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防护林胁地状况为研究重点,在综合分析国内外防护林胁地问题研究进展情况的基础上,对宁夏引黄灌区窄林带、小网格白蜡、臭椿混交成熟防护林生长及胁地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表明:目前宁夏引黄灌区农田防护林网日趋成熟,林网过密、树冠过高过大、林带胁地严重、树种单一,农林矛盾突出。由于林带胁地作用,距离防护林带不同水平距离耕作层内土壤养分变化也较明显,1 H处及以内林带胁地明显,其中0.2 H、0.5 H玉米单株地上鲜生物量分别减少了52.72%和26.06%。上述分析表明,采用大网格为主导的新型、疏透型农田防护林网更新技术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马彬  王帅  吴依衍  姜艳 《新疆农业科学》2022,59(9):2232-2239
【目的】 研究干旱区农田防护林胁地的效应。【方法】 选取新疆150团一处南北走向的农田防护林以及西侧的棉田为研究对象,针对农田防护林对棉田的各个胁地因子,对比分析距离农田防护林不同树高(H为农田防护林平均树高15 m)倍数处棉田的气象、土壤及棉花生长状况等因素的时空变化及分布特征,研究防护林对棉田的胁迫规律、胁迫程度,筛选出农田防护林胁地的主导因子。【结果】 150团农田防护林杨树树种发达的根系是构成林带胁地的主要原因;引起农田防护林对棉田胁地的气象因素是光照与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可达0.972与0.995;造成农田防护林对棉田胁地的主要肥力因素是土壤有机质与全氮,相关系数可达0.980与0.992;农田防护林对棉花前期生长发育状况影响较大,后期胁地症状有所缓解。【结论】 农田防护林对棉田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影响较大,在前期通过降低光照强度及土壤含水量影响棉花生长。  相似文献   

3.
不同树种结构对农田防护林效益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在小黑杨、落叶松、樟子松防护林带防护范围内,玉米、大豆、向日葵的光合指标及土壤水分.结果表明:对各作物种植区土壤水分的影响,杨树林带最大,樟子松次之,落叶松最小.杨树林带胁地范围1.6H(杨树平均树高H的1.6倍)内,大豆光合指标最优,玉米最弱.1.6H外,向日葵光合指标最优,大豆最弱;落叶松林带胁地范围0.8H(落叶松平均树高H的0.8倍)内,玉米光合指标最优.0.8H外,3种作物的光合指标近似;樟子松林带胁地范围0.8H(樟子松平均树高H的0.8倍)内,3种农作物的光合指标近似.0.8H外,玉米光合指标最优,大豆最弱.对玉米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杨树林带最大,落叶松最小;对向日葵的光合的影响,杨树最大,樟子松最小;3种树种对大豆的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4.
<正> 林网胁地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林带树冠遮阳蔽光,影响了农作物的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二是林带树木的根系侵入林带两侧农田,与农作物争肥争水,造成农作物发育不良而减产。 1 发生规律 1.1 胁秋不胁夏。林网对玉米、棉花、高粱、谷类等秋作物影响重,原因是秋作物与树木都处在共盛期,都需要大量的水分、养分、光照、气温,它们之间争肥、争水、争空间的矛盾十分突出,而树木冠大根深,作  相似文献   

5.
随着结古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和农田基本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农田林网化,已是农田基本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针对农田林网普通存在的“林带胁地问题,提出了减轻林带胁地的方法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农田防护林带对农田具有防护作用,可使平均风速降低51.6%,气温下降0.6℃,相对湿度提高5.9%,水面蒸发减少33.7%。随林地面积扩大和树体的增长,还可以减少夏季干热风发生频率和降低地下水位。林带防护范围内,土壤含水率较高,土壤盐分含量较低。距林带一倍树高范围内,农作物受胁地遮阴影响有所减产,但距林带树高20倍范围内,和对照点(林带25倍处)相比,小麦平均增产31%,千粒重增加6.9%;玉米平均增长22.9%,千粒重增加3.6%,含盐量平均降低0.03%左右。  相似文献   

