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东省现有投产茶园53万亩,主要为云南大叶种和凤凰水仙种,其中云南大叶种占56.5%,均为适制红碎茶的品种.近年来,由于国际市场红茶疲软和国家取消出口补贴,造成红绿茶价差过大,全省有不少生产厂家纷纷转产绿茶,1994年绿茶产量达到1.49万吨.但由于品种原因,广东绿茶与浙、皖、赣等省的绿茶相比,存在着茶味浓涩问题.本文就广东绿茶产生浓涩味的原因与减少浓涩味的方法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2.
通过锅炒杀青和蒸汽杀青试验比较分析表明,杀青过程杀青叶的物质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多酚类、黄酮类、儿茶素、叶绿素的含量减少,水浸出物、氨基酸、水溶性糖的含量增加,酚氨比、酯型儿茶素与简单儿茶素的含量比均下降,这些变化有利于改善大叶种绿茶茶汤的苦涩味,提高制茶品质。锅炒杀青受热时间较长,上述物质变化的幅度较大,茶汤滋味较浓醇,汤色、叶底黄绿;蒸汽杀青受热时间较短,物质变化不及锅炒杀青,茶汤略带涩,汤色、叶底较绿。蒸汽杀青的残留酶活性明显低于锅炒杀青。  相似文献   

3.
大叶种绿茶不同杀青方法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锅炒杀青和蒸汽杀青试验比较分析表明,杀青过程杀青叶的物质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多酚类、黄酮类、儿茶素、叶绿素的含量减少,水浸出物、氨基酸、水溶性糖的含量增加,酚氨比、酯型儿茶素与简单儿茶素的含量比均下降,这些变化有利于改善大叶种绿茶茶汤的苦涩味,提高制茶品质。锅炒杀青受热时间较长,上述物质变化的幅度较大,茶汤滋味较浓醇,汤色、叶底黄绿;蒸汽杀青受热时间较短,物质变化不及锅炒杀青,茶汤略带涩,汤色、叶底较绿。蒸汽杀青的残留酶活性明显低于锅炒杀青。  相似文献   

4.
半烘炒机制绿茶具有条索紧直匀整细长,色泽翠绿鲜润,香高味爽,清汤绿叶的特点,在江浙一带有较大的市场。与一般炒青绿茶相比,半烘炒机制绿茶在加工上讲究勤摊放,并突出烘与滚的火候掌握。现就半烘炒机制绿茶的加工工艺作一简单介绍。 一、鲜叶标准 鲜叶要求匀齐,大小基本一致,叶型以中小叶种为宜。就一级茶而盲,原料用一芽二叶。春茶开采时间,浙南地区在4月10日前后,浙北地区在4月18日前后。若采下的鲜叶标准不一,则需在杀青前用青叶筛分出大小,分别加工。 二、鲜叶摊放 鲜叶摊放一方面可以挥发部分水分,避免因水分含量过高而造成杀青困难;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茶叶的鲜爽度和香气,降低苦涩味。具体摊放  相似文献   

5.
通过锅炒杀青和蒸汽杀青试验比较分析表明,杀青过程杀青叶的物质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多酚类、黄酮类、儿茶素、叶绿素的含量减少,水浸出物、氨基酸、水溶性糖的含量增加,酚氨比、酯型儿茶素与简单儿茶素的含量比均下降,这些变化有利于改善大叶种绿茶茶汤的苦涩味,提高制茶品质。锅炒杀青受热时间较长,上述物质变化的幅度较大,茶汤滋味较浓醇,汤色、叶底黄绿;蒸汽杀青受热时间较短,物质变化不及锅炒杀青,茶汤略带涩,汤色、叶底较绿。蒸汽杀青的残留酶活性明显低于锅炒杀青。  相似文献   

6.
梁月荣  龚淑英 《茶叶》1999,25(4):202-204
探讨了利用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生产名优绿茶-“巴仙银尖”的加工工艺,证明通过合理嫩有,适度摊放,高温杀青,中温慢烘的技术措施,能生产出名优绿茶。文中同时介绍了“巴仙银尖”茶的品质,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用炒青绿茶、烘青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作为茶坯窨制柚花茶,分析其化学成分和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四种不同类型的茶坯中茶多酚含量均呈下降的变化;游离氨基酸总量在炒青绿茶、红茶的处理中呈下降趋势,而乌龙茶、烘青绿茶的则呈上升趋势;咖啡碱性质较为稳定,在柚花茶窨制过程中变化不大。感官品质分析表明,烘青绿茶最适合窨制柚花茶,乌龙茶、炒青绿茶次之,红茶适制性较差。  相似文献   

