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格鲁吉亚是小麦栽培种主要起源中心之一.那里发现有14个小麦种(包括亚种、品类)〔一粒小麦种栽培一粒小麦亚种(T.monococcum),圆锥小麦种栽培二粒小麦亚种(T.dicoccum),提莫菲维小麦种提莫菲维小麦亚种(T.timopheevii),圆锥小麦种考尔希二粒小麦亚种(T.georgicum),圆锥小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指标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研究了平作、垄作1(垄沟内种植1行小麦)、垄作2(垄沟内不种植小麦)等3种不同栽培方式下的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SPAD值(叶色值)值还是灌浆速率,均是灌浆前增加,到了灌浆期后开始下降;垄作产量大于平作,增产幅度为5.16%~14.52%.垄作栽培与平作相比,有利于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野生小麦及其近缘属种质一直是改良栽培小麦有益变异的重要来源.印度旁遮普农业大学(PAU)大约收集了11 000个小麦种质样本,其中包括栽培普通小麦、硬粒小麦、小黑麦、野生小麦〔野生一粒小麦(T. boeoticum)、野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等〕及其近缘属〔山羊草属(Aegilops)、冰草属(Agropyron)、黑麦属(Secale)等〕,以及通过不同的国际来源得到的外源附加系和代换系.在大田人工接种条件下,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签订了这些种质对小麦锈病、白粉病、印度腥黑穗病利叶斑病的抗性.签定了许多种对各种病害和非生物胁迫具有抗性的有益变异.由单个显性基田控制的一粒小麦(T. monococcum)对除草剂异丙隆(isoproturon)的抗性被导入到敏感的硬粒小麦(T. durum)中.阿拉拉特小麦(T. araraticum)对锈病的抗性被导入到普通小麦(T.aestivum)中.一粒小麦、野生一粒小麦和方穗山羊草(Aegilops squarrso)对印度腥穗病(Tilletia indica)的抗性保存在其与硬粒小麦栽培种杂交产生的双倍体子代中,本文评估了小麦及其近缘种野生种质广泛收集样本对各种病害和非生物胁迫的抗性签定以及它们在小麦改良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最近 Avivi(1978,1979)发现野生四倍体小麦(Triticum turgidum var.dicocoides)的一些选系籽粒蛋白质含量非常高(24-29%),比栽培小麦多一倍,但对其遗传性状了解甚少。Avivi 等(1983)以及 Levy 等(1983)得到的结果表明,在栽培小麦中没有发现决定这一性状的某些基因。它的低蛋白质含量基因对高蛋白质含量基因呈部分显性。  相似文献   