7.
新疆林果基地防护林防护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针对新疆林果基地的防护林配置结构和防护效应进行研究,为提高新疆林果基地建设质量和效益及保证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疆林果基地的防护林带3~21 H范围有效防护距离、结构以及林网防护效应进行调查研究,观测林果防护林不同林龄、林网带宽、林带配置结构及林带距离对果园的防护效应.[结果]林果防护林对果园的防护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林龄的增长而下降;宽带的防护作用强于窄带;随着网格的两条主林带间隔距离减少,林果防护林防护效率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果树靠林带越近,受害越轻,但当超过防护林最大防护距离时,果枝数便会下降,冻害大面积发生.[结论]合理确定防护林最大防护距离,优化林果防护林配置结构,改造原有农田防护林“窄林带,小网格”防护林结构体系,进一步缩减网格面积,加强防护力度,并利用林带胁地种植苜蓿等饲草,建立新型的林果基地防护林林网,有利于降低果树灾害率及增加经济效盖.  相似文献   

8.
[目的]针对新疆林果基地的防护林配置结构和防护效应进行研究,为提高新疆林果基地建设质量和效益及保证农民持续增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新疆林果基地的防护林带3~21 H范围有效防护距离、结构以及林网防护效应进行调查研究,观测林果防护林不同林龄、林网带宽、林带配置结构及林带距离对果园的防护效应.[结果]林果防护林对果园的防护效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林龄的增长而下降;宽带的防护作用强于窄带;随着网格的两条主林带间隔距离减少,林果防护林防护效率增加;在一定范围内,果树靠林带越近,受害越轻,但当超过防护林最大防护距离时,果枝数便会下降,冻害大面积发生.[结论]合理确定防护林最大防护距离,优化林果防护林配置结构,改造原有农田防护林“窄林带,小网格”防护林结构体系,进一步缩减网格面积,加强防护力度,并利用林带胁地种植苜蓿等饲草,建立新型的林果基地防护林林网,有利于降低果树灾害率及增加经济效盖.  相似文献   

9.
田丽杰  李影 《新农业》2005,(7):51-51
辽宁省农田林带、林网很多,随着树木的生长,林带胁地问题越来越严重。产生杨树林带胁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同仁县农田防护林规划设计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不同方向主林带与主要灾害因子,不同风向交角主林带与实际有效防护距离,主副林带有效防护距离与林网形状、面积的关系,提出了有效间距、林网面积等技术指标,为同仁县川水地区农田防护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总结了胡枝子水流调节林带的营造;防冲埂林带的营造;荒山、荒坡、荒沟的营造;农田防护林带胁地范围内的营造;乔灌混交林营造等6种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2.
<正>鲁北地区是典型的盐碱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建设农田林网能起到积极作用,不仅能改善局部生态小环境,减少灾害性气候危害,而且能能对农作物生产起到积极作用。本问阐述了农田林网的作用,并从建设类型、树种选择、林带走向、网格设置、胁地减轻、树体管理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农田林网的建设模式。农田林网建设是以自然走向的沟、路、渠、河流绿化为基础,以农田为主构建防护林骨架,编织大地绿色经纬线,健全农业生态网络体系,从而改善农林生产条件和促进农业增产的农林综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农田林网和林带胁地的原因,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模拟林内光气候状况,探讨防护林林下的遮荫胁地效应。【方法】在精确计算实验区太阳视运动轨迹的基础上,采用椭球体模型,用光量子计测量了36个试验点的太阳辐射强度值,并统计了林下太阳辐射强度的日分布。建立了毛白杨树冠投影模型,模拟了树荫的年内投影变化以及林下光气候状况。【结果】试验区树荫运动轨迹呈蝶形弧带变化,树高影响投影外弧线位置,枝下高影响投影内弧线位置;在树体东、西侧1倍树高、北侧0.6倍树高范围内,透光率小于90%,在该区域发生林木遮荫胁地效应,距树底点较近区域的胁地效应较强。遮荫面积在树体东、西侧最大,南侧最小。【结论】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防护林带应尽量以东西走向成行种植,南北成行种植时,树底点与农作物应相隔一定距离,以减小胁地效应;对现存的防护林带,应及时、适当地修剪防护林带的下部枝条,减少遮荫胁地面积。  相似文献   

