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5 毫秒
1.
旱地覆膜方式对土壤水热效应及玉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试验结果表明,顶凌全膜覆盖双垄沟播的保墒、增温、增产、增收效果均好,其玉米籽粒折合产量最高,为12691.9kg/hm^2,较半膜覆盖平铺穴播增产46.1%,纯收益达17358.86元/hm^2,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我们于1990—1991在山西省榆次市的黄土垣区对旱地玉米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地膜加秸秆覆盖等几种覆盖栽培形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地膜加秸秆覆盖能明显改善土壤环境,促进玉米生长发育,产量提高达23.4%,能有效结合单独使用地膜和单独使用秸秆的优势,克服其不足,是黄土高原旱地玉米增产丰收的一项先进技术,宜向该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旱地小麦少耕沟播覆盖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0~1993年的试验研究和生产示范表明,旱地小麦少耕沟播覆盖栽培技术具有明显的蓄水保墒和培肥土壤效果,少耕沟播覆盖比常规耕作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两个百分点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27~0.251百分点;土壤容重变小,比常规耕作增产小麦36.6%。  相似文献   

4.
旱地农田秸秆覆盖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地农田秸秆覆盖不论在丰水年还是少水年都有明显的保墒作用。麦田覆盖少水年播种期0—50厘米土层含水量比对照高2—4%,丰水年拔节至灌浆期比对照高1.3—1.9%。覆盖区土壤紧实度比对照减少0.1—0.19克/厘米~3。连续2年覆盖,0—10厘米土层有机质含量增加0.0911%,碱解氮增加16.0ppm。少水年覆盖区旱地小麦增产8.1—21.5%,丰水年增产22.5—36.8%.试验证明,旱地农田秸秆覆盖具有节水和肥田双重作用,1989年山西屯留县麦田覆盖巳推广5万多亩。  相似文献   

5.
地膜覆盖是旱作农业区重要的抗旱技术之一。登封地处豫西丘陵山区。80%的耕地是旱地。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为了研究旱地春玉米的增产新技术,我们采用地膜集雨增墒覆盖技术,使地膜带上增加了两条集流沟。雨水沿着集流沟下渗到种子周围,增加膜下土壤含水量。利于出苗和玉米生长。在不增加投入成本的情况下.产量比普通覆盖法提高12.8%~16.2%。春玉米5月上旬乳熟期收获,出售鲜玉米棒。是山区农民增收的一条门路。  相似文献   

6.
玉米除草地膜栽培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除草地膜进行玉米覆盖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除草地膜除具有普通地膜的作用外,还具有防除杂草的功能。除草地膜对玉米杂草的防除效果在70%-100%之间,除草地膜处理比露地玉米每亩增产51.7kg,增产幅度为9.25%-28.9%,平均增产率17.4%。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半冬性近特早熟品种早熟908为母本,贵州省农科院辐射选育的半冬性中熟品种辐2-2为父本,杂交育而成的早麦5号新品种,具半冬性,近特早熟,高产,稳产,品质好,蛋白质含量14%,适应性广,增产潜力大,品比试验比对照增产32.08%,生产试验较对照增产35.07%-52.92%。适宜旱地分带轮作,中上等肥水条件。  相似文献   

8.
青海10号以青海3号为母体,马牙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在1995-1996年省旱地蚕豆区域试验中,比对照牙平均增产10.9%,在1996-1997年生产试验中,比对照马牙平均增产14.1%,低,中位山旱地种植,一般产量3750kg/hm^2(250kg/mu)。全生育期155-170天,青海10号丰产性好,粒大,籽多,较耐旱,籽粒粗蛋白质含量27.5%,栽培以麦茬为宜,秋耕深翻,适时早播,蚜虫发生期  相似文献   

9.
毕节地区小麦秸秆覆盖还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1999-2001连续3年的定点研究表明:小麦秸秆覆盖还土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有效养分,改善土壤物理性状,且有保墒、保温、疏松土壤等特点。小麦秸秆还土比对照未覆盖的玉米增产,尤以覆盖小麦秸秆+酵素菌催腐后增产效果最优,比对照增产11.7%,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旱地冬小麦渗水地膜全覆盖穴播试验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旱地冬小麦渗水地膜全覆盖穴播试验表明,渗水地膜覆盖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常规地膜覆盖的含水量;渗水地膜在显著提高地温的同时可以降低午时的极端高温;渗水地膜覆盖的冬小麦比常规地膜覆盖的冬小麦平均增产15.7%,比不覆盖小麦增产102.2%。  相似文献   

