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1986年在江西省农科院稻田进行初步试验和调查的结果,通过有效积温预测水稻各叶位的出叶时间和划分生育期,再用正弦函数模型预测各叶位叶面积的消长,初步建立了水稻生长的子模型。并将稻瘟病的侵染过程划分成传染、潜育和显症、病斑扩展三个主要环节,分别进行了试验和统计分析,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根据有关气象因素预测日传染率的回归方程,用Gompertz 模型根据有效积温预测显症率,用 Logistic 模型根据有效积温预测病斑面积的日增长率,从而初步建立了稻瘟病日传染率的子模型,潜育期和显症率的于模型以及病斑扩展的子  相似文献   

2.
李延华  吕文清 《植物保护学报》1991,18(4):334-334,356
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后,在系统显症前蚜虫不能传毒(Schultz等,1983;郭井泉等,1989),郭井泉(1989)通过有效积温这一参数,建立了预测SWV显症率的电算模拟模型,这对评估SMV的田间扩展速度及为害程度有重要价值。由于植物病毒的潜育期在抗性不同品种上差异很大(Lei等,1986),致病力不同的毒株也可能影响病毒的显症率。  相似文献   

3.
SIMYR—小麦条锈病流行的简要模拟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把小麦条锈病(Puccinia striiformis West)的侵染过程划分成传染、潜育期(和显症)以及病斑扩展等三个主要环节,分别进行了试验和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根据有关气象因素预测日传染率的回归方程,用逻辑斯谛模型根据有效积温预测显症率,分三阶段确定病斑产孢面积日增量,采用FORTRAN Ⅳ语言编成小麦条锈病流行的电子计算机模拟模型SIMYR,它由一个主程序和五个子程序组成。
用未参加组建本模型的田间病情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初步检验,认为其结构基本合理,并以不同初菌量、不同品种抗病性和不同药剂防治时期进行了模拟试验。对这一模型现存的问题和改进途径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大豆花叶病毒侵染大豆后,在系统显症前蚜虫不能传毒(Schultz等,1983;郭井泉等,1989),郭井泉(1989)通过有效积温这一参数,建立了预测SWV显症率的电算模拟模型,这对评估SMV的田间扩展速度及为害程度有重要价值。由于植物病毒的潜育期在抗性不同品种上差异很大(Lei等,1986),致病力不同的毒株也可能影响病毒的显症率。明确特定SMV株系及品种与显症率之间的关系,能推测田间SMV的扩展  相似文献   

5.
28-30℃条件下,用相同数量的灰稻虱经卵毒虫,接种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品种与感病品种,结果表明:抗性品种的发病潜育期10-13天,病株率7-10%,卷叶症状占0-25%,感病品种潜育期5-6天,病株率97-100%,卷叶症状占70-90%。  相似文献   

6.
大豆感染SMV系统量症前介体不能传毒。接种稀释10倍SMV病液显症率与介体传毒相似。介体和人工接种SMV于5个感病品种V_1-R_5 9个生长时期共30余批次,结果表明SMV显症率主要决定于温度。显症起始温度为9℃,最适温度约26℃.V_1-R_2时期的植株显症所需有效积温基本一致;R_3—R_5时期比前者略有增加。累积显症率与累积有效积温的相关点图呈“S”型曲线分布,通过Weibull和Gompertz等8组曲线拟合选出拟合最优模型。V_1—R_2时期显症预测Gompertz拟合最好,得预测式:PP_(11)=Exp[-103021.196×Exp(-0.1329TT_1)]R_3—R_5时期Weibull拟合最好,得预测式:PP_(12)=1-Exp{-[0.02222(TT_1-65)~(2.581)]}  相似文献   

7.
小麦慢条锈品种成株期抗性组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经2001-2003年对典型慢条锈品种成株期抗性组分测定结果表明,慢条锈品种具有如下特征:反应型和普遍率与快条锈品种差异不大,但病情指数低且上升速度缓慢;侵染点数少;潜育期相对较长;相对寄生适合度较小;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不大等特点。提出了潜育期和病情指数是田间鉴定品种慢条锈性与否的简易、快速方法。  相似文献   

