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室内试验,豆天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LC_(50))为1.4×10~(4(?)8)个多角体/毫升。田间试验,喷施1.6×10~7多角体/毫升的病虫尸匀浆液,对豆天蛾幼虫的防治效果在70%左右。豆天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苏云金杆菌或银纹夜娥核型多角体病毒混用,防治同时发生的多种大豆害虫的总效果明显提高,虫口下降率可达90%左右。  相似文献   

2.
在肥城县北山区,用花椒凤蝶核型多角体匀浆液(1.2×10~6多角体/毫升)喷雾,防治花椒凤蝶幼虫,经小区和较大面积试验示范(15和13天后调查),虫口下降率分别为84.9和81.8%;用该病毒与乐果混施,虫口下降率分别为89.3%和86.5%。混施区单株产量高于单施病毒区,两者混用除防治了凤蝶外,还控制了蚜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新疆棉区使用病毒杀虫剂防治棉铃虫的试验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干燥和长日照的新疆棉区,使用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制剂,经小区试验和大面积示范,每亩10×10~(10)PIB,喷雾一次,防治棉铃虫,均获得较好效果。与化学农药相比:虫口下降率虽不如菊酯区,但蛀铃率接近,经T测验,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斜纹夜蛾的生物控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以作用因子组配的生命表技术及其相应的分析方法,开展了几项生物防治措施单项和联合使用防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的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podoptera litura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浓度为3.1×10~7PIBs/ml,即每g虫尸兑水800倍液)和散放叉角厉蝽(Cantheconidea furcellata Wolff)(1.8头/m~2)均能控制斜纹夜蛾种群的增长。采用两项生防措施后,种群趋势指数值分别降至对照的0.0259倍和0.0532倍,当联合使用这两项生防措施后,种群趋势指数值则降至对照的0.0109倍。浇施斯氏线虫需高剂量(40~80万条/m~2)才能控制斜纹夜蛾种群数量的增长,高剂量可使种群趋势指数值下降至对照的0.758~0.094倍。若以短期内对害虫的杀伤作用作为评价依据,散放叉角厉蝽(1.8头若虫/m~2)的效果最好,进入暴食期的虫口密度下降到对照的0.0917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对斑痣悬茧蜂Meteorus pulchricornis发育及存活的影响。正在蜕皮的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2龄幼虫被斑痣悬茧蜂寄生后,当其发育到3龄与4龄时分别饲以95%致死浓度(LC_(95))或10×LC_(95)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peiNPV),研究表明: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对斑痣悬茧蜂发育及存活产生不利的影响,影响程度取决于寄生与饲毒的间隔期以及饲毒量。被寄生的甜菜夜蛾幼虫发育到第3龄(即被寄生后第1天,1dpp)分别饲以LC_(95)或10×LC_(95) SpeiNPV的处理,没有寄生蜂老熟幼虫从寄主体内钻出;被寄生的甜菜夜蛾幼虫发育到第4龄(4 dpp)分别饲以LC_(95)或10×LC_(95) SpeiNPV的处理,分别有25.62%与16.31%寄生蜂老熟幼虫从寄主体内钻出。甜菜夜蛾是否饲毒对寄生蜂的出蜂率、化蛹率及羽化率影响显著;饲毒浓度影响寄生蜂的出蜂率、化蛹率,但不影响羽化率。甜菜夜蛾饲毒与否对寄生蜂幼虫及蛹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影响,但饲毒甜菜夜蛾体内寄生蜂幼虫、蛹及成蜂显著小于未饲毒的甜菜夜蛾体内寄生蜂幼虫、蛹及成蜂。  相似文献   

