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窄行精准匀播模式不同播量田间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播量试验分析,在适宜的基本苗范围内,小麦窄行播种(行距10~12 cm)和常规播种模式(行距20 cm)相比,小麦单株和成产三因素能充分协调发育,基本苗适宜范围扩大,可达25万~30万,增产效果显著。因此,窄行播种可通过增加播量提高主茎成穗,实现亩成穗数最大化,进而提高单产,在生产实践中较好的解决了常规播种大播量个体群体不协调、难以实现高产的实际问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小麦成产三因素中,亩成穗对产量贡献最大,亩产500 kg以上时亩成穗需在40万以上,然而在常规播种模式(行距20 cm)下,大田基本苗往往在22万左右,行内拥挤,个体发育受限,亩成穗达40万比较困难。为了探讨小麦新的播种方式,提高亩穗数,笔者借鉴撒播小麦的生产实践,进行了摆播试验。通过试验结果分析,提出了窄行(行距10~12 cm)播种的模式,笔者认为窄行播种是可行的。在适宜的基本苗范围内,窄行播种和常规播种模式相比,具有明显的增产优势,成产三因素能充分协调发育,在较大基本苗(25万~30万)情况下也能够实现壮苗越冬,亩成穗数明显提高,增产效果显著。因而,窄行播种是切实可行的,并且扩大了播量适宜范围,较好的解决了常规播种大播量难高产的实际问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旱地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是半干旱地区粮食稳产、高产的一项短、平、快实用农业新技术,具有极其显著地抗旱增产效果。在示范推广过程中发现,播种行距与产量密切相关,作为主效因子直接影响产量的高低,因此,开展播种行距分别为14 cm(8行)、16 cm(7行)、20 cm(6行)、24 cm(5行)、28 cm(4行)5个处理全膜覆土穴播冬小麦不同播种行距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小麦播种行距16 cm(7行)时播种行距最佳,产量最高。建议在旱作区推广冬小麦全膜覆土穴播栽培技术以播种行距16 cm(7行)为宜。  相似文献   

4.
宽幅播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提高北京地区小麦产量的新技术、新途径,于2010年秋引进山东农业大学研制的2BJK一6型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播种(行距为250 cm),与北京地区常规播种15 cm行距麦田进行对照,试验比较了宽幅播种与常规播种下,小麦的群体、个体和产量差异。结果表明宽幅播种利于小麦群体、个体的协调发展,利于增产,宽幅播种的处理平均较常规播种的对照增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5.
以轮选987为供试品种,以北京市常规条播机播种方式为对照,研究了2BJK-8型小麦宽幅播种条件下不同行距26 cm(KF26)、23 cm(KF23)和20 cm(KF20)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幅播种机播种小麦带宽度扩展至8 cm,提高了行内种子分布均匀度,降低了缺苗断垄率,个体素质明显提升,单株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比常规播种提高,亩产较对照增产13.43%、16.79%和12.44%。其中20 cm和23 cm行距下产量较高,推荐作为北京地区推广的适宜宽幅播种行距。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在水地、旱地条件下不同行距对产量的影响,采用裂区设计,分别在水、旱地进行试验分析,结果显示:多穗型、中间型、穗重型三种不同类型的品种在遗传特性、栽培条件的影响下,土壤含水量、小麦群体的光合参数、叶面积系数以及产量都发生改变。旱地条件下多穗型、中间型、穗重型三种不同类型的品种在行距分别为窄行距(14.3 cm)、中等行距(16.6 cm)和常规行距(20 cm);水地条件下分别为常规行距(20 cm)、偏窄行距(15.3 cm)和中等行距(16.6 cm)的情况下获得高产。说明在生产实践中,应针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和不同水肥条件,选择适宜的行距配置可达到增产高产。  相似文献   

