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比较"普免"和产后跟胎免疫这2种免疫接种方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研究选取饲养管理规范、生产水平较高的乐山市某规模化猪场对近3年来的母猪配种分娩率、窝均总仔、窝均健仔、窝均死胎、木乃伊胎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对采取"普免"程序后2年内同时间段所配种的7 405胎次,作横向比较分娩率分别为90.23%和91.06%,差异不显著;同时纵向统计(即采取普免程序的2015年5月~2017年5月母猪所配种的7 405窝与跟胎免疫的2014年4月~2015年4月所配种的4 320窝)分娩率分别为90.37%和87.72%,提高分娩率2.65%。产后20 d免疫、妊娠1~30 d、31~60 d、61~90 d和91d~分娩的窝平总产仔数分别为12.21、12.19、12.17、12.07和12.10,差异不显著;窝平活产仔率分别为95.17%、95.49%、95.89%、94.53%和95.37%,差异不显著。综合结果表明猪瘟传代细胞疫苗"普免"对母猪的分娩率、产仔数和产仔质量无显著影响,可以作为规模猪场母猪猪瘟免疫程序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普免"和产后跟胎免疫猪瘟疫苗2种免疫接种方式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本试验研究选取饲养管理规范、生产水平较高的四川省乐山市某规模化猪场,对其近3年来的母猪配种分娩率、窝均总仔数、窝均健仔数、窝均死胎数、木乃伊胎数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对采取"普免"程序后2年内同时间段所配种的7 405胎次,作横向比较,分娩率分别为90.23%和91.06%,差异不显著;同时纵向统计(即采取"普免"程序的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母猪所配种的7 405窝与跟胎免疫的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所配种的4 320窝)分娩率分别为90.37%和87.72%,分娩率提高2.65%。产后20天、妊娠1~30天、31~60天、61~90天和91天至分娩不同阶段免疫的窝均总产仔数分别为12.21、12.19、12.17、12.07和12.10头,差异不显著;窝均活产仔率分别为95.17%、95.49%、95.89%、94.53%和95.37%,差异不显著。综合结果表明,猪瘟传代细胞疫苗"普免"对母猪的分娩率、产仔数和产仔质量无显著影响,可以作为规模猪场母猪猪瘟免疫程序之一。  相似文献   

3.
青岛某大型养猪场地处城阳区,饲养有杜洛克、长白等优良品种。饲养种母猪600多头,种公猪13头,全部采用人工授精配种。母猪平均每胎产仔数为9.75头。现存栏种公猪、母猪、仔猪、育成和育肥猪共有6500多头。全部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种母猪免疫过猪瘟、蓝耳病(PRRS)和伪狂犬病的二联灭活疫苗及细小病毒灭活疫苗。该场母猪免疫程序是:配种前一个月免疫4倍量猪瘟冻干苗,母猪产后在仔猪断奶前后进行猪瘟窝防(仔猪和母猪同时免疫)。  相似文献   

4.
母猪猪瘟疫苗的免疫方式分为跟胎和普免2种。为了比较2种免疫方式接种后母猪在一个生产繁殖周期内抗体水平的变化情况,本研究检测了6个饲养管理很好的猪场的猪瘟抗体水平。对其中跟胎免疫的4个母猪群在怀孕前期、怀孕中期、怀孕后期和哺乳期等4个阶段的抗体水平分别进行了检测,同时,对4个猪群的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也进行了检测。对一个普免的猪群分别在其免疫后第1月、2月、3月和4月分别跟踪检测母猪猪瘟抗体。另外,分析了一个普免的猪群4年来的检测数据。结果发现不管是跟胎免疫还是普免,免疫水平好的猪群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均可保持很高的抗体水平。而母猪群即使抗体水平很高且整齐度好,仔猪的母源抗体水平也难以保持较好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5.
实验旨在观察猪场母猪与仔猪猪瘟的免疫程序。在南堰猪场根据其母猪与仔猪的猪瘟免疫程序,选取15日龄乳猪、25~80日龄断奶保育猪、产后15d母猪、产后25d母猪,采用猪瘟病毒间接ELISA抗体检测法,检测其猪瘟母源抗体与免疫抗体水平,其中,母源抗体合格率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有下降趋势,但25日龄断奶时仍然高达97.8%,所以仔猪断奶前无需进行猪瘟疫苗的免疫,还可适当推迟猪瘟活疫苗的首免日龄;而仔猪猪瘟苗首免4周时抗体合格率为100%,因此仔猪猪瘟苗二免的间隔时间应大于1个月;母猪在断奶时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也为100%,说明该母猪断奶时不需要注射猪瘟活疫苗。从检测的母猪与仔猪的猪瘟母源抗体与免疫抗体的合格率来看,母猪、仔猪在猪瘟免疫注射间隔时间上均有待调整。  相似文献   