6.
用麦胚人工饲料饲养甘蓝夜蛾幼虫,饲料添毒接种生产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NPV,东北农学院分离的菌株)。以2×10~6PIB/ml接种8龄末期幼虫为最佳接种条件,增殖效果最好,产量最高达4.55×10~9PIB/虫。自制MbNPV可湿性粉剂,室内毒力测定的LC_(50)为4.89×10~4PIB/ml,杀虫效力明显优于液剂。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我国草地贪夜蛾 Spodoptera frugiperda重点防范区——黄淮海夏玉米区该虫为害籽粒玉米的防治阈值,于2020—2021年分别在籽粒玉米小喇叭口期(6~8叶)、大喇叭口期(8~10叶)和抽雄吐丝期 (12~14叶),通过人工接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虫口密度和为害株率下玉米的产量损失,并确定相应防治阈值。结果显示,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密度为2~12头/株时,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的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16.78%~31.91%、 10.45%~25.14%和15.71%~29.17%,在3个玉米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阈值分别为2龄幼虫55~67头/百株、 97~118头/百株和59~71头/百株;当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为害株率为5%~60%时,小喇叭口期、大喇叭口期和抽雄吐丝期的玉米产量损失率分别为8.81%~22.43%、 4.83%~17.75%和8.16%~20.43%,在3个玉米生育期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阈值为害株率分别为4.24%~5.22%、 7.61%~9.49%和4.46%~5.55%。表明黄淮海夏玉米区草地贪夜蛾在不同生育期为害籽粒玉米的产量损失和防治阈值不同。  相似文献   

8.
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防治指标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为有效防治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为害,通过人工接虫方法研究了其幼虫虫口密度(x)与玉米缺苗率(y)的关系,采用人工去苗模拟为害方法研究了玉米缺苗率(y)与产量损失(z)的关系,并提出了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的防治指标。结果显示,虫口密度为1、3头/株时,无缺苗现象,虫口密度为5、10、20和30头/株时,缺苗率分别为19.4%、22.8%、44.4%和49.6%。玉米缺苗率随着虫口密度增大而升高,二者呈显著二次线性相关:y=-0.0609x2+3.636x-4.5306,R2为9564;玉米缺苗率对单株穗重、穗长、穗粗和秃尖长等均无显著影响;玉米缺苗率(y)与产量损失(z)也呈二次线性相关:z=0.0036y2+0.3077y-0.3553,R2为0.9691。根据防治的直接收益和成本,提出夏玉米苗期二点委夜蛾幼虫的防治指标为3头/株,此时玉米缺苗率为6%~7%。  相似文献   

9.
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混合病毒在不同宿主中交替繁殖对病毒毒力的影响,选用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 (Hüber)较专化的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较专化的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SlNPV),按多角体数量1∶ 1混合后分别连续感染或交替感染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比较各代病毒对两种夜蛾的活性。测定结果表明:SlNPV中国株和AcNPV混合,起始感染甜菜夜蛾,再在斜纹夜蛾和甜菜夜蛾中交替繁殖后,F4代斜纹夜蛾病毒(由斜纹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3龄甜菜夜蛾幼虫的致死率极显著高于F2代斜纹夜蛾病毒,F3代甜菜夜蛾病毒(由甜菜夜蛾中收集的病毒)对斜纹夜蛾的致死率也显著高于F1代甜菜夜蛾病毒;混合病毒起始感染斜纹夜蛾,再经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交替繁殖后,斜纹夜蛾病毒对甜菜夜蛾的毒力以及甜菜夜蛾病毒对斜纹夜蛾的毒力也都显著提高。交替传代后的病毒比同代次连续传代后的病毒对非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并且它们对原宿主的毒力未有减弱。AcNPV和SlNPV日本株混合病毒在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中交替繁殖后也表现出对非宿主毒力的提高。表明混合病毒在两种不同原宿主中交替繁殖比其在同种宿主中连续繁殖后对非繁殖原宿主的毒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一株新的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青岛分离株SeMNPV-QD)在害虫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本文以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青岛株SeMNPV-QD与美国株SeMNPV-US1为材料,分别测定了病毒对甜菜夜蛾细胞系的感染、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室内生物活性以及田间防治效果。研究结果表明,SeMNPV-QD与SeMNPV-US1对甜菜夜蛾细胞系Se-3的感染率分别为92.34%和93.65%,平均每个细胞的病毒多角体产量分别为23.97和24.10 PIB,差异均不显著;SeMNPV-QD与SeMNPV-US1对初孵甜菜夜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4.43×104和4.35×104 PIB/mL,LT50分别为4.12和4.02 d;SeMNPV-QD与SeMNPV-US1对4龄甜菜夜蛾幼虫的LC50分别为9.25×105和4.44×105 PIB/mL,LT50分别为6.20和5.50 d;SeMNPV-QD和SeMNPV-US1对大葱田甜菜夜蛾幼虫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7 d的校正防效分别达到74.99%和79.04%。研究结果将为新病毒株的深入研究开发以及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葡萄扇叶病毒(GFV)干u马铃薯Y病毒(PVY)外壳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为模板,用聚合酶链式反膨技术(PCR)分别合成了长度为1.5kb和0.75kb的生物素标记双链cDNA探针,在斑点杂交反应中,探针的最适使用浓度为1/100,GFV探针检测GFV-RNA的灵敏度为10pg,检测提纯GFV的灵敏度为25pg,检测感病苋色藜的最大稀释倍数为10000倍;PVY探针检测PVY-RNA的灵敏度为30pg,检测提纯PVY灵敏度为500pg,感病烟草检测的最大稀释度为8000倍,阴性对照均无杂交信号出现。  相似文献   

