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昆虫病原线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昆虫病原线虫具有寄主范围广、对植物和脊椎动物安全、易于大量生产、使用方便、杀虫速度快、并能与化学杀虫剂混用等优点,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从分类学、生物学、生态学及商品化等方面,对昆虫病原线虫的国内外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我国生物防治的研究提供有参考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2.
生物防治新制剂──昆虫病原线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奇志 《世界农业》1993,(10):33-33
昆虫病原线虫作为生物防治制剂是Oldhan 1933年首次提出,近年来已逐渐被广泛使用。 昆虫病原线虫具有作为理想的生物防治因子的大多数特性。即毒力强、杀伤迅速、寄主广、主动寻找寄主、追杀隐蔽性害虫、易于人工大量繁殖、有一套基本成功的贮存与运输方法、可与大部分农药混用、安全可靠。因而,化学农药污染问题愈烈,昆虫病原线虫就愈重要。  相似文献   

3.
1基本概况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寄生物、捕食者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有机体或其自然产物来控制害虫的先进技术。具体来讲,生物防治主要包括:天敌昆虫(包括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昆虫、蜘蛛、螨类)、捕食性动物、昆虫病原微生物(包括昆虫病原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昆虫不育和遗传防治(包括物理不育、化学不育和遗传不育)、昆虫激素和昆虫行为、抗性品种等。  相似文献   

4.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探索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茶籽象甲幼虫的合适剂量和方法。结果表明,昆虫病原线虫与卵孢白僵菌联合使用效果较佳,每667 m2昆虫病原线虫1亿尾+200 亿·g-1卵孢白僵菌200 g对茶籽象甲幼虫的防治效果可达74.5%,在生产上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昆虫病原真菌是重要的生物防治资源,利用昆虫病原真菌防治农业害虫具有不易产生抗性、易造成昆虫病害流行、生态安全环保等优势,推广应用昆虫病原真菌控制害虫是今后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现代测序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真菌基因组学的研究,在全基因组测序、系统发育基因组学、比较基因组学以及多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联合分析等...  相似文献   

6.
昆虫病原线虫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应用动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昆虫病原线虫研究现状及其发展速度、研究方法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将其发展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初级探索阶段、传统研究阶段和现代分子学研究阶段,并对每个阶段取得的主要成就作了简要介绍。同时对昆虫病原线虫的发展动力作了分析,并展望了昆虫病原线虫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李宏科  李萌 《世界农业》1998,(11):39-39
索科线虫的研究进展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李宏科,李萌昆虫病原线虫的研究已是当今许多科学家研究的热点,因其在害虫生物防治上具有极大的应用潜力。斯氏线虫科和异小杆线虫科研究最多,有的国家已能商品化生产,并在农林害虫防治上被成功地应用。索科线虫现已建立80属...  相似文献   

8.
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亚洲玉米螟是玉米害虫中发生普遍且危害严重的害虫,随着各种防治方法的研究,生物防治已经成为有效控制亚洲玉米螟群体的重要措施。为了在玉米生产中有效利用生物防治方法,现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概况,主要对亚洲玉米螟的天敌昆虫、昆虫病原微生物、性诱剂和植物源物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亚洲玉米螟生物防治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引诱剂是根据红棕象甲分泌的聚集性信息化合物质,通过人工合成的仿生产品,在红棕象甲监测和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兼有靶标专一、不污染环境、对其它生物不造成伤害及无抗药性风险等优点。目前在海南已发现红棕象甲危害槟榔,为提高监测和防治效率,从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的使用条件、配合使用的诱捕器、田间作业应用方式及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引诱剂与其它防控措施协同应用等方面制定了槟榔园红棕象甲聚集信息素引诱剂使用技术规范,以期为槟榔园红棕象甲的科学防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0.
红棕象甲危害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 ferrugineus Oliver)是一种对棕榈科植物危害严重的害虫.从红棕象甲的危害状况、防治技术及防治策略3个方面对其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阐述了近年来其主要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对该虫在我国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对该虫综合防治方案的制定也有实用意义,为棕榈科植物在生产上有效防治红棕象甲提供较为全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11.
危险性害虫褐纹甘蔗象的识别及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棕榈科植物和甘蔗(Sacchrum sinensis)的重要害虫--褐纹甘蔗象(Rhabdosceluslineaticollis(Heller))的形态及为害特征进行了简要介绍,并运用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PRA)的方法,从国内分布状况、潜在危害性、寄主植物经济重要性、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以及危险性的管理难度等方面综合评价了该虫的危险性.结果表明,褐纹甘蔗象对我国是具高度危险性的有害生物.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昆虫病原线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内近20年研究和应用的昆虫病原线虫共有23种及25个品系,主要隶属于索科(Mermithidae),异小杆线虫科(Heterorhabditidae),斯氏线虫科(Steinematidae);综述了它们对25种农林害虫防治的研究和应用状况。人工饲养及繁殖技术,安全性评价及田间施放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寄生红火蚁虫生真菌高致病力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我国的新入侵物种,生物防治是控制红火蚁扩散的有效途径.本文在室内条件下测定6株不同来源的昆虫病原真菌对红火蚁的致病能力.试验采用喷雾法,供试孢子浓度为1×104、1 ×105、1×106、1×107、1×108 mL-1.结果表明,在1×108 mL-1孢子浓度下,淡紫拟青霉...  相似文献   