6.
不同胎次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EZ猪场2005-2011年7年2万多条配种分娩记录发现,胎次对大白和长白母猪的受胎率和配种分娩率影响不大;1-9胎次母猪的受胎率相对比较理想,基本上在90%以上,4-10胎次母猪的配种分娩率相对较高。胎次明显影响母猪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1-5胎母猪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随胎次增加而逐渐增加,第4、5胎时总产仔数达到高峰(长白猪为11.49头,大白猪11.62头),长白母猪7胎时产活仔数明显下降,大白母猪9胎时产活仔数明显下降;为提高繁殖性能,EZ猪场的长白母猪以6胎后、大白母猪以8胎后淘汰为宜。  相似文献   

7.
后备母猪不同月龄配种与繁殖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东华农温氏畜牧股份有限公司下属鹤山分公司宅梧种猪场和更楼种猪场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长大二元母猪分娩数据为基础,探讨后备母猪第1次配种的适宜月龄。从1胎繁殖成绩来看,7.5~8.5月龄初配,母猪窝产仔数、窝产健仔数和配种分娩率较好且稳定,过早和过晚配种都不利于提高1胎母猪的繁殖成绩;从2胎和3胎的繁殖成绩来看,7~7.5月龄初配的母猪窝产健仔数相对较低,9.5月龄以上初配的母猪配种分娩率相对较低;从4胎的繁殖成绩看,7~7.5月龄和10~10.5月龄初配的母猪窝产仔数、窝产健仔数、配种分娩率相对较低。说明后备母猪一般7.5~9月龄初配生产成绩较稳定,经济效益较高。  相似文献   

8.
工厂化猪场人工授精技术对二元杂交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某猪场用杜洛克公猪以混合精液人工授精、自然效配加人工授精、自然交配3种配种方式配大长、长大二元杂交母猪,以及混合精液稀释后立即输精、精液以BTS稀释后17℃保存24h输精,观察其对第1情期配种分娩率、窝均产他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交配相比,人工授精对母猪第1情期配种分娩率和窝均产仔数影响差异皆不显著(P〉0.05);保存精液对母猪第1情期配种分娩率和窜均产仔数影响差异也不显著产(P〉0.05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加系母猪不同胎次对繁殖性能的影响,选取福建梁野山农牧种猪场5 256窝大白母猪、1 623窝长白母猪、895窝杜洛克母猪和511窝皮特兰母猪共8 285窝的生产数据,根据不同品种统计分析不同胎次母猪的受胎率、分娩率、窝均总产仔数、产活仔数、产健仔数(初生体重大于0.93 kg的健康猪)、畸形数、死胎数和木乃伊数。结果表明:胎次(1~6胎)对大白、长白、杜洛克的受胎率和配种分娩率影响不大,但对皮特兰的受胎率和分娩率有一定的影响;胎次对大白、长白、杜洛克、皮特兰母猪的产仔性能有显著的影响,1~4胎母猪的产仔性能随着胎次增加而增加,在4胎达到高峰,5胎开始下降;在产死胎数方面,5胎后增加非常明显,并且5胎和6胎的死胎率显著高于其他胎次;说明6胎母猪产仔数和配种分娩率下降,这对整个群体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建议母猪在5胎断奶后及时淘汰。该研究为该猪场确定种猪最佳利用年限并为制定母猪淘汰标准提供科学的依据,以期提高加系种猪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不同胎次、配种季节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笔者对江西省赣州市某猪场2015年长白母猪、大白母猪的繁殖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并按胎次及配种季节进行分组,分析其在不同胎次、配种季节条件下的繁殖性能差异。结果表明:长白母猪和大白母猪3~5胎繁殖性能较好,第1胎的初生均重、断奶均重最低;长白母猪第3胎窝产活仔数最高,显著高于1,2,6,7,8胎(P0.05);大白母猪第4胎窝产活仔数最高,显著高于第1,2胎(P0.05);长白母猪夏季配种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最高,初生均重、断奶均重春季配种最高;大白母猪不同季节配种窝产仔数差异不显著(P0.05),夏季、秋季配种产活仔数显著高于冬季(P0.05)。说明不同胎次、配种季节对长白、大白母猪繁殖性能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为制订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本研究采用正向间接血凝试验(IHA)对某规模化猪场进行猪瘟免疫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猪瘟母源抗体的合格率、抗体效价平均值均存在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而呈逐渐下降的趋势;35 d~40 d仔猪母源抗体的合格率达78.79%、抗体平均效价为5.97 Log2;仔猪35 d~40 d实施猪瘟首免,其一免抗体合格率和抗体效价均比20 d首免有所提高;同一窝仔猪的猪瘟母源抗体,有11%窝次的猪差距在3个~8个滴度;母猪猪瘟免疫抗体的合格率,一胎母猪稍低,其它经产母猪基本接近;猪瘟抗体效价的平均值随胎龄增加而升高,并且抗体的离散度则随胎龄增加而缩小。因此,在母猪实施与仔猪同时免疫的猪场,40日龄左右是较佳的首免日期。  相似文献   

