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陆地棉不同铃期和不同铃位成铃数杂种优势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了12个陆地棉亲本及其17个F1组合两年不同铃期及不同铃位成铃数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除7月26日和8月31日两期外,其余各铃期成铃数平均优质均数显,其中立秋前成铃优势不断增强,立秋后成铃优势逐渐下降,尤以8月13日至8月19日下降明显,从19.6%减至9.5%,各铃位成铃数中,只有上部铃位1和中部铃位1的成铃平均优势达显水平。  相似文献   

2.
小麦硝酸还原酶活性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1个不同杂交组合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一般中高秆品种间杂种硝酸还酸还原酶活性都有一定的杂种优势,但差异幅度很大(-30.7%-40.7%),15个组合平均为9.9%;具有Rht3基因的杂种其硝酸还原酶活性表现为负优势,6个组合平均为-11.83%。显性矮秆杂种小麦可能是抗倒耐肥的高产杂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甘蓝型单、双低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杂种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表现杂种幼苗生长迅速,发根量大,根系干重和体积优势显著;光合叶面积和角果皮面积杂种优势明显;具有显著的干物质累积优势,各生育时期的干物重平均优势率在19.56%—47.36%之间,而且幼苗期的干物重与籽粒产量之间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对5个部分显性矮秆小麦的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半矮秆杂种小麦存在明显的产量优势,其中具有正向超亲效应的组合占76%,超亲优势平均为11.8%,以本地推广品种小偃6号为对照,超标组合为100%,超标优势平均24.86%,以新育成品种陕213为对照,超标组合为48%,平均超标优势8.75%;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超亲优势大小次序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穗粒数优势较强是半矮秆杂种小麦的一个特点。对8个农艺性状配合力的分析说明,0004和5746配合力最好,其次为7539-2和矮特早。  相似文献   

5.
水稻两系亚种间杂种优势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以籼型两用核不育系KS-15为母本,分别与21个倾梗型广亲和系配制的亚种组合进行优势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亚种组合平均产量比三系主栽组合汕优桂99高16.7%,但变异系数较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穗数和穗粒数,结实率和干粒重优势不明显。偏相关分析表明杂种产量与穗数、穗实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偏相关,产量构成三因素对杂种产量的总效应值达97.0%,而这三个性状之间的负偏相关也达极显著水平。杂种与父本之间  相似文献   

6.
水稻粳爪交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3个粳型光敏核不育系、1个保持系为母本,以3个粳型、4个偏粳型、1个籼型恢复系或广亲和系为父本,按NCⅡ设计配组32个F1杂种,以汕优63为对照,采用程氏指数分类法对12个亲本分类。研究了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F1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中亲优势1.09%~107.86%,平均33.46%,竞争优势-17.09%~82.70%;单株产量竞争优势-36.82%~33.58%,平均-2.38%;而结实率的竞争优势仅3个组合为正向,变幅为-23.47%~3.41%,平均为-7.44%;杂种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4个性状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都表现为粳×粳<粳×偏粳<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为上述趋势,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粳×籼<粳×偏粳;这5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都很明显。父本变量对杂种抽穗期、株高、穗长、有效穗、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及产量的影响大于母本和互作变量。母本变量对千粒重的影响大于父本和互作变量的总和。光敏核不育系4008S和恢复系培矮64、广亲和系YH101具有较好的产量一般配合力,产量特殊配合力最好的是80-4B/YH101,其次是80?  相似文献   

7.
茶树催发素对春茶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茶树催发素在浙江杭州,余杭,建德,安吉,湖南祁阳,湖北宜昌等地对46个茶树云品种进行了叶面喷施,证明茶树催发素对提早春茶开采作用显著。一般能提早春茶采5-7d,发芽密度提高27.5%-52.4%,新梢速度快19.4%-39.4%,1芽1叶梢长增加11.9%-47.1%,明前茶鲜叶增产114.6%,春茶鲜叶增产12%-15%。  相似文献   

8.
辣椒雄性不育系32A的恢复系筛选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49份不同类型的可育辣椒材料测交结果表明:F1恢复可育的组合有23个占46.0%全不育的组合有19个占38.9%;部分恢复可育的组合有7个占14.3%。其中以小果型或自封顶型材料配制的组合F1全部为育性恢复,而以大中果形材料配制的组合F135.0%为恢复,47.5%为不育。  相似文献   

