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考察饥饿及恢复摄食对胭脂鱼仔鱼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影响.在水温(19±0.5)℃下,对胭脂鱼仔鱼实施延迟首次投喂0、1、3、5、7、9和11d共7个处理,随后进行饱食投喂,分别在延迟处理结束时以及摄食后(19日龄和29日龄)取材对鱼体的含脂量、脂肪酸和氨基酸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如下:(1)随延迟首次投喂时间的增加,胭脂鱼仔鱼鱼体的脂肪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在实验结束时(29日龄),各处理组仔鱼的脂肪含量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表现出完全补偿效应.(2)胭脂鱼仔鱼在饥饿期间,主要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作为能量代谢基质,按n-6>n-9>n-3顺序被先后利用,且C22∶6n-3 (DHA)优先于C20∶5n-3(EPA)被保存下来.同时,鱼体中DHA和ARA的百分含量与仔鱼体质量和含水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3)随延迟首次投喂时间的增加,胭脂鱼仔鱼的丙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组氨酸显著下降;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显著上升;而甘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果表明:胭脂鱼仔鱼对饥饿有较强的适应性,在饥饿初期以消耗脂类物质为主,当脂类物质趋于阈值,氨基酸开始被大量消耗;胭脂鱼仔鱼在饥饿后恢复摄食时,鱼体氨基酸的恢复比脂肪酸更慢.  相似文献   

2.
饥饿对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仔鱼摄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观察、测量记录外部形态特征等方法研究了饥饿胁迫下白甲鱼(Onychostoma sima)仔鱼的摄食、生长、形态和存活的变化。结果显示:在水温(20±1.5)℃时,饥饿组和投喂组白甲鱼仔鱼在孵化后第4天开始摄食,初次摄食率为48%,第6天初次摄食比率达到100%。饥饿组仔鱼抵达饥饿不可逆点(PNR)的时间为13.5 d,50%累计死亡率出现时间基本上与PNR出现时间相同(13.5 d),表明第13.5天为白甲鱼早期发育中较为敏感的阶段。试验期间,饥饿仔鱼体重、体长、眼间距和体高分别在第6、7、11和12天后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束(16 d)时饥饿组仔鱼体重、体长和眼径的瞬时增长率均显著低于摄食组(P<0.05),而头长、体高和眼间距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饥饿对仔鱼生长发育起延迟作用,混合营养期延迟投喂,仔鱼生长发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投喂仔鱼。  相似文献   

3.
为了更好地救护和增殖中国特有易危物种准噶尔雅罗鱼,在水温(21.0±1.5)℃条件下,利用人工采卵授精法获得准噶尔雅罗鱼初孵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确定仔鱼不可逆点(PNR),研究投饵对仔鱼的生长、发育和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准噶尔雅罗鱼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开始营外源性营养,仔鱼卵黄囊于5日龄已基本被消耗完毕,混合营养期仅维持2 d,属于易遭受饥饿胁迫鱼类;2)初次摄食率为36.0%,初次摄食率最高在7日龄,可达96.6%,PNR出现在仔鱼孵化后的9~10日龄,3日龄后饥饿组对仔鱼卵黄囊的吸收速度影响极显著(P0.01)。仔鱼具有摄食能力仅6~7 d,在到达PNR后3 d左右饥饿组即全部死亡,其耐受饥饿能力较差;3)在饥饿胁迫条件下的仔鱼对卵黄囊的吸收进程慢于正常对照组仔鱼,5日龄后饥饿对仔鱼体长影响显著(P0.05),饥饿组仔鱼6日龄生长发育出现负增长,7日龄开始出现脊索弯曲、腹部凹陷、胸角,集群性、初次摄食力均与饥饿时间呈负相关,并且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由饥饿导致的形态和行为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仔鱼形态发育、生长和成活的影响,并测定了饥饿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不可逆点(PNR)。结果显示,水温23~24℃下豹纹鳃棘鲈仔鱼2.5 DPH(孵化后天数)开口摄食,3.0 DPH卵黄囊和油球消失,混合营养期仅0.5 d,容易遭受饥饿胁迫。饥饿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为65%,出现在3.5 DPH;PNR发生在4.5~5.0 DPH,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仅2.0~2.5 d。对照组和饥饿组仔鱼在3.5 DPH前全长无明显差异(P0.05),之后饥饿组仔鱼出现生理性萎缩,全长开始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饥饿组仔鱼在内源性营养消耗完毕后出现了一系列因饥饿所导致的形态发育特征,并于6.5 DPH全部死亡,因此豹纹鳃棘鲈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2.5~3.5 DPH。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18℃~19℃条件下,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饥饿对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仔鱼存活、生长发育及行为学特征的影响。通过测定仔鱼的初次摄食率和饥饿不可逆点(PNR),确定了初次投喂的最佳时间。结果显示,黑棘鲷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4日龄卵黄囊消失,6日龄油球消失,混合营养期仅3 d,属容易遭受饥饿胁迫的鱼类。仔鱼开口时初次摄食率仅为30%,之后迅速提高,至5日龄达到最高的90%,之后逐渐下降,7日龄降至45%,到达PNR。饥饿组仔鱼在6日龄后开始出现生理性萎缩,全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进入PNR后,仔鱼活动能力显著下降,身体出现扭曲、畸形,死亡率急剧升高,至10日龄全部死亡。黑棘鲷仔鱼耐受饥饿能力较弱,建议开始投饵的最适时机为仔鱼开口后的4 d内。  相似文献   