12.
摘要:本文应用FSH (促卵泡生成素)等药物对后备母猪和乏情母猪进行疗效试验。结果发现,后备母猪的FSH组和PMSG (孕马血清)组发情率分别为65.39%和66.67%,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配种受胎率分别为82.35%和78.57%,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窝均产仔数分别为10.94头和9.14头,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母猪的发情率、配种受胎率和窝均产仔数均不理想。对断奶30 d不发情的乏情母猪,FSH组和PMSG组发情率分别为85.71%和86.96%,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配种率受胎分别为86.67%和80%,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窝均产仔数分别为11.46头和10.06头,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母猪的发情率、配种受胎率和窝均产仔数均不理想。表明FSH组和PMSG组对后备母猪、乏情母猪疗效显著,且FSH组优于PMSG组。  相似文献   

13.
1免疫技巧1.1疫苗的选择以经典毒株为主猪蓝耳病与猪瘟疫苗的使用,需间隔2周以上,最好先免猪蓝耳病疫苗,再免猪瘟。1.2注意事项紧急免疫接种后,待猪群稳定后再免疫1次。重视滴鼻免疫的重要性。2推荐免疫程序2.1阳性猪场商品猪:仔猪3~5日龄滴鼻0.5~1头份,40~50日龄肌注1头份种猪:普免3~4次/年。初次免疫25~30天后加强免疫一次,1头份。后备母猪:配种前免3次种公猪:普免3~4次/年。  相似文献   

14.
2009年1月,江西高安某规模化养猪场有3头经产母猪产仔不正常,3窝仔猪3日龄内全部死亡。 1流行性调查 该猪场经产母猪产前产后注射2次蓝耳病疫苗,产后21天注射猪瘟疫苗,每年3、8月份普免乙脑和细小病毒疫苗,每年普免2次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且该猪场附近无疫病流行。母猪产仔当天有流产现象,母猪本身无明显症状。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的目的是研究提早具有较快生长速度(GR)的小母猪的配种时间,是否会降低其头3胎的繁殖性能、提高其1~3胎的淘汰率。试验选用568头Camborough 22小母猪,按配种时的体重和年龄分成3组:第一组(G1组)164头,生长速度高于等于700g/d,配种年龄低于210d;第二组(G2)165头,生长速度高于等于700g/d,配种年龄高于210d;第三组(G3)239头,生长速度低于700g/d,配种年龄高于210d。所有试验小母猪从150d起采取自由采食,并于其第二个或随后的发情期配种。第一胎,G2组小母猪的平均产仔数多于其它组(P<0.05)。然而,在对三胎产仔数进行分析后表明,各组小母猪在总产仔数(分别为11.6、12.3和11.7头)、分娩率(分别为87.1%、88.7%和和89.8%)和淘汰率(分别为30.2%、25.3%和28.2%)上没有显著差异(P>0.05)。因此,日龄在185~210d、体重为127kg的小母猪,可以在其第二个或随后的发情期中给予配种,且配种不会影响其头3胎的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6.
后备母猪初情期推迟,导致繁殖性能和利用率低。试验通过促性腺激素诱导长大二元杂种后备母猪发情,以期提高其繁殖性能和利用率。以类FSH(卵泡刺激素)和HC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处理6.5月龄后备母猪,激素诱导组1周内75.58%的后备母猪出现发情,第2次规律发情比例为67.44%,而空白对照组分别为6.80%和44.22%;激素诱导组首次配种日龄和配种时的情期数分别为259天和2.72次,与空白对照组的266.5天和1.84次,差异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激素诱导组利用率比空白对照组提高12个百分点;激素诱导组母猪第1胎断奶至配种的时间间隔为6.31天,显著短于空白对照组9.47天。后备母猪当胎的分娩率、窝均总产仔数、窝均合格仔数和第1胎断奶后发情配种率等指标,激素诱导组和空白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可见,激素诱导后备母猪发情可显著使母猪的初情期提前,繁殖性能和利用率提高。  相似文献   