5.
小麦耐盐种质筛选及配套栽培调控技术研究是小麦耐盐品种选育、盐碱地小麦减损稳产的前提。本文简介了小麦耐盐种质筛选流程、耐盐性评价指标与方法,重点总结了山东、河北、新疆和江苏4省的耐盐小麦品种(系)概况以及抗盐相关栽培调控技术研究进展,提出了研究存在筛选方法不统一、盐碱地实地筛选研究缺乏和栽培调控技术不系统等问题,建议统一室内筛选方法、利用室外盐池和盐碱地开展耐盐种质筛选及配套抗盐栽培调控技术研发,并基于多组学技术从遗传学和生理学角度系统探究小麦耐盐种质的耐盐机理以及栽培调控原理。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小麦不同近缘种籽粒蛋白质积累的演进规律,以二倍体野生一粒小麦(T. boeoticum)、栽培一粒小麦(T.monococcum)、节节麦(Ae.tauschii)和黑麦(S.cereale),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栽培二粒小麦(T.dicoccum)和硬粒小麦(T.durum),六倍体普通小麦(T. aestivum)扬麦9号、豫麦34和扬麦158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小麦不同近缘种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六倍体普通小麦相比,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低,但蛋白质含量高,其灌浆初期氮代谢能力比较强,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较高,蛋白质积累速度快;除黑麦外,其他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蛋白质合成关键酶活性下降早而快,在灌浆中后期低于普通小麦,蛋白质积累的功能期较短.因此,普通小麦灌浆后期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和较长的持续期是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生理原因.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明确小麦垄作栽培的增产机理,以济麦20号为供试品种,于灌浆中期对垄作小麦和平作小麦分别进行大田层切,研究了垄作栽培对小麦灌浆中期群体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垄作栽培条件下,小麦灌浆中期群体从底部到顶部各层次相对光强增加,以40~50 cm增加幅度最大,群体内光分布得到优化;各层次单位面积功能叶片(绿色叶片)、功能叶鞘(绿色叶鞘)和茎秆干重增加,枯叶片干重减少,尤以中、下部较为明显;穗层上部穗干重大幅度增加,下落穗减少,穗层整齐.这些群体指标的改善,证明垄作栽培麦田群体素质较高,有利于高产低耗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垄作栽培对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豫麦50(弱筋)、郑麦975(中筋)和藁麦8901(强筋)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2种栽培方式(平作、垄作)下小麦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垄作小麦灌浆后期旗叶生理活性高于平作。藁麦8901和豫麦50及郑麦975在灌浆后期旗叶SPAD值均是垄作高于平作,同时垄作栽培也有助于增强旗叶游离氨基酸含量和NR(硝酸还原酶)的活性,提高旗叶氮素同化能力,促进生育后期旗叶氮素向籽粒的再运转。垄作栽培小麦产量较传统平作有显著提高,增产幅度达9.26%~14.52%。垄作栽培主要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或单位面积穗数来提高小麦产量,而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硬粒小麦(T·duyum)是小麦中四倍体的一个种。硬粒小麦在遗传结构与系统起源上与普通小麦不同。据40年来福州地区的气象资料表明,冷、烂春年占80%左右,而暖、旱春年仅占20%左右。这是该地冬播春收硬粒小麦结实低、病害多、籽粒质量不良的主要原因。为此,笔者通过四年秋播与冬播栽培的气象条件的比较,现将结果分析如下。一、硬粒小麦的秋、冬播的表现情况 (一)产量表现(表1)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在温室幼苗筛选试验中确定19个小麦、2个大麦、1个燕麦、1个小黑麦和1个一粒小麦基因型抗苏联麦蚜的水平。所有小麦栽培种和高代品系及大麦栽培种都是易感的。小黑麦(TX33000)和一粒小麦(PI266844)基因型为中抗,小麦引进种PI372129和Colorado37’燕麦为抗性。在有7个和24个基因型2个试验中,接种后7d、12d和17d测定的相关关系(r)达高度显著(+0.83-+0.98)。尽管春化作用和移栽使大部分基因型存活率下降,但在所有试验中PI372129幼苗的存活是最好的,显示出对苏联麦蚜群体的显著抗性。  相似文献   

11.
<正> 小麦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对盐碱的反应是不同的,一般在苗期和生长发育的早期比较敏感,而在后期(抽穗以后)则反应比较迟钝。本文论述了盐碱对小麦几个特征特性的影响,可为盐碱地小麦栽培与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小麦的土传病毒病在国外早有发生,并曾经进行过许多研究,近年来这类病害在世界各地小麦栽培地区有所发展,而且名称繁多,相互混淆,实际上目前所确认的主要是下列三种,即:土传小麦花叶病毒、小麦梭条斑花叶病毒和小麦黄色花叶病毒。一、土传小麦花叶病毒(SBWMV) 这个病毒病在日本于1900年前后就已发  相似文献   

13.
垄作栽培对冬小麦根系活力和旗叶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为了明确垄作栽培条件下冬小麦根系活力与旗叶衰老的变化规律,采用垄作种植方式与传统平作栽培相比较的方法,研究了2种不同种植方式对2个小麦品种烟农19和济麦19根系活力及旗叶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垄作栽培中由于小麦种植在垄顶上,0-60 cm土层根系干重较平作栽培增加12%以上,深层土壤(20-60 cm)根系活力得到极显著提高。在垄作栽培条件下,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较传统平作均有显著提高。开花15 d后,垄作栽培条件下的SOD、CAT、POD活性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等较传统平作栽培均有显著提高,MDA含量显著降低。垄作栽培与传统平作栽培在同等节水条件下有利于提高小麦深层根系活力,延缓旗叶衰老。  相似文献   