6.
在水温(16.0±0.7)℃条件下,研究了延迟投饵对齐口裂腹鱼仔鱼摄食、存活和生长的影响。设置22个试验组,每组3个平行,每个平行200尾仔鱼,其中D0组为对照组(仔鱼开口即开始投饵),D1~D20组分别延迟1~20 d投饵,试验第22 d,完全饥饿组仔鱼全部死亡,因此D21组为完全饥饿组。试验结果表明,齐口裂腹鱼仔鱼7日龄时初次开口摄食,摄食率为13.33%,初次摄食率随着日龄的增长而递增,14日龄达到最高(摄食率86.67%);饥饿不可逆点(PNR)出现在19~20日龄。延迟投饵0~2 d的试验组,其仔鱼存活率均高于90%,并且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延迟投饵3 d以上,仔鱼的存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延迟投饵10 d以上,仔鱼存活率急剧下降;完全饥饿21 d,仔鱼全部死亡。随着延迟投饵时间的增加,仔鱼的全长、体质量呈现递减的趋势,甚至出现负增长,试验结束时,对照组仔鱼的全长和体质量均显著高于各延迟投饵组(P0.05)。综合仔鱼的摄食情况及其全长和体质量的变化等,齐口裂腹鱼初次投饵时间在7~8日龄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7.
饥饿对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仔鱼生长和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在盐度29、水温27.8~28.8℃的条件下,进行点带石斑鱼仔鱼饥饿实验,确定仔鱼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观察饥饿条件下点带石斑鱼饵料转换期(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的存活与生长、油球利用、鳍棘生长和游泳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点带石斑鱼从初次摄食到PNR期仅2~3d,这个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发生在孵化后的第5天,即转入外源性营养的第3天。在饥饿条件下初孵仔鱼,5、8、10、15和2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7 d、3 d、4 d、3 d、4 d和6 d;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5 d、1.5 d、2 d、1.5 d、2d和3.5d,说明5日龄和10日龄是点带石斑鱼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饥饿会延缓初孵仔鱼对油球的利用。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仔鱼的生长与正常条件下仔鱼的生长差异显著(P<0.05)。饥饿仔鱼体长较短,头大且体瘦,长期饥饿后脑后部下陷;行为变化表现为表层集群游动觅食,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伏底。  相似文献   

8.
在水温为17.6±0.2℃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和恢复投喂对许氏平鲉幼鱼肝脏和肠主要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分4组,每组设3个平行,其中A组为对照组,即在实验过程中正常投喂;B组饥饿5d恢复投喂50d;C组饥饿10d,恢复投喂45d;D组饥饿15d,恢复投喂40d。实验结果表明,蛋白酶、胰蛋白酶随饥饿时间的延长其活性下降明显,脂肪酶活性虽有下降趋势但不明显,而淀粉酶则在饥饿初期活性大幅度上升;恢复投喂后除了肠蛋白酶和肝胰蛋白酶外,其他消化酶活性均达到对照组水平。  相似文献   

