方法】采用温室盆栽的方法,模拟不同程度重金属Cd污染(干土中含0、2、5 mg·kg-1 Cd)NaCl型(干土中含0、1.5 g·kg-1 Na+)盐渍化土壤(Cd0Na0、Cd0Na1.5、Cd2Na0、Cd2Na1.5、Cd5Na0、Ca5Na1.5),研究接种AM真菌Funneliformis mosseae对Cd和NaCl胁迫下小果白刺的菌根侵染、元素吸收、离子平衡、生物量、Na+和Cd含量与吸收的影响。【结果】在重金属Cd和NaCl胁迫下,接种F. mosseae的植物根系平均菌根侵染率为12.68%~21.90%。与不接种CK相比,接种AM真菌使不同处理小果白刺总干质量增加101.35%~215.29%;地上部矿质营养元素增加47.55%~21...  相似文献   

19.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土沉香幼苗耐旱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种不同地区的幼套近明球囊霉(Claroideoglomusetunicatu,CE1、CE2)和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mosseae,FM1、FM2)于珍贵树种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幼苗,采用模拟土壤干旱胁迫,研究接种菌根真菌对土沉香的耐旱性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干旱胁迫的加剧,未接菌组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总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接菌组叶绿素含量高于未接菌组;在干旱胁迫下,接菌组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上升,中度干旱胁迫以上,接菌FM1和FM2组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CK组。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大,接菌组幼苗SOD酶和POD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接菌组SOD酶和POD酶活性高于CK组。土壤干旱使植物体内MDA含量上升;在中度干旱时接菌组MDA含量高于CK组;当土壤水分达到重度干旱胁迫时,接种FM2、CE1和CE2处理组MDA含量显著高于CK组。研究表明,在干旱胁迫下,土沉香菌根化苗能提高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酶活性,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植物耐旱性。模糊隶属函数值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轻度干旱还是重度干旱,接种菌根真菌幼苗的耐旱能力强于未接菌组,接种摩西斗管囊霉菌种强于接种幼套近明球囊霉菌种,其耐旱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菌株FM1FM2CE2CE1。  相似文献   

20.
美国白蛾高毒Bt菌株复配增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云金芽孢杆菌是一种重要的生物杀虫剂,有着低毒、无公害、环境友好等优点,在防治美国白蛾中取得了较好成效。但单一使用时也存在着对美国白蛾幼虫致死效率不高及致死速率较慢的问题。首先利用前期筛选的美国白蛾高毒苏云金芽孢杆菌CF1262菌株与常用生物制剂(灭幼脲III号、阿维菌素、苦参碱)进行相容性测定试验,筛选出与苏云金芽孢杆菌相容性好的生物杀虫剂灭幼脲III号和阿维菌素;再用筛选出的生物杀虫剂进行不同浓度的复配增效试验,测试室内联合毒力,并通过共毒系数的计算优选出表现增效作用的组合。综合复配剂对美国白蛾4龄幼虫的联合毒力及共毒系数的整体情况来看,1.8%阿维菌素乳油、25%灭幼脲III号悬浮剂与苏云金芽孢杆菌CF1262复配剂均对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显示出了很好的增效作用。其中,苏云金芽孢杆菌CF1262与1.8%阿维菌素乳油体积比1∶1混合后增效作用尤为明显,共毒系数达到179.88。试验结果为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提供更多值得参考的方法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