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明水稻黄绿叶光温敏核不育系gy157S的开花习性,为特色水稻不育系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实用性水稻光温敏两系不育系C815S为对照,对比研究水稻黄绿叶光敏温不育系gy157S的花粉败育程度、开花习性、柱头外露率等开花习性。【结果】gy157S单株和单穗的开花持续期分别为15.9 d和10.2 d,在11:00—13:00有明显的开花高峰期,午前花率达60.86%,开颖角度为34.0°,自然条件下柱头外露率为65.0%,与C815S相似。gy157S的花粉不育度为99.97%~100.00%,优于C815S的99.73%~99.98%。【结论】gy157S开花习性良好,在11:00—13:00期间进行赶粉制种效率较高,在水稻两系杂交种生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掌握源A5、源A10的开花习性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为其更好地应用于三系杂交水稻的种子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0年3~6月在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实习农场对源A5、源A10、珍汕97A、金23A的开花习性进行观察试验,调查和测量开花历期、单穗逐日开花动态、日开花动态、闭颖开花率、柱头外露率和开颖角度。[结果]在南宁的自然天气条件下,源A5整体开花历期为14d,单穗开花历期为6 d;开花后第2天进入盛花期,占开花数的30.71%;开花时间为08:00~14:00,开花高峰期出现在12:00;闭颖开花率占47.7%,柱头外露率为66.9%,颖壳张开度29.1°。在南宁的自然天气条件下,源A10整体开花历期为14 d,单穗开花历期为6 d;开花后在第2天进入盛花期,占开花数的33.79%;开花时间为08:00~14:00,开花高峰期出现在12:00;闭颖开花率占49.2%,柱头外露率为72.9%,颖壳张开度30.3°。在南宁的自然天气条件下,珍汕A整体开花历期为15 d,金A整体开花历期为17 d,单穗开花历期均为7d;开花盛期均出现在开花后第4天;开花时间分别为09:00~13:00、08:00~14:00,开花高峰期分别为11:30、11:00;闭颖开花率分别占30.2%和35.4%,柱头外露率分别为46.7%和77.3%,颖壳张开度为26.4°和25.6°。[结论]该研究可为新的不育系在生产上大面积杂交制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水稻温敏核不育系G156S的开花习性及异交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水稻温敏核不育系G156S开花习性及异交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花时集中在10:00-16:00,12:00时达到开花高峰期,午前开花率占53.3%;颖花张颖角度变幅为23.9.~28.4.,开闭颖历时大于9.5 h;单穗开花高峰期为始花后的2~4d;柱头较大且外露率高达83.1%,柱头生活力在始花后的2~3d最强且延续到第7天;异交结实率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以培矮64S为对照,采用分期播种试验,分析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福龙S2的育性与特征特性表现,结果表明:福龙S2播始历期86~89 d;稳定不育期从7月20日开始;开花习性好,柱头活力强,午前花比率达70%以上;柱头外露率较高,单边外露率高于双边外露率;福龙S2比培矮64S具有更好的异交结实特性。  相似文献   

5.
广占63 - 4S与扬稻6号(9311)杂交配组,F1种子经60Co -γ辐射诱变,从F3中选不育株割蔸再生,通过自然气候条件和人工低温对育性的加压选择,经过6年12代的定向培育,于2007年育成具有不育起点温度低、株型理想、优质、配合力强的光温敏核不育系扬籼1S,2010年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对扬籼1S异交特性研究表明,见穗3~4d后进入盛花期,表现为开花集中,日开花高峰为08:30-10:30,午前花率达93.0%,开颖历期较长;柱头总外露率为79.7%,其中单边外露率为39.4%,双边外露率为40.3%;柱头活力当天达53.6%,但持续性不强.对赤霉素非常敏感,解除包颈的最佳用量为75~ 150g/hm2.扬籼1S与不同类型父本制种的异交结实潜力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观察结果表明 :光温敏核不育系“635s”单株的开花历期平均为 1 5 .5d,开花高峰期出现在抽穗后第 5~ 1 0d;在盛花期内全天 6∶0 0~ 1 9∶0 0均可开花 ,且在 1 1∶0 0~ 1 3∶0 0出现一个开花高峰 ,有时在 7∶0 0左右还出现另一个开花高峰 ;“635s”的柱头外露率达73.7% ,异交结实率达 5 9.1 % ,颖花张开时间为 2 .1 3~ 3.2 5h。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水稻三系不育系黔79A的特征特性,以便于其繁殖和制种,本文对黔79A开花习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贵阳生态条件下,黔79A群体开花历时12~14 d,单穗开花历时6.8~8.2 d,第4天达到高峰,单日开花时间为8:30~17:30,开花峰值在11:30~12:30,午前开花率为73.7%,柱头总外露率为70.8%。结论:黔79A是一个农艺性状较好,开花习性优良的水稻三系不育系。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自育三系不育系黔209A的异交特性,以利于其繁、制种,对其开花习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贵阳自然生态条件下,黔209A群体开花历时10~12d,单穗开花期约8d,开花后约第4天进入盛花期;开花时间为8:30-15:30,开花高峰期出现在11:30-12:30;午前开花率为80.43%,柱头外露率为82.3%,是一个开花习性优良、农艺性状较好的不育系。  相似文献   