9.
在水温(22.0±1.0)℃条件下,研究饥饿状态下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仔鱼生长、初次摄食率、不可逆点(PNR)以及摄食节律。结果表明:圆口铜鱼初孵仔鱼全长(7.50±0.01)mm,卵黄囊体积(3.36±0.11)mm~3,摄食组仔鱼全长生长呈线性增加,饥饿组仔鱼生长呈先增长后下降趋势。早期仔鱼(5日龄)和晚期仔鱼(15日龄)的摄食节律相似,高峰在凌晨6:00和黄昏18:00,属于典型的晨昏摄食类型。1~3日龄仔鱼为内源性营养期;4日龄仔鱼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初次摄食率约为25.1%;5日龄卵黄囊耗尽,进入外源营养期;7日龄仔鱼摄食率达到最高水平为100%,最高摄食率维持6d,PNR期为13~14日龄。在本实验水温下,圆口铜鱼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4~6日龄。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延迟首次投喂对乌江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仔鱼补偿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饵料日转化率的影响,对肠道贯通后的仔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天数(H0、H1、H3、H5、H7、H9、H11)后补偿投喂17 d的实验。结果显示,全长和体重的损失率随饥饿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补偿投喂后,全长补偿率在H9组以后明显下降,体重补偿率在各实验组间无明显差异。各组全长和体重的特定生长率都呈波动性变化趋势,且实验后期各实验组都大于正常组都存在显著性差异。全长、体重及特定生长率的变化表明该饥饿仔鱼补偿投喂后能完成部分补偿生长。饥饿处理中,淀粉酶、碱性磷酸酶和胰蛋白酶随饥饿时间都呈下降趋势,脂肪酶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补偿投喂后,除了淀粉酶呈先上升后下降外,其余三种酶都呈上升趋势。各组在饥饿处理下消化酶活性在实验后期与正常组存在显著差异,再投喂后与正常组差异不显著。各组在再投喂后的饵料日转化率随补偿时间呈不规则上升,但都无法恢复到正常投喂水平。综上,延迟首次投喂对中华倒刺鲃仔鱼补偿生长、消化酶活性及饵料转化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3次/d,4次/d)对福瑞鲤(FFRC strain common carp)幼鱼摄食与生长的影响,试验周期为30 d。结果显示:当投喂频率从1次/d增加到4次/d时,福瑞鲤幼鱼的摄食率逐步提高,1次/d组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体重增长率、体长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在4次/d时达到最高;饲料转化率逐步升高,1次/d组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各试验组福瑞鲤幼鱼的个体体重/体长差异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先升后降,最终幼鱼的规格趋于一致。综合本试验结果,投喂频率对福瑞鲤幼鱼的摄食与生长存在显著影响,在4次/d的投喂频率下其摄食水平、生长性能、饲料转化效率及大小分化差异系数等均表现出较好状态。  相似文献   

12.

在实验室条件下, 对马氏刺蛇尾(Ophiothrix marenzelleri Koehler)的饵料选择性、摄食率和摄食行为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马氏刺蛇尾仅能摄食悬浮的有机颗粒, 对食物种类没有选择性, 但对悬浮颗粒的粒径具有选择性。观测结果显示, 其摄食的食物粒径范围为10~1 000 µm, 食物种类包括动植物碎屑、细胞较大的海洋微藻扁藻(Platymonas subcordiformis)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 f. minutissima)等。因此, 马氏刺蛇尾的食性属杂食性, 是蛇尾中食微类群的成员。马氏刺蛇尾不摄食时, 常处于静止状态或腕末端翘起; 摄食时数条腕翘起在水中摇动, 通过腕部的管足摆动将水体中的适宜食物颗粒聚集成球状颗粒运送到口中。小规格马氏刺蛇尾的摄食率显著高于较大规格蛇尾(P<<0.05), 马氏刺蛇尾在一昼夜中的摄食高峰出现在8 :00~14 :00, 但是全天均有蛇尾摄食, 其昼夜摄食节律属于无明显节律型。

  相似文献   

13.
鱼类通过摄食维持自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对鱼类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索饵场分布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鱼类在不同海域间的生长差异。本研究根据2011年及2013―2016年春季在海州湾进行的渔业资源底拖网调查数据,通过胃含物分析研究皮氏叫姑鱼(Johniusbelangerii)的摄食习性,依据胃含物分析结果选择主要饵料生物,结合皮氏叫姑鱼和主要饵料生物的空间分布,研究皮氏叫姑鱼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并判别其索饵场。结果表明:皮氏叫姑鱼摄食的饵料生物共有20余种,其中虾类(IRI%=55.54%)和端足类(IRI%=35.94%)为优势饵料类群。基于胃含物分析和底拖网调查,选择海蜇虾(Latreutesanoplonyx)、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tenella)、鲜明鼓虾(Alpheus distinguendus)、疣背宽额虾(Latreutes planirostris)、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和中华安乐虾(Eualus sinensis) 8种饵料生物研究皮氏叫姑鱼摄食习性的空间异质性及其索饵场。摄食选择性的研究表明,海州湾春季的皮氏叫姑鱼喜食海蜇虾。本研究发现,皮氏叫姑鱼及其主要饵料生物资源丰度重心均位于海州湾中部10~20m深海域;海州湾中南部10~20m海域的饵料生物资源丰度显著高于其他海域(P0.05),而且该海域皮氏叫姑鱼的个体较小,生长速度较快,摄食强度较高,是其主要的索饵场。  相似文献   