12.
北京地区花生病毒病及流行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85—1987年研究表明北京地区花生上流行的病害主要有黄瓜花叶病毒CA株系(CMV-CA)引起的黄花叶病害和花生轻斑驳病毒(PMMV)引起的轻斑驳病害。血清鉴定451份花生病害样品,黄花叶病害样品受CMV-CA侵染占95.7%,轻斑驳病害样品受PMMV侵染占91.3%,中后期病害样品受CMV-CA和PMMV复合感染较普遍。CMV种传率2%左右,种传病苗在花生出苗后开始出现,6月病害进入高峰。三年CMV-CA流行程度明显不同,主要取决于苗期蚜虫发生早晚、发生量及苗期降雨量。PMMV种传率低于1%,病苗出现稍晚,但病害扩散快,6月上旬进入高峰,7月上、中旬发病率达100%。三年流行程度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陕西玉米病毒病及流行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结果表明:陕西玉米病毒病毒原主要有玉米矮花叶病毒B株系(MDMV-B)、玉米粗缩病毒(MRDV)和大麦黄矮病毒(BYDV)。用血清鉴定225份病株样品中,MDMV-B、MRDV和BYDV侵染分别占40%、23%、4.5%。MDMV-B和MRDV复合侵染占23.5%。在田间自然条件下,MDMV-B主要通过玉米蚜和禾谷缢管蚜以非持久性传播,MRDV则由灰飞虱以持久传播。MDMV-B、MRDV和BYDV的粒子大小分别为735~755 nm×17 nm、70~75 nm和23~30 nm。随着玉米生育成熟,侵染逐渐降低,为害亦趋减轻。研究认为,玉米品种、播种期、播量、田间传毒介体数量及发生早晚和地膜覆盖等是影响玉米病毒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玉米矮花叶病毒HC-Pro的纯化及抗血清制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实验提纯了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的辅助成份-蛋白酶(HC-Pro),并制备了其抗血清。MDMV HC-Pro的分子量约为57kD,提纯产量为0.3mg/100 g病叶。琼脂免疫双扩散测定证明MDMV HC-Pro抗血清的效价为1:16;微量免疫沉淀法测定时其效价为1:1024。该抗血清只与MDMV HC-Pro有明显的反应,与健康玉米汁液和MDMV无反应。MDMV HC-Pro抗血清可以专化性地抑制HC-Pro的蚜传活性。  相似文献   

