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茶轻基质育苗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油茶苗木生产提供技术依据,以芽苗砧嫁接苗为试验材料,采用轻基质和苗圃土为栽培基质,分别对其苗木嫁接成活率、造林成活率、苗高、地径及根系各指标进行测定分析,评价油茶无纺布轻基质容器育苗的苗木生长效果和质量。结果表明:轻基质培育的油茶苗平均嫁接成活率为89.6%,苗高32.5 cm,地径3.57 mm,根系总长度310.29 cm,根系直径1.33 mm,根冠比0.69,造林成活率达92.5%。轻基质培育的油茶苗木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苗圃土培育的苗木,尤其在根系的各项指标上表现出更明显的优势,可在生产中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对采用沙床育苗法培育的杉木轻基质容器苗的生长量、生物量、根系形态和出圃率等进行对比研究的结果表明:轻基质容器苗地径、侧根数、高径比在贝江河林场、西山林场和咸水林场等3个种子园的良种苗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轻基质容器苗的苗高、地径、侧根数、地下鲜重、根冠比和出圃率分别为37.3 cm、5.5 mm、13.5条、5.1 g、0.29和94.5%,表明轻基质容器苗根系发达,出圃率高,对提高造林成活率和良种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沙床培育轻基质容器苗技术利于培育出高质量和高出圃率的良种壮苗,宜在苗木培育与生产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科学研究院研发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沙床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并对该技术的特点、创新性及应用前景进行了阐述。采用沙床轻基质容器育苗方法,杉木种子发芽率提高50%以上,1年生杉木苗平均苗高、地径分别为32.4 cm和5.5 mm,苗木出圃率达90%以上,能有效提高良种利用率及苗木质量,利于育苗期间的集约化经营与精细化管理。育苗沙床兼具排水和保水功能,能有效平衡苗木生长对水分的需求,实现苗木对水分的高效利用并大幅节约用水成本。采用沙床培育的轻基质容器苗根系发达、茎干粗壮、抗逆性增强,造林后成活率显著提高。采用沙床培育轻基质容器苗是实现杉木工厂化和规范化育苗的重要技术支撑,是提升杉木育苗技术水平的重要突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可在杉木栽培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裸根苗、轻基质容器苗和黑塑料杯容器苗的苗木质量及造林效果的对比研究得出,轻基质容器育苗能够显著提高落叶松的苗高、地径及一级侧根数量,苗木质量较高;在不同立地条件下,采用轻基质容器苗造林能够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及造林苗的新梢生长量,是适宜在冀北山区推广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5.
在提升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轻基质容器育苗方法的基础上,从生长量、生物量,生长量区间分布,苗木质量等级评价以及根系生长状况等方面,探究1年生杉木实生轻基质容器苗和裸根苗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轻基质容器苗的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分别为40.87、0.50 cm,均达到Ⅰ级苗出圃标准;裸根苗平均苗高43.35 cm,达Ⅰ级苗出圃标准,平均地径0.54 cm,仅达到Ⅱ级苗出圃标准。轻基质容器苗和裸根苗苗高分别有73.3%、74.2%分布在30~50 cm范围,苗高分布差异较小;轻基质容器苗地径有78.0%分布在0.3~0.6 cm范围,裸根苗仅为62.4%,说明轻基质容器苗地径生长更加均匀。轻基质容器苗侧根数量以及根冠比显著高于裸根苗,有利于提高造林成活率。采用沙床培育,可获得高质量等级和高出圃率的杉木轻基质容器苗。  相似文献   

6.
香梓楠为热带南亚热带珍贵优良用材树种,使用轻基质网袋育苗,具有重量轻、通气透水性好和方便种植等特点,可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和降低造林成本。选择树皮和锯末为基质原料,经晒干、粉碎、过筛、堆沤后,按一定比例把拌匀的基质灌装至网袋内制成育苗容器。香梓楠种子经催芽后移植至容器内,注意淋水,保持湿润;每半个月施肥一次,以氮肥和复合肥为主,宜勤施薄施:当苗高约15 cm时,移疏苗木,并适时进行空气修根,促进侧根的生长;约11月中旬以后可实施炼苗,当苗龄达12个月,苗高达45cm以上时,苗木可出圃造林。  相似文献   

7.
油茶大规格容器苗质量及其造林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出适宜的容器规格、育苗基质及造林苗木规格,从而为油茶育苗和造林质量的提高提供技术依据,采用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方法,就不同规格的容器与不同类型的基质对容器苗质量的影响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对采用大规格容器苗的造林效果进行了调查与评价。试验结果表明:以大规格容器和轻基质培育的苗木其生长状况与根系质量均良好;运用3年生容器大苗造林的成活率平均为96.32%,其树高1.74 m、地径34.45 mm、冠幅1.07 m^2,当年挂果率达96.67%。研究结果表明:油茶大容器轻基质育苗和造林具有生产可行性,但相关技术还有待进一步优化与推广。  相似文献   

