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荸荠白禾螟又名荸荠螟、无纹白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县荸荠上的主要害虫,1年发生4代,有时有不完全5代。受其危害一般减产1~2成.重发田块甚至绝收,严重制约了荸荠的高产、稳产。为有效地控制其危害,现将其发生规律及药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几种杀虫剂及其复配防治荸荠白禾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爱国  孙俊铭  韦刚  鲍祥胜 《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4):200-200,225
进行了几种杀虫剂及其复配防治荸荠白禾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与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或20%三唑磷乳油复配,均可有效地防治荸荠白禾螟,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750g+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ml/hm2、90%杀虫单可湿性粉剂750g+20%三唑磷乳油1500ml/hm2对荸荠白禾螟防效均可达91%以上,且对荸荠生长安全。药剂防治适期为各代1hm2荸荠田出现750只蛾子后3d,开展第1次防治,以后间隔7~10d防治1次,每代需防治2~3次。  相似文献   

3.
荸荠白禾螟又名荸荠螟、无纹白螟,属鳞翅目螟蛾科,是我县荸荠上的主要害虫,1年发生4代,有时有不完全5代.受其危害一般减产1~2成,重发田块甚至绝收,严重制约了荸荠的高产、稳产.为有效地控制其危害,现将其发生规律及药控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豆荚螟对法国细刀豆的危害调查及无公害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在贵州独山县城关镇石牛村实施豆荚螟(Etiella zinckenella Treitschke)对法国细刀豆发生危害调查及无公害农药防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豆荚螟在法国细刀豆上的危害为第2、3代.主害代为第2代,幼虫危害花、荚和造成虫孔盛期在6月上旬至下旬,高峰期在6月下旬;成虫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高峰期在6月下旬。选择5种无公害农药做田间防效试验,筛选出2种防效较高的农药。防效分别为93.43%~87.75%和98.00%~85.94%。  相似文献   

5.
甘蔗生长中后期条螟发生高峰期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甘蔗生长中后期条螟发生高峰期的规律及影响因子,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广东雷州蔗区条螟成虫发生高峰期与主要气象因子及上一代高峰期的相关性,建立条螟第2、3代成虫发生高峰期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第2代条螟成虫发生高峰期与6月下旬积温、6月上旬日照时数及6月下旬的降雨量显著相关;第3代条螟成虫发生高峰期与第2代高峰期、8月中旬积温、8月下旬日照时数显著相关.预测模型的回测历史拟合度平均为93.8%和90.3%,预测符合度平均为92.2%和95.3%.因此,生产上可用拟合的预测模型对甘蔗生长中后期条螟发生高峰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6.
朝鲜球坚蚧发生规律及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朝鲜球坚蚧在徐州地区1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越夏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活动。雌成虫于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产卵,5月上中旬卵孵化,10月下旬进入越冬。药剂防治以3月下旬越冬若虫出蛰期和5月中下旬初龄若虫盛期为防治适期;在防治适期可喷施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60%柴油乳荆30倍液,或2.5%敌杀死乳油3000倍液,防治效果可达76%~100%。  相似文献   

7.
研究结果表明,豌豆潜叶蝇在郑州区1a发生5代,世代重叠明显。种群数量消长呈3个高峰期,即3月中下、5月上中旬和9月中下旬。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和20%杀灭菌菊酯乳油20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白缘苇野螟(Calamochrous acutellus Eversmann)一年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在芦苇根部、杂草附近土层内越冬,1~3代卵盛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上旬和8月下旬.1~3代幼虫为害盛期分别为5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和9月上中旬.单雌产卵量为110~130粒,幼虫5龄,室温下,幼虫历期30~37天.防治适期为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喷施50%甲基1605乳油1000倍液;2.5%甲基1605粉剂或5%粘虫散,每亩2.5公斤,幼虫死亡率均在95%以上.  相似文献   

9.
不同药剂对大螟防治药效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上海地区大螟对水稻的危害日益严重,为筛选出防治大螟的有效药剂,以6种药剂为筛选试材,特进行了相关小区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用10%氟虫双酰胺·阿维菌素乳油30mL,200g/L氯虫苯甲酰胺10mL、甜菜·苏云菌(高端)可湿性粉剂30mL在二代大螟1~2龄幼虫发生盛期用药,对大螟防治效果良好,防效分别达86.36%、86.36%和95.45%,是防治大螟的优良药剂。  相似文献   

10.
湘北荸荠枯萎病、白禾螟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荸荠枯萎病从苗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生流行,严重时可造成绝收。种荸荠带菌多的发病重,重茬田、偏氮缺钾田、早栽封行早的丘块发病重,秋风秋雨多的年份发病重。防治方法主要是合理轮作,增施磷、钾肥,精选种荸荠,适时适度晒田,及时进行药剂防治。荸荠白禾螟1a发生4代,以第二、三代为害严重,防治策略是狠治第二、三代,抓住卵孵高峰期施药。  相似文献   

