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不同林龄、立地条件、林分密度的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主导因子是林龄、其次是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影响最小;1级立地级上、林分密度为1740株儿m’的11年生湿地松人工林的木材达到建筑材受力构件的最低等级要求.研究结果为湿地松人工林的定向培育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及干缩性变异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系统分析了不同林龄、不同立地条件和不同林分密度下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和干缩性的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影响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和干缩性的主导因子是林龄,其次是立地条件,林分密度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3.
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与环境因子关系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收集了118块杉木人工样地的林分生长和环境因素资料,用环境因子中10个定性和4个定量因子对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具有较大影响的因子,应用数量化理论Ⅰ建立了杉木要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的预防模型。经复相关系数的F检验表明模型达到极显水平,可应用于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预报,并对各环境因子的偏相关系数进行了t检验,结果表明海拔、坡位和林分平均胸径是影响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的重要因子(a=0.01),而  相似文献   

4.
地带和地形对湿地松人工林材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分析了湿地松人工林材性在不同地带和地形中的表现差异.结果表明:相同地形条件下生长在南亚热带的湿地松人工林木材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硝酸—乙醇纤维素含量、戊聚糖含量和苯醇抽出物含量大于生长在中亚热带的,而木材尺寸稳定性和Klason木素含量小于生长在中亚热带的.相同地带内山谷中的湿地松人工林木材尺寸稳定性和戊聚糖含量大于山脊上的,木材密度、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强度、抗弯弹性模量、硝酸—乙醇纤维素含量、Klason木素含量和苯醇抽出物含量均小于山脊上的.差异显著性t检验表明:地带和地形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密度、顺纹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影响极显著或显著;地形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差异干缩和抗弯弹性模量影响极显著,地带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差异干缩和抗弯弹性模量影响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湿地松人工林培育和木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福建省顺昌县三种立地条件下的 2 4年生杉木人工林木材为对象 ,首次分别建立了三种立地条件下以及不考虑立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木材密度与纤维长度随生长因子中的生长轮年龄和年轮宽度的一系列回归模型 ,并进行回归显著性检验 ,为杉木人工林木材材质的早期预测和定向培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广西地区18年生湿地松人工林为研究材料,根据湿地松生长数据和当地经济技术指标,采用序列分析、敏感性分析和静态盈亏分析等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动态和静态经济指标分析人工林项目盈利情况,探究湿地松人工林经济价值以及最大利润。结果表明,18年生湿地松人工林木材收入70 333元/hm~2,松脂收入为502 437元/hm~2,利润高达266 256.1元/hm~2;湿地松人工林投资项目受松脂价格影响最为敏感;湿地松内部收益率值在18 a期间处于不断攀升状态,湿地松人工林未达到木材数量成熟期,人工林项目利润仍未达最大化。湿地松人工林项目经济价值高、可塑性强,可在广西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福建青冈人工林的生物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福建青冈人工林的系统调查,进行福建青冈人工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福建青冈人工林胸径生长明显慢于杉木,但其树高生长高于杉木 35年生福建青冈林分平均木生物量是22年生木荚红豆人工林和35年生杉木人工林的3 9和1 8倍,虽然杉木的胸径生长快于福建青冈,但福建青冈人工林具有较高光合速率,比杉木更有利于其乔木层光合产物的积累 福建青冈平均木生物量在各器官的分配比例表现为:干>枝>根>叶>皮,不同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大小排序为:福建青冈人工林>杉木人工林>木荚红豆人工林,其中35年生福建青冈人工林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分别是35年生杉木人工林和22年生木荚红豆人工林的2 8和2 5倍 因福建青冈木材容积密度大的缘故,导致人们认为福建青冈生长比较慢,研究结果对于纠正人们对福建青冈传统认识上的误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 ,建立了影响杉木自疏的海拔、坡位及林分平均胸径与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 ,结果表明林分平均胸径对杉木人工林自然稀疏存在极显著影响 ,坡位与林分平均胸径的交互作用对自疏存在显著影响 .运用遗传算法优化了模型参数 ,在检验模型适应性的基础上应用计算机模拟技术 ,分析了杉木人工林自疏过程密度变化随坡位及林分平均胸径变化的内在规律 ,为杉木人工林密度定量管理提供了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气候和土壤类型对湿地松人工林生长和材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湿地松人工林林分生长和材质在不同气候和土壤类型条件下差异的比较分析表明:生长在南亚热带山地黄红壤上的湿地松人工林林分的胸径和树高以及木材密度和力学强度大于生长在中亚热带山地黄红壤上的,而木材尺寸稳定性表现则相反;生长在南亚热带滨海沙地林分的胸径和树高以及木材密度和力学强度均小于生长在南亚热带山地黄红壤上的,木材尺寸稳定性则表现相反。差异显著性t检验的结果表明:气候和土壤类型极显著或显著影响湿地松人工林林分胸径和树高以及木材密度、干缩性和力学强度。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滨海沙地和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和管胞形态的测定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木材除硬度大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外 ,其余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均稍小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 ;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管胞长度和宽度在同一年轮内均小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 ,长宽比大于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 ,且滨海沙地湿地松人工林工艺成熟期比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早两年左右。经差异显著性t检验表明 :滨海沙地和山地红壤湿地松人工林木材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中顺纹抗压强度、抗弯弹性模量和冲击韧性差异极显著 ,抗弯强度差异显著 ,其余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差异不显著。研究结果为湿地松人工林培育和木材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湿地松种源生长量、材性的变异与优良种源综合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湖北省荆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湿地松种源试验林的生长量及材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松种源间的树高、胸径、材积等生长量因子以及晚材率和木材基本密度均存在着显著差异,且具有中等程度的广义遗传力。基本密度径向变异模式以及递增为主,年轮段基本密度呈正态分布。木材密度早晚期相关性随树龄增大而增加,用5年生木材密度能可靠地预测12年生木材密度。各种源生长量因子与木材基本密度相关性有正有负,相关性大小与种源有关。木材密度与晚材率的正相关显著。生长量、木材密度与原产地地理、气候因子相关不显著;晚材率与纬度正相关,与年均温负相关显著。综合评估表明S1,S3、S20为较优种源。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在闽中山地不同密度湿地松林分的研究表明,湿地松速生期早,是培育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优良树种.湿地松造纸林树冠重叠系数为1.2517时,可获得较大的蓄积量.通过湿地松生长模型的建立,导出湿地松的适宜经营密度上限.根据湿地松短周期的培育目标,确定出湿地松纸浆林的两种密度模式,即间伐模式(初植密度为3247株/hm2,第10年间伐,强度25%,第15年主伐)和不间伐模式(初植密度为2438株/hm2,第15年主伐).研究结果可为湿地松纸浆林的培育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3.
合理的森林恢复方式能提高植物多样性,进而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我国南方红壤区研究了3种典型森林恢复方式(引进种恢复的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人工林本地种恢复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和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构成和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果表明:(1)湿地松人工林有155种植物,隶属66科118属,马尾松人工林有137种植物,隶属59科97属;天然次生林有226种植物,隶属86科160属,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优势科属明显不同,马尾松人工林的优势物种和天然次生林更相似;(2)天然次生林的植物区系基本构成、植物区系类型种类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并且天然次生林的温带成分比例高于湿地松人工林;(3)恢复方式对植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有显著影响,天然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指数明显高于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两种人工林之间差异不显著;(4)3种森林恢复方式的植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相比湿地松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的植物群落组成与天然次生林更相似.总之,自然恢复的天然次生林植物群落多样性高于人工恢复的马尾松人工林和湿地松人工林,本地种马尾松人工林在维持区域植物群落结构功能上优于引进种湿地松人工林.  相似文献   