11.
覆膜对半干旱区春玉米生长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促进东北半干旱区旱作农田持续增产以及秋覆膜技术的推广,以玉米郑单958为试材,在农业部阜新农业环境与耕地保育科学观测实验站的定位试验地,设置了裸地种植(B),春季覆膜种植(SM)和秋季覆膜种植(AM)3个处理,研究覆膜处理对玉米的生长发育特性、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能促进玉米的生长,提高籽粒产量,其中,AM处理优势明显,可以增加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生物量,促进干物质积累;2014年的籽粒平均产量达14 280 kg/hm2,较SM处理和B处理分别高18.76%和14.51%,增产的原因是穗长、穗粗、粒数、百粒重均大于其他2个处理;2015年的籽粒平均产量达12 120 kg/hm2,较SM处理和B处理分别高10.79%和76.93%,增产的原因是穗长、穗粗、粒数、百粒重的显著增加;AM处理连续2年均显著提高了春玉米的降水利用效率。综合本研究结果,在半干旱地区雨养农田连续应用秋覆膜技术,即使在较为干旱的年情下仍可以实现作物的高产,该技术是提高本地区春玉米产量和农田降水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等灌溉量膜下滴灌与细流沟灌对玉米生长、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方法】以郑单958为研究对象,于2015—2021年进行田间试验,通过管式水分仪测定窄行、根区和宽行下0—50 cm土层水分含量,研究膜下滴灌与细流沟灌对土壤水分分布状况及其对玉米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生物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结果】膜下滴灌优先补充窄行和根区的土壤水分,而细流沟灌优先补充宽行表层的土壤水分。而玉米耗水主要集中在0—30 cm土层范围内,膜下滴灌的窄行和根区0—30 cm土层水分含量均高于细流沟灌;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灌溉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减小,40—50 cm土层水分动态受灌溉方式影响较小。膜下滴灌较细流沟灌可显著促进玉米在开花期和成熟期的生长,提高叶面积指数。开花期膜下滴灌玉米的株高和叶面积指数较细流沟灌平均增加4.3%和8.3%,成熟期平均增加4.9%和15.1%。开花期和成熟期玉米总生物量均为膜下滴灌>细流沟灌处理,开花期增加12.2%,成熟期增加11.5%。膜下滴灌处理的玉米干物质转移量、干物质转移率和干物质转移量对籽粒贡献率均显著高于细流沟灌处理,分别增加17...  相似文献   