9.
全东兴  周广春  孟维韧  郭唏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616-10618,10643
[目的]了解吉林省新育成BT型不育系开花习性,为提高杂交稻制种产量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以吉林最新育成的三系粳稻不育系为材料,田间观察不育系的开花历期、开花动态、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等开花习性。[结果]6个不育系的开花习性可以分为2类,A1、A2和A3可以分为一组,即始花时间早,终花时间也较早,花期集中,开花持续时间只有3h;开花高峰集中在11:00~11:30,午前花率很高,平均为88.3%,最高达到了93.8%。其他3个不育系分为另一组,始花时间较晚,终花时间也晚,开花时间长,开花高峰晚,基本都集中在12:30~13:00,午前花率很低,平均在46.0%,最高为59.0%。不育系的异交结实率和柱头外露率、开颖时间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96和0.955。[结论]选育柱头外露率高、开颖时间长的不育系可以提高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掌握新选水稻三系不育系紫A的异交特性,对其开花习性及异交结实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花时集中在9:30-16:00,11:30时达到开花高峰期,午前开花率占68.2%;颖花张颖角度变幅为20°~29.4°,开闭颖历时9.5 h;单穗开花高峰期为始花后的3~6 d;柱头较大且在施用"九二〇"情况下外露率高达79.88%,人工辅助授粉的情况下,紫A的异交结实率为73.69%,自然授粉的异交结实率仅为59.65%,变化幅度大且异交结实率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究水稻不育系的柱头特性与异交结实率的关系。[方法]以创5S、耘9S、培矮64S、P88S、Y58S等5个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对其柱头外露率、柱头大小、柱头活力等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以 R608为父本,测定了其异交结实率。[结果]研究表明,5个水稻不育系在柱头外露率、柱头大小、柱头活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P88S的柱头特性总体较好,柱头外露率达到95.94%,柱头活力较强,活力系数为2.71,田间异交结实率达84.02%。培矮64S的柱头长度和柱头宽度最小,分别是2.41和1.10 mm,其柱头外露率93.04%,柱头活力最弱,其异交结实率仅65.47%。耘9S、Y58S、创5S 的柱头特性处于中等水平,耘9S的异交结实率比其他两个不育系高。相关分析表明,柱头外露率、柱头长度、柱头宽度、柱头面积、柱头体积与异交结实率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97*、0.934*、0.934*、0.939*、0.937*;柱头活力系数与异交结实率之间相关不显著。[结论]依据不育系的柱头特性,采取合理的辅助授粉方式,有利于节省生产成本,提高杂交水稻制种产量。  相似文献   

12.
6个籼型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异交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3204S、HN5S、8906S、安湘S、1103S和9451S等6个籼核不育系为材料,对其异交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个核流通 系的颖花开花率均高于对照珍汕97A;柱头外露率从高到低依次为1103S、珍汕97A(CK)、3204S、安湘S、8906S、HN5S、9451S;89063S、安湘S、9451S有花率比对照珍汕97A高,6个核不 系的平均张颖时间均比对照珍汕97A短;(2)  相似文献   

13.
对生产上广泛应用的24份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异交性能的分析表明:在7个开花性状中,只有开花历时和开花时间与异交结实率呈负相关,而柱头双边外露率、包颈粒率、柱头单边外露率、张颖角度、开花历期都与异交结实率呈正相关。通径分析显示,各个开花性状与异交结实率的直接通径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包颈粒率、柱头单边外露率、张颖角度、柱头双边外露率、开花历期、开花时间、开花历时;其中包颈粒率、柱头单边外露率、张颖角度、柱头双边外露率对异交结实率的直接作用都远大于间接作用,这表明这几个性状与异交结实率有很大的相关性;而开花历时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  相似文献   