7.
播种方式对冬小麦产量构成、品质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7,(6):944-948
为探索晋南地区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条件下适宜的小麦播种模式,通过大田试验,设置条播行距15 cm(行距-15)、条播行距20 cm(行距-20)、人工撒播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冬小麦植株分蘖特征、产量及构成因素、籽粒品质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播种量下,条播比撒播处理基本苗多,且条播行距-15处理的冬小麦总茎数以及成穗数显著高于行距-20和撒播处理,产量最高,比撒播和行距-20处理分别增产8.67%,10.26%;而撒播处理冬小麦单株分蘖数和单株成穗数优于条播处理。可见,条播行距-15有利于冬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提高,而撒播处理更利于单株效应;行距-15处理下冬小麦籽粒品质综合评价值较高,比撒播和行距-20处理分别高6.25%,10.86%;行距-15处理的籽粒水分利用率(WUE籽粒)比行距-20处理高11.15%,比撒播处理高3.99%。说明在小麦—玉米一年两作模式下小麦采用条播行距-15处理的群体结构更加合理,利于冬小麦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8.
正小麦宽幅匀播栽培技术是一项改密集条播为宽幅精播的农机和农艺相结合的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将小麦播幅由传统的3~5cm扩大到7~8cm,行距由传统的15~20cm小行距增加到22~26cm宽行距。播种后籽粒分散均匀,小麦单株营养面积扩大,基本解决了缺苗断垄的问题,苗蘖健壮,个体素质高,群体质量好,植株抗逆性强,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较宽的行距还有利于机械追肥、喷药,省工省  相似文献   

9.
"小麦机械化窄行匀播栽培技术"是通过使用专用的播种作业机具,将小麦种植模式由常规的15 cm行距改为7.5 cm,播种量与常规一致,但较常规能够使小麦作物在单位面积内分布更加均匀,符合"井"字形播种的增产机理,同时又比"井"字形播种减少机具作业的次数,更加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是在小麦播种时扩大行距、扩大播幅,将小麦小行距(15~20 cm)密集条播改为等行距(26~28 cm)宽幅播种,将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一条线改为宽幅播种分散式的一种技术。宽幅播种粒籽均匀分布,无疙瘩苗,无缺苗断垄,克服了传统密集条播籽粒拥挤,争阳光、争肥水、争营养、根少苗弱的缺点,扩大了小麦单株生长空间和营养面  相似文献   

11.
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互作对宽幅精播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不同行距、不同苗带宽度互作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完善小麦宽幅精播配套栽培技术,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山农28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主区播种行距分别为20、25、30 cm;副区苗带宽度分别为3、5、7、9、11 cm),研究了不同行距与苗带宽度配置对小麦群体动态、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20 cm时,5 cm苗带宽度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行距25 cm时,配置苗带宽度9 cm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达到较高水平;行距30 cm时,苗带宽度11 cm种植的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较高。综合分析认为,山农28采用行距25 cm配置苗带9 cm种植,可实现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协调,获得最高产量。因此,合理的种植苗带宽度和行距配置是实现宽幅播种小麦高产的重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2.
塔城市是自治区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为加快塔城市小麦生产向高产、高效、优质、节本发展。2016年,塔城市首次推广春小麦窄行匀播高产栽培技术,改变以往小麦种植使用的15厘米行距模式,推广7.5厘米行距的窄行匀播种植模式,改变小麦植株分布的均匀性,挖掘小麦增产潜力。经过试验分析,筛选出主推机械,并在博孜达克农场建立了示范田和对比田8公顷,实现每667米~2节本增效74.8元,辐射面积2 800公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给高产小麦品种‘洛麦23'推广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在大田条件下,连续2a以‘洛麦23'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3个行距和3个播量对其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间,小麦籽粒产量表现为行距15cm最高,较行距10cm和行距20cm高2.13%和8.84%,茎蘖数表现拔节期行距10cm和行距15cm显著高于行距20cm,叶面积指数(LAI)表现越冬期和起身期行距10cm和行距15cm显著高于行距20cm、花后30d行距15cm高于行距10cm和行距20cm,粒质量叶比和粒数叶比表现为行距10cm和行距15cm高于行距20cm,结实粒表现为行距15cm高于行距10cm和行距20cm;不同播量间,产量表现150kg·hm~(-2)播量和262.5kg·hm~(-2)播量高于375kg·hm~(-2)播量,分别较375kg·hm~(-2)播量高3.45%和5.92%,粒质量叶比表现为150kg·hm~(-2)播量和262.5kg·hm~(-2)播量显著高于375kg·hm~(-2)播量,茎蘖数、LAI、粒数叶比和结实粒无显著差异。不同行距下各播量茎蘖数、LAI、粒数叶比和结实粒表现各有区别,产量以行距15cm配置播量150kg·hm~(-2)为最高,达8 750.43kg·hm~(-2)。在‘洛麦23'推广应用中,可以适当调控行距和播量,做到种法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品种高产潜力。  相似文献   

