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延边地区天然赤松林生长进程及其生长阶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划分延国地区天然赤松林立地级的基础上,根据中等级上不同密度赤松林的调查资料,分析了赤松林的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过程,结果认为,赤松属早期速生,是生长持续期很长的树种,并对赤松胸径,树高和材积生长阶段进行了初步划分。  相似文献   

2.
王英 《甘肃农业》2013,(20):74-76
通过欧洲赤松30年的引种试验,结果表明:欧洲赤松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生长优势,在生长、抗落叶病性状上优于乡土树种油松。麦积植物园30年生欧洲赤松平均树高、胸径分别达13.60米和22.8厘米,生长量与乡土树种油松相当,已完成从种子到种子的引种过程,欧洲赤松在甘肃小陇山引种获的成功。  相似文献   

3.
根据延边地区天然赤松188株解析木资料,回归拟合出其立木去皮材积与带皮胸径、树高的最佳模型.可以利用此模型编制延边地区天然赤松二元立木去皮材积表.  相似文献   

4.
以屏南水松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尺型聚类分析方法对水松种群的25个数量性状进行聚类分析,探讨水松数量性状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水松生长、遗传及生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松材积与树高、冠长、胸径等性状呈显著正相关,生长性状与光合作用的面积有关;树高是决定材积的第一要素;水松在干形遗传、自然整枝等方面的遗传性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5.
鲁中山区不同立地条件下侧柏、赤松、刺槐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鲁中山区侧柏、赤松、刺槐三个树种为研究对象,分六种立地类型进行标准地和解析木调查,采用控制变量法,运用SPSS20.0进行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不同树种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刺槐树高、胸径、材积平均生长量均高于赤松和侧柏,另赤松高于侧柏;对研究涉及的三个树种来说,阳坡生长量都大于阴坡;三个树种在鲁中山区生长状况总体良好,从生长量角度来说刺槐优于赤松,赤松优于侧柏。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更新造林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对12个黑松无性系和8个赤松无性系进行生长及生理生化差异性分析。通过测定地径、树高、冠幅、可溶性糖含量、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NR)活性、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等指标对不同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黑松1#、11#、14#和赤松23#、28#5个无性系生长性状良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是重要的种质资源,应加以保护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章古台沙地3种针叶树生长规律。[方法]通过对章古台沙地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油松(Prnus tabulaeformis)、赤松(Prnus densiflora)3种针叶树的解析木进行分析,比较3种针叶树的生长特点。[结果]8~16 a 3种针叶树的胸径和树高生长较快,16 a以后生长逐渐变缓。24 a以后赤松的树高生长比樟子松、油松快,32 a以后胸径生长比樟子松、油松快。樟子松和油松8~24 a时材积连年生长量增长较快,赤松在33~40 a时材积生长明显加快,最高可达0.014 2m3/a。