8.
炒青绿茶热解吸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新  殷鸿范 《茶叶科学》1997,17(1):47-52
对炒青绿茶杀青和炒干过程的热特性进行了跟踪测量。结果表明,杀青过程的热解吸具有等速特性;炒干过程的热解吸则呈现恒率失水和降率失水的双重特性。鲜叶的嫩度不同,其热解吸特性也不尽相同,杀青过程中一级鲜叶的热解吸速率大于三级叶,一级和三级鲜叶杀青前期(2min),茶叶吸热量分别占总吸热量的38%和42%;炒干过程中,一级原料解吸至15%含水率左右时,开始降率解吸,而三级原料的降率解吸含水率起始点则要提前至25%—30%含水率时。温度和解吸速度对炒青品质的形成起着推动作用,而解吸速率又受环境温度和相对湿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根据英红九号茶树品种特性及客家炒青绿茶的品质特征,探讨加工英红九号炒青绿茶的鲜叶采摘、萎凋、杀青、干燥等关键技术,为进一步开发英红九号优质品种的利用,丰富炒青绿茶的品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夏季茶鲜叶含茶多酚高,制绿茶往往呈苦涩味。为了探求改善夏季绿茶香味品质的方法,笔者作了传统锅炒杀青和沸水冲泡杀青对比小试验,试验结果,沸水冲泡杀青能改善夏茶香味品质。供试的原料为夏茶头批采摘的一芽二叶,鲜叶一分为二,一份作沸水冲泡杀青,时间为10秒钟,泡青后采用烘或入锅低温抛炒方法除去一部分水分,然后揉捻烘干,制成烘青茶样,编为“铜绿一号”;另一份作手炒杀青,然后揉捻、烘干,制成烘青茶样,编为“铜绿二号”(对照)。两只茶样经审评结果,“铜绿一号”没有苦涩味,“铜绿二号”有苦涩味。送经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审评结果,也是认为“铜绿一号”的香味品质优于“铜绿二号”(见右表)。  相似文献   

11.
眉茶是我国传统的出口绿茶之一,有着很高的声誉,在内销方面,也占很大的比重。提高眉茶品质的关键是在初制工艺上。一、长炒青初制工艺对品质的关系长炒青(即眉茶的毛茶)品质的高低,除鲜叶原料、初制机械等因素外,初制工艺是否得当是决定成茶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杀青是决定品质优劣的关键,是品质的定性过程。而炒干不仅形成长炒青的外形,同时也关系着绿茶的香味。因此,这二个工序对形成长炒青的外形和内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杀青与品质的关系杀青工艺与杀青机的性能是否良好,直接关系到形成的品质风格不同。锅式杀青机(如58型)的产品,表现出浓郁的熟粟子香味和黄绿的汤色,转筒式杀青机的产品,表现为清香型或带有青气,叶色、汤色呈绿;槽式杀青机的产品介平这两种之间而偏于后一种。机种尽管不同但都必须掌握杀青的投叶量、时间和温度,配合适当,以达到杀青充足和均匀。杀青  相似文献   

12.
云南大叶种芽肥叶大,叶肉厚而柔软,叶色较浅呈黄绿色,多酚类和水浸出物含量高,制红茶品质优。 重庆涪陵地区的茶园主要建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为了响应国家红茶出口的需要,所种的茶树品种多为云南大叶种,茶厂设备也是红碎茶加工设备。近几年来,由于市场的变化,红茶销路不畅,当地茶农希望生产绿茶,特别是名优绿茶。然而,云南大叶种生产红茶是一个优良品种,用它生产绿茶,往往存在“外形粗大,色泽深褐,滋味浓涩”等致命缺点,缺乏绿茶应有的“色绿味鲜醇”的品质风格。1996年课题组接受了浙江省科委的任务,对口支…  相似文献   

13.
雨天采的雨水叶,其特点是鲜叶含水量高达78%左右。社队茶场厂房设备简陋,房屋面积少,条件差,摊放时间短,给初制绿茶带来一定的困难。初制中常出现的问题:<一>杀青时间延长,易产生红梗红叶;<二>鲜叶含水量高,叶片容易泛黄,缺乏光泽,香气低闷;(三>杀青叶容易产生胶结的现象而影响杀青叶的均匀度。以上弊病,都会降低炒青绿茶的品质和经济价值。为解决这些问题,根据我们多年来在社队茶场中的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杀青叶质量的好坏是决定绿茶品质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 (1)提高杀青锅温度:84型锅式杀青时,晴天采的茶叶锅温约220—230℃左右,雨天叶要高10—20℃。在生产上凭经验掌握,如在白天看到锅底呈灰白色,夜里看到锅底泛红时,鲜叶可下锅,并在下锅可闻到辟辟拍拍的响声为度。并且在掌握烧火时还要  相似文献   

14.
以'福鼎大白茶'、'黄金芽'和'白叶1号'的一芽二叶鲜叶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厌氧时间(0、2、4、8 h)富集γ-氨基丁酸(GABA)的方式,结合绿茶和红茶工艺制备样品,探讨不同厌氧时间对绿茶与红茶工艺茶叶的GABA及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厌氧时间延长,两种工艺茶叶的GABA含量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下降,咖啡碱含量变化不大.相同厌氧时间内,红茶工艺茶叶GABA富集量显著高于绿茶工艺茶叶,且高氨基酸茶树品种的GABA富集效果较好,黄金芽在绿茶和红茶工艺中GABA含量最高,分别为2.64 mg·g-1、2.69 mg·g-1.以厌氧温度为25℃、真空度为0.09 Mpa,厌氧时间为4 h的条件,分别结合杀青锅温为180℃,投叶量300 g,杀青时间为2min的绿茶工艺和以发酵温度为28℃,湿度为90%,发酵时间为4 h的红茶工艺,所制得的绿茶清香浓郁、滋味清爽,红茶香气高长、滋味醇厚,综合品质最佳,且达GABA茶标准.  相似文献   

