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亚军 《农业考古》2013,(1):302-304
哈尼族是云南典型的稻作农耕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培育了适应本土的稻种,创造独特的哈尼农耕稻作文化,因哈尼族的习俗紧紧围绕其民族的迁徙和繁衍,以原始宗教为主要载体,秉性万物有灵观念和祖先崇拜,衍生出丰富和神秘的稻作信仰,尤其是谷魂信仰颇具特色,以哈尼族谷魂信仰为例,探讨农耕文明视野下哈尼族谷魂信仰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2.
范舟游 《农业考古》2007,(3):197-200
湘西土家族图腾神灵崇拜是南方稻作民族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作为稻作民族,由于水稻的发现、栽培技术的进步而引申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土家先人把这种精神寄托于图腾崇拜和祭祀习俗上,在土官土司制度及强宗大姓封闭式专制统治下,这一民族仍保留着一定文化内涵的原始农耕稻作成份,并成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稻作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相似文献   

3.
浅谈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作农耕是稻作农业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一项重大发明。故农业(包括稻作农业、麦作农业、粟作农业、高梁种植业)被视为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步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恩格斯给予高度评价时指出:“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稻作农耕的发明或传播,在世界各地虽有早有晚,但自稻作农耕发明以降,遂与稻作农耕区的居民结下不解之缘,迄至今天。随着稻作农耕的不断发展,稻作农耕文化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并可大致分为稻作农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拙文拟就稻作农耕文化内涵中的稻作农具、作物遗存、稻田遗迹、水利工程、仓储遗迹与遗物及稻作农耕民俗和反映稻作农耕的雕塑、绘画作品、诗词、谚语等作一初浅的探讨和介绍。  相似文献   

4.
钱露露  叶磊 《农业考古》2022,(3):200-208
古代日本稻作农耕在经历了上古时代的传入、中古时代的本土化发展以及中世时期的精细化发展后,于近世时期进入到以创造性发展为特征的精耕细作的高度成熟期。古代日本稻作技术与农耕具技术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呈现出吸收与改造并重、引进与创新并举的特点。可以说,中国传统农学是古代日本稻作农耕持续发展的动力,而日本稻作农耕在依靠外来技术的...  相似文献   

5.
"丰田"、"早稻田"是日本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又是世界著名的品牌或知名大学的名称.日本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有不少来自汉语,是出共中国古籍的汉语原创诃.本文从汉字的"形"(字形)与"神"(释义)的视角对中日两国的稻作农耕文化的地名进行比较.汉语原创词成为日本的地名,见证了地名文化发展的沧桑.在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对我们进一步重视传统文化并挖掘地名资源,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我国西南一个古老的农耕民族,哈尼族种茶历史极为悠久,这其中最有名的即是为世人所熟知的野生茶树王和人工栽培茶树王,它们均生长和被发现于云南哈尼族聚居的西双版纳自治州境内的原始热带森林和哈尼山寨之中,前者为1961年勐海县哈尼人发现,树龄约有一千七百余年,后者树龄也接近九百年。这些震惊世界茶坛的发现显示哈尼族种茶饮茶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彭长林 《农业考古》2005,(1):144-148
岭南是稻作农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悠久的稻作文化传统。特别是壮族的稻作文化,内涵丰富,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到各种独特的节日和隆重庄严的宗教祭祀活动等都与之有关,“那文化”和“那文化圈”的提出就是体现壮族稻作文化的一种极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传统。因此,有关壮族稻作的问题自然成为各家研究的热点之一,覃乃昌先生所著的《壮族稻作农业史》和李富强先生所著的《“蛮荒”稻香——壮族农耕文化》是研究壮族稻作发展的两部较有影响的专著。而岭南稻作起源的探索则是壮族稻作文化最基本的立足点,对此课题的研究似乎早已尘埃落定,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岭南是稻作农业起源地之一。然而,笔者对这一结论有不同看法,现试论之。  相似文献   

8.
据考古资料,日本从绳文时代晚期出现稻作农业,到了弥生时代稻作农业已是日本弥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古代至中世,稻作农耕是日本社会生活的基础,是最基本的物质生产。  相似文献   

9.
“吴越争霸”与稻作东传(摘要)南京博物院谷建祥中国稻作农耕文化的东传,使日本迅速地由绳文文化步入弥生文化,社会生活类型从渔猎型向农耕型过渡;它不仅使日本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急剧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且在生活模式、风俗习惯、农耕礼仪等各方面始终保持着与中...  相似文献   

10.
卢鹏 《农业考古》2013,(1):275-278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历史悠久的山地民族,至今仍以传统稻作为生.千百年来,他们按一定程序耕作梯田,并遵照传统进行水稻的播种与管理.作为农耕民族,哈尼族将农作物丰歉归功于神灵,因此依循节令举行各种农耕祭祀活动,以此祈求谷物丰收.  相似文献   

11.
这次集会,是非常重要而有意义的。在今天发言者中,只有我是学农的。关于亚洲农耕文化中的绳文农耕论,或是围绕农耕论问题,我作为农学工作者持有怎样的看法呢?这是我想谈的问题。特别是就我研究的稻作起源和稻作圈成立以及结构等问题,想在有限的时间内重点地谈一谈。  相似文献   

