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5篇
畜牧兽医   69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猪链球菌病是猪的一种常见传染病,由于链球菌有多个血清型,给临床防治带来一定困难。为有效控制和治疗猪链球菌病,笔者在浙江某种猪有限公司对猪链球菌病进行了病原分离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猪链球菌分离株对先锋九号、氟苯尼考、先锋五号等3种抗生素敏感,对卡那霉素、复方新霉素、链霉素、克林霉素等4种抗生素耐药。采用饲养环境和栏舍带猪消毒,饲料添加敏感药物,发病猪隔离和治疗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本病发生。  相似文献   
2.
高职《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课程教学方式的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性食品卫生检验》作为一门畜牧兽医、动物防疫与检疫专业的主干课程,具有专业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提高学生对食品卫生检验的基础理论、实践技能和食品安全系统控制理念,从教学效果着手提出改革的思路,利用现有的资源充分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动手能力,重视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对两例确诊为化脓性子宫内膜炎的犬进行了病原的研究。用阴道采样法采集子宫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生化鉴定,结果第1例因连续使用抗生素,而分离不到细菌;第2例分离到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犬子宫内膜炎的主要病原菌对临床使用较多的青霉素和链霉素有很大的耐药性,而对头孢唑啉、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药物较为敏感,为临床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4.
宫炎消栓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用宫炎消栓(由蓝桉油、益母草、红花、桃仁、蒲黄等组成的中药栓剂)和利凡诺土霉素溶液分组对伊康乳业分公司牧场的90头奶牛子宫内膜炎防治的效果观察。临床药效学表明:在预防对比试验中,试验A组的有效率,经产奶牛为87.5%,青年奶牛为100%;受孕时间平均提前,经产奶牛为9.6天,青年奶牛为7.5天。结果表明试验A组效果要稍微好于试验B组。在治疗对比试验中,试验A组的治愈率为66.7%,好转率为16.7%,试验B组的治愈率为60.0%,好转率为20.0%,A组也稍好于试验B组。以上各项指标表明,不仅宫炎消栓的防治效果要稍好于利凡诺土霉素溶液,而且它不会形成药物残留。所以用中药制剂宫炎消栓来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值得推广的。  相似文献   
5.
随着种畜禽的大量引进,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近年来,动物传染病的发生越来越复杂,对畜牧业生产的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我国的畜禽疫病出现新的特点,即传染性疾病危害加重:新病种类增多;发病非典型化和病原出现新的变化;多病原感染病例(混合感染)增多;环境性病原微生物致病性日渐严重;营养、代谢及中毒性疾病的发生日益突出等。本详细介绍了这三个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6.
奶牛繁殖障碍的发病机理与综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繁殖障碍为奶牛临床的常见病,常造成繁殖性能下降,使年产犊减少或产犊间隔时间延长,奶牛的产奶量也因而随之骤减,甚至被迫淘汰,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搞清奶牛繁殖障碍的发病机理,并采取中西医结合进行综合治疗,可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奶牛繁殖障碍主要有卵巢功能失调、产后子宫复原不全、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流产、难产、子宫内翻及脱出等。1卵巢功能失调1.1发病机理根据中兽医的辨证分型理论,卵巢功能失调性不孕症主要有肾阳虚型和气滞血瘀型。肾阳虚型,病畜体型多消瘦,口色淡白,脉象细弱无力,被毛不顺,无光,小便…  相似文献   
7.
8.
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coli, ETEC)是引起新生和断奶仔猪腹泻(post-weaning diarrhea, PWD)的最重要的病原之一。ETEC进入肠道后与肠上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既是该细菌致病的前提条件,也是激发宿主免疫反应的基础。本研究旨在分析ETEC感染猪肠上皮细胞后IL-17细胞因子表达变化,同时探索细胞因子在抵抗ETEC感染中的免疫防御机制。本研究采用猪肠上皮细胞系IPEC-J2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标准株(C83901)为主要研究材料,通过RT-PCR、ELISA、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的方法分析了IL-17细胞因子及肠黏膜免疫防御相关基因在感染前后的变化。同时,进一步研究了IPEC-J2细胞中相关IL-17细胞因子刺激对肠黏膜防御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除IL-17D未检测到外,C83901能促进所有IL-17细胞因子mRNA的转录,尤其能显著上调IL-17A、IL-17C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ETEC感染或者体外添加IL-17A/IL-17C有利于IPEC-J2细胞中黏蛋白(mucin-2)、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 claudin-2)及防御素pBD-2的表达。结果提示,ETEC感染后,肠上皮细胞通过调节IL-17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增强肠黏膜屏障功能以抵抗该细菌的入侵。  相似文献   
9.
新生仔猪溶血病,也称新生仔猪溶血性黄疸,是初生健康仔猪吸食初乳后,立即表现以黄疸、贫血和血红蛋白尿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免疫溶血性疾病。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笔者自1991年来采用龙骨牡蛎散配合西药治疗该病19窝次,共治疗195头仔猪。存活181头,治愈率92.8%,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症状 活泼、体况良好的初生仔猪吃食初乳后突然精神萎顿,两眼无神或半闭,吃奶减少或不吃奶,尿频,排出红黄褐色小便,并迅速衰竭,皮肤黄染,以腋下及腹股沟皮肤为甚,随着病情发展,四蹄及后肢关节出现紫红色瘀斑,眼结膜发黄,体温一般正常,常一窝仔猪中一头首先发病,1~4日波及全窝。病程1~3日,基本无自然康复的希望,全窝死亡。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种禽的大量引进,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近年来,动物传染病的发生越来越复杂,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我国的畜禽疫病出现了六个新的特点,即传染性疾病危害加重;新病种类增多;发病非典型化和病原出现新的变化;多病原感染病例混合感染增多;环境性病原微生物致病性日渐严重;营养、代谢及中毒性疾病的发生日益突出等。本文详细介绍了这六个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制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