8.
小麦品种的慢白粉性田间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麦品种的慢白粉抗病性是一种较稳定的抗病类型。许多研究证明,慢白粉性组分包括侵染效率低、潜育期较长、产孢能力弱,从而使白粉病上升速度缓慢,最终严重度和普遍率较低。对于如何评价品种的慢白粉性,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法,比较趋向一致的是用病害严重度作为选择指标。本文报道了1988和1989两年在田间用白粉病严重度发展曲线下面积和最终严重度作指标评价10个小麦品种的结果,以期寻找出具慢白粉性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大豆花叶病毒(SMV)病显症率的模型预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大豆感染SMV系统量症前介体不能传毒。接种稀释10倍SMV病液显症率与介体传毒相似。介体和人工接种SMV于5个感病品种V1-R5 9个生长时期共30余批次,结果表明SMV显症率主要决定于温度。显症起始温度为9℃,最适温度约26℃.V1-R2时期的植株显症所需有效积温基本一致;R3-R5时期比前者略有增加。累积显症率与累积有效积温的相关点图呈"S"型曲线分布,通过Weibull和Gompertz等8组曲线拟合选出拟合最优模型。V1-R2时期显症预测Gompertz拟合最好,得预测式:PP11=Exp[-103021.196×Exp(-0.1329TT1)]R3-R5时期Weibull拟合最好,得预测式:PP12=1-Exp{-[0.02222(TT1-65)2.581]}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慢条锈性因素的相关分析和聚类划分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对82份小麦品种(系)进行大田成株慢锈性鉴定,并通过潜育期、病情指数和千粒重损失率等3个抗性组分的相关分析和品种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划分为5大类,即高度慢锈性品种、中度慢锈性品种、耐锈性品种、中度快锈笥品种和高度快锈性品种。划分结果与前人的经验划分结果符合率达92.68%,分别建立了5个判别函数。对3个抗性发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潜育期与病情指数、千粒重损失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且病情指数对千粒重损失率  相似文献   

11.
番茄晚疫病孢囊侵染几率及病害显症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番茄晚疫病病菌孢囊侵染几率及病害显症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孢子囊侵染温限为7-33℃;侵染最低露时为3小时;侵染的最适露温、露时组合为17℃×24hr。以露温、露时及其互作项为自变量,侵染几率为因变量通过逐步回归建立了回归方程。累积显症率随病原菌潜育累积有效积温呈Richards模式增长,显症的潜育累积有效积温范围为66.265-103.18日·度。  相似文献   

12.
 杨树溃疡病是侵害杨树干部的一种重要病害。由于它发病面广,危害性大,对杨树的生长和发展有严重的影响。该病也是我国平原绿化和发展"三北"杨树防护林工程的主要威胁。  相似文献   

13.
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8-1994年对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室内培养表明,22,24,26,28℃等4个处理均适宜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离体插枝接种显示,品种间有抗性差异,且以晚间接种发病率高。该病流行程度与5-7月3个月的平均RH(X1)呈正相关,与8月份雨日数(X2)呈负相关,其综合影响的二元回归式为Y=-37.3842+0.6471X1-0.7079X2,rY1.2=0.8274,rY2.1=-0.  相似文献   