14.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麦类作物专刊。主要刊载麦类作物(小麦、大麦、燕麦、黑麦等)遗传育种、生理生化、栽培管理、食品加  相似文献   

15.
西藏半野生小麦(Triticumaestivumssp.tibetanumShao)是具有原始染色体结构的普通小麦,遗传研究表明它比原始栽培类型中国春更原始、更接近野生种。断穗和包壳是西藏半野生小麦典型的原始和分类性状,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西藏半野生小麦的起源和分类地位。本文对西藏半野生小麦的分类、细胞学、生化及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正如Frankel(1970)及其他学者所指出的,能够为小麦育种家利用的基因库,近年来已令人不安地枯竭了。这首先是因为世界许多地方的高度变异的地方种已为高产的纯系品种所代替。因而大量的栽培小麦的遗传变异似乎已在消失,而且不能再被复原。但当我们意识到小麦的家族用于小麦改良是易受影响的基因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小麦进化过程中C_4代谢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以二倍体小麦种(野生一粒小麦、栽培一粒小麦、拟斯卑尔脱山羊草、粗山羊草)、四倍体小麦种(野生二粒小麦、栽培二粒小麦、阿拉拉特、提莫菲维小麦)及六倍体小麦种(斯卑尔脱小麦、普通小麦)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染色体倍数小麦种不同绿色器官光合碳同化酶(PEPC、RuBPC、NADP-MDH、NADP-ME、NAD-ME)活性及稳定碳同位素(δ~(13)C)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同一种内,非叶器官(叶鞘、穗下节间、芒、护颖、外颖)RuBPC活性显著低于旗叶,除六倍体小麦品种外,其余小麦材料的PEPC及其他C_4途径酶活性均高于叶片。在小麦进化过程中,随着染色体倍数的增加,旗叶片的C_3和C_4同化酶活性均上升,且PEPC/RuBPC活性比值显著增加;非叶器官的RuBPC活性增加,但PEP羧化酶及其他C_4途径酶活性下降,PEPC/RuBPC活性比值显著降低。旗叶和穗器官的δ~(13)C值均在C_3途径范围内,穗器官的δ~(13)C值高于叶片;随染色体倍数的增加,旗叶δ~(13)C值增高,而穗器官的δ~(13)C值下降。综合来看,小麦非叶器官具有较强的C_4光合酶活性,在进化过程中,其C_4酶活性趋向减弱,而旗叶的C_4酶活性则趋向增加。  相似文献   

18.
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em.Thell.三组染色体中有两组已是无庸置疑地确定了来源。A组染色体来自野生二倍体T.monococcum L,,后者是形成野生四倍体小麦T.turgidum L.的一个杂交亲本(译者注:本文的小麦属分类是根据Morris and Seara,1967年的报告)。大约一万年以前T.turgidum(染色体组为A ABB)就开始在近东种植,并且很快就演变为栽培类型  相似文献   

19.
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小花发育与结实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提高小麦穗粒数的技术途径与栽培管理模式,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豫麦49-198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当前农民栽培管理模式、节本增效栽培管理模式、超高产栽培管理模式、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模式)对小麦小花发育动态模式与结实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随播后累积生长度日的增加,小麦小花的分化动态均符合二次曲线方程模式,退化和败育动态均符合一次方程模式,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间小花发育方程参数上存在明显差异;与当前农民栽培管理模式相比,其他3种栽培管理模式均显著增加了可孕小花数和最终结实粒数,并显著提高了小穗、小花和可孕花的结实率,其中以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模式分化小花数、可孕小花数和最终结实粒数提高的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20.
硬粒小麦(亦称杜伦小麦)具有较高的色素沉着,籽粒呈琥珀色,胚乳坚硬半透明,是制做上等通心面的原料。1986年由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提供硬粒小麦种源试种,并通过其各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探讨其在福建东南沿海丘农陵地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下表现,为筛选和选育适合种植的硬粒小麦新品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