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7):15-16
1.1淡水有核珍珠养殖周期 圆球形有核珍珠的育珠周期根据插植珍珠核大小而定。5-6mm珠核,养殖1年即可采珠;7-8mm珠核,养殖1.5-2.0年采收,珍珠皮层厚可达0.8mm以上;9~10mm珠核一般要养殖2~3年。珍珠皮层可达1.0—1.5mm。珠核越大.珍珠皮层要求越厚,养殖周期越长。总体来说.珍珠皮层厚的有核珍珠,质量佳,价格高。  相似文献   

2.
本发明是关于在淡水养殖有核珍珠的插核方法。使用特别的插核器穿插法,使核与细胞小片能可靠地密贴在一起,操作简便,插核效率高,不损伤母贝,不会脱核,成珠率高,珠质好,固核率高达100%。  相似文献   

3.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3):18-18
淡水有核珍珠养殖具有育珠周期短、珍珠颗粒厘码大、形态多样,并能控形生产等特点。我国淡水有核珍珠养殖研究试验,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期,现已经取得了正圆有核珍珠、异形有核珍珠、几何形有核珍珠、大型奇特形有核珍珠、拟态控形有核珍珠、彩色有核珍珠和夜明珠等诸多科研成果。20世纪80年代初,在湖南、江西、湖北等地开始应用于生产,已经取得了很好的  相似文献   

4.
《淡水渔业》1974,(4):22-23
一九七二年六月,我场在试验养殖淡水无核珍珠和有核珍珠的基础上,在湖南益阳地区“五·七”干校张元培同志的大力帮助下,开始试养淡水有核有色珍珠。经过一年半的养殖,初步取得了成功。淡水有核有色珍珠的养殖与普通有核珍珠的养殖手续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先将白色  相似文献   

5.
淡水有核珍珠初步试养成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渔业》1977,(4):16-18
在毛主席“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我县无核珍珠生产几年来有了较大的发展,1976年产量已接近三吨。但无核珍珠在圆,大,光的质量上还达不到出口标准.为了更好地支援外贸出口,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我县沙湖养殖场、斜塘渔业大队等一些生产单位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试养了有核珍珠,初步获得了成功。现将试验过程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淡水珍珠领域,有一个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他就是世界淡水有核珍珠的研创者、广东绍河珍珠有限公司董事长谢绍河。其发明的“淡水有核珍珠”被誉为“天下淡水第一珠”。谢绍河在湛江水产学院任教期间,曾师从我国现代珍珠养殖创始人熊大仁教授从事海水珍珠养殖研究.发明和推广国际首创“淡水有核珍珠”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7.
淡水有核珍珠的培育在我国一直处于试验阶段,由于技术难度大,虽有个别单位称育成了有核珠,但质量不佳,珍珠层薄,形状差,有的还在后面拖了一条小尾巴,没任何商品价值。因此,至今从未有任何单位和个人形成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8.
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等方法对体外培养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外套膜细胞进行观察和检测,证明其具有与蚌体内细胞相同的生物学结构、分裂增殖能力和分泌珍珠质的生物活性。在此基础上,对三角帆蚌有核珍珠培育技术进行探讨。将培养细胞黏附在表面经过促黏壁物质处理的珠核表面,再插入育珠蚌体内培育,120 d后,蚌体内可形成完备的珍珠囊,并在珠核表面有明显的珍珠质沉积;6个月后,珍珠质可将整个珠核包裹起来形成有核珍珠。本研究初步证明了细胞法培育有核珍珠的可行性。[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49-154]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针对内脏团珍珠囊包被不完全和珍珠形成慢、生长周期长的问题,采用组织块贴片培养包裹珠核后插入内脏团培养珍珠,取得了比较好的育珠效果,插核培育出来的珍珠光泽较好,且颗粒超过8mm以上,两批次成珠率达65.0%和76.3%。  相似文献   

10.
报导了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内脏团培育圆形有核珍珠的试验结果。结果显示:插植珠核的7362只手术蚌植核后一个月内成活率99.2%。经23个月养殖后,随机抽取50只。结果留核率达94%,成珠率为86%,其中中高档珠占37.2%。有核珍珠直径在9.4~11.6 mm之间,其中10 mm以上占88.4%。11.6%的珍珠表面有小于3 mm的凸起,未发现带扁而长尾巴的珍珠。试验表明:三角帆蚌内脏团内能培育出高品质的有核珍珠。此外还发现,脱核或核片分离的细胞小片仍可在内脏团内形成珍珠。  相似文献   

11.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6):22-23
引起插核育珠严重死亡的病害主要有:病毒性蚌瘟病、水体污染、水体理化性状恶化和中毒性蚌病。  相似文献   

12.
我们在1958年,继承了十三世纪创始的“佛像珍珠”的传统,开始了海、淡水珍珠的养殖。在淡水育珠方面,最初用插核法,1962年转入插片法。江苏省的同志从广东学习后,回去发动群众大搞珍珠养殖,由1966年到1972年育出了七吨珍珠,远超日本淡水珠的产量,他们以渔促农,以农促渔,国家、集体、  相似文献   