17.
李文明  唐凡 《猪业科学》2017,34(3):112-114
以佳和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某种猪场2010-2015年10月间5 940条新丹系大白母猪纯繁生产记录为基础数据,分析了新丹系大白母猪不同胎次、不同初配日龄的产仔性能。结果表明:新丹系大白母猪产仔性能以3~6胎次较好,第4胎最好,7胎以后开始有所下降。其中在总产仔数指标上,3、4、5、6胎次与1、2、8胎次差异显著(P0.05);产活仔上3、4、6胎与1、2、7、8胎之间差异显著(P0.05);配种分娩率方面,在0~5胎之间,也是随着胎次的增加逐渐升高,第0、1胎配种分娩率明显低于3、4、5、6、7胎次;不同首配日龄配种后备母猪的头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差异都不显著(P0.05),但是在230日龄之前配种的后备母猪产仔数较低,在230~270日龄配种的后备母猪产仔数最好,290日龄后配种的后备母猪产仔数则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为评价和改进某猪场实施1年以上的猪瘟免疫程序,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检测哺乳母猪、哺乳仔猪、保育猪、后备猪、肥育猪、种公猪等各阶段猪群猪瘟免疫抗体。结果发现除其他阶段抗体合格率高于70%外,3周龄哺乳仔猪和8周龄保育猪抗体合格率均低于30%。为调整起见,原免疫程序中妊娠母猪分娩前6星期增加1次猪瘟免疫,取消产后3星期的猪瘟接种。同时,将原程序断奶仔猪二免从出生后8星期提前到6星期,其他阶段猪群,包括断奶后到配种前母猪,均按原程序每年3月和9月各防疫1次。1年后,同法测得各阶段猪瘟抗体合格率均超过88%,证明新免疫程序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华南地区某猪场2013—2016年的生产记录,采用频率分布法,查找发情鉴定、精液质量、配种时机以及母猪管理过程中影响猪群配种分娩率的因素。结果表明:种公猪个体、配种年龄、母猪胎次和子宫炎症等对猪场配种分娩率有显著影响(P0.01),配种季节和助产等对配种分娩率影响不显著(P0.05)。在淘汰配种返情率较高的公猪和发生子宫炎症及8胎以上的母猪后,猪群配种分娩率获得持续提高,从72.09%提升到81.18%。  相似文献   

20.
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情况调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以高热、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烈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至今仍在中国广泛流行。接种疫苗是防控该病发生的最根本的方法,为了查清山西省规模化种猪场猪瘟疫苗免疫情况,课题组采用ELISA试剂盒,对8个地市42个规模化种猪场465头哺乳猪、456头保育猪、436头育肥猪、419头母猪进行了猪瘟免疫抗体检测。查明了哺乳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70.11%,保育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40.57%,育肥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50.22%,母猪抗体阳性率平均为69.69%,证明被检猪群免疫抗体不理想,尤其是保育猪抗体水平较低。同时对12个规模化种猪场,4类不同免疫方法免疫猪瘟疫苗的133头哺乳猪、110头保育猪、105头育肥猪、135头母猪进行了免疫抗体检测。结果表明:乳猪在吃奶前超免猪瘟高效细胞苗6头份,21日龄时二免猪瘟高效细胞苗4头份,60日龄三免猪瘟高效细胞苗2头份,母猪产后21 d跟胎免疫效果最好,使保育猪免疫抗体阳性率达到89.29%,有些猪场使用该方法免疫后,使保育猪的死亡率有了明显的降低,生长发育逐渐走向正常;而采用仔猪在断奶后28日龄至35日龄时首免猪瘟普通细胞苗4头份,60日龄二免猪瘟普通细胞苗2头份,母猪产后28 d跟胎免疫的方法效果最差,不宜推广应用。通过对山西一些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情况的调研,基本查清了规模化种猪场猪瘟免疫效果和最佳免疫方法,可为养猪场防控猪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