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为罗汉果的科学引种和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提供参考,采用药用植物全球产地生态适宜性信息系统(GMPGIS),对罗汉果生态因子及适宜产地进行分析;并采用最大信息熵模型MaxEnt与GMPGIS分析方法进行比较,利用余弦相似性与Kappa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罗汉果的主产地在中国,巴西和刚果(民主共和国)为潜在分布最大的2个国家,印尼、哥伦比亚、秘鲁、美国、玻利维亚、泰国和缅甸在罗汉果引种栽培方面具有较大发展潜力。我国罗汉果主要生长在以广西为主体的周边各沿海省,并有逐渐向北方生长的趋势,其温度与原产地桂林相比缓步上升。主产地为广西,广东、江西、湖南为潜在分布较为广泛的区域,福建、云南、四川、贵州、浙江、重庆、海南、湖北和台湾也有少量分布。在最大相似度区域划分的210个地区中,其平均余弦相似性均在99.9%以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藏茵陈的适宜生态因子,并分析藏茵陈在我国的适宜生长区域,为藏茵陈规范化种植科学选址以及合理规划生产布局提供参考。[方法]以实地调查、标本查阅和文献研究为基础,采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提取藏茵陈主产区的生态因子范围,并以此为依据对藏茵陈在全国的生态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获得藏茵陈主产区主要生态因子值,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与藏茵陈主产区相似度高的适宜区主要位于西藏、四川、甘肃、青海等省区。藏茵陈集中生态适宜区可划分为川西高原、藏东高山-三江中段、藏南山原谷地3个亚区。[结论]利用TCMGIS-II技术开拓性地对藏茵陈的产地适宜性分析是对中药生产数值区划新的有益尝试,是将数值化定量评价引入整个传统植物区划研究领域的示范研究。  相似文献   

3.
基于TCMGIS的北苍术产地适宜性分析和定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对311个北苍术野生标本地理分布信息进行研究,分析北苍术适宜产地空间分布状况,寻找适宜北苍术生长特性的区域。结果表明,北苍术适宜分布区主要位于我国温暖湿润的东部季风区北部,生态相似系数100%区域分布在28个省区的1 185个县市,适宜产区面积总和为1 055 632.4 km~2,生态适宜区主要集中在河北、河南、山西、陕西、辽宁、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省区。研究结果对北苍术的野生资源保护、人工引种栽培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以河南柘城县老王集乡柘首乌种植基地为分析基点,选取温度、海拔、土壤、降水量等影响柘首乌生长发育的关键生态因子,对柘首乌在中国的生态适宜性及其道地产区河南省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柘首乌适宜产区面积很大,9省份均可生长,相似度为90%~100%时柘首乌在全国9个省市的适宜区分布面积理论值可达149 036km2,以山东和河北2省分布范围最大,面积可达到50 000km2以上,其次是河南、辽宁、天津等省。相似度为90%~100%时河南省内柘首乌的适宜区域集中在柘城、林县和安阳等县,与柘首乌道地产区相关资料记载一致。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评价生态气候因子对湖北省烟叶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2008—2020年中国气象局陆面数据同化系统(CMA land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CLDAS)数据集和其他环境因子,基于最大熵模型(MaxEnt),利用湖北省西部烟区实际种植点位模拟湖北省烟区的潜在适宜性分布,并评估影响适宜性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结果显示:MaxEnt模型对烟草适宜性分布的模拟预测精度较高(AUC=0.854)。海拔(650~1 750 m)、土壤类型(黄壤)、团棵期平均最低气温(8.9~15.0℃)、旺长期平均气温(16.0~22.9℃)、成熟期平均气温(18.8~25.6℃)是影响湖北烟草分布的主导环境因子。烟草的高适生区主要分布在恩施、十堰和襄阳南部及宜昌东南部,占湖北省总面积的18.2%,80%区域的海拔为700~1 350 m、团棵期平均最低气温11.2~14.5℃、旺长期平均气温19.2~22.8℃、成熟期平均气温22.0~25.4℃。在所有环境因子中,海拔高度起决定性作用,温度则是影响烟草生长发育的重要气象因子。研究表明,本研究结果与湖北烟区实际空间分布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6.