15.
一、建园1.园地规划种植小区规划为长方形;灌溉系统和道路系统设置要因地制宜、科学合理;防护林设主林带和副林带,与道路、灌水渠结合设置。2.客土改良种植小区要求土地平整,坡降不大于0.5%。一般在春季开始挖定植沟,沟距2.5~3米,沟宽80厘米,深1米,挖沟时要把表土和底土分开放置。沟挖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方向主林带与主要灾害因子,不同风向交角主林带与实际有效防护距离,主副林带有效防护距离与林网形状、面积的关系,提出了有效间距、林网面积等技术指标,为玉树三江源区护牧林营造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建波 《农村科技》2014,(10):63-64
<正>为使巴里坤县防护林体系可持续发展,体现防护林体系的防风、防沙、改善生态环境和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效能,需大力发展建设防护林体系。一、林带防风作用林带的防风作用,取决于2个互相制约的因素。一是从林带上空越过的气流,在林带背风面下沉的速度和距离;二是气流穿过林带后能量减少的程度。1.林带结构与防风作用林带结构是指组成林带各林木的枝叶,在整个林墙上分布的层次和密集程度,它直接与树种组成和宽度有关。根据林带外貌和透光孔隙分布状况,可  相似文献   

18.
以河北坝上康保地区农田防护林带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试验观测,对农田防护林带的空间配置方式、树种选择搭配、林带宽度及株行距等进行对比,并对现有农田防护林带的防风效应进行探讨,以寻找合适的农田防护林带配置模式。结果表明,品字形配置方式优于矩形配置方式;乔灌混交配置方式能够兼顾防风效能、防护距离,是研究区农田防护林带树种配置的首选;窄林带的林带结构和防护效益优于宽林带;疏透型林带宽度一般不超过10 m,通风型林带宽度应控制在10~15 m范围内;小青杨在研究区适用的株行距为2.5 m×3.0 m或3.0 m×4.0 m。因此,康保地区的农田防护林应多种植乔灌混交林,以品字形配置为主,林带带宽选择窄林带更佳。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不同带距林网和林网内植被对防护林网内风速分布及防风效能的影响,选取3种带距林带、3种不同植被和裸地(对照)林网模型,对其防风效能进行了风洞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风速下,3种带距林网最低风速基本都出现在5.5~7.5 H(树高),3种带距林网平均防护效能排序为200 m带距林网(70.9%)>300 m带距林网(64.1%)>150 m带距林网(60.7%);林带有效防护距离分别为150 m带距林网4 H至第2道林带,200 m带距和300 m带距林网3 H至第2道林带。3组试验风速下,300 m带距林网1 cm高度处平均防风效能排序为果树模式>小麦模式>对照;种植果树模式整个林网受到有效防护,小麦模式有效防护距离为2 H至第2道林带。随着集约化和精准农业推进,进行农田防护林网配置时,应充分考虑林网所处地理位置,绿洲内部采用300 m带距防护林,绿洲外围考虑带距较小的防护林。如对高大果树类作物进行农田防护林网配置时,可适当调整林网大小,合理配置林带结构,增加作物种植面积,减少林带用地,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苏北农田林网对小麦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进一步研究苏北地区闭合微型农田林网对小麦的胁地效应,并探寻该类型林网小麦的光合作用变化特征。选择江苏省宿迁市2个农田林网典型乡镇为试点,按不同方位林带和不同林缘距离设置试验样方,于灌浆前期,测定不同处理样方小麦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Pn)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光合有效辐射(PAR)、叶温(Tl)、相对湿度(RH)和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C)、细胞间隙CO2浓度(Ci)等;并于成熟期拷种测量小麦产量及其结构,将上述各项测定结果与对照处理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AR、Tr和C是Pn的主要影响因素,而Tl和RH对Pn的影响甚微;小麦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与Pn相关显著,前两者的降低是造成林缘区域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