8.
闽楠轻基质育苗容器规格与分级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化闽楠优质轻基质容器苗培育方案,开展轻基质育苗容器规格和苗期分级培育对闽楠1 a生容器苗生长和苗木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基质配比和缓释肥加载量相同的情况下,闽楠容器苗的地径和苗高生长随着容器规格的增大显著加快,采用4.5 cm×10.0 cm规格的轻基质容器可满足1 a生闽楠容器苗生长需求,既提高优质苗出圃率,又利于降低育苗成本;苗期分级分隔培育试验则发现,分级分隔与否虽对平均苗高影响不明显,但分级分隔培育使苗高生长更加均匀整齐,显著促进苗木侧须根和地径生长,提高了1 a生闽楠苗木质量,大幅度提高合格苗出圃率和Ⅰ级苗率,分别达79.01%和50.62%。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几种育苗基质对油茶芽砧苗成活率、苗高、地径以及根系等生长指标对比分析的结果表明,在4个基质配比中,1 a生芽砧嫁接苗以油茶轻基质容器苗保存率、树高和地径表现为最大,分别为82.2%,32.1 cm和0.31cm;苗木根系以2 a生大田裸根苗主根为最长,为13.3 cm,根茎比最大,为0.50,适宜油茶造林后后期生长。因此培育1 a生油茶苗以油茶轻基质为最佳选择,培育2 a生苗应该选择大田育苗。  相似文献   

10.
以栓皮栎作为试验材料,通过采用传统容器苗和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育苗两种苗木进行了对比,探索了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苗在凉山州山区造林的应用前景。结果表明:(1)相同条件下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苗地径较之于传统育苗容器育苗增加了77.1%。(2)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苗苗高较之于传统育苗容器育苗增加了77.8%。(3)基质无纺布容器苗≥5 cmⅠ级侧根数较之于传统育苗容器育苗增加了80%。(4)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育苗相较于传统容器苗具有无污染的特点。为此,提出了建议:在类似山区造林工程中应积极推广轻基质无纺布容器苗。  相似文献   

11.
文章总结了应用轻基质无纺布容器培育优质红椎实生苗新技术。基质以泥炭60%、炭化锯末20%、炭化树皮20%为轻基质配方,用湿润沙层积种子催芽,待胚根长到一定长度移入容器袋中,并进行遮阴、防鼠害、水肥、病虫害防治和炼苗等管理,当苗木地径≥0.3 cm、苗高≥30 cm,且充分木质化和无病虫害,即可出圃造林。  相似文献   

12.
杉木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介绍了应用轻基质网袋容器培育杉木壮苗的新技术。以沙壤土为基质进行播种,幼苗高5-8cm时移入轻基质网袋容器,基质以松皮粉60%+锯末25%+炭化锯末15%为宜,约1a生时85%以上苗木的地径大于0.50cm、苗高大于25cm,这时即可出圃造林。  相似文献   

13.
采用轻基质网袋培育马蹄荷(Symingtonia populnea)容器苗,3-4月份播种于沙床;当苗高4~5 cm时,移植入网袋容器,基质以松皮粉40%+沤制锯末40%+碳化锯末20% 或松皮粉50%+沤制锯末30%+碳化锯末20%为宜;翌年2-3月份 (11个月左右) 大部分苗木地径大于0.27 cm,苗高大于0.21 m出圃造林.  相似文献   

14.
降香黄檀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基质配制与处理、种子处理、育苗圃地选择、播种、幼苗移植、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以及容器苗修根与苗木出圃等方面介绍了降香黄檀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利用该技术培育的降香黄檀幼苗,约1年生时85%以上苗木的地径大于0.50 cm、苗高大于30 cm,此时可以出圃造林;其育苗成本为0.45元/株,造林成活率可达98%以上,4月份造林,至12月份调查,平均树高达102 cm,平均地径1.8 cm。  相似文献   