14.
深红棕榈象[Rhynchophorus cruentatus (Fabricus)]是棕榈植物的重要害虫,主要分布于美国南卡罗莱纳州、佛罗里达州、得克萨斯州。随着我国对外引进植物苗木贸易的频繁交流,该虫通过引进寄主植物携带传入我国的可能性很大。对深红棕榈象的分布、寄主植物、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危害特征作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预防与控制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昆虫病原线虫生物防治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综述了国内昆虫病原线虫的优良品系筛选,防治对象,田间侵染力,耐药性方面的研究。我国已筛选出多个线虫品系,用于田间防治,近期发现小杆科和双胃科的线虫有生防价值。国内研究集中于小卷蛾线虫,芜菁夜蛾线虫和异上杆线虫对40多种害虫的防治,田间防效达70%以上。线虫施用技术,生活习性及搜索方式直接影响其侵染力。应用保湿剂,抗干燥剂及干燥脱水等技术为线虫的储运和防治食叶害虫提供了方便。低毒化学农药不影响线虫的存活和田间侵染力,可以混合使用。我国还应进一步开发利用丰富的线虫资源。  相似文献   

16.
虫生真菌对害虫防治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介绍了虫生真菌对害虫防治的研究与应用现状,就国内外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进展情况给予了总结,包括资源与分类、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及其毒力、菌株选育、制剂研究、自然发生与流行规律以及作为杀虫剂使用、引入定殖、流行病的诱发与调整等,并对虫生真菌以后的研究方向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建立棕榈象甲入侵风险分析评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分布情况(P1),风险值为3;潜在的经济危害性(P2),风险值为2.6;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P3),风险值为3;传播扩散的可能性(P4),风险值为1.64;风险管理难度(P5),风险值为2.33。棕榈象甲的综合风险性值为2.46,符合高风险检疫性害虫条件,对我国的棕榈科植物威胁很大。  相似文献   

18.
红棕象甲在中国的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红棕象甲是我国林业检疫性害虫。运用国际植物检疫措施实施标准(ISPM)的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程序,建立红棕象甲传入风险分析评估模型,采用定性分析和多指标综合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国内分布情况,风险值为2;潜在的经济危害性,风险值为2.4;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风险值为3;传播扩散的可能性,风险值为1.89;风险管理难度,风险值为2.33。红棕象甲的综合风险性值为2.29,符合高风险检疫性害虫条件,在我国很多地区易定殖,对我国的棕榈科植物威胁很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红脂大小蠹生物学与防治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脂大小蠹(Dendroctonus valens)是近年严重危害我国北方油松林的森林害虫。本文总结了5a来我国红脂大小蠹的生物学和防治方法研究进展,建议在防治红脂大小蠹时,应加强检疫工作,防止扩散,加强天敌利用工作,大力发展信息素防治法,同时积极研究新的化学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