以浙江省萧山、慈溪地区等传统浙麦冬种植区域为基点,采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基于气候相似性原理获得浙麦冬的适宜产地,并对传统产区与新产区三门县生态环境的气候差异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浙麦冬传统道地产区具有较高生态相似性的区域包括浙江、江西、安徽、广西、贵州、湖北、湖南、江苏、福建、重庆、上海等省(市、区),生态相似性达100%的区域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西3个省,以浙江省最适宜分布区所占县市数最多,其次为安徽省、江西省;生态相似性100%区域与传统产区的月均温及月均日照时数数值相近且走势一致,月均降水量及月均相对湿度数值有所差距,但曲线趋势相同;三门县与传统产区相比,月均温度、月均相对湿度及日照时数等因子走势一致,而土壤呈酸性,黏土比例较高,土壤肥力较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主研发的药用植物全球生态适宜性分析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for global medicinal plants, GMPGIS)详细分析了石斛属植物在全球范围内的潜在生态适宜分布区域,有效指导石斛属植物的引种和合理生产规划布局。最后,对石斛属植物品质生态的研究进行了阐述,为科学引种和栽培并获得高品质药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陕西省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分别构建影响山茱萸生长和药效品质形成的生态因子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NUSPLIN气象要素精确空间插值、地统计学和GIS空间叠置等方法,探讨研究区山茱萸生长适宜性和药效品质种植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山茱萸生长的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部偏南区域,占总面积的19.45%,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西部、安康市中部和商洛市中南部,占总面积的44.28%,勉强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安康市北部和商洛市西北部区域,占总面积的29.1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占总面积的7.14%;2)山茱萸药效品质的高度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中南部和东部区域,占总面积的24.66%,适宜区与高度适宜区相邻并交错分布,占总面积的31.34%,勉强适宜区主要分布于汉中市西部和北部、安康市南北两端和商洛市西部,占总面积的25.43%,不适宜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和西部,占总面积的18.57%;3)研究区山茱萸生长的适宜性程度南北方向变化趋势明显,药效品质的适宜性程度东西方向变化趋势明显。该研究可为秦巴山区发展中药材产业种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调查了冬凌草主产区太行山区冬凌草的立地因子,对冬凌草的分布、生长的自然条件、生物学特性及其伴生植物种类进行了介绍。采用《中药材产地适宜性分析地理信息系统》(TCMGIS-Ⅰ),以河南济源王屋山为分析基点,选取温度、海拔、土壤、降水量等影响冬凌草生长发育的关键生态因子,对冬凌草在中国的生态适宜性以及主产区河南省的生态适宜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冬凌草在我国16个省份都可以分布,相似度为90%~100%时冬凌草在全国8个省市的适宜区分布面积理论值可达56 002.7 km2,以山西和河南省分布范围最大,面积均达到13 000 km2以上,而在河南省相似度为90%~100%时冬凌草的适宜区域集中在沿太行山、王屋山走向分布,这和历代冬凌草主产地的相关资料记载以及实际调查结果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0.
GIS支持下的河南省烟草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根据河南省烟草生产的实际情况,利用GIS技术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原理,对河南省各烟草种植区进行烤烟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方法】用特尔菲法进行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的选择,从气候、土壤、地形条件3个方面确定了17个评价指标,建立了河南省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生态因子对烤烟生长与品质效应建立各隶属度函数,并将层次分析法运用于各指标权重的定量计算。采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PGIS绘制河南省烟草种植区烤烟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状况图。【结果】河南省西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为烤烟生产最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2.52%;南部、中部的部分地区为适宜区,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4.99%;北部和东部的大部分地区为次适宜区,这部分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5.54%。【结论】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与GIS技术有效的整合,可以快速准确地对河南省烤烟的生态适宜性进行科学的综合评价。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的烤烟生态适宜性都在中等程度以上,计算出的适宜性分布区域与实际生产水平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1.