14.
李松林  韩志豪  王小源  陈乃松 《水产学报》2021,45(10):1787-1795
鳜是我国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2019年其养殖产量已达33万t。本文从养殖现状、养殖模式及良种选育等方面介绍鳜的养殖概况。同时,鳜摄食习性独特,终生以活鱼为食。养殖生产中,主要以活饵料鱼直接饲喂,这种以鱼养鱼的方式不仅资源利用率低,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也极大。据此,本文从环境因素和饵料性质等方面概述了影响鳜摄食的外在因素,并从摄食感觉器官和摄食调控因子剖析鳜摄食特性的内在因素,这有助于通过人工干预的方式调整鳜的摄食习性,为其转食配合饲料提供必要的支撑。此外,需加强鳜摄食调控机制及营养生理需求特性的研究,实现鳜配合饲料的突破,促进其养殖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为观察不同投喂频率和投喂水平对长吻鮠(Leiocassis longirostris)幼鱼生长和免疫的影响,将平均体质量1. 15 g的长吻鮠饲养在水泥池(2 m×1 m×1 m)中,投喂频率分别为2次/d和3次/d,各投喂频率下投喂水平分别为鱼体质量的2%、4%、6%、8%和10%,每个处理组放鱼60尾,饲养为期42 d。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为2次/d和3次/d时,试验鱼的末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与投喂水平之间存在二次相关性,两条曲线几乎重合,表明投喂频率、投喂水平对试验鱼的末体质量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是一致的;血清中丙二醛(MDA)含量在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4%和6%时较低;血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在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4%和6%时较高;血清溶菌酶(LYS)含量在投喂水平为6%、投喂频率2次/d和3次/d时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 05)。综合生长和免疫指标,在本试验条件下,投喂频率为2次/d、投喂水平为6%的投喂模式更利于长吻鮠幼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延迟投饵对瓦氏黄颡鱼仔鱼存活、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马旭洲  王武  甘炼  袁琰  张文博 《水产学报》2006,30(3):323-328
以瓦氏黄颡鱼仔鱼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15个处理组,每组200尾(各设3个平行组),分别在孵化后3、4、5、6、7.8、9、10、11、12、13、14、15和16d开始投喂大型涵,第15组为饥饿组,从不投饵。水温24.5~25.5℃,实验周期为30d。结果表明:(1)孵化后3d的瓦氏黄颡鱼仔鱼初次摄食,15日龄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进入PNR期,卵黄囊已耗尽。混合营养期持续4.12h。(2)瓦氏黄颡鱼仔鱼在不同饥饿阶段初次摄食率的变化为:开始较低,此后迅速上升,在4~10日龄达到高峰,最高初次摄食率为100%,此后逐步下降。(3)延迟5天投饵对瓦氏黄颡鱼仔鱼的存活率影响不显著,延迟6d投饵瓦氏黄颡鱼仔鱼的存活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延迟6d投饵,瓦氏黄颡鱼仔鱼的体长增长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
甘健锋  俞晓磊  罗勇  黄林韬  刘骋跃  江雷  黄晖 《水产学报》2021,45(11):1854-1862
能量与营养物质的正常获取是维系造礁石珊瑚生命活动的基础,这主要与其两种营养方式—光合自养和异养营养有关。当前,国内外学者对造礁石珊瑚的研究以光合自养为主,而对其异养营养的认识则相对不足。基于此,本研究以鹿回头礁区(海南三亚)的3种代表性造礁石珊瑚—丛生盔形珊瑚、鹿角杯形珊瑚和美丽鹿角珊瑚为对象,通过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水族用桡足类、酵母浸出粉溶液及水族珊瑚粮这4种食物,探讨了3种造礁石珊瑚的食性、摄食方式。结果显示,丛生盔形珊瑚对上述4种食物均表现出明显的摄食行为;相反,美丽鹿角珊瑚对4种食物均不表现摄食行为;鹿角杯形珊瑚只摄食尺寸较小的丰年虫无节幼体和水族珊瑚粮,并首次发现其在摄食丰年虫无节幼体时水螅体间相互协作以及通过释放肠系膜摄食水族珊瑚粮的现象。进一步研究丛生盔形珊瑚对丰年虫无节幼体的摄食速率和消化情况,发现其摄食速率与丰年虫无节幼体密度符合米氏方程,且其消化周期约为3 h。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加深入地认识造礁石珊瑚摄食取向及其摄食过程,可为造礁石珊瑚人工养殖过程中的饵料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海州湾黄鲫幼鱼的食性及其随叉长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斌  张波  戴芳群  金显仕 《水产学报》2010,34(6):741-747
根据2008年8月在黄海海州湾海域进行的定点底拖网调查,应用K-W非参数秩检验、卡平方检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黄鲫幼鱼(35~79 mm)的食物组成及其与叉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黄鲫幼鱼摄食的饵料种类有40种,甲壳类(桡足类,磷虾类和糠虾类)是主要的饵料类群,占食物总个数的94.65%。优势饵料有小拟哲水蚤、中华哲水蚤、真刺唇角水蚤和太平洋磷虾。黄鲫的摄食强度和食物组成随叉长都有明显的变化。随着叉长的增大,磷虾类的比例有所增加,比重从3.57%增加到50.62%,而桡足类的比例则减少。Levin氏标准指数和叉长成反比,说明黄鲫幼鱼随着自身生长发育,其食性逐渐产生特化。黄鲫幼鱼在叉长达到45 mm时,出现了明显的摄食转换现象。  相似文献   