15.
西南桦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优树种子和轻基质网袋培育西南桦容器苗,8~9月播种,以黄心土和沙(3:1)为基质.待芽苗具4~6片真叶,移入网袋,基质以松皮粉35% 沤制锯末50% 碳化锯末15%(或松皮粉40% 沤制锯末50% 碳化锯末10%)为宜.翌年2~3月份(6个月左右)大部分苗木地径大于0.25 cm,苗高大于0.20 m即可出圃造林.实践证明轻基质网袋容器育苗技术可应用于西南桦大规模工厂化育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泡桐轻基质容器苗的是利用泡桐良种脱毒组培苗移栽至轻基质容器中培育形成的苗木,在其工厂化培育过程中,由于培育水肥和光照微生境的异质性,使同批泡桐组培苗生长形成为生长势不同的轻基质容器苗,为明确不同等级泡桐轻基质容器苗移栽至大田后苗木间生长和质量的差异;【方法】在河南省通许县建立生长对比试验林,对泡桐轻基质容器苗壮苗和弱苗的大田移栽苗木的苗高、地径、根幅、根茎叶器官组织中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碳浓度、单位面积产苗数和优质苗产出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1个生长季后,泡桐轻基质容器苗壮苗培育的大田苗苗高、地径、根幅和大田保存率为3.96m、5.77cm、1.34m和92.22%,分别比弱苗提高了40.43%、19.21%、103.03%和18.41%。方差分析表明,各生长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弱苗培育的大田苗;泡桐壮苗培育的大田苗茎组织内各矿质元素浓度均高于弱苗大田苗,组织内全磷、全钾浓度分别为0.49 g·kg-1和2.56 g·kg-1,均极显著高于弱苗培育的大田苗;而壮苗根、叶组织中全氮、全磷、全钾和有机碳浓度与弱苗差异不显著;壮苗单位面积大苗产出数6403株·hm-2和优质苗产出率达58.24%,分别比弱苗提高了1.17倍和8.73倍。【结论】利用泡桐轻基质容器苗壮苗培育的大田苗的优质苗产出数、苗木质量均优于利用弱苗培育大田轻基质容器苗,应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以发酵锯未、蔗泥、碳化稻壳、深红土为轻基质配方原料,按5∶4∶0.5∶0.5体积比例混合,进行了轻基质网袋容器的生产,培育了健壮的史密斯桉轻基质网袋容苗,经过空气修根、炼苗等技术措施,提高了苗木的抗逆性,提高了苗木上山造林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刚松裸根苗移植造林成活率低的问题,于2004~2007年对其系列容器苗培育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乙烯塑料袋适宜培育苗高6-150cm的中小苗木,密度随容器规格而定;聚丙烯编织袋适宜培育150cm以上的大苗,密度以每公顷16650~20850株为宜。营养土以肥沃中壤农田土,配以适量过磷酸钙,菌根土即可,各种规格刚松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均达98%以上,用于园林绿化、荒山造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七溪岭林场闽楠1年生苗与3年生苗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闽楠造林苗木年龄与造林效果的关系,以江西永新县七溪岭林场相同立地条件下,裸地栽植1年生闽楠轻基质容器苗和裸地栽植3年生闽楠容器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造林3 a、4 a后林木树高、直径、鲜物质总质量等因子的分析,研究2种培育模式的效果及其机理。结果发现,栽植3年生闽楠苗与栽植1年生苗具有显著差异。因此,3年生闽楠容器苗造林具有较大的生长优势和显著的培育效果,优势苗木直接影响闽楠的造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方对红锥幼苗生长及造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不同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方条件下1,2年生红锥幼苗生长及造林效果对比分析,为2种年龄红锥苗木培育筛选出适宜的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方,亦为其造林适宜苗龄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种容器规格和11种基质配方分别培育1,2年生红锥苗,测定红锥苗期的生长动态,并开展造林试验,调查其早期生长表现。运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等方法,探明不同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方条件下红锥幼苗生长差异,应用相关分析揭示红锥苗期生长与造林效果的相关性。【结果】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方显著影响1,2年生红锥苗的苗高、地径、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P0.05),且两者交互作用对1,2年生幼苗的苗高、地径、根生物量以及2年生幼苗的总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1年生红锥苗造林当年,各基质配方的造林保存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幼树高差异显著;造林第2年,各基质配方的造林保存率和幼树高差异不显著,而地径差异显著。2年生红锥苗造林当年,各容器规格的造林保存率、幼树高和地径均差异显著,各基质配方的造林保存率差异不显著,而幼树高和地径差异显著。容器规格和基质配方的交互作用对2年生红锥苗造林当年幼树高具有显著影响。1年生红锥苗造林,当年幼树高、第2年幼树高和地径与造林前苗高、地径、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且当年和第2年幼树高与造林前幼苗根冠比呈显著负相关。2年生红锥苗造林,容器规格1(8 cm×12 cm,直径×高)当年幼树高、地径与造林前苗高和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容器规格2(12 cm×15 cm,直径×高)当年幼树高与造林前苗高、地径、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而当年幼树地径与造林前总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红锥苗木质量显著影响其前两年造林效果。【结论】容器规格与基质配方对1,2年生红锥苗木生长存在交互作用,因此红锥苗期适宜基质配方选择应依据苗龄和容器规格而定。培育1年生红锥苗,建议采用容器规格1和基质配方10(50%沤制树皮+25%黄心土+25%锥林表土);培育2年生红锥苗则采用容器规格2和基质配方7(50%沤制树皮+50%锥林表土)。在杂灌控制及时的良好立地,采用容器规格1培育1年生红锥苗,其造林效果优于容器规格2培育的2年生红锥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