11.
棉卷叶野螟是绿篱植物——木槿的重要害虫。在福建大田,室内饲养1年发生5~6代,野外世代重叠,每代历期31~47天,以老熟幼虫在地上或草丛中结薄茧越冬,翌年5月上旬开始出现笫1代幼虫,10月下旬部分老熟幼虫开始越冬,部分继续发育为下代,直至12月中旬才越冬。幼虫6龄,卷叶为害,在室内对2~6龄幼虫喷洒90%的敌百虫晶体3000或5000倍液,80%敌敌畏3000或5000倍液和2.5%溴氰菊酯5000或10000倍液,田间用2.5%溴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喷洒,均有良好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云南云杉长足大蚜在甘肃临夏生活史及生活习性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临夏地区云南云杉长足大蚜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定点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结果表明,云南云杉长足大蚜在临夏l a发生3代,若虫共4龄,6月下旬以受精卵在云杉侧梢一年生枝针叶上越冬。4月下旬用0.5%藜芦碱可溶性液剂4 000倍液、1%苦参碱可溶性液剂3 000倍液和4.5%联菊·啶虫脒乳油6 000倍液防治第一代若虫,防治效果均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3.
通过 3 a的调查 ,结果表明 :汉江中游稻区二化螟越冬代化蛹盛期为 4月下旬至 5月初 ,一代蚁螟盛孵期在 5月下旬 ,一代幼虫发生期为 5月下旬至 7月下旬。当地二化螟防治重点应抓好 5月下旬蚁螟盛孵期的及时防治。  相似文献   

14.
2001~2003年苏州及周边地区绿篱植物大叶黄杨上丝棉木金星尺蠖(Calospilos suspects Warren)危害十分严重。2002年调查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园艺中心大叶黄杨,株被害率高达100%,叶被害率达93%。根据3年的田间系统调查观察,该虫在苏州一年发生3~4代,以蛹在被害株根际周围土中越冬。第1~4代幼虫为害高峰期分别为:4月下旬~5月下旬,6月上旬~7月下旬,9月中旬~10月中旬,10月下旬~11月中旬。经田间药剂防治试验,在l~2龄幼虫发生危害高峰期分别用5%抑太保乳油600~800mL,加水1000~1500kg,50%辛硫磷乳油,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等药剂防治,效果显著,防效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15.
黑脉厚须螟是樟树的新害虫。该虫在福建1a发生3代,以老熟幼虫入土结茧化蛹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成虫羽化,4月下旬到5月上旬第1代幼虫孵出,6月中下旬老熟幼虫陆续入土化蛹,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代成虫羽化并产卵,7月中旬第2代幼虫孵出,8月中旬开始入土化蛹,8月下旬成虫羽化,9月中旬第3代幼虫孵出,10月下旬老熟幼虫入土化蛹越冬。在幼虫盛发期,喷洒20%溴氰菊酯3000倍液,80%敌敌畏或50%甲胺磷  相似文献   

16.
不同农药在不同施药时间对第一代稻秆潜蝇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行了不同农药在不同施药时间对第一代稻秆潜蝇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农药在3叶期、分蘖初期(5叶期)施用,在施药时间、不同农药品种及同一农药在不同施药时间都存在0.01极显著差异,以在3叶期施用20%封杀乳油、12%击顺乳油和在分蘖初期施用20%封杀乳油、18%螟息水剂、25%快杀特乳油、5%多虫净乳油等对第一代稻秆潜蝇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均达80%以上;分蘖初期施用5%多虫净乳油与3叶期施用18%螟息水剂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与分蘖初期施用20%封杀乳油之间存在0.01极显著差异,以分蘖初期施用18%杀虫双水剂和3叶期施用25%快杀特乳油防效最差。从农药品种上看,在秧苗期防治稻秆潜蝇,以20%封杀乳油和18%螟息水剂防效最好,12%击顺乳油防效次之,依次是5%多虫净乳油、25%快杀特乳油,以18%杀虫双水剂防效最差。  相似文献   

17.
25%炭疽立克乳油防治荸荠秆枯病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5%炭疽立克乳油1200倍液对荠秆枯病菌孢子萌发抑制率在95%以上,1500倍液的抑制率在90%以上,田间防治效果在85%以上,对荸荠生长和环境无任何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樟巢螟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雪芬  黄顺  朱广慧  王晖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0):2198-2199,2223
根据2002~2004年连续3年田间系统调查,樟巢螟在苏州地区1年发生2代,以老熟幼虫在被害香樟树冠下浅土层内越冬;第1、2代幼虫发生为害高峰期分别为6月下旬~7月初和8月下旬~9月初。田间药剂防治试验表明,在幼虫初孵期分别用4.5%高效氯氰菊酯、2.5%敌杀死乳油2 000倍液,2.5%灭幼脲1号、1%杀虫素(Bt制剂)1 000~1 500倍液等药剂防治,效果明显,校正防效达75.7%~87.4%。多年田间防治实践表明,采用园林技术、人工防治、生物防治、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能控制樟巢螟的发生为害。  相似文献   

19.
黄杨绢野螟发生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杨绢野螟危害小叶黄杨,可造成植株光杆枯死。在江西宜春市一年发生3代。各代幼虫发生期依次为:6月初至7月初、7月中旬至9月上旬、8月初至9月中、下旬。化学防治宜在1-2龄幼虫期,用40%乐斯本1500倍防效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荸荠是我省北部山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我县传统的种植方式是稻—荸荠轮作制。近年来,荸荠白禾螟〈又名纯白螟〉由于大面积发生危害,已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