12.
为了弘扬传统稻作文化,发挥稻作文化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迫切需要发掘和继承该文化.通过文献资料和走访调查了空心村稻作文化存在多样性,分析了其消失的原因在于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导致农村土地利用和种植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同时,现代农技的推广使得传统的稻作文化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在此背景下,建议采取以下3个措施来传承:①全面分类整理空心村的稻作文化,编写稻作文化的乡土教材,为稻作文化传承提供基础资料.②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借助现代媒体展示和保存传统的稻作文化.③建立展览馆和互动体验馆,为传统稻作文化的传承提供平台,打造地域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旨在避免传统稻作文化在空心村中消失.  相似文献   

13.
汉字文化与日本筷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日两国都使用筷子,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以稻作农耕为中心,以使用筷子和碗用餐为表征,关注人生与现实生活的筷子文化.本文通过挖掘史料和对汉语原创词"著"为中心的词语释义与读音的解读,阐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东亚水稻农耕摇篮地之探索(摘要)(美籍农学家)胡兆华1.稻作起源与发展分二阶段:A.原始期(Incipience)是旱作(Ricefarming-dry),发生在云南、缅甸、泰北、老挝一带山地,点播、混植,稻是多种禾谷类植物被采集利用之一,园艺式。B...  相似文献   

15.
目次 一、前言二、栽培稻种属 三、水田类型四、水田灌溉 五、耕作农具六、耕作技术 七、播种与收获八、谷物加工 九、谷物贮藏十、结语 一、前言 本文论述的重点是以中国的汉代和日本的弥生时代为中心,对中日两国古代稻作文化中的一些要素(如栽培稻的种属、水田的类型、主要的耕作农具、耕作的技术、谷物收获具、谷物加工具、贮藏谷仓等)进行对比,然后再对中日两国古代稻作文化的特征进行简单的初步概括。 自从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南方的广大地区一直就是以稻作为主要的农耕对象。大约在进入青铜时代以后,中国的稻作农耕逐渐向东传播…  相似文献   

16.
罗二虎 《农业考古》2001,44(3):50-77
六、耕作技术(一)中国古代的耕作技术1.水田模型与稻作农耕类型目前汉代出土的这些水田陂池模型主要集中分布在秦岭以南的西南地区和岭南的部分地区。 在这些水田陂池模型中,我们见到的是有发达灌溉系统和开始向精耕细作方向发展的稻作农 耕,可以说这是一种已经有一定集约化程度的稻作农业了。这与史书记载长江中下游地区两汉六朝时期的那种较粗放的“火耕水耨”稻作农耕有较大的差别。我们知道,从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至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汉武帝征伐南越国和西南夷,秦汉 帝国都不断地向南方大规模移民,而水田模型出土的这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之前有一个“孕育期”,即与陶器制作、文字发明、天文历法、车辆制造等等中国古典科学技术一样,都先有“孕育期”,摸索前进;稻作农业,从采集食用开始,到移植成功为止,是“孕育期”;再从移植成功开始,到广泛推广,是稻作农业“诞生期”.《仙人洞》下层的采食野生稻,是中国稻作农业的“孕育期”;《玉蟾岩》的移植成功,呈现大籽粒稻谷,有成熟的栽培工艺经验,是中国稻作农业“诞生期”.从此以后逐步推广,中国才成了稻作农业国家.  相似文献   

18.
学界大多主张日本的水稻是从中国江南地区经舟山传入的,并有论者认为最先传入日本的是红糯陆稻.本文就舟山出土东周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56年)的炭化稻米,结合舟山陆稻(岱山翻稻)的稻米属性、种植方式、传播扩散,以及稻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与日本史前稻作主要是福冈弥生时期(分前、中、后三期,约当公元前3世纪到3世纪)的炭化米粒和日本《稻作图》所表现的传统农耕稻作方式、民俗习惯进行比较研究,发现其有亲缘关系.从而推论,公元前2、3世纪,舟山移民日本推进了弥生时代水稻种植的快速发展是不可否认的,古代舟山和日本应该同属一个“红糯栽培圈”.  相似文献   

19.
稻作农业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创造文明的重要基础。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稻作农耕历史和自成体系的耕作制度,是许多南方民族传统文化建构的根基,在中华文明宝库中独树一帜。然而,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许多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稻作农耕日益衰微,与之相关的传统文化也逐渐消弭在历史的尘埃中,民族特性因之亦逐渐丧失。与此同时,在理性工具指导下的产量诉求,不仅催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也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着诸多的严峻挑战,食品安全成为一个难以言状的社会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在描述南方少数民族传统稻作农耕历史和耕作制度的基础上,对其生态意涵进行探究,旨在说明那些我们曾经认为的"落后",实际蕴藏着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和意义,并以此来反观当下的"发展"与"科学"。从地方知识中吸取智慧,既是尊重历史的表现,也是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对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0.
豫南稻区稻作技术的历史变迁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文物、典藉为凭依,考述了豫南稻区建国前稻作技术的源流演进;以品种利用、耕作改制为脉络,把建国后稻作技术的历史变迁划分为4大发展阶段,梳理为4大技术主题;并按照现代稻作的要求,论述了豫南稻区稻作技术发展所面,临的6个重大技术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