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微米中药是采用现代高科技与传统炮制技术相结合而研制出的,能保持中药固有药效学物质基础的,粒度为微米级的新型中药。包括微米中药材、微米中药提取物和微米中药制剂,平均粒径一般小于10μm(传统中药打粉在100μm以上)。在此细度下,90%以上的植物细胞被打破,有利于药物的吸收  相似文献   

2.
正一、超微粉碎技术在中医药及保健食品领域,一般来说,将粒径在15μm以下的粉体物料称为超细粉体,或称为微米中药,也常常将这种粉碎称为细胞级粉碎,所得到的超级粉体中药又称为细胞级中药。微米中药包括微米中药材、微米中药提取物和微米中药制剂,一般认为其颗粒粒径应在  相似文献   

3.
超微细胞破壁粉碎技术在兽用中药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超微粉碎技术一般是指将物料颗粒粉碎至粒径在30μm以下的一种粉碎技术,它是机械力学、电学、原子物理、胶体化学、固体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表面界面化学等交叉汇合的一门新兴学科。物料处于超微状态时,其粒径尺度介于原子、分子、块粒之间。超微粉碎技术通常又可分为微米级粉碎(1~100μm)、亚微米级粉碎(0.1~1μm)、纳米级粉碎(0.001~0.1μm,即1-100nm)。在中药资源开发中应用的超微粉碎技术一般达到微米级粉碎即可使组织细胞壁结构破坏,获得所需的物料特性。由于颗粒的微细化导致表面积和孔隙率的…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的微米级粉碎至300目粉体,筛孔内径47μm,粉径在100-102μm范围以内,多数细胞破壁,破壁率大于86.5%称为微粉。  相似文献   

5.
张克家 《猪业科学》2003,20(5):21-24
将中药材单味或复方加工成不同粒度的粉末,然后制成各种制剂,是中药的重要工艺技术之一。除了传统技术中的粗粉、中粉、细粉、最细粉和极细粉等散剂的粉末等级外,近年来又出现了更小尺度的微米中药和纳米中药。后二者是药物尤其是中药制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近年来许多论文经常提及。但笔者发现,有时一些论文的作者将微米中药与纳米中药混淆,以致误导读者。为此,笔者参考有关资料,将微米中药和纳米中药简要介绍如下。1尺度概念首先要弄清楚尺度概念中的微米(micrometer)和纳米(nanometer)。1微米(μm)是1×10-6m,即百万分之一米;而1纳米(…  相似文献   

6.
超细微粉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应用现代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材料进行微粉化的新技术,可将原药材粉碎得到中心粒径为5~10微米以下的粉末,在中药研究中,以植物类药材细胞破壁为目的,正广泛得到应用。一般药材在该细度条件下细胞破壁率≥95%。从而突破原来有效成分须通过细胞壁释放的途径,而更有利于原药材发挥药效。  相似文献   

7.
中兽药超微粉与存在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微粉碎技术是近20年国际上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高新技术,它是指将物料颗粒粉碎至粒径在30μm以下的一种粉碎技术,它是机械力学、电学、原子物理、胶体化学、固体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表面界面化学等不同学科和技术交叉汇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中药的超微粉碎,当前主要指"细胞级微粉碎"."细胞级微粉碎"的主要目的是对动、植物类药材细胞进行破壁粉碎.运用现代超微粉碎技术,可将原生药粉碎到粒径5~0 μm,甚至更小的粉粒,一般药材细胞的破壁率可达到95%以上,把中药原材料加工成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微粉,这将使中兽药生产和应用产生质的飞跃.超微粉碎技术已经开始用于中兽药资源开发和中兽药生产,这将对中兽药的理论研究、产品开发和临床应用产生巨大的影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探索中药制剂微粉对禽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效果,并与常规散剂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中药制剂微粉对鸡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散剂,治愈率达91.6%,比中药制剂散剂组高8.1%,应用中药制剂微粉相对增重为126。说明中药制剂微粉达到细胞破壁水平,比散剂药物有效成分释出量大,吸收迅速,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超微粉碎技术是近20年国际上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高新技术。该技术是将物料颗粒粉碎至粒径在30μm以下的一种粉碎技术,它是机械力学、电学、原子物理学、胶体化学、固体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表面界面化学等不同学科和技术交叉汇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中药的超微粉碎,当前主要指"细胞级微粉  相似文献   

10.
超微粉碎技术是近20年国际上发展非常迅速的一种高新技术。该技术是将物料颗粒粉碎至粒径在30μm以下的一种粉碎技术,它是机械力学、电学、原子物理学、胶体化学、固体化学、化学反应动力学、表面界面化学等不同学科和技术交叉汇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中药的超微粉碎,当前主要指细胞级微粉  相似文献   