14.
为给水稻杂交制种提供技术依据,对不育系H22A和Ⅱ-32A的制种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H22A播种至抽穗始期为105d左右,比Ⅱ-32A长4d;主茎总叶片数与Ⅱ-32A相当;株高78.0cm,比Ⅱ-32A高16.4cm;穗型大,每穗总粒数为185.5粒,比Ⅱ-32A多60粒;对"九二〇"反应的敏感性比Ⅱ-32A略强;开花习性和花期均优于Ⅱ-32A,但柱头外露率略低于Ⅱ-32A。  相似文献   

15.
以5个新育成的粳型光温敏核不育系为材料,对其开花习性及异交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Y27S的单穗和单株开花历期最短,118S和对照N5088S相近,B30S、116S、117S相对较长。Y27S、116S、118S、117S单穗日开花动态与恢复系41678接近,B30S落后于41678,对照N5088S早于41678。Y27S、B30S和对照N5088S与恢复系41678的花时分布动态较接近;116S虽花时分散,但开花较早,午前花率较高;117S花时集中但开花较晚,118S花时分散且高峰偏迟。张颖时间以116S和118S最长,117S最短。柱头外露率以118S最高,116S最低;118S、B30S和117S柱头外露率都在60%以上。Y27S柱头活力保持时间最长,对照N5088S柱头活力下降最慢。参试不育系包颈率都较高,而闭颖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6.
曹新国  黄一飞  胡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759+10766
[目的]分析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宣F116S(Orza sativa L.)的特征特性及应用价值。[方法]籼型温敏核不育系宣F116S是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2010年利用宣69S为母本、培矮64S为父本杂交选择育成的,2011年8月通过安徽省技术鉴定。为充分了解其特征特性,在选育鉴定过程中,采用分期播种试验和相关指标测试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宣F116S育性稳定,花粉镜检以无花粉败育为主,败育率99.98%,套袋自交结实率100.00%;开花习性较好,柱头外露率和异交结实率较高,繁殖制种产量高,配合力强。[结论]宣F116S适合配制早熟和中熟杂交中籼组合,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加强优质原种繁育、优选父本配组和配套安全生产技术,有利于不育系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以生产上高产两系杂交稻Y两优1号为对照,分析了特大粒恢复系R257与生产上骨干两系不育系C815S、Y58S、N118S所配制的3个杂交稻新组合C815S/R257、Y58S/R257、N118S/R257的库容、产量特性、叶面积动态变化、干物质积累特性及物质转运水平。结果表明:组合C815S/R257、N118S/R257的库容量极显著高于对照Y两优1号,生育后期的上3叶叶面积、干物质积累量、茎鞘叶物质转运水平均优于对照,最终产量分别比对照增产2.65%和0.79%。对新配组合的源特征、干物质积累及转运特性与产量的关系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三交杂交水稻的育种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利用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临时保持系杂交 ,获得杂合不育系 ,再与恢复系杂交的方法配制了 1 5个三交杂交稻组合。试验结果表明 :杂合不育系柱头外露率高 ,其制种产量比纯合不育系提高 3 8.1 %~ 79.7%。大部分三交杂交稻组合在株高、抽穗期等主要农艺性状上表现基本整齐一致 ,能达到生产应用要求 ,大多数组合的产量较对照增加 6%~ 9%。  相似文献   

19.
利用了贵州大学水稻所育成的三系不育系贵香1A为试验材料,对喷施不同浓度的"九二○"、不同行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香1A中除野败质828A与父本在叶龄和分蘖数有差异外,其它母本与父本主茎的叶片数、分蘖数大体相同;贵香1A的各胞质不育系之间在喷施"九二0"都有不同的敏感度以及在不同行比下的异交结实率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20.
水稻籼型温敏不育系培矮64 S异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培矮64 S穗期与花期均较集中,且高峰期突出;花时早,并有明显的开花盛时;柱头外露率高,全花期平均为78.79%.这些对提高制种异交结实率有利.但是,张颖历期较短,47.05%的颖花张颖历期在120 min 以内;柱头小,柱头的长、宽、面积和体积分别为1.196 mm,0.377 mm,0.451 mm~2和0.133 mm~3,且生活力较低,活力系数仅0.83.这些对异交结实不利.因此,应选择花时早、花粉量大、散粉习性好的父本配组;在制种时应集中父本花粉量,缩短授粉期,抓住父本散粉高峰时刻辅助授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