13.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营养生长及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 2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 3种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的营养生长及籽粒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残茬覆盖和深松耕作玉米播种后出苗率高 ,次生根多 ,株高增加而基部节间缩短 ,叶面积系数提高 ,最终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14.
旱塬地覆盖玉米高产生理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采用三种覆盖模式(二元覆盖模式、垄覆沟种模式、膜侧种植模式),研究了隰县试区旱塬地玉米同化产物积累及氮、磷、钾吸收、分配等问题。结果表明,以二元覆盖种植方式最好,其亩产量为602kg,比对照增产10.14%;同化产物(干物质)积累至9月2日总增重353.17g/株,比对照高39.5%;8月上旬叶面积最大,比对照高7.9%;灌浆期比对照提早7~8天,持续时间长7~8天;每一亩 N、P、K 吸收量分别为19.3kg、2.0kg、9.8kg。同时对叶面积增长与干物质和地上部与地下部消长相关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间作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的重要农作措施,通过对不同行比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中作物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以及产量的计算,分析2种作物干物质分配规律、种间竞争能力以及边际效应的强度和范围,探讨间作种植提高土地生产力的机理。【方法】 试验以4种不同行比的玉米大豆间作(6M6S、6M3S、3M6S、3M3S)为研究对象,设置2种作物的单作(CKM、CKS)为对照,分析干物质积累分配规律、间作系统产量和生物量组成,采用每一行(依次从玉米和大豆的交接行向内记为第I行、第II行和第III行)取样的方法,计算边际效应和茎叶输出量、输出率和贡献率。【结果】 在2年试验中,4个间作处理的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CKM,其中6M6S、3M6S处理的大豆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高于CKS。间作提高了玉米全生育期和大豆分枝前期、分枝后期、鼓粒期、成熟期时的干物质积累速率。2年试验中,6M6S、6M3S、3M6S和3M3S处理的玉米产量分别达到CKM的73.9%、88.7%、52.8%、65.5%,大豆产量分别达到CKS的26.1%、11.3%、47.2%、34.5%,其产量土地当量比(LERYMS)分别为1.31、1.23、1.33、1.13,玉米对大豆的产量种间相对竞争力分别为0.44、0.47、0.45、0.46。间作提高了玉米I行、II行和III行,大豆II行和III行的干物质积累速率与积累量,而降低了I行大豆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和积累量。2年试验中,间作玉米的I行、II行、III行的单株产量分别为CKM的151.43%、138.51%、130.83%,间作大豆的I行、II行、III行的单株产量分别为CKS的90.22%,104.16%、109.03%。2年试验中作物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均在吐丝期(盛花期)达到最大值,各处理的玉米叶、玉米茎、大豆茎叶的输出量平均分别为15.70 g/plant、27.64 g/plant、7.43 g/plant,输出率平均分别为22.80%、44.23%、19.61%,贡献率平均分别为14.99%、26.28%、27.79%。【结论】 玉米和大豆间作提高了作物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提高了茎叶干物质输出量,提高了土地当量比,其中玉米的贡献大于大豆。不同行比配置对间作的边际效应有影响,间作玉米中I、II、III行的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依次降低,间作大豆则依次升高。相比于其他间作处理,3M6S处理土地当量比最高,是最有利于发挥间作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的间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大田试验方法,研究了休闲期深翻覆盖配施氮磷肥对旱地小麦群体动态、叶面积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相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比为1∶0.5和1∶0.75时,增加施氮量可提高各生育期群体茎数、单株叶面积及成穗率,可显著提高可育小穗数、干物质量,降低不可育小穗数,从而提高穗数、穗粒数及产量;施氮量为150 kg/hm2时,增加施磷量可提高各生育期群体茎数、单株叶面积及成穗率,可显著提高可育小穗数、干物质量,可提高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其中,氮磷比为1∶1较1∶0.5提高成穗率13.10%,从而提高穗数22.7%,提高穗粒数3.79%,提高产量18.92%;施氮量为180 kg/hm2时,各生育期群体茎数、单株叶面积、成穗率、穗长、可育小穗数、不可育小穗数、干物质量以氮磷比为1∶0.75最高,1∶1居中,1∶0.5最低,其中,氮磷比为1∶0.75较1∶0.5提高成穗率11.43%,提高穗数19.35%,提高穗粒数4.95%,提高产量17.31%;施氮量为180 kg/hm2时,氮磷比为1∶0.75对各生育期群体茎数、叶面积、成熟期农艺性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较施氮量为150 kg/hm2、氮磷比为1∶1时效果更好。相关分析表明,各生育期群体茎数与穗数、穗粒数密切相关,且与穗数关系更密切;生育中后期单株叶面积与穗数、穗粒数相关较密切,且与穗数关系更密切。总之,休闲期深翻覆盖配施氮肥180 kg/hm2、氮磷比为1∶0.75时更有利于促进群体有效分蘖,提高成穗率;有利于提高叶面积,从而提高干物质量;有利于提高穗数、穗粒数,最终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作物干物质积累与分配规律及种间竞争关系,探讨玉米大豆间作的增产机理,提出适合辽西半干旱区的最优玉米大豆间作模式。【方法】试验于2018—2019年在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进行,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2行玉米2行大豆间作(MS2:2)、4行玉米4行大豆间作(MS4:4)、6行玉米6行大豆间作(MS6:6)、玉米单作(M)、大豆单作(S)等5种种植模式,研究作物的干物质积累分配特点、种间竞争力及其对产量和土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3种间作模式均提高了玉米拔节期和灌浆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玉米分别增加16.58%—20.32%和51.29%—52.56%;间作对大豆分枝期和鼓粒期的干物质积累影响较小,但分枝期MS2:2间作模式干物质积累量显著低于单作大豆。玉米干物质分配比率拔节期叶大于茎,灌浆期穗大于茎、叶,且3种间作模式穗的分配比率比单作玉米增加23.22%—31.70%;大豆干物质分配比率分枝期茎大于叶,鼓粒期茎、叶大于荚果,MS2:2和MS4:4间作模式大豆荚果分配比率比单作大豆分别降低19.30%、17.22%,MS6:6间作模式与单作大豆差异不显著。间作模式下玉米比大豆表现出了更强的种间竞争力(Ams>0)和产量营养竞争比率(CRms>1)。MS6:6和MS4:4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分别为1.16、1.07,土地生产力提高7%—16%,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MS2:2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为0.97,具有间作劣势。【结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土地生产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改变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及种间竞争关系实现,MS6:6和MS4:4间作模式优势明显。表现最佳的是MS6:6间作模式,该模式能够显著提高土地生产力,在当地农业生产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隰县试区旱塬玉米产量随施肥量的增加划为三个区段:明显增长区段、平稳增长区段、负增长区段。以平稳增长区段最高产量的耗水系数或水分生产效率作为该地区的降水生产潜势值,经肥力梯度法测定为1.06~1.09kg/mm。培肥地力是提高降水生产潜势的基本途径,施肥促进农田耗水量增加10%左右,而水分生产效率却成倍增长,在施肥增产中起着主导作用。秸秆覆盖可少耗水30mm 以上,并提高水分生产效率19%。喷施抗旱剂能抑制蒸腾,改善植株水分状况,增产10%左右。  相似文献   

19.
夏玉米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三种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的营养生长及籽粒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和深松耕作玉米播种后出苗率高,次生根条数多,株高增加而基部节间缩短,叶面积系数提高,最终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20.
玉米氮肥适宜追施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玉米在大喇叭口期重施氮肥,植株矮,穗位低,利于抗倒伏。中后期叶片衰亡慢,比叶重高,干物质积累多,从而果穗秃尖短,穗粒数多,千粒重高。大喇叭口期施肥较3叶期施肥增产157%,比拔节期施肥增产10.6%,比吐丝期施肥增产6.8%。拔节期和大喇叭口期分两次追施和大喇叭口期一次施入产量相近。大喇叭口期是玉米最适宜的追肥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