11.
1中药质量 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有许多,其中主要因素有原(动)植物的品种,产地(包括生长环境、野生状态或栽培方法),采集期(包含动植物的年龄和采收季节,加工方法和药用部分,贮藏方法和贮藏时间)。如果将贮藏方法和贮藏时间另外考虑,影响中药材质量的因素主要就是品种和产地。  相似文献   

12.
超微粉碎技术是将固体物质粉碎成直径小于10μm粉体的一种高科技工业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为适应高科技的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新技术,在发达国家被广泛应用于冶金、食品、医药、化妆品、航天航空等国民经济部门及军事领域。中药超微粉碎技术又称中药细胞级粉碎技术或中药细胞破壁技术。  相似文献   

13.
超细微粉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应用现代物理或化学方法对材料进行微粉化的新技术,可将原药材粉碎得到中心粒径为5~10微米以下的粉末,在中药研究中,以植物类药材细胞破壁为目的,正广泛得到应用.一般药材在该细度条件下细胞破壁率≥95%.从而突破原来有效成分须通过细胞壁释放的途径,而更有利于原药材发挥药效.超细微粉技术已经广泛地应用于医药、食品、农副产品、军事等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14.
膨润土晶体结构非常微细,在多水条件下,膨润土颗粒直径为0.02微米,厚度为0.002微米,而一般粘土的颗粒直径为1~2微米。膨润土的特殊微细晶体结构决定其有许多优良特性,如高分散性、悬浮性、膨润性、粘结性、吸附性、阳离子交换性等。据报道,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膨润土可提高家禽、鱼类的产蛋率和出肉率。  相似文献   

15.
全粉末中药片剂的生产及其注意事项贺生中江苏省畜牧兽医学校泰州225300兽用全粉末中药片剂的生产,一般都采用湿法制粒压片法。即将中药材全部粉碎成细粉,加入适量的润湿剂、粘合剂混合后,湿法制粒,颗粒干燥后整粒,再加入润滑剂,最后经压片机压制而成。其流程...  相似文献   

16.
浅谈中药微粉的开发应用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当前中药的应用情况及中药应用微粉化技术的情况,从中药传统理论、中药有效成份提取、中药成份化学等多方面阐述了中药微粉化的优势;讨论了目前微粉中药生产、研究中存在的有关概念和术语混乱、微粉尺度缺乏明确界定、研究中出现的问题等情况;提出需加强中药微粉的规范化研究,推动微粉中药的研究应用进程。  相似文献   

17.
兽医中药是中兽医历来与动物疾病作斗争、促进动物生产的主要手段.半个世纪来,我国的兽医工作者开拓了兽医中药新的应用领域,实施了新的研究路线,形成了新的生产工艺.如兽医中药的群体用药及饲料添加剂的发展、兽医中药作为动物保健品、兽医中药调节动物免疫机能和对动物微生态的影响、电脑模拟兽医中药处方、超微粉碎等中兽药的新剂型和新工艺以及生物工程技术在中药材生产中的应用等[1].  相似文献   

18.
符华林 《四川畜牧兽医》2004,31(6):16-16,18
1四川中药资源概况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中药资源极为丰富。据1985~1989年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中药资源种类已达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药用矿物80种。四川地处中国西南腹地,历来都是我国中药材的重要产区,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古以来就是我国著名的“中药之库”、“中医之乡”,在中医界更有“无川药不成方”之说。四川中药材资源丰富,以其种类多、产量高、品质好著称世界。据全省中草药资源普查初步查明,我省现有中药资源5000多种,常用中药材400多种,入药中药材品种占全国80%以上,居第一位。更有…  相似文献   

19.
以15日龄罗曼蛋公雏为试验动物,研究中药复方"球康"微粉制剂对鸡柔嫩艾美耳球虫的疗效.试验共设9个组中药超微粉1%、2%、5%拌料给药组、中药超微粉1%、2%饮水给药组、中药普通粉组(5%拌料)、克球嘉组(500×10-6拌料)、感染不给药对照组和不感染不给药对照组.结果显示中药超微粉2%拌料组、超微粉1%拌料组和克球嘉组抗球虫指数(ACI)分别为175.96、166.89、163.23,抗球虫效果良好;中药普通粉组(5%拌料)和微粉组(5%拌料)的ACI分别为142.33和153.00,中药微粉1%和2%饮水给药组的ACI分别为121.52和125.67,四组均有中等抗球虫效果.  相似文献   

20.
<正>超微粉中兽药是利用超微粉碎技术,应用机械或流体动力的方法,将中药粉碎至微米甚至纳米级,以提高中药的溶解性、分散性、吸附性和化学反应活性等,这项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兽药利用率和生物活性,在畜牧生产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1超微粉中兽药的优点1.1中兽药生物利用度得到明显提高由于通过超微粉碎技术,使中药材的粉碎达到微米甚至是纳米级,药材细胞的破壁率达到95%以上,药材有效成分溶出量和溶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