14.
日齐素在马铃薯抗晚疫病中作用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种含有和不含R-基因的马铃薯品种的块茎[阿奎拉(R1),抗疫白(R1),疫不加(R3R4).卡塔丁(r)及紫山药(r)]在不同块茎发育期和贮藏期(成熟前1个月不经贮藏,成熟期收获后在4-6℃下贮藏0,1,2,3,4,5个月)用3种晚疫病菌小种(小种0,1.4和3.4)接种,检查块茎的反应型和用气相色谱法测日齐素的积累量。结果是马铃薯各品种与其对应小种的反应型保持相当的稳定,不因未经贮藏或经不同时期贮藏而改变。然而日齐素的含量,在未经贮藏的块茎即使是不亲和反应也没有或很少有日齐素积累。只有在1个月的贮藏以后,含R1基因的品种不亲和反应组合的日齐素含量比亲和反应组合为高。可是,在对所有小种都亲和的r基因品种也测到很高的日齐素浓度,如紫山药/小种0的日齐素高达134微克/克鲜重,而抗疫白/小种0也只达到107微克/克鲜重。所以未能得出日齐素的积累和不亲和性有密切的直接相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处于Lotka系统中的生物种群,每一代平均历经时间(T)的数学表达式是T=R_1/R_0=integral from n=0 to ∞ (xL m dx/) integral from n=0 to ∞(L m dx) (当r很小时) Dublin和Lotka(1925)曾给出这一数学表达式的基本证明,其主要思路是由Lotka方程(2)出发,根据R_0、R_1的定义,建立一个数学关系式 R_0=exp[rf(R_0,R_1)]然后,让指数项中r的系数相等而得到要求的结果。这种证明方法是较为复杂的。 本文采用两种简洁的证明方法可以获得同一结果。 第一种证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建立数学关系式F_0(R_0)=f_2(R_0,R_1),然后比较幂级数展开式r项的系数,从而完成证明的结果。 第二种证法的基本思路是:由纯生殖率R_0的定义出发,对T_r=1nR_0两端求关于r的导数,再适当的变换而完成证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玉米丝黑穗病苗期快速鉴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已知抗性的51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研究了苗期接菌条件下可溶性糖含量与田间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15/25 ℃变温及1%土壤接菌条件下,幼苗可溶性糖含量与田间发病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r=0.799 4)。采用逻辑斯蒂模型分别建立了抗、感自交系可溶性糖含量与田间发病率的一元曲线回归方程:y=12.084 8/[1+exp (6.372 5-0.367 5x)]和y=91.017 0/[1+exp(18.448 8-0.788 8x)],以此建立了以接菌幼苗可溶性糖含量为指标的抗性评价方法,并用于未知抗性种质资源的鉴定。  相似文献   

17.
小麦白粉病反应型和产孢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麦的6个品种及小麦白粉菌的3个小种研究了小麦苗期白粉病反应型与产孢量之间的关系。分别用累积单斑产孢量(LBSY)、累积单位面积产孢量(LASY)与反应型组建了反应型-产孢量关系模型:Y_1=exp(1.7178×lnX 0.0256X-2.484)(LBSY法);Y_2=exp(1.5168×lnX 0.052X-2.309)(LASY法)(X为反应型,Y为产孢系数)。通过LBSY方法获得反应型0,1,2,3~-,3,3~ ,4~-,4所对应的产孢系数分别为0,0.09,0.29,0.49,0.60,0.71,0.96,1。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慢瘟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5—1987年,以HA-4、Ba-90-2、红突31、HA84494、1952、V/38、837及早选4号为供试品种,研究了水稻品种的慢瘟抗性。结果表明,病斑大小、单位病斑的产孢量、最终百分病叶面积及病害进展曲线下的面积是慢瘟抗性的4个有效组分。4个组分问彼此高度相关(r=0.8082-0.9741)。就4个慢瘟组分对8个品种作聚类分析,可将供试品种划为8类。HA-4、Ba-90-2、红突31、HA84494及1952为慢瘟品种,V/38为中慢品种,837及早选4号为速瘟品种。以ZC_(15)为代表菌研究的慢瘟品种,对ZC_(13)、ZE_3、ZF_1及ZG_1 4个生理小种呈类似的慢瘟反应,在田间自然诱发试验里,也皆表现为抗病。室内外慢瘟性研究结果高度相关(r=0.9972)。  相似文献   

19.
水分对复苏后亚洲玉米螟越冬代幼虫化蛹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者对复苏后玉米螟的饮水作用研究表明,玉米螟幼虫摄取水分的过程是通过口器主动饮水,饮水后促进虫体重量增加、死亡率降低和提高化蛹率。在一定范围内,饮水量取决于饮水时间的长短。死亡率(D)和化蛹率(P)与饮水时间(t)的关系为:D=70.5180t^-0.3576(r=0.9188^**)和P=3.5899+1.0510lgt(r=0.9535^**)。饮水量(X)与化蛹率的关系:P=0.8408X^  相似文献   

20.
持续低温对水稻稻瘟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在持续低温作用下,具有不同抗性的品种汕优多系1号和汕优63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变化。结果表明:(1)持续低温处理比未经处理的对照稻瘟病病斑要早出现2-3d;低温处理3-5d出现病斑数目最多,对病害发生最为有利;但处理时间过长,则不利于病害;(2)持续低温处理3-5d对病斑扩展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