14.
造林密度对湿地松人工林木材性质的影响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松4种初植密度(900、1350、1800、2700株/hm^2)林分间树高、胸径、材积、蓄积量和单位面积上1-2级优势木数理等因子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初植密度对其人工林木材管胞解剖特征、化学成份含量、干缩性状和木材力学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没有达到显著的程度。稀植的林分木材纵向干缩大、差异干缩大。1800、1350株/hm^2的林分,其木材管胞长、长宽比大、微纤丝角小,干缩特性适中,力学强度较高,适于培养建筑结构用材。1800株/hm^2林分单位蓄积量大,管胞长、长宽比大、纤丝角小,纤维纱与综纤维素含量高,木素含量低,适于培育纸浆材。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采脂对湿地松生长和材性的影响,以广西华山林场湿地松幼龄林为对象,进行了不同时间长度的采脂试验。设置不同起始采脂年龄,通过不同采脂处理的湿地松,分析了其生长和材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采脂对湿地松胸径和年轮宽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采脂强度40%左右时,立木的自身生长势对胸径和年轮宽的影响远远大于采脂对胸径和年轮宽的影响。采脂对树高和晚材率没有显著影响。采脂会降低湿地松的密度,采脂时间越长对密度的影响越大,离树皮越近受采脂影响也越大。采脂降低了顺纹抗压、抗弯强度和冲击韧性等几个力学性能指标。虽然是幼龄林的早期采脂,但是采脂强度适中的前提下采脂对其生长影响不大。湿地松幼龄林采脂导致了密度和力学性能等材性指标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6.
湿地松纸浆材材性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报道了湿地松纸浆林管胞长度和长宽比、基本密度和化学成分的变异规律。管胞长度、长宽比、基本密度和纤维素含量径向由髓心向外都呈递增、稳定的模式,8—10年后趋于稳定;木素、多缩戊糖含量在径向上表现出递减、稳定的模式,10—12年后趋于稳定。树干纵向,管胞长度、长宽比由基部向上先增加而后递减,木材基本密度则呈递减的模式。湿地松木材幼龄期为10年左右,其幼龄材管胞长度短、长宽比小,基本密度小,纤维素含量较低,木素及多缩戊糖含量高。基于湿地松木材管胞形态、基本密度和化学成分含量等纸浆材原料工艺技术指标要求,确定湿地松纸浆林最低主伐林龄12年左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国产间苯二酚-甲醛树脂胶,脲醛树脂胶,聚醋酸乙烯酯乳液三胶粘剂,对落叶松,杨木,火矩松,湿地松,马尾松,杉木,刺槐七种短周期工业材进行了抗弯强度,抗拉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冲击韧性指接试验,分析了四项指标的有效率。试验结果表明:抗弯强度,抗拉强度,抗压强度的有效率的均大于80%,冲击韧性大于70%。  相似文献   

18.
不同密度湿地松纸浆原料试验林早期冠幅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回归分析方法,对鄂中丘陵岗地下不同密度湿地松纸浆原料试验林前4年冠幅生长与树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密度湿地松幼林冠幅生长遵循逻辑斯蒂生长模型,中等密度湿地松幼林冠幅生长遵循严格苏玛克生长模型,低密度湿地松幼林冠幅生长则遵循指数生长模型,并对各密度冠幅生长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