[结论]该研究可为掌握针叶树种在沙地上的生长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长白山区天然更新赤松幼树的构型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长白山区东北部天然赤松林内 ,针对赤松幼树 (树高 4~ 5m)探讨了构型与微小生境的关系 ,统计分析了幼树的分枝格局 ,并与生长在林中空地的赤松幼树 (树高 4~ 5m)的构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同林中空地的个体相比 ,林隙内赤松幼树冠幅相对狭窄 ,侧枝的分枝角在树干上从下到上缓慢减少 ;林隙内赤松个体树干上侧枝的平均分枝数比林中空地的少 11% ,侧枝上二级枝条的平均分枝数则比林中空地的赤松个体少 5 % ;当林隙面积在 10 0~ 12 0m2 时 ,侧枝上发生的二级侧枝在不同方位上的分布不均匀 ,在东南 -西 (SE4 5°~SW90°)方位上二级枝条数量分布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林火种类、火行为等对不同森林类型可燃物负荷量空间分布的响应,围绕山东半岛昆嵛山地区主要森林类型的地表可燃物和冠层可燃物负荷量、3个地形因子(坡度、坡位与海拔)、3个林分因子(平均树高、平均胸径与郁闭度),比较不同林分不同空间层次上的可燃物负荷量等级分布特征和林火行为趋势,分析不同层次可燃物的负荷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林分之间可燃物垂直分布呈显著性差异,各林分地表火形成树冠火的概率存在差异,表现为赤松-刺衫林>赤松纯林>赤松-华山松林>赤松-火炬松林>华山松纯林>火炬松纯林>赤松-麻栎林>麻栎纯林;枯落物层负荷量与郁闭度、胸径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草本层和灌木层负荷量均分别与坡位、郁闭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性,草本层负荷量还与树高、胸径有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定量分析千年桐地径、树高生长规律,并利用Logistic模型对其生长规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千年桐5年生人工林平均地径和树高分别为8.49 cm、3.59 m。地径和树高的总生长量均在第2年迅速增加,但树高生长到第5年时趋于缓慢。地径连年生长量随林龄的增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且逐渐远离平均生长量曲线。树高连年生长量随林龄的增加呈波浪式增长趋势,5年间与平均生长量发生2次交叉,说明树高的生长受外界条件的影响比地径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人工林内带状间伐开拓天然更新效应带 ,分析了赤松在不同试验地内的天然更新种群的结构与生长状况 .结果表明 :更新种群个体数量按年龄分布的曲线呈偏态分布 ,峰值偏左 ,在7年生苗木达到最高 .采伐后更新的赤松幼苗 ,地径和苗高生长在 4年生以后对环境条件的差异产生显著反应 ,7年生最为剧烈 ,不同样地中以采伐带内同龄幼苗生长分化最为严重 .带状采伐对伐前更新苗木的高生长也有很大促进作用 .更新苗木死亡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7年生以下阶段 .因此 ,改善林地内的光照条件有利于提高更新幼苗的保存率 ,促进更新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采用树干解析法获取3种不同生长势(优势木、中庸木、被压木)杉木的胸径、树高生长数据,利用ForStat的生长曲线模拟杉木的胸径模型和树高模型,结果表明,Richards生长曲线是分析杉木胸径和树高的适宜生长曲线;3种不同生长势的杉木胸径生长曲线和树高生长曲线均呈“S”状曲线,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对湿加松10个无性系苗期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动态进行调查,并用Logistic方程对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动态进行拟合,分析雨热同期湿加松的生长动态规律及生长参数。结果表明:湿加松无性系苗期年生长高度符合"S"型生长曲线。以湿加松地径和苗高划分其苗木的生长阶段,则地径和苗高的速生期持续时间分别为94~125 d和60~77 d。  相似文献   