程水明  陶海波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542-5543,5564
对湖北罗田茯苓种质资源及其综合利用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罗田茯苓在栽培技术、种植环境、种质资源等方面和其他地区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罗田可以作为茯苓规范化种植示范点和茯苓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生产基地选址。开展罗田茯芩种质资源的调查研究,以期在选择优良品种、提高茯苓产量、发展新技术、提高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为茯苓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新的依据,并在了解茯苓种质资源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对茯苓资源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保护其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达到茯苓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数学模型预测茯苓面条加工工艺中复合磷酸盐和食用碱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以小麦面粉、茯苓粉为原料,以感官评价得分作为考核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设计法,优化茯苓面条加工工艺中复合磷酸盐和食用碱的工艺参数,并建立数学模型。[结果]通过建立的数学模型预测出最佳的工艺参数为:茯苓粉添加量23.84%,复合磷酸盐添加量0.12%,食用碱添加量0.22%,此时茯苓面条的感官评价得分预测值为82.58分。但从实际操作的方便和经济效益方面考虑,对数据进行修正为:茯苓粉添加量23%,复合磷酸盐添加量0.10%,食用碱添加量0.20%,此时茯苓面条的感官评价得分为82.39分。[结论]模型建立合理,预测的结果较为准确,可为茯苓面条的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黔东南州茯苓主产区的白蚁发生及危害情况进行定点调查.结果发现,黔东南州全州茯苓均发生白蚁危害,以黑翅土白蚁、黄胸散白蚁最为常见,且种群密度高,对茯苓的危害性最大;白蚁主要危害山冲种植的茯苓,坡塝地带白蚁危害相对较轻.由于白蚁危害具有隐蔽性、易传播和扩散蔓延特点,防治较为困难,部分药农使用高效、高残留农药灭杀白蚁,导致茯苓农药残留超标,影响品质.建议从开展高效低残留防治白蚁药物的筛选研究、开展白蚁防治技术研究、开展科学防治白蚁的技术推广工作3个方面着手防治白蚁.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研究了马尾松采伐基地培育杉木林分套种茯苓的平均产量和产值,以及对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对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马尾松采伐基地培育杉木林分套种茯苓平均产量232kg/hm2,平均产值4296元/hm2;套种茯苓让土壤变得疏松,有利于杉木林分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陶跃中  姜辉  舒志愚  杨生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095-9097,9364
[目的]优化茯苓深层发酵菌丝体的多糖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选取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水料比3因素3水平的响应面法优化茯苓多糖的提取工艺。[结果]提取时间、提取温度以及水料比与茯苓多糖得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茯苓多糖水浸提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4.3 h,提取温度73.8℃,水料比29.8∶1;多糖得率理论值达到2.45%,实际得率可达2.57%。[结论]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工艺得到的提取条件可信,具有可行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提取过程中时间、温度、碱浓度、浸提次数对茯苓皮中茯苓多糖提取量的影响,在提取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设计优化茯苓皮中茯苓多糖的最佳浸提工艺条件.结果表明,水提法最佳工艺条件为时间30 min,温度60℃,浸提1次;超声波提取法最佳工艺条件为功率350W,时间30 min,水温60℃.水提、碱提和超声波提取3种方法中以0.8 mol·L-1 NaOH浸提的碱提法效果最好.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对茯苓多糖浸提液进行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其中主要含D-葡聚糖和D-木糖.  相似文献   

17.
对贵州省黔东南州松茯苓种植及产业化发展现状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黔东南州松茯苓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农民种植积极性很高,产业化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但该州松茯苓产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种质来源混乱、规范化茯苓种植技术普及不够、茯苓加工水平较低、受白蚂蚁侵害面积逐年增加和品牌产品少等,并且从建立专业管理机构,制定松茯苓产业发展规划、强化科技支撑,加强科技培训和适用技术推广、完善服务体系和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优化茯苓酸奶的制作工艺。[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探讨茯苓多糖液体发酵条件,确定茯苓酸奶制作的最佳工艺。[结果]茯苓多糖最佳液体发酵条件为:26℃,150 r/min,培养基初始pH值5.6,接种6%的菌龄为2 d的茯苓菌,摇瓶振荡培养7 d,发酵液中茯苓多糖含量为6.91 mg/ml。各因素对茯苓酸奶发酵质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混合液(奶粉、发酵液、水)的构成质量>发酵温度>接种量>糖浓度。[结论]茯苓乳酸制作的最佳工艺为:奶粉∶发酵液∶水=1∶1∶7,混合发酵剂(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菌=1∶1)接种量6%,糖浓度6%,发酵温度40℃,发酵6 h后后熟12~24 h,制取的酸奶品质最好,兼具茯苓发酵液的香味与酸奶的风味。  相似文献   

19.
茯苓三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先淑  胡先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818,825
系统阐述了茯苓三萜类化合物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为茯苓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