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甘肃自然条件所限,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一直是甘肃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短板和软肋,2006年水利部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以来,甘肃各级水土保持部门积极行动,努力探索。如何弥补这个短板?2013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甘肃省选择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陇南市两当县、成县、康县和徽县4个县开展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践工作。本文以两当县马家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为例,通过介绍工程的主要做法和实施效果,展现甘肃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2.
刘少霞 《甘肃农业》2005,(12):117-117
小流域治理后续产业开发是21世纪水土保持面临的新课题。泾川县田家沟流域利用已有的治理成果发展生态旅游业,为小流域治理后续产业开发赋予了新的内涵。从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流域后续产业开发及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而言,把传统的水土保持治理与现代生态旅游业景区建设、显性环境治理与隐性环境保护、景区建设与特色产业开发有机的结合起来, 应是当前小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省、市、县(区)政府高度重视天水水土保持工作,广泛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梯田建设为突破口,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以沟道工程为补充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实施了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区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国家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等重点项目,理顺了工作机制,夯实了农业基础,助推了产业发展,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是新时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项新举措。笔者通过灵台县东沟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试点工作实践,深切看到了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的显著成效和重大意义,有了一些真切体会和启迪,在此总结提出以与广大水保工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5.
水土流失治理是促进老西沟小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建设措施。本文从生态产业型水土保持的内涵出发,阐述了其在老西沟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路径,总结了生态产业型水土保持的应用效果,着力探索出一套适合小流域生态可持续型经营的水土流失治理方略,为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类似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在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流域健康管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关于其治理思路和技术途径等已有众多研究和实践,但是对于研究成果的系统性梳理与分析较为欠缺.本文基于文献调研,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生态清洁小流域研究的发展历程、研究群体、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近20年来与生态清洁小流域相关的科技论文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发文数量在各期刊中的分布符合布拉德福文献离散定律,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治理模式、治理分区、技术措施等方面.(2)从事生态清洁小流域研究的机构有384个,主要是水土保持相关的水行政管理部门,发文量靠前的作者多为从事水土保持管理、规划和设计的人员,尚未形成稳定且产学研融合的合著群体.(3)未来生态清洁小流域研究应建立更加完善的评价体系,不断将新技术、新方法及新理念运用到建设实践中,构建水土流失与面源污染耦合控制技术体系,结合时代背景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方针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发展战略相结合,优化措施配置,完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7.
彭阳县水土流失量大面广,生态环境脆弱。建县以来,彭阳县不断探索,持续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努力打造“生态立县”品牌,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大量的做法与经验。截止2014年,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76.00 km2,探索出了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思路与模式。  相似文献   

8.
铁炉沟小流域是水利部“948”项目实施小流域,在综合治理中突出了以建设基本农田为重点的坡改梯工程和以水土保持生态园区为特色的开发性综合治理,实现了水土保持措施产业化和社会效益可视化,同时也达到理想的生态效益目标。在此,研究了铁炉沟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进行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总结铁炉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及其对砂泥岩地区小流域治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也在发生着变化,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在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土保持工作中,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效果与地位越来越高。利用流域内的资源优势,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有机结合土地与资源的开发,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从而避免水土流失的发生,达到促进人民富裕的目的。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遵循实事求是原则,对相关对策措施进行落实,这样才能促进水土流失治理的综合效果,使经济、生态等综合效益得到提高。本文对清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进行了分析,望与广大同行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10.
舟曲县地处长江白龙江上游,是长江上游生态重要屏障,也是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高发区,因此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继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堤渠园综合治理为技术路线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在不放松坡改梯建设的同时,强化林草植物措施建设力度,走林草先行的路子,进而全面增强长江上游水源涵养能力,构建长江流域生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1.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根据小流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情况,以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为中心,以更好地促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目标,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生态环境,结合地区水土流失现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建立具有水土保持兼高效生态经济功能的半山区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总结了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的概念和特点,从信息、物资和技术3方面内容着手,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以适应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逐步壮大水土保持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水土保持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十二五"以来,织金县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以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等为重点,大力调整林草和林种结构,在建设生态文明、保护和改善环境上取得明显成效。总结织金县生态产业环境建设机制,以促进发展当地的生态产业。  相似文献   

14.
自2009年甘肃省实施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以来,平凉市崆峒区水土保持工作坚持梯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和预防监督执法三大主业,以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目标,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揽,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共投入水土保持项目资金2.05亿元,完成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7.4平方千米,收缴水土保持补偿费240万元。主要做法是着力走社会化抓建、规模化发展、综合化治理、规范化管理、产业化跟进等5条路子,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5.
在河南省生态功能区划的基础上,以南召县为例进行河南省县域生态功能区划研究,选择土壤侵蚀、酸雨、水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水资源胁迫、土壤沙化、土地承载力等7个方面,完成对生态环境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并根据南召县自然地理特征与生态敏感性评价,将南召县划分为南召西部伏牛山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南召低山丘陵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鸭河口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3个生态功能区,进而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及引导作用,为南召生态县建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维护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陇南市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工作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加快生态陇南建设步伐为重点,认真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规范执法行为,广泛开展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宣传教育,认真组织实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执法检查活动和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工作成效,使全市水土保持工作保持了健康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以贵州省修文县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数据为基础,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探讨县级水土保持规划中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分类问题,提出了由小流域地形地貌类型、水资源功能定位、人类活动强度组成的县域生态清洁小流域三级分类系统。采用三级分类系统将修文县83个小流域级分为10个类型,分为山地水源低、中强度类,山地非水源低、中、高强度类,丘陵水源低、中强度类,丘陵非水源低、中、高强度类等10个类型。并在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各类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及方向,旨在为县域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概述了小流域治理工作中应用水土保持技术的意义,探讨了水土保持技术在小流域治理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小流域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生态修复是水利部在进入21世纪后提出的防治水土流失、快速恢复植被的水土保持工作新思路。依靠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探索在高寒阴湿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的模式、技术路线和管理机制是岷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方面。岷县总体上高寒阴湿,生态脆弱,文章通过对岷县东山区典型区域狼渡滩及其周边地形地貌、气候植被、经济社会等的分析,提出了岷县高寒阴湿地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  相似文献   

20.
牛古图小流域采用水土保持生态经济型综合治理模式,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筹考虑、系统安排,通过山顶水平坑整地,营造水源涵养林;坡面修筑水平梯田,田埂发展生态经济林;缓坡改造荒地,营造速生丰产用材林,建设农田林网,网内种植青储饲料;山脚修筑水平梯田,改种高产高效作物品种;沟坡修筑水平阶和水平坑,沟底修筑塘坝和淤地坝,发展粮、经、果、药等生态治理措施,和发展大扁杏经济林种植、开展秸杆舍饲养畜、建立绒山羊繁育基地、开办食用菌研究服务公司、培育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等经济发展措施,使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了基本控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通过治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程度达96.7%,土壤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8000t/km2?a降低为305t/km2?a,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人均年收入由治理前的170.1元提高到了1761.62元,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对通辽市土石山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