14.
不同林分赤松木材密度及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不同林分人工林赤松木材的生长轮基本密度和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及管胞长宽比等管胞形态特征的变异。结果表明:赤松纯林和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赤松林材的基本密度、管胞宽度存在显著差异,赤松纯林中赤松木材的基本密度比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的高,赤松与沙松混交林中赤松木材的管胞宽度比赤松纯林中的大,而松纯林和赤松与少松混交林中赤松木材的管胞长度和管胞长宽比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松茸发生地植被特征及功能分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长白山松茸发生地的植被特征及功能分区。结果表明,松茸发生地植被组成比较简单,冠层稀疏,郁闭度较低(一般在05~06之间)。松茸主要生长于赤松(Pinusdensiflora)林中、岳桦(Betulaermanii)、杜鹃(Rhododendrondahuricum)和羊胡子苔草(Carexcallitrichos)是赤松最常见的伴生种群。以松茸生产为指标,将赤松林划分为适宜松茸生长的高产天然赤松针阔混交林、低产或不产松茸的疏林型天然赤松林、不产松茸的密林型天然赤松林和人工赤松林4类。松茸保护区可分为生态环境保障带、松茸产出带和缓冲带。  相似文献   

16.
兴城油松种子园无性系生长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兴城油松种子园,经过两年对具有代表性的12个无性系各3个植株的生长状况做了定期观测。按主梢年生长量判断,该种子园无性系之间的生长差异是显著的。生长周期呈典型S曲线。顶梢长度生长与气温关系最密切,当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时开始速生期(>0.4厘米/天),持续30—48天。各无性系顶梢年生长量与速生期天数,最高日生长速率以及顶梢上针叶束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侧枝萌动时间与顶梢一致,但结束较早,第二轮枝生长速度最快,向下各轮有减慢趋势。直径生长较顶梢长度生长约晚10—15天,且在6月底—7月初有停滞现象。直径和长度生长顶峰值出现时间相互错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降雨再分配是森林生态系统重要的水文过程,分析辽东半岛地区赤松和蒙古栎林降雨再分配特征,为区域典型林分的生态水文分析及模型建立提供参考。  方法  以辽宁仙人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赤松和蒙古栎林为调查观测对象,选择林外降雨量(POF)、林内穿透雨量(TF)、树干径流量(SF)和树冠截留量(IF)为指标,应用回归分析法建立林外降雨量与各类指标的关系方程,并分析2种林分的降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结果  (1)赤松林穿透雨量、树冠截留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为388.5、215.3、66.5 mm,占林外降雨量的57.96%、32.12%、9.92%;蒙古栎林穿透雨量、树冠截留量和树干径流量分别为421.7、119.0、55.5 mm,占林外降雨量的70.73%、19.96%、9.31%。(2)低强度降雨时,赤松和蒙古栎林的初始迟滞时长1 h左右,而中等和高强度降雨时,迟滞时长较短,明显小于1 h。且赤松林的树冠截留迟滞时间较长,迟滞作用更强,截留效果更好。(3)林外降雨量与穿透雨量、树干径流量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P < 0.001),赤松林和蒙古栎林产生穿透雨l、树干茎流量的最小降雨量分别为4.2、5.8和2.0、2.5 mm。(4)赤松和蒙古栎林的树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极显著(P < 0.001)二次函数关系,树冠截留作用与林外降雨同时产生。当林外降雨量分别大于90.0、70.0 mm时,赤松和蒙古栎林的树冠截留量分别在10.0、7.0 mm左右。(5)林外降雨量与树冠截留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01)的幂函数关系,当林外降雨量分别大于90.0、70.0 mm时,赤松和蒙古栎林的树冠截留率趋于平稳,降低到20%和10%左右。  结论  降雨再分配过程中,赤松林的树干径流量、截留量和截留率大于蒙古栎林,而赤松林穿透雨量小于蒙古栎林,赤松林降雨再分配作用强于蒙古栎林。林内穿透雨存在迟滞效应,迟滞时长受降雨强度和林分类型影响,且赤松林的迟滞时长大于蒙古栎林。林外降雨量与树干径流量、穿透雨量、树冠截留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树干径流量、穿透雨量呈线性函数关系,与树冠截留量呈二次函数关系,与树冠截留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的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8.
赤松针多糖提取工艺及其清除自由基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筛选赤松针多糖提取工艺条件,初步探讨赤松针多糖的活性,为赤松针多糖研究开发提供依据。[方法]研究了水提醇沉法从赤松针中提取多糖的工艺条件。[结果]赤松针多糖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温度90℃、水提时间4 h、料水比为1∶25。通过自由基清除试验,对赤松针多糖活性进行了鉴定,清除50%的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需要多糖0.300 mg/ml。[结论]赤松针多糖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  相似文献   

19.
人工林与天然林赤松木材管胞形态特征及密度的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分析了人工林与天然林赤松木材的管胞长度、管胞宽度及管胞长宽比等管胞形态特征和生长轮基本密度的径向变异,结果表明,人工林与天然林赤松木材的管胞长度差异不显著,管胞宽度、管胞长宽比及基本密度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