15.
绿茶杀青工艺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绿茶初制决定了绿茶的品质,而杀青是绿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也是关键工序。鲜叶在杀青阶段的宏观物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叶温变化、失水和体积收缩。杀青时,鲜叶与干燥器壁间存在着温度梯度,主要通过对流和传导方式产生热能转移,叶片吸收能量,叶温升高。在叶温升高过程中,叶片的水分发生转移,首先是物理吸附水分蒸发殆尽,进而叶内失水。故影响杀青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温度、时间、投叶量及鲜叶质量。  相似文献   

16.
作者于1964年参加了云南分级红茶科学实验,对分级红茶的工艺作了各种比较试验,针对云南大叶种鲜叶原料特点及云南地区的气候条件,结合勐海茶厂分级红茶生产实践,在制茶工艺上获得了一些初步结果,为了便于共同来研究分级红茶的制茶工艺,特将初步资料整理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大种绿茶鲜叶的不同摊青时间和方法处理.进行样品生化分析和毛茶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摊青过程鲜叶中的多酚类、儿茶素(尤其酯型儿茶素)含量逐步减少,氨基酸、水溶性糖含量明显增加,酚氨比值下降,经摊青处理的绿毛茶茶汤醇度、鲜爽味和香气均明显提高,说明摊青有助干改善大叶种绿茶品质.但摊青需适度,过度摊青反而降低制茶品质。摊青适宜的时间是6—10小时,含水量71—73%,宜采用萎凋措自然摊放。  相似文献   

18.
杨停  朱荫  吕海鹏  马成英  张悦  施江  刘爽  林智 《茶叶科学》2015,35(2):137-144
芳樟醇是茶叶中含量很高的香气成分之一,具有左旋和右旋两种光学异构体,而这两者有着完全不同的香气品质。本研究利用手性色谱柱,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法对绿茶和红茶中芳樟醇旋光异构体的比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绿茶和红茶中都同时存在3S-(+)-芳樟醇和3R-(-)-芳樟醇两种光学异构体。供试绿茶茶样中3S-(+)-芳樟醇与3R-(-)-芳樟醇相对含量的比值(S/R)介于2.07~14.05,平均比值为5.21。表明供试绿茶样品中芳樟醇以3S-(+)-芳樟醇为主要存在形式。此外,蒸青绿茶、炒青绿茶和烘青绿茶3种不同类型绿茶中芳樟醇的两种旋光异构体的组成比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其中蒸青绿茶中的S/R比值最低(2.72),烘青绿茶的S/R比值最高(8.05),炒青绿茶的S/R比值(4.78)介于两者之间。供试红茶茶样中3S-(+)-芳樟醇与3R-(-)-芳樟醇相对含量的比值(S/R)介于0.65~0.82,平均比值为0.74。表明红茶样品中芳樟醇以3R-(-)-芳樟醇为主要存在形式。绿茶和红茶加工过程中3S-(+)-芳樟醇和3R-(-)-芳樟醇相对含量的比例变化研究表明,在绿茶加工过程中,杀青后S/R比值达到最高,为5.78;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发酵2βh后S/R比值达到最高,为1.59。不同茶树品种鲜叶中芳樟醇旋光异构体的S/R比值有很大差异,检测发现有的茶树品种鲜叶中的芳樟醇以3R-(-)-芳樟醇为主,如高芽齐和英红9号等,其余5个茶树品种鲜叶中的芳樟醇则以3S-(+)-芳樟醇为主。  相似文献   

19.
茶叶,依制法和品质特征的不同,分为绿茶、红茶、青茶、黄茶、黑茶、白茶六大类。绿茶,历史最久,花色最多。制法源于我国。初制先高温杀青,再经揉捻和干燥而成。因杀青方法不同,又有炒青、烘青、晒青、蒸青绿茶之分。“清汤绿叶”是其品质特征。我国主产区有浙江、安徽、湖南等。名茶“西湖龙井”素以“色绿、香郁、味  相似文献   

20.
绿茶初制一般是杀青、揉捻、干燥三个工序。锅炒杀青绿茶由于干燥方法不同,分为炒青、烘青和晒青三类。在炒青中又因不同方法制出的外形,分为长炒青,园炒青和扁炒青三种。长炒青产区分布很广,是精制眉茶的原料,在我国出口绿茶中数量最大。其外形要求条索紧直、园润、匀整;内质要求清香持久,滋味浓醇,汤色黄绿明亮,叶底嫩匀、黄绿显翠。它的外形对提高眉茶精制率,充分发挥毛茶的经济价值关系极大。因此,在茶叶生产实践中,如何尽量使长炒青毛茶的外形达到紧、直、园、整,克服松、弯、扁、碎,是很值得我们重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