9.
小麦F1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97个小麦杂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品种间杂种优势是普遍存在的,86.5%的组合表现正向杂种优势,65.9%的组合表现正向超亲优势。不同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程度不一,且以单株产量的优势为最高,平均杂种优势为66.57%,平均超亲优势为45.5%。单株产量优势与各产量因素优势相关达极显著水平。除单株总数外,F_1各性状与双亲平均值的相关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
绿风95在粮食,糖,蔬菜,果树等作物上施用后增产幅度为5.2%-14.5%,投入产出比为4.89-19.60元/元。  相似文献   

11.
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分析了12个陆地棉亲本及其17个F1组合两年不同铃期及不同铃位成铃数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除7月26日和8月31日两期外,其余各铃期成铃数平均优势均极显著,其中立秋前成铃优势不断增强,立秋后成铃优势逐渐下降,尤以8月13日至8月19日下降明显,从19.6%减至9.5%.各铃位成铃数中,只有上部铃位1和中部铃位1的成铃平均优势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华北地区商品蛋鸡舍冬季环境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北京地区典型商品蛋鸡舍的冬季环境进行了实验调研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冬季鸡舍在正常通风换气一为1.3-1.5m^3.h^-1,只^-1时,舍内外温差可维持在19℃左右,相对湿度在65%-85%之间,ω(CO2)在21×10^-4左右,ω(HN3)〈20×10^-6。在这种环境条件下,蛋鸡冬季产蛋率仍比正常生产性能低3%-5%。  相似文献   

13.
西洋参植株地上部分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对西洋参地上植株类型做了多方面的调查和测定,植株高度四年生为20.6-70.5cm,三年生为20.6-50.5cm;植株花梗长度四年生为12-24cm,三年生为5.5-19.5cm;叶按长宽比划分为长型,中型,宽型。四年生有47%植株为长型叶,有27%植株为中型叶,26%植株为宽型叶。三年生41%植株为长型叶,35%植株为中型叶,24%植株为宽型叶。叶按叶展角度可划分为直立,平展,三年生有52  相似文献   

14.
白菜型春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白菜型春油菜异花授粉的特性,在套帐隔离条件下,选配了20个组合进行了间行种植亲本生产杂交种,并在田间进行性状对比。杂种年产量与双亲平均对比优势率变动在34.6%-4.4%,与较估亲本对比优势率变劝范围在34.2%-6.6%,与主栽品种青油241对比优势率变动范围在171.%-13.7%。  相似文献   

15.
五个部分显性矮秆小麦亲本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5个部分显性矮秆小麦的杂种优势分析表明,半矮秆杂种小麦存在明显的产量优势,其中具有正向超亲效应的组合占76%,超亲优势平均为11.8%;以本地推广品种小偃6号为对照,超标组合为100%,超标优势平均24.86%;以新育成品种陕213为对照,超标组合为48%,平均超标优势8.75%;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表明,超亲优势大小次序为穗粒数〉千粒重〉穗数,穗粒数优势较强是半矮秆杂种小麦的一个特点。对8个农  相似文献   

16.
玉米抗尾孢菌叶斑病鉴定与抗病材料利用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北方玉米产区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1991-1996年对1448份次玉米自交系及杂系组合进行了抗病鉴定,其中鉴定自交系915份,0.5-1级材料有157份,占17.1%,这些抗病材料多数具有热带、亚热带血缘、如沈137、丹黄19等,另外掖107、OH43Ht3、81515等也是抗病的。在鉴定的533份杂交中0.5-1级有84份,占19.8%,其中5003、7922系统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选用20头平均体重203.05kg,14-18月龄的利×延杂种一代末去势公牛。根据体重随机分为4组,每组5头,经60天的试验,其结果:平均日增重试验组A、B、C分别为1.216kg、1.002kg、1.146kg,比对照组D的0.894kg分别提高36.02%、12.08%、28.19%,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8.
用色谱--质谱联机分析方法,对班克松松脂的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共鉴定出19个单萜、倍半萜化合物,12个二萜类化合物。与马尾松松脂相比,班克松脂中性物中3-药费烯含量较高(11.06%)酸性化合物中长叶松酸含量罗低(5.05%),新松酸含量高20.04%。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预备试验和杂种优势测定,参试的7个冬小麦杂交组合折合产是一1.995,5-13608.0kg/hm^2,比统一生产对照品种膛1号增产19.4-35.4%,比亲本平均增产6.1-46.6%,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0.
早稻,晚稻,再生稻喷施1‰植物动力2003均能增产,其增幅早稻3.6%-12.75,晚稻14.04%-22.5%,再生稻17.6%-19.1%,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增穗增粒,喷施时期、早,晚稻以秧苗2.5叶期,再生稻以始穗期最佳。集中在秧苗期喷,既简便又省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