13.
<正> 淡水养殖珍珠是水产珍品生产的一个项目,为仿照天然成珠原理育成。即取河蚌外套膜表皮制成细胞小片,用手术的方法植入宿主蚌的外套膜上;或把用贝壳质做成的珠核插入,并随同植入细胞小片与核密切,使细胞小片依赖宿主蚌的结缔组织供以营养,增殖成珍珠囊。由珍珠囊分泌珍珠质沉积于囊内或核上,经2—3年的培养,即形成珍珠。只植细胞小片的生成无核珍珠;插核植片的生成有核珍珠。珍珠因其独道的药理作用和装饰价值,驰名于国内外市场,且需要量很大。北方有一定的生产潜力。为了增加出口,支援四化建设,我们于1977年冬在贾庄公社鱼种场开展了北方  相似文献   

14.
张元培 《内陆水产》2004,29(5):18-18
育珠水体最少要2000m^2以上,有微流水,水深2m以上,水太浅,育珠蚌易受底层硫化氢、氨和甲烷等有毒物质的影响。在珍珠生长旺期的5-10月,最好创造缓流条件。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挑选紫色三角帆蚌选育系作为育珠蚌和供片蚌,选择内壳色为深紫的外套膜,采用撕片法制作细胞小片,然后在珍珠生产过程中检测珍珠的生长状况,提前淘汰有尾珠和脱核珠,同时改善插核工艺,能够有效地提高正圆珍珠的比例,最后优先选择平均水深3~4米、总面积1000亩左右的外荡作为养殖场地,经过3年生产出紫色优质正圆的淡水有核珍珠,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淡水无核珍珠手术新工艺和操作规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从 1913年奥富德斯和濑辰平、西川藤吉等研究成功采用贝类外套膜上皮组织,移植到育珠贝体内以培育珍珠的方法,至今一直是人工培育珍珠的基本手术工艺。近 100年来,通过许多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使今天的珍珠有了大规模生产的可能,并且新的工艺、新的技术不断出现,从而推进全世界育珠业继续向前发展。  经多年努力,我们将撕膜法工艺和系统化消毒技术科学结合,形成了一套新的手术操作工艺、流程,以及手术操作质量管理措施,通过对手术操作工的培训和养殖生产实践表明,该工艺及其管理措施,不仅使“大、光、圆、艳”的优质珠比率…  相似文献   

17.
以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ngiiLea)为材料,对淡水有核珍珠的团核措施进行了研究。实验中分别采用麻醉剂注射、倒膜、捆固双壳、针刺腹足、粘合剂粘合伤口等固核措施,通过对伤口愈合后育珠蚌的固核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麻醉剂注射与倒膜两种措施后,育珠蚌固核率明显提高,其它几种方法固核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企鹅珍珠贝游离有核珍珠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2011年,借鉴马氏珠母贝游离有核珍珠植核方法,根据企鹅珍珠贝生理机能特性以及植核部位的组织构造特点,摸索出企鹅珍珠贝术前处理、栓口、植核施术、术后休养和育珠期管养等系统性的植核育珠技术。5年间,共植核企鹅珍珠贝245710个,植核贝经过60 d的休养,成活率为91.3%~96.0%,平均休养期成活率为94.0%;植核贝再经过16~22个月的育珠期后,成活率为90.3%~96.3%,平均育珠期成活率为94.3%;共收获游离有核珍珠69 158颗,成珠率为27.5%~33.8%,平均成珠率为30.7%,其中共收获商品珠54 825颗,商品珠率为68.5%~83.8%,平均商品珠率为79.3%。  相似文献   

19.
有核再生珍珠(图见彩中插2)培育是采用活蚌取珠的方式,即用开壳器将珠蚌撑开,在珍珠囊中活体取珠,利用珍珠囊上皮细胞重新分泌珍珠质而形成新珍珠,这样一只育珠蚌可循环多次利用,资源利用率高,省工、省本,养殖周期短,年经济效益高。特别是利用培育有核钮扣珠的珠蚌作为再生珠育珠蚌,活蚌取珠后培育有核再生珠。由于培育钮扣珠的珠核形状规则,大小一致,其形成的珍珠囊大,因此培育的有核再生珠大小均匀,规格大,珍珠光滑细腻,珠光强、质量好,适宜加工成多种新奇饰品。目前,该有核再生珠已成为国内外珠商抢手货,市场价5万~10万元/千克之间,  相似文献   

20.
<正> 珍珠生产中往往发现,在不同蚌龄蚌的外套膜上插植细胞小片以及细胞小片插植在同一类蚌外套膜的不同部位,之后收获珍珠的情况有差异。为了探明差异的实际情况,我们对不同蚌龄的蚌插植细胞小片之后所收获的珍珠,以及同一类蚌不同部位上收获的珍珠,进行分类比较,为育珠生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