19.
斜带石斑鱼仔鱼的摄食节律及日摄食量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张海发 《水产学报》2004,28(6):669-674
鱼类的日摄食节律分为白天摄食、晚上摄食、晨昏摄食和无明显节律四种类型。为了解斜带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日摄食量及昼夜摄食规律,对孵化15天的仔鱼(全长4.86±0.38mm)在不同昼夜节律下的日摄食量和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实验包括自然昼夜组(对照组)、持续光照组和持续黑暗组,各组对轮虫的日摄食量分别为142个/尾、156个/尾和47个/尾;白天摄食量比例分别为总摄食量的91.3%,80.5%和71.7%。对照组在正午(14:00)出现一个明显的摄食高峰;持续光照组在下午(16:00~18:00)出现明显的摄食小高峰;黑暗组则未出现明显的摄食峰。持续光照组在夜间的群摄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黑暗组在白天的群摄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持续光照组摄食强度小幅度增加,日摄食量为对照组的109.9%;而黑暗组摄食强度则明显下降,日摄食量为对照组的33.1%。综上所述,斜带石斑仔鱼摄食节律明显,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仔鱼的摄食与光照有着紧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水温对不同规格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摄食和生长的影响,采用自制饲料在不同温度(6℃、10℃、14℃、18℃和22℃)下对小(7 g)、中(68 g)、大(169 g)三种规格的细鳞鲑进行饲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规格细鳞鲑在18℃时获得最大摄食率,中规格细鳞鲑在14℃和18℃获得最大摄食率,而大规格细鳞鲑在14℃时获得最大摄食率(P0.05)。小、中规格细鳞鲑在14℃和18℃时的特定生长率最高,而大规格细鳞鲑特定生长率在14℃时有最大值(P0.05)。相同水温条件下,细鳞鲑的最大摄食率随体重的增加而增加,特定生长率随体重的增加而降低,鱼体能值随体重的增加而升高。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最大摄食率(C_(max))的影响可以用下式模拟:lnC_(max)=–6.8282+1.1603ln W+0.3729T–0.0095T~2–0.0157Tln W;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湿重特定生长率(SGR_w,%/d)的影响可用下式拟合:ln SGRw=–1.9390–0.2184ln W+0.4376T–0.0147T~2,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能值E_t(k J/fish)的影响可用如下方程进行较好拟合:ln Et=1.0012+1.2070ln W–0.0002T~2–0.0021Tln W。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水温和体重对细鳞鲑最大摄食率和鱼体能值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湿重特定生长率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P0.0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以认为细鳞鲑养殖的适宜水温范围是14~1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