15.
黄瓜花叶病毒甜菜分离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新疆石河子地区春季采种甜菜和夏播母根用甜菜上分离到3个病毒分离物,代号为石-B-2、石-B-5和石-B-D,自然感染甜菜引起叶片黄色花叶、扭曲、皱缩和植株严重矮化。病毒粒体球状、直径28~30 nm、均含有分子量约为2 9k D外壳蛋白、3种相同的较大片段的双链RNA (即3400 bp的RNA1、3100 bp的RNA2、2300 bp的RNA3)和片段大小约400 bp的小RNA,石-B-2和石-B-D具有1100 bp的RNA4,在ELISA和琼脂双扩散试验中,3个分离物均与CMV-83抗血清有特异反应,初步认为这3个球状病毒分离物属于CMV,但它们具有狭窄的寄主范围,不感染心叶烟、蔓陀罗、番茄,在寄主反应、双链RNA4和卫星RNA的大小上明显不同于国内外报道的CMV株系或分离物,同时说明侵染甜菜的CMV可能存在着株系分化。  相似文献   

16.
安徽烟草病毒病发生与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钱浚 《植物保护学报》1990,17(2):117-122
  相似文献   

17.
大豆花叶病流行因素和发生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89年于济南研究诸因素对病害流行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豆品种抗性和初始毒源数量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大豆幼苗期最感病,开花期为发病高峰。在春大豆苗期温度偏高雨量偏少及夏大豆苗期温度偏低雨量偏多的情况下,有利花叶病发生。对13种蚜虫进行饲毒接毒试验,证明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和大豆蚜(Aphisglycines)可传毒,对病害田间流行有重要影响。对5年的16组数据应用IBM微机进行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组建发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8.
新疆、甘肃甜瓜病毒病的鉴定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甘肃、新疆两省(区)186个厚皮甜瓜病毒病标样的鉴定结果表明,病毒种类有黄瓜花叶病毒(CMV)、西瓜花叶病毒2号(WMV-2)和南瓜花叶病毒(SqMV)。其中WMV-2是主要病毒种类。不同地区或同一地区不同年份各个病毒的消长有较大的变化。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及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可传播WMV-2,其中桃蚜的传毒效率最高。棉蚜(Aphis gossypii)可传CMV。种广可传带SqMV,其带毒率为7.6%。对1300个甜瓜品种及材料的抗病性试验结果没有发现任何免疫和抗病类型,但白兰瓜类型较哈密瓜类型抗病,薄皮甜瓜较厚皮甜瓜抗病,其中中国梨瓜龙田一号发病很轻。覆盖银灰膜、喷高脂膜及种植高粱隔离诱杀带等综合防治措施可使发病率减少82.0%,增产15.7—40.5%。  相似文献   

19.
一种侵染桃树的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北京地区具有红叶及叶片侧脉失绿等综合症状的桃病株上分离到一种杆状病毒分离物P-1,初步鉴定为一TMV株系;制备抗血清微量沉淀法测定效价为1:1024,并应用于田间样品检测;提纯P-1分离物回接毛桃实生苗后,在上部叶片出现脉间失绿症状,用P-1抗血清作ELISA检测为阳性,肯定了TMV对桃的侵染及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20.
昆虫病毒在田间随时间的衰减过程为单调下降型,可用指数方程描述这种衰减。灵敏度分析显示,若日光强度大,则其照射时间是决定衰减量的主要因子;反之,日光强度是病毒衰减的主要因子。基于该方程以及昆虫的死亡-剂量反应关系,导出了昆虫病毒田间施用量的计算方程,其中包含日光强度、作物允许受害水平、病毒毒力和对日光的抵抗力、昆虫为害力、种群数量、亩株数、单株叶面积等因子。参数分析证明了该方程的合理性,同时,对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田间施用量进行计算分析,结果与大田表现一致,为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