14.
2012-2013年度小麦宽幅精播试验示范,宽幅精播与常规播种相比,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有增加,增产幅度为7.4%~11.0%;2013-2014年不同播幅优选试验中,行距30 cm、播幅10~12 cm处理比行距23 cm、播幅6~8 cm处理增产4.3%,在实际生产中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5.
带状种植小麦带型-群体-产量相关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高产田条件下,选用了中穗型冬小麦品种泰876161,设计小麦大小行播种,小行距20cm,大行距分别为30、40、70及100cm,形成了50(20+30)、60(20+40)、90(20+70)及120(20+100)cm 4种带型模式,以常规20cm等行距(20+20)模式栽培作对照。试验又设置了5个播种密度,即1m单行基本苗数分别为15、30、45、60及75。研究了小麦带型-群体-产量的相关规律。主要结果是:(1)行产量(y)随宽行距(x)加宽而提高,增长规律拟合为y=a/x+b的函数形式。(2)随播种密度加大,(20+20)、(20+30)及(20+40)模式行产量明显下降,而(20+70)及(20+100)模式则下降不甚明显。各带型均在精量播种下(15苗/m)获得高产。(3)随宽行距(x)加宽,产量(y)拟合为y=axe#+(bx)的函数变化形式,15、30、45、60及75苗/m拟合的最高产量的宽行距分别为39.55、41.11、44.10、43.93及44.93cm。5个密度平均拟合方程为y=36.60684xe#+[-2.353119×10#+(-2)x],r=-0.994618 9#+(**),最高产量的宽行距拟合为42.50cm。(4)高产田下(20+40)模式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三者的矛盾关系,表现出较20cm等行距栽培增产,并且40cm宽行距适于间作冬春蔬菜,套种玉米、花生、夏棉、大豆、生姜等,具有较强的间套通用性和方便性。  相似文献   

16.
小麦的播种模式影响小麦播种质量,对小麦产量影响大,我们通过对当地现有的小麦播种模式进行调查对比分析,依据小麦高产栽培的基本理论和小麦生长发育规律,趋利避害,提出了小麦窄行精准匀播模式,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取得了科研数据,并采取多种措施,在全市大面积示范推广,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该模式在生产中具有优势,可操作性强,能解决生产中常规播种模式大播量难高产的实际问题,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种植模式 一般180cm一带,种植6行小麦,1行西瓜,4行花生,2行甘蓝(或早熟大白菜). 二、主要栽培技术 1.小麦 选用高产优质品种,于上年10月份适期播种,行距20cm,播量按常规播量的2/3,每亩约6kg.按照小麦高产技术管理,一般亩产小麦350kg. 2.西瓜 选用早中熟品种.3月底,选择冷尾暖头天气,浸种不催芽直播,株距43cm,每亩种植900株,按照朝阳洞地膜西瓜高产栽培技术管理,一般亩产2500kg.  相似文献   

18.
<正> 如何在保证小麦高产的同时,为秋作物进行集约种值创造有利的条件,是目前农业科研和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在1990年小麦播种时,设计了三一式播种方式,以观察在为秋作物留确预留行的情况下,小麦在生长中的自我调控补偿能力和产量情况。一、三一式播种方式及播种情况 1.基本情况:供试品种为豫麦13号(郑州891),试验面积6亩。1990年10月1日播种。采用机播,每亩用种6kg。 2.播种方法:按行距20cm,播3行小麦,留-40cm的宽背垄,再播一行小麦,再留一个400m的宽背垄,使3行和单行小麦之间形成两个40cm宽的预留行,成为一个单行,两个边行和一个中行的4行小麦播种带,带宽120cm,每带较20cm等行距播种少两行。  相似文献   

19.
宽幅匀播与常规条播春小麦产量和农艺性状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景泰县进行的春小麦宽幅匀播简单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生产条件下,宽幅匀播比常规条播3 a平均增产9.6%。对宽幅匀播行距、密度的两种典型组合模式进行分析认为,行距26 cm搭配基本苗699万苗/hm~2比常规条播增产9.9%;行距20 cm搭配基本苗781万苗/hm~2比常规条播增产10.2%。2种模式均可供生产参考。  相似文献   

20.
小麦宽幅播种栽培技术以扩播幅、增行距、促匀播为核心,改密集条播为宽幅播种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该技术2010年开始在蓝田县示范推广,应用面积逐年扩大,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